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海洋石油勘探

    大陆架研究

    地球物理探测

    ……

    他把自己的生命

    融进了祖国的海洋事业

    每一次面临人生抉择时

    “国家需要”始终是

    决定性的砝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在六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

    他取得了诸多成就

    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

    重大贡献

     

    1990年

    在联合国海底管理局

    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上

    他为我国

    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

    东太平洋理想矿区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

    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在他的推动下

    海洋“863”项目启动

    并最终研发出

    海底声像处理系统

    海底视像处理系统

    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

    打破了国外软件在该领域的

    长期垄断

     

    近年来

    他积极推动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研究

    为我国南海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奠定基础

    金翔龙在海洋调查船上

     

    如今

    他仍活跃在海洋事业一线

    在他的带领下

    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

    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研究的

    中流砥柱

    他对此倍感欣慰:

    “我已到夕阳西下的时候,

    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

    为年轻人铺铺路,

    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六十余载海底勘探路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底科学家金翔龙

    金翔龙,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和工程生产一线。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金翔龙说。

    从致力于海洋石油勘探,到大陆架研究;从中国边缘海海底勘查,到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地球物理探测;从推动中国参与引领大洋矿产开发,到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与海洋工程产业“突围”……在他每一次的人生选择中,“国家需要”始终是那颗最具决定性的砝码。

    “对,就是她,海洋!”

    1934年11月,金翔龙出生于江苏南京。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急、国难当头的关口,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动荡和战乱中度过的。尽管当时的生活颠沛流离,但他酷爱读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好学的习惯和爱国的情怀。

    18岁那年,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地质事业的号召,金翔龙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较为冷门的地质专业。随后4年的刻苦学习以及对柴达木盆地的实地考察,为他日后开展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金翔龙毕业前夕,国家正在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振奋着一代热血青年。金翔龙陷入了沉思:国内地质勘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国外,海洋早已成为热点,而我国的地质调查却仅限于陆地,海域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

    “对,就是她,海洋!”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他把自己的选择告诉了马杏垣老师,诚恳地征询其意见。马杏垣听完他的想法后说:“从沙漠到海洋,这条路对!”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仅限于生物学,海洋地质科学仍是一块空白。因此,在海洋科学领域,金翔龙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他回到母校求教王鸿祯老师。王鸿祯写了一封信,让他去北京饭店找正在参加中科院学部会议的童第周(时任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和曾呈奎(专事海洋生物学研究)。面对这位执著的青年,两位先生十分高兴,欢迎他走进海洋科学的天地。

    1957年,金翔龙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来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报到。5月的青岛空气清新,走在街上,夹杂着海腥味的细雾迎面扑来,金翔龙心绪难平,他暗暗鼓励自己:目标已确定,路就在脚下,勇敢向前!

    开启海洋石油的大门

    到青岛后,金翔龙便开始着手组建实验室、组织人员培训、组建试验基地,为全国首次海洋普查做准备。

    195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海洋普查工作全面展开。那年冬天,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经历让金翔龙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海上风浪骤起,船长建议我们避风。我正在后甲板采集样品,采样器已经下海,机器还在运转,不能停下来。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调查船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突然间,天昏地暗,身体也不由自主往下滑,我意识到一定是船被浪压到水下了。我本能的反应是四处乱抓,好在摸到一根钢缆,并死死地抓住。最后船终于露出水面,海水向甲板四周溢去。这时我才发现,刚才海水已把我冲到甲板的边缘,多亏了那根钢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时的海上调查,只是采集海底沉积物、测量海水的深度。“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嘛。”金翔龙说。而要找到矿就要进行海底地震勘探。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征程。金翔龙带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成功完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龙口-秦皇岛)的勘测。金翔龙根据海上地震勘测及钻井资料,识别出渤海是一个断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积的构造盆地,并划分出其海底构造单元,评价了其海底油气远景,指出渤海西南部为油气富集区。

