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数据资源。

    记者从8月3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已完成34.7万档上千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率超过99%。目前,我国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地质大国中首屈一指。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分布图

    “十二五”以来数字地质资料总量增长示意图

    “十二五”以来数字地质资料服务总量增长示意图

     

    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同志在回答中国矿业报社记者提问时称,从2002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93号),从制度上保证了新汇交的地质资料全部实现数字化,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现已进入常态。我国已建立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和分级管理制度,国家重点实施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率达到100%。

    我国已积累海量权威地质资料

    众所周知,地质资料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表示,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工作,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地勘工作效率,降低矿产勘查风险,又可以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地质工作成果,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矿业,更好地为我国矿业发展创造条件,对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为推动深地探测等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宝贵的资料。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据鞠建华介绍,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计50.22万档(1506万件),其中基础地质调查资料31064档、海洋地质调查资料463档、矿产勘查资料274401档、水工环地质勘查资料97876档、物化遥勘查资料32193档、地质科学研究资料46198档、技术方法研究资料4357档等;原始地质资料共计147.45万件,其中基础地质调查和非油气等矿产勘查的原始地质资料77.6万件,委托保管油气、海洋原始地质资料69.85万件;包括委托保管在内的我国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有岩(矿)芯约103万米,标本约11万块,光薄片约14万片,样品约144万袋。

    数字化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当然,地质资料具有获取成本高、难以重复获取、再利用价值高的特点。由于新的地质工作业务领域大大扩展,地质资料的内容和信息组织形式也更加复杂。这给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通过对破损和模糊纸质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延长馆藏珍贵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寿命。记者了解到,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纯纸质地质资料达35.03万档(1051万件),需要全面数字化,便于更好地保管和共享利用。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加快了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快速增长,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全面实现以纸介质为主向以数字化为主的跨越。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已完成34.7万档(104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率超过99%。”鞠建华说,2002年以来各级馆藏机构已接收数字化地质资料15.19万档(456万件),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据悉,除了河南、安徽、广西、西藏、甘肃等几个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地质资料数字化率均已达到100%。

    此外,我国还建成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永久、安全保管,提供更直观明了、关联性强、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钻孔地质资料服务,国土资源部于2013年组织开展地质钻孔资料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建成包含有90万个钻孔(累计进尺2.4亿米)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其中包括数字化钻孔柱状图93万张、勘探线剖面图37万张、工程布置图6万张和样品分析结果表144万张。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汇聚了我国重要成矿带、重大经济区、主要城市群、生态脆弱区等区域的重要地质钻孔数字化资料,为更方便、更快捷、更充分利用我国钻孔地质资料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创地质资料服务的新局面

    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提供了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地质资料保护水平和服务效率。

    据介绍,2011年~2016年,全国数字地质资料服务量持续增长,2016年度服务量为2011年度服务量的3倍多,同时纸质地质资料提供利用频次逐年降低。地质资料数字化使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2016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到馆服务量2.4万人次,网站服务量187万次,占年度服务总量的99%。

    依托数字化成果,可以实现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信息查询,大大缩短了服务等待时间。鞠建华介绍,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震和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均及时快速地提供了应急数字化地质资料包服务。

    “特别是前不久在四川九寨沟县7.0级地震发生后仅35分钟,就快速提取超过300档震区地质资料,在互联网发布了地质资料专项服务,为震后救援、灾情预测、重建等提供应急支持和辅助决策,同时根据现场需求及时进行其他地质资料数据处理,全力支撑应急搜救工作。我们的应急响应速度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鞠建华表示。

    此外,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还丰富了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需求,我国建设了1∶5万等系列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等系列水文地质图数据库、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服务产品,开发了格尔木-库尔勒铁路、“西南三江”重要成矿带等专题服务产品;制作了1∶5万区域地质图、1∶20万区域地质图等系列公开版服务产品;深入分析挖掘数字地质资料历史和档案价值,制作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等展览展示服务产品,社会反响强烈,地质资料工作得到广泛宣传。

