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九届国际培训班召开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岩溶关键带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巴西、泰国、南非等17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与岩溶关键带研究密切相关的、由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动实施的“全球岩溶动力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随后,美国佛罗里达地质调查局Jonathan Arthur局长、印第安纳大学Zhu Chen教授、河海大学陈喜教授、云南大学郑洪波教授、斯洛文尼亚岩溶研究所Mitja Prelovsek博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Sasa Milanovic教授、埃及亚历山大大学Anwar Elfiky教授以及伊朗德黑兰大学Mehran Maghsoudi教授就关键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汇报,包括:国际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岩溶系统中地球化学模型、关键带监测研究、水文过程等。各国专家及青年地质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彼此间交流了研究经验。

     
    岩溶关键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6月21日下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特邀成都西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邓洪波老师对全体职工进行了危化品安全知识培训。成都综合利用所共54人参加培训会。

    培训中,邓洪波对新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进行了重点讲解,并通过近年来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职工安全意识是一项硬性指标,自觉遵章守纪是根本。

    专题讲座对危化品的危害性、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等特点作了详细分析,介绍了许多有关危险化学品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并对危化品安全分类、属性、管理、储存、使用、案例分析等进行了全面讲解,普及了危化品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知识,培训了危化品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方法,加深了听课人员对危化品安全知识的理解。

    此次培训,使职工认识到危险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并能运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和采取良好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杜绝、减少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对危化品的安全生产意识、业务安全知识和管理水平,规范了危化品管理、实验操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成都综合利用所安全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成都综合利用所开展危化品安全生产知识专题讲座

    7月19日,“海洋六号”船抵达太平洋预定作业站点,开展深海可视箱式作业,这是大洋41航次的首个取样站位,也是海洋六号首次进行“可视沉积物取样”。在科考队员的充分准备下,测站取样一次成功,海洋六号深海探宝再添新利器。 

    给传统箱式安双“眼睛”

    海底地质调查最大的特点是调查对象为海水覆盖,当调查人员无法接近海底调查对象、甚至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各种取样工作都是在看不到调查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即“盲采”。“盲采”无法对海底取样过程监控,得到的地质样品缺乏赋存状态和地质背景资料,严重影响着深海资源调查的工作效率。以海洋六号大洋36航次调查为例,传统箱式取样成功率仅达80%,单个失败测站平均耗费至少4-5个小时,且无法确认失败原因。那么如果科考人员能够在直接观察到海底的情况下进行定点采样,深海资源调查的能力及效率都将大大提高。

    如今,随着光纤铠装缆的应用,数据和动力传输能力都大大提升,传统地质取样设备得以改造升级。其中,电视抓斗配备有摄像及动力系统,可在海底辗转腾挪,选择合适点位进行多次抓取,目前已成为硫化物调查的肱股之臣。而此次“海洋六号”也尝试赋予“箱式取样器”一双眼睛,让“箱式取样”能够看得见、采得着。

    直击“可视沉积物取样”

    14:00,可视箱式布放工作开始。虽然海况良好,但整个取样器改造后重达1.6吨,任何船体的轻微摇摆都足以造成箱式在空中剧烈晃动。“拉紧绳子!”作业组长梁东红一声令下,两旁的队员开始发力,努力保持取样器平稳。终于,在大家的“护送”之下,可视箱式安然入水。之后,梁东红、绞车操控手罗洪波以及导航员陈维,三人通过对讲机保持紧密沟通,分别在缆长150m附近完成了Pinger和声速计的安装。在接下来的作业过程中,Pinger将对可视箱式离底高度进行定位,而声速计获得的数据则可用于工区内的多波束测深。

    15:00,仪器房与Pinger失联,故障原因不明。海上工作即是如此,故障常有,没有意外才真的是意外。这时候,你也许有理由失败, 但你没有理由丢失机会。调试了一段时间仍无法恢复后,生产助理胡波下令继续作业,通过缆长判断可视箱式的大概位置。15:30,可视箱式开始以50m/min速度下放,由罗红波和罗旭龙两人操控。视频监控室里,90后张旭通过电脑远程开启了可视箱式的照明灯和摄像机,水下实时画面立刻呈现在了大家眼前。据“老大洋”梁东红介绍,大洋一号也曾经进行过类似应用,但由于人员变动,之后无人接手该设备,导致实际应用很少。

    17:20,根据缆长和多波束实测水深判断,可视箱式已经接近水深5770m的海底。组长梁东红下达指令:“设备接近海底,各人员密切关注高度计数据,绞车操纵员准备设备着底,实施取样。”不出所料,组长话音刚落,高度计数据开始变化,表明设备已离底100m以内,可视箱式进入向海底冲刺阶段。17:22,屏幕上开始隐约出现海底,散落在表层的样品也迅速进入视野,说话间可视箱式取样器以迅雷之势插入海底沉积物中,海底画面变得浑浊。1分钟后,画面逐渐清晰,大家欣喜地发现箱式姿态良好,顺利闭合,取样成功!

    19:20,“大块头”可视箱式取样器在千呼万唤下顺利回归甲班,大伙立马围上前去检查成果。“好家伙,该有的都有了,真是不虚深海走一遭。”专业助理杨永带领大家,按照程序开始样品处理工作。

    可视箱式取样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中是一种创新,而且在提高调查质量和取样效果方面极有成效。此次成功应用,将会助力大洋41航次科考,带领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共探深海奥秘。

    队员们在进行视频测试准备下水

    可视箱式出发

    取到样品就是这么开心

    海洋六号再添新利器——可视箱式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