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历时34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承担的“柴达木盆地大门口深层卤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简称“大门口项目”)日前圆满完成年度大地电磁测深(MT)工作。

    该项目以深层卤水钾矿资源为主要探索目标,旨在圈定找矿靶区,并提交卤水氯化钾(KCl)潜在资源量。项目团队严格遵循“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研究跟进、成果集成”的工作原则,圆满完成了大地电磁测深(MT)的开工试验、实施、收工试验,并搜集了3条剖面和102个点位的数据,所有数据质量均达到了优秀级别。经过prMT预处理和MTpioneer二维反演,项目团队成功获取了三条剖面的电阻率和相位断面图。项目团队结合工作区已有的重磁、测井、地震、钻探等综合解释成果,对大地电磁测深法(MT)的反演结果进行了综合建模,摸清了重点评价区的地层电性特征、基底、主要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以及目标层的顶、底板范围。

    此次大地电磁测深法(MT)的实施,是西宁中心首次自主开展物探任务,具有开创性意义。锻炼培养了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的物探团队,为后续的水文钻探部署提供了坚实的物探依据,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了积极力量。西宁中心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技术,继续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实施,不断推动现代化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奋斗之姿聚力再出发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柴达木盆地大门口深层卤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组,深入柴达木盆地大门口地区开展物探工作,旨在探明该地区钾盐卤水资源分布和储量情况。

    西宁中心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和方案设计后,选定大地电磁测深法为研究深部构造、推测富卤位置的关键手段,以确保勘查任务顺利进行。按照设计书的要求,先后完成了仪器标定、一致性试验、平行试验、观测时长试验、极距试验等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开工试验工作。所有试验结果均满足指标要求,正式进入设计点位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水文地质钻孔的布设提供主要依据,是西宁中心积极投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举措。西宁中心将继续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为钾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勤勉敬业守初心,为国找矿担使命 ——西宁中心积极投...

    2017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培训班在秦皇岛柳江盆地举办。本次培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生态脆弱区与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协办。通过召开此次活动,旨在增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业务骨干的野外工作能力,提升调查成果质量。

    此次培训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局水环部、水环所、水环中心、岩溶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西安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16位著名的水文地质调查专家进行授课。各位专家结合新形势下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与实践体会,讲解了华北陆块区域地质背景,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应用,平原区、山丘区和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特点和要求,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地球物理勘查、水化学同位素方法,遥感技术应用,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和图件编制等内容。同时,就新修订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行业标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和《1∶5万水文地质编图规范》进行了宣讲。

    野外技能训练期间,全体学员分成4个小组,由8位老师带队,实测绘制了华北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23个典型地层组剖面,长度累计20km;利用秦皇岛柳江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施工的勘探孔开展了非稳定流多孔抽水试验和参数计算;观摩学习了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等物探技术方法应用;开展了重点地层界线和断层构造线的穿越和追索调查;练习使用了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开展了柳江盆地黄土营地区16km2范围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实测演练,现场填绘了水文地质图。野外培训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向专家组进行了成果汇报,经点评考核,全体人员达到了培训结业标准。

    全体学员一致认为,本次培训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一线水文地质技术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拓宽了技术业务人员的水文地质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了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地调中心、水环中心、岩溶所、监测院、探矿工艺所等局属单位、20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等高校和部分行业地勘单位、省级地勘队伍共60多位代表参加了培训。

    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培训班在秦皇岛举办

    近日,受地调局物化探所邀请,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何继善院士、李帝铨副教授等一行到所开展学术交流。

    物化探所郝国杰副所长对何继善院士一行到访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物化探所的历史沿革、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最新业务机构调整等情况。

    何继善院士首先从基本公式、仪器设计、野外工作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局限性,进而介绍了通过严格求解电磁波方程后提出的广域电磁法技术,创新了三维电磁法勘查技术,能够利用较小的收发距获得较大探测深度,在油气勘探、页岩气勘探、地热资源勘查、固体矿产勘探等诸多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后,李帝铨副教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近年来运用广域电磁法取得成功的应用实例,论证了广域电磁法的有效性。与会人员就广域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异同、收发距、探测深度以及分辨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物化探所林品荣教授级高工、方慧教授级高工、廖桂香教授级高工分别介绍了物化探所在阵列式电磁探测、航空物探(电/磁/放)以及大地电磁测深等方面的研究历程、科研成果和应用情况。

