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宜州化石馆提供研究标本,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翼龙:达尔文翼龙 (Darwinopterus) (图1)。达尔文翼龙是既具有进步类型(翼手龙类)的头骨和颈椎特征,又有原始类群(喙嘴龙类)的特征:长的尾部及足部 的第5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这一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14日在世界著名科技刊物英国伦敦《皇家学 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上。适逢今年为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 奠基者达尔文(1809-1882)诞辰200周年和他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特命名为模块达尔文翼龙以纪念这两大重要事件。

     图1a 达尔文翼龙的照片

        翼龙是一类飞行爬行动物, 是中生代的空中主宰者,它们与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几乎同时产生于晚三叠世末期 (约2.23亿年), 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早于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约7千5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而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 它们的出现都比翼龙类晚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公认有两组不同类型的翼龙(图2): 长尾的原始类型和它们的后代——短尾的进步类型,其中的一些进步类型可达到巨型,两翼展宽可达10米以上。这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大的、在达尔文时代就发现的演化空白,直到现在新标本的发现,才填补这一空白。

        达尔文翼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处于长尾的原始喙嘴龙类和进步的、短尾的翼手龙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的头部和颈椎构造(头骨上鼻孔和眶前孔愈合一起形成大的鼻眶前孔,颈椎具有不发育的颈肋等)(图3)体现进步类群-翼手龙类的特征,而身体的其它部分与喙嘴龙的一样:比如长的尾部和第5脚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等。

        达尔文翼龙发现于大约1.6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比著名、最早的鸟类-始祖鸟还要早大约1千万年。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具有进步和原始特征的奇异组合的达尔文翼龙展示了许多关于进步翼龙类从它们原始祖先演化方面的信息。首先,这一变化非常迅速,且集中短期之内。其次,形成重要结构整个群体特征(一些研究学者称之为模块),比 如头部、颈部或者尾部的特征,看起来是一起演化的。但是达尔文翼龙显示这些模块却不是同时变化。首先头部和颈部变化,紧接着是身体,两翼,尾部,腿部,最 后才是足部。这似乎看起来自然选择作用于整个模块并使其变化,而不是通常所希望的只是对单个特征比如吻部的形状,或者牙齿的形态等起作用。

        达尔文翼龙的尖锐而长的牙齿显示它是肉食性动物,而其骨骼结构又显示它几乎肯定地在空中掠食(它在陆地上动作很缓慢,笨拙,表现在长的尾部和脚上第5趾有两节长的趾节等), 但是其牙齿不像其它翼龙那样吃鱼或者昆虫。它们同时代的会飞行动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翼龙,小的、滑翔的哺乳动物-翔兽以及鸽子大小食肉恐龙,比如近鸟龙(图4),它 们与达尔文发现于同一层位,因而很可能成为达尔文翼龙的食物。虽然我们对带羽毛的恐龙的真正飞行能力仍然不清楚,但是它们可能仅限于滑翔或者简单的振翅飞 翔和滑翔组合。因而,它们在空中的灵活性要比达尔文翼龙差的多。达尔文翼龙可能用它的长有具有尖锐牙齿的上下颌,不是在空中,就是当它快速掠过树枝或树叶 时抓住它的食物,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蝙蝠从树和灌木丛间掠食昆虫。

        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大量的工作来证实模块化演化的观点,但是如果它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它将有助于解释不仅仅是原始的喙嘴龙类是如何演化成更进步的翼手龙类,而且我们所知的快速、大尺度演化的动植物等其它许多例子也可能这样发生。恐龙绝灭之后的哺乳动物的异常辐射演化只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周围所见到的导致许多生物多样性的这些事件很少有化石记录。达尔文敏锐地意识这一点,如他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的,期望有一天发现的化石可 以填补这些空白。而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在翼龙的演化方面,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这一发现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是很重要的一步。它为非常规和有争议的翼龙演 化模式首次提供明确的证据。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突破性意义。因此,西方许多媒体比如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生命科学(Live Science)以及自然(Nature)的研究要闻(Resaerch Highlights)版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参加研究的人员有吕君昌博士(第一作者,地质所),大卫安文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金幸生博士(浙江自然博物馆),柳永清及季强研究员(地质所)。本研究由973项目和所长基金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吕君昌,姬书安,袁崇禧,季强. 2006. 中国的翼龙类化石。地质出版社,北京 Pp147.

    Lü, J., Unwin, D. M., Jin, X., Liu, Y. and Ji, Q. 2009. Evidence for modular evolution in a long-tailed pterosaur with a pterodactyloid skull.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doi:10.1098/rspb.2009.1603 (online)  

    翼龙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122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北方砂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工作部署会在天津召开。 

    “北方砂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于20189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为苗培森教授级高工,项目总经费2853万元,项目周期3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将聚焦深层流体成矿作用和深部探测技术方法创新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针对700-2000米的勘查深度空白,开展成矿作用研究、深部勘查示范、深化和创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深部探测技术方法,旨在实现找矿突破,提交深部找矿靶区和大型铀矿资源基地,评价深部资源潜力,对国家铀矿深部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及拓展深部找矿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目是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继承担国家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和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之后的又一重大砂岩型铀矿科技攻关项目,中心将给予全方位支持,力争为创新深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及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项目负责人苗培森汇报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包括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技术路线、研究基础和团队、预期成果及2018年工作进展等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就实施方案进行汇报。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原总工程师郑大瑜、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侯惠群研究员、东北大学巩恩普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聂逢君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金若时组成的专家组,审查了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并进行质询、讨论,形成审查意见。最终,专家组一致同意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各课题组将按照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实施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 

     

     

    会议现场

     

    项目负责人苗培森介绍项目情况

    天津地调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铀矿深地项...

