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雷晓东(右)向专家介绍野外工作情况。

    “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新年刚过,北京市地勘院物探研究室副主任雷晓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1月17日,他所负责的延庆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刚刚通过野外评审验收,剩下的主要是内业了。“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2008年7月,雷晓东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毕业,进入北京市地质勘探院华清地热公司工作。刚一报到,他就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参加刚启动的《内蒙古东乌旗海勒斯台陶勒盖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寻找隐伏矿产资源。

    在大学里,雷晓东学的是水文地质,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不熟悉,因此在报到之前,他就买了许多物探专业书籍,专业上有什么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出发前他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项目组工作区域位于乌珠穆沁草原,与蒙古国接壤,水草丰茂、牛羊遍野,小说《狼图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喻为草原上最后的“天堂”。风景虽然优美,但是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困难也不少,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夏天的烈日蚊虫、冬天的暴雪狂风,都在考验着刚参加工作的雷晓东。

    那段时间雷晓东从未有一日懈怠过,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餐带上干粮,出野外采集高质量数据,往往要忙到天黑后才能回到驻地,晚上他还主动承担起数据处理任务。稍后空闲,他又捧起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本本地啃。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多月,雷晓东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让他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从一个物探新人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的技术骨干。

    单位里比雷晓东年轻的同事都喜欢叫他“东哥”,提起他,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东哥爱学习。”因为不是物探专业科班出身,雷晓东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知识,他读了地球物理前辈刘光鼎院士、汪集旸院士、刘士毅先生以及其他多位著名学者的书,每天坚持看两篇专业论文、每周一篇英文论文,认真翻看单位物探前辈写的报告。工作之余,他还积极与国内物探领域的专家交流,主动向他们学习,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刘士毅先生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除了专业书籍外,雷晓东还爱看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坚持学习英语,每天睡觉前和早起后,总会先看上几页书。

    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就能显现出作用来。2009到2010年,北京市地勘局引进了两套价值昂贵的进口勘探设备GDP-32Ⅱ型多功能电法工作站,主要用于地热资源勘探。当时大家谁都没有接触过这套设备,雷晓东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其他年轻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使用方法,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为后期的地质勘探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来的时候,物探数据采集和处理分别由外业和室内人员完成,室内数据处理的结果经常不能及时反馈给外业工作人员,造成了工作失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雷晓东严格要求自己,白天采集的原始数据,晚上一定要处理完毕、形成图件、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并及时调整第二天的工作。

    每次单位有新来的同事,雷晓东总不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仔细的观察也不如实地测量来得精准。”2011年,在实施《北京城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项目时,为了取得合格的样品,雷晓东和同事深入密云、平谷和门头沟部分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取样,至今手上还留有当时工作时的伤疤,“只是受了点轻伤,最可怕的是迷路,有些地方GPS会发生信号漂移,下山的时候一下子就找不到方向了,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北京也很危险,幸运的是,我们摸索着走了一段,又找到路了。”这些在野外遇到的危险,雷晓东很少讲,怕家人知道了担心。

    天道酬勤,2014年,雷晓东考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他顺利通过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

    “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2016年深秋,在前往延庆项目工作组的路上,雷晓东不停地打着电话询问,在田野间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工作小组的身影,过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当天上午的工作很顺利,原本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半天,大家决定抓紧时间转移到下一个测量点。

    北京市地勘局党委的杜钰记得大约半年前,项目小组在大兴区工作,她随着领导去探访,往往是他们刚赶到一个地点,得知项目小组已经完成工作赶往下一个地点了,“花了两三个小时,我们愣是没有找到。”最后,领导放弃了,直接到项目组的驻地等着队伍收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地质队员在野外必须争分夺秒开展工作,为了保证质量还要反复观察,很少能停下来歇息。

    半个小时后,雷晓东赶到了新的测量点,工作组的厢式货车停在空旷的田野边,同事用铁锨铲出一个直径50厘米深5厘米的圆坑,雷晓东边用铁锤沿着坑边一根根敲入铁钎,边说:“用这种多功能电法工作站找地热资源,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方法。”而在不远处的野鸭湖附近,还有另一组地质队员,正带着仪器进行氡气测量。

