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日照幅、连云港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单道地震、重力磁力调查工作及“长江口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单道地震调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均获评优秀级。

    据了解,两项外业调查工作历时63天,共获得有效单道地震测量数据2663.8千米、海洋重力数据1611.9千米、海洋磁力数据1611.9千米,水深测量数据2663.8千米。施工期间,项目组通过对震源能量、枪缆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采集参数,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数据资料,同时积累了浅水区单道地震作业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海岸带工程单道地震调查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外业调查集中在近岸浅水区域,养殖区、渔网密布,过往船只密集,特别是在杭州湾作业海区,平均水深约10米,最小处水深仅5米,且潮流复杂,流速较大,施工技术难度大幅增加。我所多部门人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克服了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外业调查数据质量,圆满完成了设计工作量,为项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岛海洋所日照幅、连云港幅区调等两项外业调查工作...

    7月22日,业治铮船在完成长江口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浅剖项目当日工作任务后,利用抛锚期间进行了消防救生演习。在全体船员和外业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严格执行所安全生产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安全生产演练、专题会议,查找隐患并及时整改。

    据了解,长江口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浅剖海上施工自本月19号开始,已完成浅剖工作量228公里。项目组上船后及时与船长对接,了解作业海区基本情况,及时分析了岛礁、浅滩、航道、养殖区、渔网以及往来船只对施工的影响,对本次海上作业进行了周密安排和布署,进一步制定了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细则。抛锚期间,调查船组织开展了一次船舶应急演练,演习要求大家对船舶消防、救生设备能够正确使用,纠正救生衣、救生服的正确穿着方法,熟练掌握船舶求救信号的释放方法。

    近期南方已进入台风多发季节,针对台风季节,调查船做出相应部署和应急预案。根据台风的移速移向和强度选择相对避风较好的码头或锚地避风。此外,切实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加强船上有关仪器和设备的检查,确保航行仪器和通信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对主机、辅机、电器设备、船舶操舵设备进行各项检查,及时排除了隐患若干项。为应对日间高温,工作人员在甲板作业区域搭建防晒网,要求甲板人员每半小时轮流值守,并在日间多次洒水使甲板降温。夏季炎热,伙食采购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在船的保鲜,避免食物变质影响在船人员身体健康。针对船上人员和项目组人员的高温作业,厨房也按时煮绿豆汤为在船人员降暑。

    下一步工作中,项目组将与船员一起,继续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战高温抗酷暑,加强暑期、汛期作业安全生产应对措施的前提下,抓进度、保质量,确保海上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消防演练1

    消防演练2
     

    青岛海洋所“业治铮”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

    这些天,正在西北太平洋上进行科考作业的海洋六号船,“海六大讲堂”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当地时间7月18日的下午三点钟,“海洋六号”船的轮机长耿志爱进行了“海六大讲堂”第四讲——《海六舵桨简介》,这也是自课堂举办以来轮机人员的第一场讲座;而两天后的同一时间,船长蓝明华也为大家奉献了一顿“大餐”——《海洋六号五年大洋科考回顾》。

    “海六大讲堂”是“海洋六号”船一直保留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符号,作为大洋科考中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老师们”专业知识的讲解,感受“老师们”专业知识的精湛和对专业的热爱,让大家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营养;在这里你可以把自己的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科考的感悟甚至是个人经历分享,也能让大家沉醉在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里。

    课上谦逊的耿老轨以舵桨历史发展为序带领大家见识了帆船、明轮、蒸汽机船、柴油机船、电力推进船、潜艇和气垫船等,穿插着讲解了舵和桨的形成、发展、结构与原理。接着系统讲解了“海洋六号”船的舵桨,让大家基本了解了我船的全回转舵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最后重点详细说明这么多年来我船舵桨进水、漏油的问题现象和改造历程。

    船舶的舵和桨,就好比海鸟的翅膀,它们无故障的可靠运行,才能使得船舶劈风斩浪,勇往直前。“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南海等海域的废弃渔网就对她矫健的“翅膀”——舵桨“情有独钟”,历次发生“缠绵故事”,不能自我解脱,最终酿下进坞的割除的命运。舵桨和渔网的“不伦之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船上从轮机部到甲板部、业务部,从舵桨负责人到船队领导和局领导,从国内的服务工程师到德国的舵桨总公司,大家着实伤透了脑筋。可喜的是经过不断改进,现如今这段感情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这离不开这位轮机长,他为这条船的舵桨改造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改造之路历时之久,不可谓不曲折,不可谓不艰辛,问题的圆满解决终于使他眉头舒解,这也是对他多年来不断付出的肯定。