    郝国杰副所长在发言中认为,广域电磁法团队在理论研究、设备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对物化探所谋划“十三五”及今后的电磁法方法技术研发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通过交流探讨,相互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电磁法领域的学术交流,以期利用先进的电磁法技术助力页油气勘探、岩气勘探、覆盖区找矿等取得新发现、新突破。

    物化探所科学技术处及有关研究室负责人和从事电磁法研究的专家参加了交流座谈。

    何继善院士一行到物化探所开展学术交流

    近日,《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在云南省红河州南洞地下河流域完成4个水文地质钻孔,均成功出水。

     

    南洞地下河流域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个旧、开远两市市郊及蒙自市之大部,流域面积168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约3.542×108立方米,是一个规模巨大、地质构造及岩溶水系统结构复杂、地下水埋藏深度大的岩溶水系统。经计算,其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84223.54立方米/天,地下水资源量相当丰富,也是我国南方地区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和年枯季资源大于1亿立方米的4个超大型地下河流域系统之一。目前该地下河系统已开采量仅为25583.60 立方米/天,剩余允许开采量为258639.94立方米/天,剩余允许开采量达到90%以上,有待开发的地下水资源潜力巨大。

     

    《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子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开展综合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编制南洞地下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可行性初步论证报告,为南洞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地质依据。其中,水文地质钻探是主要工作手段之一,将为揭露地下含水系统结构、岩溶发育规律和地下河主管道或主迳流带空间分布规律提供勘探依据。

     

    该项目组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开展详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分别在南洞地下河总出口南边的磨石沟和北边的清塘子布置两条勘探剖面,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功率电法和地震反射法等三种方法,同时对两条剖面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勘探。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解译所获得的“异常点”,推测地下河主管道或主迳流带的位置,最终确定了4个水文地质钻探孔位,开展了第一阶段的钻探工作。

     

    经过将近150天的工作,全部完成了第一阶段所设计的4个钻孔的工作量,总进尺1100米,单孔深度250~300米,岩芯取样750米,抽水试验4次/孔次,钻孔水文地质编录约1100米,并进行了护孔管材的安装及保护措施,为后续的水文地质监测提供保障。根据岩芯编录、成井报告及抽水试验分析显示,4个钻孔均成功打到了地下水,其中,有3个孔的单孔日出水量均大于200立方米/天。4个孔的恢复水位139.0~170.8米。经水位恢复72小时以后多次监测,4个钻孔的水位在1078.1~1093.34米之间变动,比南洞地下河总出口水位(1067米)高出11.1~16.34米。该阶段完成的4个钻孔并成功出水将为下一步了解南洞地下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结构特征以及进一步探明地下河主管道或主迳流带的位置、地下河水资源开发的有利部位提供有力参考。

     

    南洞地下河流域4个水文地质钻孔成功出水
     

    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仅靠近地表资源勘查开发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缺乏自主产权的支撑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地球物理技术装备。为解决制约寻找深部隐伏矿技术难题,自2007年起,在国家863计划和地质调查项目支持下,地科院物化探所在成功研发混场源电磁法系统的基础上,联合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地质仪器厂等单位,组成一支研、学、产、用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开展“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有力支撑了深部找矿。该成果近日获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非地调类项目)二等奖。

    系列技术创新铸就深部找矿利器

    经过持续不懈攻关,项目组攻克了分布式多功能同步接收、大功率发射、三分量高温超导磁传感器、地形条件下的二三维正反演模拟、处理解释技术与可视化集成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该系统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为主,可开展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及人工场激电测深等方法的大功率高精度地面电磁勘查工作,探测深度可达2000米。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增添了深部找矿利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专家组在验收时建议对研发成果尽快推广应用。