    2016年,北京市地勘院开展了涉热业务整合重组,成立了物探研究室,年轻的雷晓东挑起大梁,全面主持业务工作。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从地表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每1000米增加25~30摄氏度,我们熟知的温泉就是以水为介质把地球热量带到地表,现在也可以用钻探手段将地下几千米的热水引上地表,因此浅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是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清洁能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鸟巢国家体育场就使用了可再生地热能源,当时被认为是绿色奥运的重要部分,而目前京津冀地区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占全国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总面积的20%,是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延庆地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地热水出水温度最高可达65摄氏度,能够达到供暖要求,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谈起熟悉的工作,雷晓东就格外兴奋,“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延庆这一区域的地热资源调查,找到最优质的开采区,不仅是为2022年的冬奥会也为整个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为首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往往离不开无数平凡个体的默默奉献,进行地热资源勘测时,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看守仪器,监测数据,其他的组员则四散开去,开始各种测量。深秋的野外寒风刺骨,裹着军大衣还直哆嗦,“留守的组员不能离开,虽然挨冻,唯一的好处是离车近,能喝上口热水,在外面跑线的就只能啃几口干粮对付一下了。干地质工作吃这样的苦是经常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做好。”雷晓东说。

    不辞风霜为地热

    9月24日,中秋节,石油城大庆市已经处于深秋时节,最低气温已经下降到7℃左右,由于西北风的缘故,体感温度还要更冷一些。早上六点半,吃过早饭之后,甄甄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松页油2HF井井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先参加了每日生产例会,了解钻探工程实施的具体进度和情况,记录好各项原始数据,在综合分析录井资料之后,绘制了试油选层综合柱状图。下午回到驻地后,继续编写松页油2HF井地层含油气性测试选层地质方案论证报告。晚餐时候,页岩油项目组成员一起庆祝了中秋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们的美好祝愿。吃过晚饭,在月光的陪伴下,甄甄继续制作选层设计PPT,一直忙碌到深夜。

    甄甄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两重”工作—“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项目”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她只是沈阳地调中心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像她一样“两节”期间坚守野外的青年人比比皆是。

    甄甄所在的能源地质研究室“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项目”,除了项目负责人杨建国之外,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两节”期间,他们大多数人都一直坚守在野外现场。肖飞作为一名年轻人,国庆假期一天也没有休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松页油2HF井施工的关键时刻,他忙着井场交接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微地震监测准备工作现场跟踪,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压裂实验做最后的准备。能源室的其他年轻人也像他们一样坚守在松辽盆地的各个地方。

    基础地质研究室2018年度承担了4项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和几项综合研究项目,几乎全部项目人员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4个区调项目今年全部进行了野外验收,两“两节”期间,他们中的多数人也一直坚守在野外进行着野外验收后的补课工作。

    矿产地质研究室与基础地质室类似,绝大多数承担野外项目的人员也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秋节期间,几个项目都在进行野外验收,项目成员和领导专家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东北亚地质研究室除了承担国内的黑土地调查项目之外,还承担了涉外项目,分别在马达加斯加、俄罗斯和蒙古开展工作,中秋节有部分人还坚守在异国他乡,他们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室,“两节”期间,多个项目组也是一直坚守在野外,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再到渤海湾,都有他们的身影。

    勘查技术研究室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特点,分布在各个研究室的项目中,从大兴安岭深处到漫长的海岸带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所有青年地质工作者中,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女地质工作者,她们需要面对比男性地质工作者更多的困难,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人需要相夫教子,可是从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开始,这些已经远离她们,这让她们遭受了更多的不解甚至埋怨,背后的心酸只有她们自己最能体会。除了文章开头说的甄甄,沈阳地调中心还有许多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女地质工作者,其中,戴慧敏是她们中的典型。