    随后几年里,他全身心投入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率先开展渤海、黄海和东海地球物理探测,探查海底地质构造、海底沉积物、海洋地球物理与地质构造特征、矿产资源等。

    掀开海洋地质学新篇章

    1985年,金翔龙调入位于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通过与德国和法国的国际合作,在南海和东海展开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主的大规模海底探查。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壳洋壳性质的重要证据,发现了铁锰结壳等。

    “八五”期间,他主持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国家攻关项目,并主持、负责原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与开发研究国家重大专项。大陆架与邻近海域的调查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受到国家表彰。

    长期以来,大洋矿产资源是国际资源争夺的一个焦点。1990年,金翔龙受命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接受联合国技术专家组对我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面对联合国从各国聘请来的十几位专家,金翔龙以流利的英语作了技术介绍,阐述我国太平洋勘探区的面积与位置、采用的调查手段与船只、勘探程序与精度、矿区选定与划分的原则,并提出5种矿区分配方案。

    金翔龙说:“中国的申请方案在具有相等商业价值的含义上是个最佳建议,诸位专家在检验与计算后一定也会这么认为。”

    经过5天5夜的奋战,金翔龙最终为我国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他的推动下,海洋“863”项目开始启动,他主持了“863”海洋高技术研究项目海底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探测技术研究,组织项目并重点研究海底多波束和深拖系统的全覆盖高精度探测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了海底声像处理系统、海底视像处理系统和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3套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海洋强国梦

    进入21世纪,面对国家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金翔龙积极推动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研究,并于2001年2月与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对策”为主题的第160次香山学术研讨会。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的持续调查与研究,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资源评价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成功获取了水合物实物样品。

    2017年5月18日,正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探平台“蓝鲸一号”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的国家。

    作为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金翔龙时刻关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他着力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和海洋工程科学在国民经济方面的应用,积极为海洋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金翔龙认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在于深海的技术研发,尤其是基础技术研发,除了各种“大国重器”的研发、设计外,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更需要基础研发来支持,防止在各种高端设备的关键元器件上被国外“卡脖子”。

    金翔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海洋发展越来越重视,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迫切需要年轻的海洋人才,希望更多地引进技术人才,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实现人才交流的良性循环。

    时至今日,金翔龙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已奋斗60余载。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研究的中流砥柱。金翔龙倍感欣慰:“我已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

    金翔龙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祖国的海洋事业,他的信念、理想始终未变。“我的中国梦,就是看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金翔龙说。

    院士金翔龙:六十余载海底勘探路

     

    业治铮: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家(1918.3.10—2003.1.3)。

    江苏南京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碳酸盐岩研究,在国内首创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提出利用藻灰岩迭层构造识别沉积环境的原则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部署和组织海洋地质调查。80年代初从事中国边缘海沉积学研究。总结了冲绳海槽晚更新世沉积物的沉积机制,指出其具有生物源、火山源和浊流作用的基本特点。在西沙生物礁沉积研究中,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和相模式。同时首次肯定我国南海末次冰期风成沉积物的存在,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附件《院士传记》之业治铮

     

    业治铮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江苏南京组织召开“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应用示范技术交流研讨会”,来自地调局南京中心、西安中心、地科院物化探所的专家及业务骨干等共30人参加交流研讨。

    研讨会上,项目各任务负责人介绍了工作进度,总结了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在汇报交流中指出,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反演软件应用效果良好,在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实验中, TDIP、SIP、CSAMT、MT等各种方法对比结果均反映出该套系统良好的性能。三维勘查方法应用示范试验取得良好成果,在某金矿试验区内,初步查明金矿实验区的地下地质体三维结构,圈定了找矿靶区。

    室内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和项目技术骨干对仪器设备生产工艺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讨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制定了切实可靠的实施方案。在野外施工实验现场考察交流时,与会专家与项目组成员针对仪器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进行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建议。此次交流研讨会总结了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应用示范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此次交流研讨,仪器研发单位更加深刻理解了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促进了相互交流,为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的找矿实用化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使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产业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安排,坚决扛起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责任,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决战。