    研究团队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采用高精度GPS与恒稳晶体混合同步技术,实现了电磁法分布式探测的高精度同步测量;二是采用无线数据中继和双24位AD大动态转换技术,实现了电磁法分布式接收的无线遥测与高灵敏度数据采集;三是将发电机励磁调压技术引入电磁法发射系统, 在不采用调压变压器的条件下,可大范围调节供电电压,实现了电磁法大功率供电的稳流发射,使大功率电源利用率高、设备较轻便;四是采用宽带低噪小信号的高频放大技术、高频信号的传输与屏蔽技术、光电隔离与自动补偿等技术,开发出具弱磁信号检测的三分量高温超导磁传感器,可替代传统感应线圈,提高了灵敏度,大幅度提高勘探深度;五是在对电磁场信号、环境干扰、系统噪声的观测分析基础上,采用数字滤波、陷波、相关选频、同步叠加等技术,开发了适宜于该系统的电磁多参量数据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六是对地形条件下电磁法二三维正反演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编制出相关程序,并通过对程序的相关接口、界面、数据成图的开发,分别形成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电磁测深法、频谱激电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正反演三个方法的软件子系统。

    实用化开发并推广应用,支撑深部找矿

    地科院物化探所阵列电磁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等项目支持下,自2011年起,先后在青海沱沱河铅锌矿区、内蒙古阿巴嘎旗干珠尔善德矿区、云南保山西邑铅锌矿区、黑龙江多宝山铜山铜矿区等地开展了试验应用工作,获取了多功能电法的综合异常,其异常除与矿区已知矿体相对应外,还发现了新的找矿线索,为矿区寻找深部隐伏矿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试验应用效果显著。

    为加速系统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地科院物化探所与重庆地质仪器厂联合开展了实用化与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系统,举办方法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等工作,已推广10余台套系统,为相关地勘单位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我国自主的多功能电磁探测方法技术与仪器设备,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登记成绩显著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研究团队不仅研究开发了我国自主的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为深部资源勘查提供了自主的方法技术支撑,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地学大型仪器研发、电磁多参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电磁二三维正反演数值模拟、实际勘查应用等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并培养了17名博士、18名硕士。同时还获得了一批知识产权,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EI检索6篇。

     

     

    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成果支撑深部找...

    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组成野外调查组,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选取纳洛乔、花湖两个点,采用钻探、地面物探、无人机航空物探三种方法开展联合试验工作,探索有效支撑泥炭资源调查的物探方法。

    本次方法联合试验,成都地调中心协调组织了6台越野车和1台轻卡车,派出了18名技术人员,有力支撑了野外考察的物探技术和后勤保障。野外试验利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完成了泥炭厚度探测,实验认为高密度电阻率法更适合泥炭资源调查,同时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利用物探技术在沼泽湿地进行泥炭资源探测是可行的。经过试验,国家林草局专家一致认为在今后泥炭资源调查中要大力推广物探技术,实现泥炭资源快速、绿色勘查。

     

     

     
    开展野外联合方法试验 支撑服务泥炭资源调查

    为提升地球物理探测能力,更好地支撑服务新形势下的地质调查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引进加拿大凤凰公司的V8多功能电法系统。5月5-11日,结合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的推进,武汉地调中心在武汉法泗岩溶塌陷区对该设备进行验收培训,并开展了探测试验。

    V8多功能电法系统可实现大地电磁测深法(MT)、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谱激电法(SIP)和时间域激电法(TDIP)等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电磁勘探设备。根据不同方法特点,该设备不同模块可实现地下几百米、几千米至几百千米的探测深度,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基底研究、地下水勘查、地热勘查、矿产勘探等领域。

    此次选取武汉法泗岩溶塌陷区作为试验场地,进行了上述5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测量,重点选取AMT、CSAMT和SIP三种地球物理方法实施剖面探测,并将探测结果与2018年在该剖面上实施的高密度电阻率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次3种方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映的地下浅部电性结构、灰岩的顶部埋深和岩溶塌陷的位置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由于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较浅(仅百米深),无法获取灰岩以下的电性结构。而本次AMT和CSAMT方法获取了地下1000米以浅的电性结构,SIP方法测量了不同测点的视相位频谱并反演获得了复电阻率和激电谱参数。通过对更深层的地电结构探测和多种参数约束判定,可以为深刻了解区内地质背景、探寻岩溶塌陷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本次野外验收培训和探测试验,武汉地调中心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V8多功能电法系统各方法的施工流程和数据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应方法的野外工作经验。标志着武汉地调中心实现了地球深部探测装备的一大跨越,填补了中心MT、CSAMT和SIP方法设备的长期空白,增强了物探技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

    多功能电法系统为武汉地调中心地球深部探测工作增添...