    戴慧敏是沈阳地调中心唯一的女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多。在室内,她积极组织协调各类技术人员,推进项目实施,并承担着大量具体工作任务。在野外,她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理困难,翻越高山深谷,趟过草甸湿地,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体现‘一块砖’的精神,为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摸清家底及生态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杰出青年,辽宁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沈阳地调中心优秀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可是各种荣光的背后是她对事业的巨大付出和对家人的重重愧疚,她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爱人、母亲和女儿。不能为家人操持家务,不能为病床上的母亲尽孝,不能时刻陪伴女儿成长,女儿总是习惯地问她:“你工作怎么那么忙呢?”。这个时候她的心里是酸楚的,可作为一名党员,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做国家建设、单位发展的一块砖”。

    除了甄甄、戴慧敏之外,还有中秋节依然奋战在蒙古国的柴璐、常年奋战在基础地质调查一线的庞雪娇、坚守在水文地质一线的于慧明、科室女同事一个个离开却选择坚守矿产地质一线的韩仁萍、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的石蕾、张帆、黄欣、陈聪……。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扎根野外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到今年,甄甄已经工作满五年了,这五年里她主要忙于野外工作,个人问题一直还没有解决,大家都替她着急,可野外的风吹日晒不但增强了她的体质,更塑造了她坚强的性格。“可能缘分还未到吧,我有大山为伴”,她淡淡地说。确实,很多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都深有体会,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负重前行。地质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从人文关怀到制度建设,各方面都应该加强对野外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关心和关爱。沈阳地调中心近年来通过改善职工野外生活和工作条件、配备降温和取暖设备、领导下基层面对面谈心、发放过节福利等方式,不断提高野外一线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止2017年底,沈阳地调中心共有40岁以下青年职工16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2%,这其中大部分是野外一线技术人员,共114人,约占单位青年职工总数的70%。这些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下,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他们远离城市、远离家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当别家老人生病期间儿女守护在病床前时,当别人全家围坐在餐桌旁其乐融融的进餐时,当别人节假日带着孩子轻松愉快的畅玩时,他们却奋战在野外一线,心甘情愿工作,默默无闻付出,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是沈阳地调中心年轻的一代,是东北地质调查事业的接班人。面对千山万壑,他们勇于攀登,面对艰难困苦,他们迎难而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用激情和汗水谱下了青春赞歌。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那一部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动人的词汇之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献身地质,青春无悔!

     

     

     

     
    献身地质 无悔青春

    10月31日上午,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工会组织的“地质力学所2017年秋季绿色运动健步走活动”在园博园顺利举行,各工会小组积极配合,广大职工踊跃参与,来自业务及职能处室的50余名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前,地质力学所党委书记发表了致辞,鼓励大家在业余时间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深秋的园博园公园,空气清新,秋叶泛金,别具一番景色,沿着银杏大道6公里的环路健步活动开始了,伴着明媚的阳光,大家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边走边交流,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园林美景,感受着健步走带来的欢乐,同事们簇拥在一起,有的自拍,有的合影,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这次健步走活动,促进了同事间的交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等科学健康的工作生活理念,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这次健步走活动既放松了职工忙碌的身心,又增进了职工间彼此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职工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地质力学所开展2017年秋季绿色运动健步走活动


    阔别祖国一百五十多天,海洋六号再次回到珠江口水域

    船舶进港,驾驶人员严阵以待


    船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科考队员在做清洁

    到了,终于到了,前面就是广州海洋地质码头了。海洋六号船停靠在码头附近的锚地,静静地望着母港。这是公元2014114日上午。

    当水面的颜色由太平洋的深蓝到南海的微绿再到珠江的微黄,风的味道由海风的浓变成江风的淡时,这种不断集聚的归家心情,几近迸发。

    船上的队员们闻讯,或在飞机平台、或在甲板、或在房舱的窗户前、或在楼道里,看着、聊着。

    从盛夏5月到深秋11月,从中国广州一路东行到夏威夷,再从那一路向西到广州,3万多公里,161个日日夜夜,想念、思念,今终得再见。

    哭笑不得的被“过期”

