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10月15日,2024(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开幕。大会以“共促矿业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凝聚全球矿业合作共识,共促世界矿业繁荣发展。

     开幕式现场 王建超  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王东明表示,中方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转型新机遇,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化包括矿业在内的各领域互利合作,为加快世界经济发展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王东明强调,要坚持开放共赢推动矿业合作与发展,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全球矿业投资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要坚持绿色低碳推动矿业合作与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动全球矿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加大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协同。要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矿业合作与发展,积极推动矿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矿业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转型,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要坚持共建共享推动矿业合作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矿产开发利用水平,引导矿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增进民生福祉、携手促进减贫、弥合发展鸿沟。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主持开幕式,天津市市长张工、南非矿业和石油资源部部长格韦德·曼塔谢、瑙鲁工信兼磷酸盐矿部长沙德洛克·伯尼克、塔吉克斯坦工业和新技术部部长舍拉里·卡比尔致辞。阿富汗、阿根廷、厄瓜多尔、刚果(金)、哥伦比亚、蒙古、纳米比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赞比亚等国矿业部长、副部长、驻华使节,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鹿心社、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喻云林、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许大纯、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金发出席开幕式。

    本届大会由自然资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会期为10月15日至18日。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万人参会,近400家国内外机构和企业参展。大会将围绕国内外地质调查新进展、矿业发展新形势、矿业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矿业投资与贸易、“一带一路”地学合作、新能源矿产等主题举办多场论坛和相关国家地区矿业推介活动。

    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开幕

    为活跃青年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文修养,激发创新精神,2019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团支部组织近20名青年职工赴首都博物馆参观《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主题展览。

    这次展览是由首都博物馆与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选取了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76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集中展现西里西亚地区巴洛克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复苏。这次展出的所有展品都是首次来到中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观赏性。大家在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中品味观摩,探究西里西亚地区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独特之处,不时发出一声声的感叹。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很大,既拓宽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又增进了感情。实验测试中心团支部书记表示,今后将积极开展各类符合青年特点的活动,为青年职工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有效平台,促进青年人共同成长进步,为实验测试中心发展贡献青年人的力量。

      

    实验测试中心团支部组织青年职工参观首都博物馆

    驰龙类足迹特写

    恐龙足迹面

    四道平行的驰龙类足迹

    6月18日,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宣布,他们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造迹者有群居的特性。

    横亘于临沭、郯城、东海、新沂四个县的马陵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一直延续到临沭岌山,在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2015年,国内知名的恐龙猎人唐永刚与化石爱好者柳洋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该地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国内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临沂大学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等学者考察了这批足迹。

    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都是一两种,但山东郯城李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却包括了肉食性恐龙留下的三趾型中型兽脚类足迹、小型兽脚类足迹、微小型兽脚类足迹,以及两趾型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植食性的窄间距蜥脚类足迹、宽间距蜥脚类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共7种类型,整体超过300个足迹。王孝理告诉记者,“此地恐龙足迹的多样性令人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学者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恐爪龙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属《侏罗纪世界》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属于最聪明的恐龙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在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告诉记者,“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这批足迹发现于较为潮湿柔软的古沉积物上,所以足迹的部分特征不是很明显。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维摄影法为足迹化石制作了数字模型,使得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经过详细研究,学者们最终将足迹归入猛龙足迹。据计算,这些小恐龙的体长约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2.4米。

    “这里生活的恐龙太丰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龙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达4米,它们穿梭在体长约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龙身旁,旁边还有群群古鸟在水畔觅食,此时一群小型驰龙类蜂拥而至,对一个观察已久的目标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绝妙的恐龙世界大片!”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利教授深情说道。

    山东发现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2017年12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两位参加34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女队员李淼博士和梁霞博士抵达南极中山站。她们于12月12日从北京出发前往南极,在澳大利亚南极局参加了短暂的体能测试与培训,之后分别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局航班与中国南极雪鹰飞机历时17个小时后安全抵达中山站。她们将在南极的拉斯曼丘陵米洛半岛、布洛克尼斯半岛和斯托尼斯半岛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针对普里兹带的含矿性,采集磁铁矿化、钛铁矿化长英质片麻岩样品,历时约50天。

     

    地质力学所第34次南极科考队员抵达中山站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任留东团队在东南极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成员参加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2017.12-2018.02),对东南极前寒武纪克拉通的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我国南极中山站所在地)布洛克尼斯半岛展开研究。普里兹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其延伸、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南极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