    9月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下文简称:物化探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综合验收,提交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化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系统,将为我国“三深一土”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方法技术支撑,可广泛应用于深部资源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深部地质结构探测和三维地质填图等领域,标志着我国电磁勘探技术成功实现由二维测量向三维测量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项目验收现场

    作为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的首批项目,致力于研发工程化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研究工作包括仪器开发与工程化、软件开发与集成、系统试验与应用三大方面,旨在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支撑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创新,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地球物理电磁高精度测量设备国内空白,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勘查工作。

    据了解,目前,我国地球物理电磁探测方法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二维测量方法技术,包括仪器研制、测量方法研究、数据处理与正反演模拟,基本是围绕二维测量方式开展工作,其二维观测往往不能比较全面地获得反映地下地质体空间展布的探测数据,从而制约了电磁探测技术的应用效果。该项目成功研发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采用分布式阵列测量技术,多条测线、多个测点进行同步观测,以获取高质量的三维观测数据和较全面的地下地质体信息,可为地下目标地质体的精细解释与推断提供更多的地球物理依据。

    该项目由物化探所牵头组织实施,物化探所、重庆地质仪器厂、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历经5年,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三维电磁探测方法研究、仪器开发与工程化、软件开发与集成、系统试验与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在三维电磁探测方法研究方面,根据天然电磁场和人工电磁场的传播特点,结合地球物理电磁法仪器的发展和大深度精细勘查的需求,研究设计了5种电法的三维分布式探测方法技术,并通过场地试验和应用检验,实现了多源发射,面积上多点、多方位同步测量的三维电磁探测工作方法。

    在仪器开发与工程化方面,在项目已有研究基础上,研究解决了仪器间的精确同步、仪器性能参数的自标定、仪器一致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以及超大功率场源系统的建立等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时间域频率域激电、磁性源瞬变电磁测深等方法的三维测量仪器工程化开发,生产出了160千瓦、30千瓦、5千瓦系列多功能电磁法发射机8台套、分布式多功能电磁法接收机150部、频率域感应式磁传感器90部、10千瓦瞬变电磁发射机4台套、瞬变电磁三分量接收机60部、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10部、三分量时间域感应式磁传感器60部、三分量磁通门磁场传感器2部。

    在工程化和产品化过程中,物化探所创新研发思路和发展模式,与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紧密结合,在样机开发过程中,产业化单位技术人员提前介入,配合科研人员按产品化要求对三维电磁探测仪器进行设计开发,形成了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仪器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检测方法以及仪器操作维护手册,完成了企业技术标准备案文件,提升了产品化样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促进了市场推广和应用。

    在软件开发与集成方面,实现了正确快速计算、压制地形影响、获取可靠三维电性参数及构建三维电磁数据的三维地质解释和地质模型的成果表达,开发集成了5种电法方法集数据管理、人机交互建模、数据成图、数据预处理与正反演为一体的三维电磁探测软件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浏览数据与输出图形图像。

    在系统试验应用方面,通过野外场地功能试验以及与国外商品化仪器的对比试验,完善了三维电磁探测工作方法,检验了仪器与软件性能;利用开发的方法技术系统在河北文安野外试验场、北京市大兴野外试验场、甘肃柳园花牛山铅锌矿区、甘肃柳园花牛山金矿区、新疆哈密拉伊克勒克斑岩铜矿区、内蒙古扎鲁特含油气盆地、新疆克拉玛依市达尔布特试验区、安徽庐江黄屯硫铁矿区、甘肃北山营毛沱-玉石山、江苏宁芜等试验区开展了试验研究和应用示范。根据取得的电性参数,建立了各试验区的地质-电性模型,圈定了7处找矿靶区,其中在安徽庐江黄屯硫铁矿试验区发现的电性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深部310米以下见到铜金矿体。

    集成研发的系统可全面实现时间域激电法、频率域激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测深法等多种电磁探测技术方法的三维测量工作,因采用高精度GPS与恒温晶体的混合同步技术,实现了多测站、多分量全天候的阵列式同步测量,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电磁三维测量数据。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提交验收的资料齐全,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在三维电磁探测方法研究、仪器硬件研制、软件开发和集成、仪器工程化开发和方法技术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同意项目通过验收。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电法勘探技术实现了由二维测量向三维测量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国大深度电磁探测设备的自主化、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同时,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物化探所创新发展思路,联合高等院校和地勘单位,创新形成了一条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了一批我国地球物理电磁方法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发的高级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发团队,提升了物化探所和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持续创新能力。

