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20年10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水族馆在青岛太平湾海域举办了“走进海洋潮间带,探访海洋小精灵”研究性课题活动,青岛海信学校10余名小学生及家长在专家团队带领下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前期,两个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踏勘选择最佳研学路线,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安排专家指导;并根据潮汐规律和学生的时间,选定最佳研学时间。经过与学校对接之后,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将研学活动设为授课、实践和总结三部分。

    首先是专家授课,三位专家分别就潮汐及潮间带基本知识、潮间带地貌及资源、潮间带生态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解。青岛水族馆的韩涵老师详细介绍了潮汐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潮间带的范围、类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着重介绍了青岛潮间带的特色。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为潮,夜间为汐,青岛地区是典型的半日潮,南海北部湾地区是典型的全日潮地区。在高潮和低潮之间被海水覆盖的地区就是潮间带,根据不同的底质,将潮间带生境分为岩相、砂相、泥沙相和泥相四种生态类型。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高度聚集区,研究潮间带可以用于水产养殖、盐田开发、旅游景点、港湾建设、海岸带保护和治理等综合利用开发的需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讲解之后,潮水已慢慢退向低潮线,大家带着工具开始了“探访”潮间带的实践。同学们先在礁岩上观察了花岗岩及其岩脉,利用放大镜观察了石英、钾长石等典型矿物。然后大家纷纷拿着铲子和小桶开始“赶海”,兴奋地采集附着在礁石上的孔石莼、红藻等藻类,掀开岩石寻找和观察螃蟹、螺类等生物。采集的过程中,大家明显感觉到今年潮间带的生物数量比往年多,个头大的生物也更多。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观察,解释说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来海边旅游的人较少,潮间带生物量明显增加,很多生物也有了长大的机会。这说明大自然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希望以后大家能爱护环境,保护好潮间带,不要一味的去索取和破坏,给予大自然喘息修复的时间。

    实践活动之后,大家聚拢到一起,郭老师一一介绍了各种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孔石莼、鹿角藻,平背蜞、沙蟹、大眼蟹、蜘蛛蟹、红线黎明蟹、日本蟳(石夹红),以及帽贝、石憋、织纹螺、疣荔枝螺、马蹄螺,潮间带的生物真丰富啊,学到了这么多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同学们感觉收获满满。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大家学习到了潮间带及地形地貌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采集和观察到了十多种潮间带的生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家对海洋科学的兴趣,提升了保护海洋的意识。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王红霞老师以岸边的岩石和沙滩为对象重点介绍了青岛地区潮间带的地形地貌及资源情况。青岛潮间带典型的基岩相以花岗岩为主,肉眼可以观察到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岩石风化之后,会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地貌,青岛的石老人就是典型的海蚀柱。海滩上的海砂除了来自岸边岩石的风化作用之外,更多的是来自河流携带泥沙的输入,除了自然形成的海滩之外还有人工海滩,青岛的第二海水浴场就是人工海滩。潮间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风能、潮汐能、旅游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但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也给潮间带带来了污染、生物减少等环境问题,老师倡议大家要爱护环境,文明旅游。

    青岛水族馆的郭嘉瑱老师以青岛地区为例讲解了潮间带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分布,如何采集和鉴定生物。潮间带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有着不同的生物分布,在高潮区主要是耐干燥的藤壶、褶牡蛎等,其下是各种螺类和蟹类,郭老师讲到藤壶和螃蟹的物种关系竟然比外形与其相似的海蛎子和蛤蜊更近,顿时让大家觉得潮间带有太多的奥秘等着去探访。

     
    青岛海洋所联合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研学活动

    8月7日,海信小学暑期实践团师生一行12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参观学习。青岛海洋所热情接待了参观师生,并对参观路线、学习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

    首先,青岛海洋所科技人员对海洋地质科学进行了总体介绍,详细讲解了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人员装备、技术方法,以及在支撑国家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的作用。重点对青岛海洋所的两个特色研究领域,即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和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做了专题讲解。

    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野外观测研究站丁喜桂博士向师生们展示了水生植物标本,结合精美图片讲解了芦苇、翅碱蓬、柽柳等北方湿地常见的植物及其生长特点。同时介绍了湿地的基本类型,在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等典型滨海湿地开展的工作情况,以及湿地保护和修复成果等内容。

    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孟庆国博士为参观师生展示了人工制备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讲解了可燃冰的物质组成、性质、分布、实验测试、资源勘查以及试采技术方法等基本知识,利用球棍模型展示了可燃冰晶体的微观结构。随后进行了可燃冰点燃实验,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物质。

    最后,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野外观测研究站首席科学家叶思源研究员以《湿地:地球之肾 生命之舟》为题,做专题科普讲座。叶思源详细讲解了湿地的概念、湿地的特征、湿地的功能、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科学家、政府、社会各界在湿地开发与利用,保护与修复方面所做的工作等内容。讲座结束后,叶思源研究员与现场师生交流互动,对师生提出的湿地修复成本,修复周期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对实践团开展芦苇种植和湿地野外考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她鼓励小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爱护环境,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此次参观学习,使海信小学的学生对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研究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们探索海洋的兴趣,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海信小学暑期实践团到青岛海洋所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