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李军,退休老所长潘桂棠,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退休老所长刘守全等人,一同前往成都市温江区泰康之家蜀园看望刘宝珺院士。

    李军代表成都地调中心党委向刘宝珺院士致以节日问候,远道而来的刘守全老所长为刘宝珺院士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希望刘院士的生活如花般绽放美丽和温馨。

    老友相见,分外高兴;问候之余,三位地学大师不禁展开了专业探讨。“90后”刘院士和“80后”潘老、刘老分别就各自深耕的沉积地质、大地构造和海洋地质三大专业开启“高峰论坛”,既谈“山”又说“海”,兼具高度、深度和广度,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

    李军主任陪同三位老领导一起,从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的深厚渊源谈到地质人不怕苦、不言弃的敬业精神,从三峡水库淤沙、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雨线北移等问题谈到将高原湿地、平原湿地和滨海湿地相结合探索性开展系统研究。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大家说古道今,谈笑风生,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两家单位各具独特的专业优势,合作共赢前景广,相信“东西合璧,山海相连”,必是“山高海阔,风光无限”。

    桑榆不晚,为霞满天。三位地学大师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心系国家的情怀、忠于专业的素养以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热情并未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大家要记住他们的经验、智慧与成就,更要学习、传承与发扬他们的精神,切实融入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之中。

    离退休干部处相关人员一同参加慰问。

    合影(左起:李军、刘守全、刘宝珺、潘桂棠)

    热烈探讨

    桑榆不晚霞满天 “山海”相逢话长卷

    随着2018年机构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改革不改本色、奋进不忘初心,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领域开疆扩土、高歌猛进,作为新职能新任务,首次承担2019年度吉林省森林蓄积量调查工作。

    为确保外业调查质量,牡丹江中心选派技术骨干组成质量检查小组,在12月份的严寒风雪中开展外业质量检查。该照片拍摄于2019年12月7日,当天温度已经达零下二十摄氏度,检查组成员顶着风雪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某样地中开展检查,虽然样地位置距离路边只有500米,但因积雪覆盖,检查组成员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抵达样地,即刻开展质量检查,全面对样地进行复测,严格评判,并记录存在问题。照片中显示的是对样木胸径进行测量。

    历时11天,质量检查小组在全省范围内完成15个样地随机抽检,把好质量检查第一关。

    照片中人物:左侧:陈宇(左侧)、王沛(右侧)

    照片拍摄者:董冠宏

     
     
    陈宇、王沛等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某样地中开展检查

    2017年09月21日-2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全国地层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白山市江源区协办,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成功召开。

    会议围绕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与交流,会议内容涵盖寒武系及奥陶系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前沿。通过室内研讨和野外剖面考察,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取得的成果,希望以汪啸风研究员为首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组,尽快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提交在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建立全球层型或副层型剖面(GSSP和ASSP)的建议书,并期盼该成果能继续推动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不断深入。

    来自德国、美国、丹麦、韩国、意大利、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国家的4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场情况

    野外考察

    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多年冻土活动层探地雷达探测

    考察队利用无人机在沱沱河源发现的大型冰核型冻胀丘

    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50余人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赴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开展多年冻土与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现存多年冻土的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千米,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通过独特的水分运移机制影响着区域水文和水循环过程。而长江上游的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对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资源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次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1万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开展野外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监测网络,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赋存情况;针对沱沱河源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水文特征,进行土壤、水体采样和指标检测,获取该区域的冻土环境特征。

    在本次科考中,应用地质研究中心承担了沱沱河源区的冻土钻探及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工作,投入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5台钻机和50余套观测设备。联合考察队通过钻探、坑探、物探和遥感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经过50多天的艰苦工作,累计完成钻孔32个、活动层探坑20个、表层浅坑100余个;采集钻孔岩心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1.18万件;建成30个多年冻土钻孔地温定点观测场和20个活动层水热动态定点观测场。

    通过本次科学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建立了首个比较完善的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获取了该区冻土分布的第一手原始数据,填补了该区研究的空白;首次利用百米钻孔揭示了共生型多年冻土冷生构造和超厚层地下冰的特征,确认了长江源区具备发育大型冻胀丘群的条件,并完成大型冰核丘的丘顶钻探。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综合观测网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