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海洋六号”船自去年11月23日首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以来,首次进入东南太平洋进行调查作业、首次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穿行著名的智利内水道、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海域……

    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海洋六号”科考团队克服海况复杂、作业窗口有限、气候寒冷等困难,经过33天艰苦奋战,于当地时间2月1日圆满完成了航次设计的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其间更是创造了多个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首次为南极海底“量体温”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开展了多个站位的地热流探测,成功采获一批高质量地热数据。这是我国自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开展的地热探测。

    1月18日凌晨,记者目睹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开展地热探测的一次全过程。5个手电筒般的海底地热探针,如同加大版的体温计,每隔70厘米一个,依次固定在重达几百公斤的重力取样器上,由钢缆牵引投入海中,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随重力取样器下潜到深3500多米的南极海底,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静止10分钟,记录下海底温度的变化后,再由钢缆牵引返回“海洋六号”船甲板。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

    在成功回收地热探针,并采获2米的柱状样品后,“海洋六号”热流测量专业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贤虎告诉记者,这次测量采用的是由广海局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热流探针。研发团队针对极地测量环境特点,对探针的测量范围、舱体材质、舱内设计等开展了技术改进,测量范围可达到-7摄氏度~52摄氏度,工作水深最大可到6000米,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罗贤虎介绍,作为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之一,地热探针用于探测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等。结合取样管中样品所测热导率,可计算出所测量站位的地热流等。简单说,就是在给南极的海底“量体温”。

    海陆地调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直属单位开展海洋、陆地地质调查的两支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海洋六号”派出的登陆考察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科考人员在南极长城站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胡健民研究员介绍,地质力学研究所已连续20余次参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次他们在长城站执行的主要任务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艰险区填图试点,计划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完成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

    南设得兰群岛是我国长城站所在地区,多个国家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进行生物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学科观测与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自2016年起部署《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项目,一方面是开展类似的艰险区填图试验,另一方面主要是要通过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展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参与国际地学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地位。

    据悉,地质力学所共有9人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长城站5人、中山站2人、新站选址1人及“海洋六号”航次1人。

    首次登陆南极陆地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化,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当地时间1月22日,“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的带领下,利用6天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带来巨大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两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海陆调查队员在南极会合

     

    登陆考察

    “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5月14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测试分技委17位委员和技术顾问以及来自成都、云南、沈阳等实验室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地质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工作成就与经验,提出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测试分技委应紧密结合勘查找矿工作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标准化推向新的水平。
        会议总结了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2011年工作,提出了2012年工作计划:将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对实验测试工作的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国土资源“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地质实验测试领域实施方案》的落实,加强标准制修订的全过程管理,积极组织协调重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研制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研制水平,切实发挥技术标准在地质实验测试工作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会议阐述了《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土资源“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地质实验测试领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编制的主题思路:紧密结合国土资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需求,优先启动对应16类矿产资源地质勘查行业标准对应的分析标准方法研制,提出了系统全面梳理岩石矿物分析方法,建立完整分析方法行业标准体系,矿种体系化,方法系列化的标准化工作目标和方向。
      会议认为,标准制订发布后,应加强宣贯执行力度,使地质人员和基层的实验工作者都能享受到标准化科研成果,新颁布修订的基础性国家标准的培训工作还需加强。标准方法的制修订周期太长,应和国际接轨,建立网上动态标准库,调动广大实验人员参与标准的研制、评价、完善。标准方法应明确其适用性,明示主元素的测量范围及干扰元素。有些类型标准物质还存在较大缺口,标准物质的主元素定值和标准方法主元素测量不能全部依靠大型仪器,要尽量使用经典化学测试方法。复杂标准物质研制过程应加强技术研讨,提高标准物质定值研制质量。四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关技术专家参与,有标准化专家把关。标准的制定要有科学性,可靠性,严谨性,继承性。


    地质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2020年,我国第三次组织珠峰高程测量。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成在珠峰地区的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以提高大地水准面测量精度、构建三维地形地貌模型。