    项目组重点选取布洛克尼斯半岛地区的长英质麻粒岩进行了变质作用、同位素定年、物源区与构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认为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在格林威尔期经历了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和地壳增厚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泛非期则呈现非透入性的陆内再活化作用和局部的构造隆升(550-500 Ma)。研究结果对东南极泛非构造缝合带位置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认识,研究者推测东南极泛非缝合带位置并非位于普里兹湾,而应位于普里兹湾东侧冰盖下某处。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72,41530209)支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上。

    地质所在东南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承担的《云南1:5万西邑、董翁、卡斯街、昌宁县幅区调》项目,在对保山市西邑乡一带志留系剖面测量时发现了两层多房海林檎(Camarocrinus)化石。此后,在与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专家的联合考察中又发现两层,共计四个化石层位。这些层位的化石个体较大,形态保存完好,甚至成“堆”出现。特别是第一层,产出层位较低,根据其上覆层位的德贝利群居笔石Colonograptus deubeli(为文洛克统侯默期晚期)推断,该层海林檎化石产出层位肯定属于文洛克统(S2),而以往文献认为海林檎化石最早产出于普里多利统(S4)早期,即前人所述的“牛屎坪组”(S4)底部。

    本次发现的第一层化石明确显示其时代以前推至文洛克统,颠覆了其属普里多利统早期的论断,为今后志留纪海林擒生物演化及地层划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参与联合考察的南京古生物所专家认为这些化石层的发现十分重要,对普里多利统底界乃至中晚志留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所发现志留系文洛克统多房海林檎
      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承担的《云南1:5万西邑、董翁、卡斯街、昌宁县幅区调》项目,在进行1:5万卡斯街幅填图时,项目组科技人员在保山市木老元乡大地村附近山坡上发现了一笔石化石点(编号D6952)。该点化石丰富且保存非常完好,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其中一块标本(D6952-1D)上具6个弓笔石化石,为最早期的Cyrtograptus(弓笔石),认为这批标本很重要,对文洛克统底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项目组人员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古生物专家近期再次对化石点进行了联合系统采样,又发现了更多的弓笔石和新的化石层位,采集了大量笔石化石,取得较大进展,后续的研究成果更值得期待。

      目前,国际文洛克统底界层型剖面存在较大缺陷,项目组希望能争取与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等其它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再研究,以期发现更完整的地质剖面来弥补国际层型剖面的不足,为文洛克统底界层型剖面的再研究作出新贡献。



     








    岩溶所发现最早期的弓笔石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喻顺、陈文等人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在库车盆地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表明,(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可观的应用潜力。

      (U-Th)/He测年法是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山脉隆升剥蚀史研究、古地理古地形研究等。库车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热演化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在库车盆地北缘中新生代露头地层连续取样,进行了磷灰石(U-Th)/He年龄测试,同时结合该地区裂变径迹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综合解释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新生代库车盆地北缘起始隆升剥蚀时间为46~42Ma(地质年代单位,百万年),中新生代沉积地层遭受剥蚀厚度达3000~4500米;磷灰石(U-Th)/He年龄由北向南逐渐变年轻,反映了新生代南天山向库车盆地逆冲在库车盆地形成的逆冲褶皱带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隆升剥蚀现象,即盆地边缘(盆山交界处)、北部单斜带、克依构造带及坎亚肯背斜隆升剥蚀起始时间分别为42Ma、36Ma、10Ma、6Ma,总体上表现为北部隆升剥蚀时间早于南部,揭示了库车盆地北缘逆冲褶皱带形成或变形时间具有北早南晚晚特征(图1)。根据褶皱带形成演化可限制该地区构造圈闭形成的时间和逆冲断层活动时间等,这对认识库车盆地北缘各构造单元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及优选勘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对库车盆地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部吐孜洛克油气田吐孜2井进行不同深度段的连续取样,测试了磷灰石(U-Th)/He年龄,建立了He年龄随现今温度/深度变化的关系,确定该区磷灰石(U-Th)/He体系封闭温度为89℃;(U-Th)/He数据解释和热史模拟表明吐孜洛克背斜形成起始时间(即圈闭形成时间)约为5 Ma,结合前人研究该区烃源岩排气高峰期为5~2Ma的成果,认为该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烃源岩排气高峰期、断裂活动时期相匹配,吐孜洛克背斜天然气成藏时间为5 Ma以后,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吐孜洛克气田成藏过程,这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信息。

      上述研究成果已经于2014年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图1 库车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图
    (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