    “前面就是桂山岛了。”111日上午10点,海洋六号船船长蓝明华站在驾驶台指着前方的岛屿说到。

    经过150多天的航行,终于,海洋六号回到了南海,回到了家。

    桂山镇属于广东珠海市,桂山锚地,是海洋六号船的必经地。在这里,船舶要进行短暂的休整,做些进港前的准备工作,然后等待指令回到位于广州的母港——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从驾驶台上看,桂山岛附近已经有不少船舶抛锚了。阳光下,桂山岛静静地躺在南海上,像母亲的臂弯,让长途漂泊、远离祖国的船舶抛锚休整。

    这样密集的“人烟”,多少让100多天没有看见任何船舶、岛屿的海六科考队员们兴奋。驾驶台也有了从来没有的热闹劲儿。不时有人上驾驶台来眺望四周,不知名的岛屿、往来的船舶,还有那不时来造访的海鸟!

    让大家更加开心的是手机有了信号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字样替代了之前的“无服务”。以往在陆地上从未觉得有啥的“中国移动”字样,现在看来别提有多亲切。早起发现这一变化的队员们,或在后甲板或在飞机平台或坐在屋子里,拨出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宣告“我回来啦”!

    当然,也有个别郁闷的。比如,开心地提醒大家手机有信号了的蓝船长,结果发现自己手机怎么也打不通电话。难道是没话费了?无奈拿起同事的手机试拨了自己的号码,得到女声提示“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号码已过期”。

    难道传说中的因为出海时间太久手机欠费被注销的情况又出现啦?幸好蓝船长的号码是用身份证注册的,回去应该能找回来。看来,如果电讯公司考虑出海人员的特殊性,专门为这个群体提供不同于普通号的服务。据统计,中国现有注册海员达60万人,应该会很有市场的。谁愿意一回到国内发现与自己相伴多年的号码“已过期”了呢?这“被过期”的感觉跟自己被抛弃了一样。

    一旁正在找手机信号的轮机长耿志爱赶紧说,“拨拨我的。”

    开免提,拨号码。屏气凝神,不知道会不会也“过期”。

    “嘟……”手机响了。平日里笑得特含蓄的耿老轨别提有多开心。

    不管自己的手机有信号没信号,给家里人报平安是不会因此受影响的。

    “老婆,我到广州附近啦”、“爸妈,过几天就回去看你们”、“兄弟,把酒准备好啊”……或者电话或者微信,你会发现驾驶室、飞机平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拿着手机在连线。这群在大洋上风吹日晒炼出铮铮铁骨的汉子们这会儿显是那样的柔情、细腻。

    驾驶安全丝毫不能疏忽

    开心归开心,但驾驶安全一刻也不能疏忽。

    1031日早上六点进入巴士海峡起,驾驶室成了全船关注的对象。这几天,驾驶室是最忙的。

    每天凌晨,蓝船长就守候在驾驶室,午饭也拿到了这里。“进入南海了,渔船、障碍物都多,所以需要特别地留意。”相较于太平洋上几千米的水深,南海的水深小多了,颜色也变浅了。

    记者发现,前几天还一片漆黑的雷达显示仪上,到处是黄色的斑点。“有的是岛屿、有的是船舶。”一旁值班的三副李楠介绍到。

    水手阿武正在船长的指挥下,修正航线。

    电子海图上显示,一个浅色的圆形图斑正在预订的航线上,不偏不倚。

    “图斑提示那里是浅点,需要避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蓝船长介绍到,“海图每周都会有更新资料信息,可以从《航海通告》查阅,比如哪儿有沉船、哪儿的航标有变化等等。”

    “转到随动舵!”成功避开险点后,蓝船长再次发出指令。电子海图上,偏离了预订航线的海洋六号船逐渐回到航线上。

    当船最后在码头附近的锚地抛锚时,连续几天精神高度集中的蓝船长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放心地补觉了……