    珠峰地区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负责。项目组利用“航空地质一号”飞行平台,创新集成了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引进的航空重力和遥感多套测量系统,开展了多参数同步综合测量,获取了珠峰地区1.2万多平方千米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数据和1200多平方千米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和高精度激光雷达数据,遥感数据分辨率达20厘米,填补了珠峰地区的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资料的空白,并形成了高寒高海拔区航空物探遥感调查技术体系。

    成果与进展

    一是“航空地质一号”全疆域/全球多参数综合调查的能力在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航空地质一号”是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基于空中国王350ER型固定翼飞机完成专业设计和改装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飞行平台。该机进行了航空重力、航空磁力、航空高光谱、航空摄影、航空Lidar等多个测量参数的改装,具有测量范围大、海陆全覆盖的地质调查和测绘作业能力。

    二是实现了航空物探遥感多台测量设备的多种组合集成,以及多参数同时测量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在“航空地质一号”内集成了自主研发的重力仪、国外进口重力仪、自主研发的收录系统,以及国际先进的航空摄影和航空Lidar测量系统,解决了多台测量设备相互干扰、供电、多个测量参数同步等技术问题,完成了航空重力、航空摄影、航空Lidar多种设备同时测量的集成创新。

    三是构建了高海拔高寒地区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方法技术体系。项目组优化设计了飞行测网布置和飞行测量高度,逐步探索形成了全套的高寒高海拔地区航空物探遥感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为今后开展极地和其它条件极艰苦地区的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是获得了目前珠峰地区最高精度的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数据成果。航空重力异常反映清晰,测量精度高,全区测量总精度达到1.1mGal;航空遥感测量分辨率达到20厘米,获得的测量数据均为目前世界上在珠峰地区精度最高的数据。

    成果应用与转化

    珠峰地区航空重力和遥感数据成果直接服务于珠峰高程测量,提升了我国的珠峰高程测量精度,为中国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项目组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在已有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既满足了测绘技术要求,也拓展了应用领域。

    珠峰地区航空重力和遥感数据成果为测绘和区域地球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难得的高精度丰富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此时,项目还创新形成了开放式工作模式,培养了多名年轻技术骨干。

     
    珠峰地区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填补空白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相继在南极开展了多个站位的地热流探测,并成功采获一批高质量地热数据。这是我国自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开展地热探测并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流探针,成功采集到南极海底地热流数据,是我国南极科考的一次新的突破。

    1月18日凌晨,记者目睹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开展地热探测的一次全过程。5个手电筒般的海底地热探针,如同加大版的体温计,每隔70厘米一个,依次固定在重达几百公斤的重力取样器上,由钢缆牵引投入海中,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随重力取样器下潜到3500多米的南极海底,一起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静止10分钟,记录下海底温度的变化后,再由钢缆牵引返回“海洋六号”船甲板,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

    由于南极海底沉积物底质较硬,而地热测量需要将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中。为了确保取得有效数据,“海洋六号”采取先完成重力取样,在采获较长的沉积物柱状样品情况下,再实施地热流测量的施工方案。

    在成功回收地热探针,并采获2米的柱状样品后,“海洋六号”热流测量专业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贤虎告诉记者,这次测量,采用的是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热流探针。探测精度高,可以达到摄氏0.003度,主要用于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研发团队针对极地测量环境特点,对探针的测量范围、舱体材质、舱内设计等开展了技术改进,测量范围可达到-7~52℃,工作水深最大可到6000米,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罗贤虎介绍,作为是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之一,地热探针用于探测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等。安装在重力取样管外的探针测量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再结合取样管中样品所测热导率,可计算出所测量站位的地热流等。简单地说,就是在给南极的海底“量体温”。

    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说,“开展地热探测,可以了解南极海底地层的温度变化,进而了解这一区域的热流场,结合其他多种调查手段,获得更多南极海底的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研究区海底构造,分析海区区域地质背景。”

     

    安装地热探针 

    开展地热探测 

    地热探测获得成功

     

    给南极海底“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