    记者了解到,全国地质资料馆目前还提供定制服务,如为库格线铁路选线集成了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为国家地下水水质监测工程提供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集成水文地质数据信息,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地调中心”)党委紧扣“铭记历史 砥砺担当”主线,通过纪念馆沉浸教育、红色基地实践研学、爱国影片集体观影、国家盛典同频共振四维联动,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历史叩问:血泪遗址铸魂

    7月15日,南京地调中心党委组织党员干部代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遇难同胞默哀并敬献花圈。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一段段令人悲痛的影像资料、一件件饱含血泪的遇难者遗物、一组组冰冷的遇难者数字,生动而惨烈地重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南京城的至暗时刻,在场每一位党员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烽火课堂:光影鉴史明志

    8月7日,南京地调中心党委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该影片讲述了吉祥照相馆内平民冒死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底片,揭露日军屠城罪行的故事,加深了南京地调中心党员干部对抗日战争历史意义和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此外,南京地调中心工会依托“光影分享”系列活动,连续3个月播放《南京!南京!》《八佰》等抗战题材电影。

    红堡熔炉:红色教育砺行

    连日来,各党支部充分利用属地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江苏宝应,第四纪与海岸带地质室党支部联合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地质调查技术中心党支部共同参观柳堡镇夏凤山烈士纪念馆,追溯革命足迹。在江苏南京,技术研发与应用室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回顾革命斗争故事。在福建连江,海岸带典型区与长江流域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临时党支部赴连江县红色文化传习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重温革命历史,感悟时代变迁……

    国家记忆:盛典同频聚力

    9月3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集中观看阅兵盛况。随着阅兵式上军容严整、英姿勃发的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会场内顿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当装备方队、空中梯队以震撼编队依次通过,干部职工们均感到自豪与振奋。

    从纪念馆的沉思到红色基地的践学,从胶片记忆的震撼到阅兵盛典的豪情,这场跨越时空的党性教育让南京地调中心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切体悟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以伟大抗战精神锤炼党性修养,在时代奋进中强化责任担当,紧紧聚焦“两个加强、三个提升”,强力推进华东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着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坚定履行地质调查“国家队”和地质科技创新“国家队”的职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地质力量。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矿产中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大会直播,共同缅怀抗战先烈,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大会现场,大家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共同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阅兵环节,当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检阅台,当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依次亮相,整个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眼神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看着那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仿佛能看到抗战时期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更能深刻感受到如今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强大。

    观看结束后,西安矿产中心干部职工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在为党增辉、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捍卫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缅怀英烈,以历史之光照亮前路,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共护国安!

    走向胜利

    地调局北京探工所干部职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5年8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组织干部职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

    展览以“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铭记历史”共八个篇章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穷凶极恶的累累罪行和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也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9月3日,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家纷纷表示,展览使人深受震撼,历史给人深刻启迪。在日本右翼势力又有抬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为实现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n>
    地调局北京探工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物化探所开展了“慰问抗日老战士,听他们讲述抗战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88岁的抗日离休老干部田玉俭家中,田老以亲身经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家人、家乡和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回顾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他跟随八路军在冀东根据地开展敌后斗争的经历,畅谈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原因。

      在走访慰问活动结束后,物化探所党委书记甘行平指出,要铭记历史,要把老同志们的经历、感想和体会书写出来在全所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我们要把老一辈的抗战精神和革命传统传承下来更好地投入到今天的工作中去,为所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慰问抗日老战士,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020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分别带队,走访慰问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赵明山、任庆生、马青梅3位离休干部,向他们传递部局党组的亲切关怀和所党委的亲切问候。

    在老同志家中,所领导与老同志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起居情况,与他们共同追忆革命往事,并向他们介绍了地质力学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感谢他们为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和力学所的建设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相关同志一并参加了走访慰问活动,并为老同志发放了慰问金。

    向赵明山老同志介绍力学所新发展

    与马青梅老同志追忆战争革命往事

    地质力学所走访慰问抗日战争胜利前参加工作离休干部

    2020年9月4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到来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望慰问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离休干部李贵祥同志。

    慰问组代表中心党委向李贵祥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感谢他为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和航遥中心建设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祝福他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同时,还向老同志发放了慰问金,表达了中心党委对抗战老战士的敬意和问候。