     

    我国电磁勘探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7年1月11-14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 项目牵头单位地调局物化探所,邀请项目监理组、总体组、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专家组,对项目下设14个任务的原始资料及成果报告进行结题验收。经过对仪器研制、软件开发、系统试验应用三个阶段内容进行审核验收,专家组认为各课题完成了工作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深部找矿利器“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工程化开发即将完成。

    与会期间,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对项目的前期工作成效给予了肯定,并对长期支持项目工作的专家表示感谢,同时要求参加此次验收工作的各任务负责人要充分、客观地汇报任务所取得的成果,虚心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按要求认真修改、完善各任务的技术验收报告和财务验收申请报告,按时提交项目成果总结所需的各项材料。

    专家组首先听取了任务负责人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照任务目标与考核指标,检查了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了仪器研制与工程化开发、数据处理反演方法研究与软件集成,甘肃、河北、内蒙古以及江苏、安徽等地野外试验与应用和软硬件测试等工作成果,认真查阅了百余份技术文档,对项目在三维电磁探测中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对原始资料和成果报告存在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的工作包括仪器开发与工程化、软件开发与集成、系统的试验与应用三个方面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系统,支撑服务于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通过5年努力,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阵列式同步观测的宽频多功能电磁法接收机、多功能电磁法发射机,阵列式瞬变电磁三分量测量发射机及接收机,以及高频感应式磁场传感器、瞬变电磁三分量感应式传感器、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磁通门传感器等仪器与配套设备,完成了时间域激电、频谱激电、大地电磁法、可控源地磁法和瞬变电磁法三维正反演模拟算法5个,集成开发三维电磁探测软件1套,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

    该系统可全面实现时间域激电法、频率域激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多种电磁探测技术方法的测量工作。利用开发的仪器在13个工区开展了多种方法技术的三维电磁测量试验与应用,发现多个成矿有利区,推断了多个验证靶位,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本次检查验收,项目牵头单位全面掌握了14个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就项目后期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在肯定任务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与任务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建议,为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项目及任务初步验收和科技部组织的综合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组听取各课题任务汇报 

     

    专家组查阅项目原始资料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工作任务取得新进...
      11月13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培训班在秦皇岛柳江盆地圆满结束。本次培训班旨在宣讲新颁布的行业标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DZ/T0282-2015)》,训练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业务骨干的野外工作能力,促进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质量提升。

      培训班为期10天,包括3天室内学习和7天野外技能训练。室内学习期间,培训班邀请了地调局水环部、水环所、水环中心、岩溶所、航遥中心、山东地矿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结合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围绕华北陆块区域地质背景,平原区、山丘区和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特点和要求,以及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地球物理勘查、水化学同位素方法、遥感技术应用、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图件编制和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研讨答疑。

      室内学习结束后,全体学员分为4个小组,由12位老师带队开展了野外技能训练。在细雨低温冰冻天气中,实测绘制了华北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23个典型地层组剖面,长度累计20公里;利用秦皇岛柳江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施工的勘探孔开展了非稳定流多孔抽水试验和参数计算;观摩学习了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等物探技术方法应用;开展了重点地层界线和断层构造线的穿越和追索调查;练习使用了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带队训练结束后,开展了柳江盆地黄土营地区16平方千米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实测演练,现场填绘了水文地质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详细汇报了学习培训和野外填图演练成果,经专家教授点评考核,达到了培训目的。

      学员代表们普遍反映,本次培训班针对当前1:5万水文调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培训,培训课程安排合理,讲课专家准备充分,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针对性强,所学所练可以马上应用到正在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是一次难忘的业务学习经历,对于系统提升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将会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希望今后继续举办同类培训班。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地调中心、水环所、水环中心、岩溶所、监测院、探矿工艺所、发展中心等局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部分行业地勘单位、省级地勘队伍,共28家单位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协办。


    室内授课培训

    野外分组填图演练

    地层产状测量

    现场水样测试分析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秦皇岛柳江盆地成功举办水文地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