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基于温海水-砾石吞吐置换开采I类水合物系统的方法” “海底浅层块状水合物采矿机及吞吐式开采方法” “海底浅表层水合物开采装置及开采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青岛海洋所在海域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基于温海水-砾石吞吐置换开采I类水合物系统的方法(专利号:ZL2018 1 1514174.4)”通过采用主井加多分支孔的方法来增大块状水合物的分解表面积,并结合表层海水吞吐法、流体抽取降压法相结合的开采技术,使块状水合物逐步分解;同时,通过间歇式向地层中注入一定粒径的砂砾,不断填补由块状水合物分解造成的地层亏空空间,维持地层稳定的同时提高近井渗透率,促进水合物的有效分解;最终,通过循环往复执行,达到了安全、持续地开采浅层块状水合物的目的,既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持续性、规模性开采,又维护了海底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绿色环保开发理念。

    “海底浅层块状水合物采矿机及吞吐式开采方法(专利号:ZL2018 1501016.5)”提供一种智能吞吐式海底采矿机及开采方法,采矿机底部设置行走装置,通过方向控制器往指定方向行走,利用掘冰器破冰,随后进行超声波碎冰、分解和过滤,实现开采分离一体化,操作简单,绿色环保。

    “海底浅表层水合物开采装置及开采方法(专利号:ZL2018 1 1485346.X)”中,采矿车在海底将水合物及沉积物采掘后进行排水、粉碎,然后被船体缆绳抬升到海水浅层并进行自然加热,其有益效果是,水合物的分解是发生在海水浅层位置的水合物分解站中,相对于海底环境具有低压和高温特征,具有水合物分解得天独厚的温压条件,兼以辅助加热以促进水合物分解的速率。采矿车具有海底自主行走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开采等优势。采后的沉积物被回填到采空区,可有效避免滑坡等地质灾害,且整个单线作业速度快、时间短,有效避免水合物的分解对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的影响。

    据悉,与常规中深层(埋藏深度在海底百米及以上)天然气水合物相比,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埋藏深度约在海底十几米到百米范围)通常具有分布零散、块状或结核状分布特征,同时有开采难度大、开采面临的环境挑战大等特点。青岛海洋所瞄准浅表层水合物基本地质特征,提出了系列潜在浅表层水合物低成本开采新方法,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青岛海洋所在海底浅层水合物开发方面获系列国家专利

    2018年,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有关地质填图PRB三维建模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专利名称为“基于地质路线(PRB)过程双重建模生成三维地质图的方法”,专利号为ZL201410522738.4,授权公告日为2018年6月26日。

    2010年以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在不断完善数字地质调查理论与方法、实现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常规三维地质建模现状、特点和需求,以地质填图为核心开展三维地质建模研究,通过地质填图过程直接把传统方法与三维建模技术方法融合的方式重造地质填图流程,基本形成我国三维地质图智能建模技术方法体系,初步实现了数字地质填图从二维向三维提升。

    地质填图PRB三维建模技术始于野外地质路线和实测地质剖面,通过PRB路线数据,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地质图建模,在垂直方向上,确定地质体往下延伸或(演化)的形态,通过地质图框架约束,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联合双重约束,构建三维地质图。同时提出了地质填图PRB 双重约束动态三维建模相关组合算法,为提高填图精度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初步形成了自主的智能化地质调查二三维GIS平台和建模工具。在多个试点项目中的应用,表明该软件是一个以地质填图为核心开展地质建模的通用软件工具。

    地质填图PRB三维建模技术对重造地质填图流程具有重要作用,使地质填图更加智能,效率和精度更高。这种建模方法解决了建模效率低下问题,通过三维建模组合算法和工具等,地质人员把当前认识的地质体三维空间关系通过模型动态显示,可以对地下空间实体做出更精细的模拟与多维视角表达,把以可视化为主要目标的建模提升到与业务流程一致的研究+动态建模模式,并在野外调查阶段对地质体的空间关系进行反复认识和研究,及时纠正和逐步完善三维模型,对野外地质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提高地质调查精度和研究精度提供多维视角奠定基础。

    团队目前结合地质对象描述知识框架的构建,并与基于孔斯曲面拟合算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地质填图PRB三维建模技术流程。该成果在第10届国际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大会做技术报告和宣传,团队研究成果得到了各国参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为我国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更广泛的国际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地质填图PRB三维建模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10月31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在郑州召开祁漫塔格矿集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变化机制及防控技术研讨会。

    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变化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是二级项目“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内容之一。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调查项目组根据2016-2017年对野马泉和卡尔却卡工作区野外调查成果,在总结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响应模式,采用GIS 图层叠加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对工作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祁漫塔格矿集区高寒干旱荒漠生态脆弱等特点,形成了该地区颇具特色的矿山地质环境防控模式和技术方法,为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防治提供了对策建议。该研讨会的召开对于优化完善工作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响应、防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组汇报的基础上,一致认为祁漫塔格矿集区提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响应模式和防控模式,思路新颖,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出的防控技术模式可为祁漫塔格矿集区资源规模化开发布局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等3家单位的相关专家,为祁漫塔格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变化机制及防控技术这一研究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项目创新目标完成、成果凝练提供了技术指导。下一步项目组将按照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进一步补充完善成果内容。

    祁漫塔格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变化机制及防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