    在赣州四县脱贫攻坚考核验收的关键时刻,中国地质调查局锐利出击,吹响了支撑服务赣州四县脱贫攻坚决战的号角。

    回访2019年实施的水井

    在一线对接需求

    武汉地处疫情严重地区,根据战疫要求,湖北籍职工不外出。在战贫战线,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迅速组织湖北省以外的12名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批赣州四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队伍赶赴战贫一线。

    3月24日,第一支5人队伍分别从江苏南京、山东菏泽、河北定州、江西遂川等地出发。在赣州集结完毕时已是当天深夜,其中有几人是经过三四次的火车中转才到达赣州。

    南堡钻机施工现场

    3月25日,这支队伍即与自然资源部赣南扶贫开发中心对接2020年工作部署与任务。在接到有几个村组还存在安全饮水困难,会影响脱贫攻坚考核指标消息后,他们决定立马去实地核查。

    3月26日,他们来到了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缺水村组,现场精准对接该村组缺水情况,了解需求信息,调查了村里自行组织打井但未成功的现场,分析了原因,并决定启动年丰村找水打井工作,按期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此后,工作人员对2019年实施的水井进行了回访,调查了水井利用情况,并与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进行了工作对接,介绍今年工作部署。

    据悉,今年,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将继续坚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帮扶,在赣州四县实施找水打井、地质灾害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工作,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冒风雨开钻施工

    3月29日,在宁都县南堡村,伴随着“轰隆隆”的轰鸣声,2020年新年后第一口井正式开钻。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小伙子们,头顶风雨、脚踩泥泞,在现场紧锣密鼓地施工。

    宁都小布镇地热井

    2019年9月至11月,他们共同配合,加班加点,完成了宁都县25口饮水井的施工工作,日出水量4241吨,满足23个缺水村组28066人的安全饮水需求。

    今年,他们再次站在一起,在宁都县提出补充需求后,立即组成找水突击队,在该村布置物探调查和地面调查工作。经过一周的时间,他们确定了两个水井钻探孔位。两口水井完成后,可为南堡村3个组近5000人提供安全饮水保障。

    寻地热服务旅游

    看,英姿飒爽的他们,已经整装待发。

    水环所出征赣南

    3月31日早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大院里,越野车和设备车整齐列队,15位穿着红蓝地质服的“战士”已经做好前往赣南的准备。

    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将扎根赣南,在赣县区开展地面调查和物探调查工作,为赣县区政府寻找他们一直心心念的地热资源,为当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加一把“火”。

    2019年,他们在宁都县“全国十大旅游小镇”小布镇成功钻得一口地热井,井底水温49.8℃,出水温度45℃,流量700立方米/天,为宁都县小布镇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第一口可供商业开发的地热井。该成果对服务宁都县脱贫攻坚与促进小布镇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赣州四县投入经费9518万元,以充分保障贫困区饮水安全底线任务,支撑当地防灾减灾及产业经济发展。

    2020年,赣州四县脱贫攻坚决胜战已至,脱贫摘帽考核即将开展。

    3月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的脱贫攻坚动员部署会议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吹响决战号角。各个“参战”单位都已经行动起来,制定防疫计划与工作安排。接下来,将有更多的单位和项目汇聚赣州,服务脱贫攻坚,请拭目以待。 

    赣南脱贫攻坚决战号角吹响

     

    业治铮: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家(1918.3.10—2003.1.3)。

    江苏南京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碳酸盐岩研究,在国内首创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提出利用藻灰岩迭层构造识别沉积环境的原则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部署和组织海洋地质调查。80年代初从事中国边缘海沉积学研究。总结了冲绳海槽晚更新世沉积物的沉积机制,指出其具有生物源、火山源和浊流作用的基本特点。在西沙生物礁沉积研究中,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和相模式。同时首次肯定我国南海末次冰期风成沉积物的存在,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附件《院士传记》之业治铮

     

    业治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