    假如说耿老轨的课是一场丰富的知识盛宴,当我们还沉浸在对舵桨那充满创意、精巧的新密封结构的感叹之中,还没来得及好好回味的时候,紧接着蓝明华船长的大作让我们感受了五年大洋的丰富经历,让我们领略了前辈们的大洋豪情,也给我们分享了他深深的大洋情怀。

    蓝船长在课上以“海六精神”和“大洋精神”做了开头,并抛出了几个问题,这一下子激起了在座“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紧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带着大家回顾了每次大洋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果,历次大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也同样作为重头戏放在了后面,最后分享了取得的成果图片和精彩瞬间。图文并茂,以个人独特到位的见解和感情为调料,将原本略显生硬的课堂调配出酸甜苦辣咸味道,感人心脾,也使得每个人感同身受,在课上“大块朵颐”。

    不回首,就不知道已走了多长的路;不细数,就不知道已翻过了多少座山。五年来,463名科考队员的共同努力,让“海洋六号”船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海洋六号”船的科考队伍作为我国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的生力军,在远离我国领土的太平洋上,克服工作环境艰苦、气候复杂多变、设备故障频发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科考任务,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造福子孙后代做出了突出贡献。

    蓝明华船长和耿志爱轮机长的课件内容翔实而生动,处处体现着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对海洋六号的深深热爱。他们俩是真正的“黄金搭档”,二人作为海洋六号的“元老级”管理者,今年是两人连续参加大洋科考的第六年,也是从2009年接船至今一起同舟共济、并肩奋战的第七年。他们敬业爱岗、呕心沥血,出色地履行了个人的岗位职责,为海洋六号船获得了大量的荣誉称号。同时,作为“科学、责任、和谐、进取”---“海六精神”诞生的见证人,二人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积极面对不同时期的困难和挑战,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作为船员队伍领头羊,二人在船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船员,其中多人担任了重要岗位,为海洋地质调查中高素质的船员队伍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船长蓝明华作《海六五年大洋回顾》讲座

    耿志爱作讲座

    走进“海六大讲堂”——“翅膀”和“情怀”篇

    9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25万霞浦县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015年度多波束测量工作全面完成,获得了10111公里的实测资料,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据了解,本次调查工作采用了EM710多波束系统,共计完成全覆盖多波束测深测量10111千米。验收表明,本次施工采集的多波束测深数据整体效果良好,测线间平均重叠达10%以上,平均波束接收率85%以上,重复点水深差值中误差为0.26m,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此外,声速剖面采集站位合理,各班报记录清晰、工整,原始数据光盘标识清楚、规范,提交外业资料完整、齐全,为项目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据悉,本次调查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调查过程中,项目组严格遵守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克服了不良天气、过往船只、渔船渔网、养殖区等障碍物影响,圆满完成了本次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采集任务。

     

    开展声速剖面测量工作

    舱内操作

    1:25万霞浦县幅完成2015年度多波束测量工作

    7月31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2015年度多道地震测量外业施工全面完成,为项目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据悉,本次调查历时18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独立承担,调查作业中采用了GeoEel Solid 24道固体海洋数字地震拖缆系统,共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054.1千米,同步单波束水深测量1054.1千米。正式作业前,项目组在现场进行了背景噪声、震源能量、偏移距、电缆拖拽长度及沉放深度等试验工作,确定了合理的采集参数;调查过程中,项目组严格遵守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克服了不良天气、过往船只、渔船渔网、养殖区等障碍物影响,圆满完成了外业地震数据采集任务。

    本次24道地震初叠剖面整体效果良好,波组特征明显、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地层接触关系清楚,浅、中、深层都保持了较好的信噪比,激发能量选择较合理,既保证了浅层的高分辨率,又保证了深部地层的探测深度,能够清晰的识别出多套海相、陆相地层,为项目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工作人员收放震源

    清理设备上的海草

    青岛海洋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顺利完成2015年度多...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治铮”号调查船完成调查任务返航青岛,圆满完成全年作业任务。

    据悉,2019510日,“业治铮”船在多波束与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后奔赴作业海域,拉开了全年外业工作的序幕,至128日,“业治铮”船全年累计运行239天,总航程约37000公里。期间获取近海表层地质取样90站位,柱状地质取样10站位,表、底海水样品90站位,完成单波束测深5096.7千米、多波束测量10020千米、浅地层剖面测量2576.7千米、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2090千米、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2520千米,同时搭载了兄弟单位实施海底柱状地质取样20站位。

    2019年“业治铮”船工作海区受不利因素影响较大,渔船渔网较多,且经常受气旋、台风、冷空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全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2019年度全部外业调查任务。

     

    青岛海洋所“业治铮”船2019年度外业工作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