    最后的考验还是进港靠泊。“只要船没靠上码头,船舶安全这根弦是不能放松的。”平时笑口常开的蓝船长,一旦出现在驾驶台室,则显示出严肃、沉稳的另一面。

    因为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地处珠江与东江的交汇口,水流湍急,障碍物多,过往船舶很多,是船舶交通事故多发水域。所以每次靠离泊时都要非常谨慎、小心,容不得半点马虎。

    115日上午进港的那天,惊心的一幕真的出现了。当海洋六号缓缓驶入东江口水道时,船头和船尾都出现几条小船,适逢涨潮时段,需要向右掉头后船头顶流才能靠泊码头。因为航道宽度有限,虽然船已到达码头边,但右边的几条小船影响了船舶向右调头,而在涨潮流的影响下,船已经向左偏离航道,滑向左岸,如果不刹住滑行,船舶将会进入浅水区域!

    情况紧急。计划靠泊时间已经临近,码头上已经有家属在挥手欢呼。在这个紧要关头,蓝船长果断接替操舵水手,亲自操纵船舶。只见他快速操作艏侧推、艉推进器,不断调整转速,一连串的动作过后,海六像被驯服的野马,他的操纵下乖乖就范,刹住滑行。此时,右边的最后一艘小船通过后,蓝船长好不犹豫地操纵船舶向右转向,缓缓靠近码头……

    850分,历经160多天风浪洗礼的海洋六号船,终于平安靠泊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回到亲人们的怀抱。

    热热闹闹如过节

    快回家了,总得“梳洗”一番。

    隔段时间,甲板部就用淡水冲洗甲板。这在太平洋上是舍不得的。海水冲洗甲板会有腐蚀性,但船上每天淡化的海水刚好够生活所用。也就出现了大副蒋和平看见乌云就想开船追过去等雨洗甲板的愿望。

    水手蒋学军带着其他弟兄正拿着水管熟练地冲洗着甲板的每个角落,细腻得如给孩子洗澡一样。要把从东太平洋到南海的一路风霜、沧桑都洗掉。

    在船舱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也马虎不得,上至首席、船长,下至机工、水手,擦门擦天花板的、扫地拖地的正忙得不亦乐乎,找到趁手物件的队员们都参与进来。喜庆的音乐声、忙碌的大扫除,这感觉犹如快过年了一样。

    调查部的一部分队员们则忙着整理汇报资料,打印、装订,科考队员吴诚强、于立分、李占钊的面前堆了高高一摞已准备好的材料;另一部分队友们则忙着收拾工作了100多天的实验室、样品室等场所,要把这100多天累计的杂乱一扫而光。

    其余的队员们则在自己房间忙碌着,整理个人物品,该打包的打包该扔掉的扔掉;清扫屋子,不放过每一个角落,要给下一位住这屋的队友留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出门远行160多天,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是少不了的。“这是给老婆买的包包”“孩子的玩具”“给爸妈的鱼肝油”“红酒,给兄弟的”……数着礼物,品着回家的心情。

    炊事班更是忙开了,晚上聚餐,要为弟兄们准备顿好吃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已经自己动手做好了豆腐。洗菜、洗鱼,还有那刚买来的青菜一定得好好做,弟兄们有好几天没吃上青菜了,定能馋坏他们。热心的队友们也都加入到厨房来帮厨,笑声一片……

    最后,笔者想用船上队友们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离别是初夏,返航已入冬。160多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海洋六号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在祖国亲人饱含热泪的期盼中,104位将士们忍受着孤独和思念,奋战在千里不见鸟,万里不见船的浩瀚大洋上。不管是炎炎骄阳,还是淅淅冷雨,都动摇不了我们履行责任、肩负使命的刚强意志。昨天奋战在大洋第一线,打湿一套又一套工作服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默默奉献着年华和热血的我们,回来了!

    今年的凯旋是明天的开始,祖国的大洋事业任重道远,一次次的出征,他们在“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引领下不断攻坚克难,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勇敢前行。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大洋将士们将一如既往的舍小家、顾大家,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默默耕耘。

    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