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5月3日,借第49个地球日宣传活动周的余温未散,"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团委联合科技处面向天津市高中地理教师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在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地理学科室组织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后,现场为参训教师发放10种科普宣传册和17种教学用科普宣传挂图各200份,并布置展板进行科普宣传,受到地理教师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天津地调中心始终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研讨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把科普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将科普工作理念从“低幼化”群体向更高层次人群转变,现形成以中学地理教师为合作对象,以初高中学生为主体,兼顾幼儿及社会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使受众不断了解自然资源知识、提高关爱地球意识。 2018年上半年,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已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师生走进中心、走近高中地理教师、科普讲座、发布“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变迁”故事地图上线服务等多场科普活动,科普作品形式不断拓展,科研人员科普意识大幅度提升。参与宣传活动和科普产品制作的科技人员接近单位总人数1/3,受众总人数1000余人,共制作宣传册10种各700册、宣传展板10块2套、宣传挂图17张各200份,展示标本、设备百余种……

    准备科普宣传材料

    为地理教师发放科普材料(二)

     

    为地理教师发放科普材料 

    展板宣传

    天津地调中心面向天津市高中地理教师开展了科普宣传...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召开。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福研究员汇报了近3年来的工作。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的形势与“出理论、出数据和引领支撑”的具体要求及“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思路,就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点评,重点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目标、队伍建设及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高抒介绍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上海市海面上升及局地风暴潮响应的预案研究;刘健介绍了8.2ka事件的海岸带记录;刘凤山介绍了局系统重点实验室现状及今后的改革设想;文冬光分析了海岸带基础研究与水文地质的关系;赵松龄回忆了1960年代初的歧口潮间带滩面测量等海岸带调查工作;薛春汀介绍了渤海湾西岸黄河、海河三角洲沉积与贝壳堤的关系;徐家声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黄骅贝壳堤调查工作;于谦介绍了苏北泥质潮滩上现代侵蚀陡坎的成因。

    该实验室2014年获批筹建,2016年底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验收。3年来,实验室以中国拟制海岸带为研究区,在认真开展海岸带沉积地层学、年代学及微体古生物学等的深入研究同时,积极为国家、地方需求提供服务。在以基础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次年会的召开,对实验室初期的建设和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参考。

    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抒教授主持,学术委员刘健研究员、刘凤山研究员、文冬光教授级高工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青岛海洋所薛春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徐家声研究员、南京大学于谦副教授等四位特邀专家及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

    近日,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海一行四人到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就人工投放牡蛎礁之后海洋的生态环境变化相关技术进行调研。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播放了海洋牧场建设视频,高度评价了天津地调中心重视企业需求的态度,希望能通过合作,为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问题。天津地调中心针对海洋牧场关于人工投放牡蛎礁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双方商定,将合作备案状态调整为立即组织实施。

    天津地调中心王宏研究员及其工作团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渤海湾西岸牡蛎礁研究,掌握了全新世以来牡蛎的生长环境和地质环境,对支撑该地区相关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已与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首次提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单位进行合作。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天津地调中心将与地方、企业建立更好的关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为地方经济和渤海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地调局天津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2021年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开展第52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在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举办,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参加。天津大学地科院、天津地调中心、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领导,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金若时等出席活动。

    科普活动由金若时团队作“全球铀矿资源形势和砂岩型铀矿”、“中国铀资源分布及研究现状”科普讲座,各单位科研人员作“黑土地演化与可持续利用”、“沧桑巨变—渤海湾2万年以来的海陆演化过程”、“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报告。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介绍和播放了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宣传片。借助本次世界地球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呼吁公众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受到天津大学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活动最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学院建设和地质仪器设备。

    通过本次科普宣传活动,各家单位表示将继续对接研究领域契合点,加强合作协同攻关关键地质科技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

    天津地调中心联合多家单位成功开展第52个世界地球日...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Top学术期刊《Catena》上发表了题为《Historical change of carbon burial in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ancient Yellow River Delta on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碳埋藏记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赵广明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叶思源研究员为文章的通讯作者,青岛海洋所荣誉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Edward Laws为该文章的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Catena》期刊2020年1月中科院分区为1区Top,影响因子为3.851。

    1 研究区位置图及海岸线变化 

     

    近年来,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碳循环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河口三角洲连接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每年大量陆地侵蚀的有机物经河流汇入海洋,是陆地侵蚀物质输入海洋的最终通道,许多大河三角洲已成为重要的碳埋藏区(汇),并且其沉积物中大量存在SO42-离子,阻碍了甲烷的产生量,相比陆地生态系统,释放更少量的温室气体,在单位体积内埋藏的有机碳量在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目前从地学角度研究其碳汇作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是利用2016年大地调项目在渤海湾西岸老黄河三角洲获得的一口30.76m的岩心(图1),重建了古黄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稳定后,三角洲湿地C3植被逐渐发育,距今6500年开始至今,陆源有机碳呈逐渐减少趋势(图2)。

                     

    图2 钻孔沉积物各物理化学指标对应关系 

    各沉积环境中三角洲前缘碳埋藏能力最高,浅海沉积环境最低,研究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碳埋藏通量平均值为20.76 g/(m2 yr),远小于位于山东东营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反映出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及后期黄河沿岸筑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将为解决在海洋中找不到足够的陆源碳踪迹,即所谓的“丢失的碳”科学问题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

    据了解,这项成果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和“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6082, 41240022, 41706057),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E0109600)联合资助下完成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北方大河河口三角洲湿地不同时间尺度的碳循环研究,先后在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江苏沿岸古黄河三角洲等河口湿地开展土壤-水-植物-大气综合调查,探寻碳在不同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

    国际Top期刊发表滨海湿地局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

    每一年的地球日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以此来倡导大家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出发,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为做好地球日科普宣传及服务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联合信息资料室,将渤海湾海岸带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沧海桑田的成陆过程,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故事地图”新颖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该“故事地图”采用中、英、法三种语言,以“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变迁”为主题,以中国的大陆海岸、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五千年、现代岸线变迁四个时空维度为主线,从中国大陆岸线的类型与分布,2万年以来渤海湾海岸带的气候环境、古岸线变迁、贝壳堤记录的沧海桑田的成陆过程以及在人类活动参与下的现代岸线变迁等方面结合GIS向公众生动讲述了渤海湾海岸带自己的“地球故事”。意在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唤起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网站首页

     

    天津地调中心“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变迁”故事地图上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