    人事处、离退休中心负责同志参加了慰问活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领导看望慰问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

    “9·18”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为纪念抗战胜利,铭记峥嵘岁月,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团委于9月15日,组织地学文献中心青年团员实地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坐落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馆内讲解员带领着大家参观、讲解,地学文献中心青年团员跟随向导参观了馆内展出的历史图片及实物等。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但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深深地震撼了青年团员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青年团员受益匪浅。

    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今天的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地调事业而奋斗。

     

    地学文献中心团委组织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近日,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这个光辉的节日,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地调局发展中心信息化党支部、地质资料数据党支部联合组织60多名党员群众来到中国保利剧院,观赏由中国东方歌舞团打造的大型环球经典音乐会《东方之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95载风雨兼程、95载艰苦奋斗。

    《东方之声》创作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为建党95周年的时代精神再度唱响,带领人们走进历史的回溯之旅,直面世界人民为和平无畏拼搏的奋斗历程,感受闪耀夺目的人性光辉。

    音乐会包含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音乐,从战争发生前世界各地一片欢乐祥和切入,控诉战争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摧残,歌颂各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展现最终冲破黑暗、取得胜利的宏伟历史画面。《幸福的微笑》、《难忘的岁月》、《民族的脊梁》三个篇章渐次展开。第一篇章中《波兰圆舞曲》等连奏表演唱给观众以目不暇接之感,展现出和平年代欢快气氛,与之后战争爆发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造成极大反差。第二篇章,一组经典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啊,朋友再见》迅疾将观众带入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壮丽场面。《卡萨布兰卡》《喀秋莎》《孤独的手风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前苏联二战时期的经典歌曲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远方。第三篇章,《小路》《大刀进行曲》《长城谣》《南泥湾》等著名曲目仿佛再现了我党率领的军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整场音乐会,大家都沉浸在歌曲中,仿佛感受到了那从枪林弹雨里走来、经历了无数血与火洗礼的光辉历程。文艺工作者们用动情的歌声、精湛的演奏和表演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这种热情感染了到场的所有党员。

    此次活动是发展研究中心两个党支部开拓“两学一做”的新学习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观赏高雅艺术,陶冶情操,提升党性和个人修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息化党支部和地质资料数据党支部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演出结束,大家自发起立并为所有演员献上了饱含敬意的掌声,更表达了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发展中心两党支部联合组织观看《东方之声》音乐会

    为庆祝建党95周年,强化党性修养,7月1日,地调局水环中心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项目临时党小组组织全体人员前往平型关大捷遗址,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烈,开展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位于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内的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乡乔沟南1公里处,展馆内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辅以景观、油画、塑像、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真实地再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让大家犹如身临几十年前的平型关战场,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历史,深刻体会到八年抗战的艰辛困苦。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篇巨著,平型关大捷是其中最为光辉的一页。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正面守军,在平型关东侧桥沟一线的关沟、辛庄、乔沟、小寨、蔡家峪、东河南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辎重车队及后续部队一千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是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次对日作战,也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后初上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人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必胜的希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有力地声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中国抗日史及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更是写进了《八路军军歌》;广泛传唱的《游击队之歌》更是贺绿汀受平型关大捷的鼓舞,身披八路军政委肖华赠送的平型关大捷战利品—一件日军的黄呢大衣,伏在炕上写下的。

    参观活动结束后,面对鲜红的党旗,站在革命领袖雕像下,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立足岗位,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勇于奉献的平型关精神,正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宣传语,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缅怀先烈”中弘扬民族精神、在“珍爱和平”中矢志努力奋斗、在“开创未来”中奉献青春才智,努力做好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 开创未来

    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离退休老同志书画展”。 


        本次书画作品展共展出14位老同志创作的32幅书画作品。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从不同侧面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另有部分作品表现反腐倡廉主题,充分展示了地调局武汉中心老同志热爱和平、奉献夕阳、关心时事、积极参与的可贵品质。 


          老同志纷纷表示,举办这样的展览意义重大,既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又丰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

     

    离退休老同志参观书画展

     

    离退休老同志参观书画展、交流创作心得

     

    地调局武汉中心举办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老同志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