    近日,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项目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刘燕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立群副教授等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关键地质问题野外联合调查研讨。鄂尔多斯盆地主要项目组人员以及协作单位有关技术成员共同参与了此次联合野外考察。  

    本次野外考察研讨,主要是针对鄂尔多斯南部含铀岩系沉积环境、沉积相、油气对铀的成矿作用等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的。野外考察期间,项目组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基本地质概况、项目进展等进行了详细汇报,并重点就工作区主要地层特征、地层划分方案、油气作用认识等进行交流。随后,野外考察组成员较系统地考察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白垩系泾川组、罗汉洞组、洛河组及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等地层的野外露头、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柳永清研究员结合地层露头从沉积学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各地层岩性特征及盆地演化过程。

    通过本次野外考察研讨,项目组成员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各地层特征及油气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的砂岩型铀矿调查和深部铀成矿作用研究。同时,通过多领域专家现场指导研讨,青年地质科技人员的野外观察能力和地区认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项目组开展野外剖面观测 

    结合钻孔岩心讨论沉积相特征与成矿作用 

    柳永清研究员介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地层特征 

    天津地调中心邀请专家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铀矿关键地...

     

    柳永清,男,57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地质所能源资源中心主任。专业方向:沉积地质、地层和区域地质调查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提出北方中生代多重地层格架,进一步厘定和分析了若干重要的地层-沉积和构造运动界面性质和构造属性,获得较为精确的J/K,D/C界线以及热河和燕辽生物群发育时代实测数据;全面梳理中国北方中生代沉积盆地、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演化规律,总结了它们与重大沉积地质、岩浆火山和生物(群)生态事件发育的联系和相互约束或控制规律,提出东北亚J3-K1的伸展背景以及巨型裂谷系新概念;在承担地调局陆相沉积盆地和地层填图示范项目中,提出陆相盆地岩石地层、沉积岩相、沉积体系、源汇体系新的填图方法和技术,应用OPS和非斯密斯地层理论开展俯冲增生杂岩的填图示范。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将北方中生界地层-构造层序格架基础地质理论运用于能源资源和找矿领域,有效指导兴蒙造山带石炭-二叠系和松辽盆地油气新层系的识别和评价,以及砂岩型铀矿区域性分布和储层沉积学方法应用,为这些领域后续或同期相关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勘探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地层学和沉积学、地层学基础和成果转化与应用。陆相盆地和沉积地层区域新方法,对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极大助力区域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同时,将基础地质理论和成果运用于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的服务建设,出版系列读物等为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建设作出了贡献。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实测年代学数据更新了中国地层表D/C和J/K界线断代年龄,建立了同时期地质事件和环境及其地层学研究的年代坐标。最早带毛恐龙,过渡翼龙,游泳和早期哺乳类动物定年及其赋存沉积地层研究成果积极提升了该生物群的研究水平。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被重梳理和研究,系统解释了关键时段构造环境,重大地质事件、岩浆活动和生态环境等地质事件和环境反馈机制,一系列新认识和成果对研究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形成演化、表生响应、生态环境与动物群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理论研究和地质科学意义重大。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为主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沉积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团队,目前研究员3人,副研2人,助研1人,研究生6人。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名。近年又扩大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和范围,加强古地磁和兴蒙石炭-二叠系以及重要能源资源矿产(砂岩型铀矿和油气地质)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未来将逐步稳健形成一支沉积地质、地层学和油气地质研究和地质调查的专业团队。

    永清

    2018年6月25日,根据局转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28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的要求,地调局物化探所开展了以“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土地日宣传活动,近千名市民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分别设在廊坊市“土壤碳呼吸监测基地”——永清县美盛现代农业园和市人民公园广场,通过展板宣讲、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并普及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及基本知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形势,土地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和绿色清洁能源的政策动态等。科普工作人员介绍了土壤碳呼吸变化长期监测目的及原理,提高土壤健康质量、土壤固碳减排的必要性及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修复治理技术,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重视并珍惜各类土地资源。

    此次活动增强了公众对国家土地情况和相关政策的了解,让广大市民对土地资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同时提高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普及地学知识,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科学的知识需求,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我们期待每一个人都担一份责、出一份力,将“珍惜”两字落实到细节之处,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物化探所开展土地日宣传周活动

    2016年5月4日,廊坊市政府市长冯韶慧到物化探所,专题调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贾永清,市政府秘书长张矛等参加调研。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副所长吕庆田以及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

    会上,冯韶慧市长在讲话中强调,当前廊坊已经进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支撑放在重要位置,打造科技创新之城。他指出,物化探所作为中直驻廊科研单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创新人才集聚,为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下一步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在促进城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双方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衔接,相互借鉴经验,努力为深化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物化探所简要介绍了所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情况以及所2016年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着重介绍了取得的典型性科研地调成果以及依托所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协定签署暨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情况。

    座谈研讨中,双方围绕如何有效挖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量大数据资源潜在价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为廊坊科技创新工作提供领域内技术支撑,以更好地服务民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双方就下一步深化合作形成一致意见和共识,重点从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抓住大数据产业化蓬勃发展机遇期,充分发挥所的特色和优势,多渠道开展合作与交流,挖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数据资源价值,推动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在环境保护、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品牌层次方面,双方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所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领域内的方法技术优势,为服务民生、促进农民增收做贡献;三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方式和途径,发挥所在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共同为廊坊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贡献力量。

    彭轩明所长对冯韶慧市长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廊坊市长期以来对物化探所工作的支持和关心,特别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筹建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表示感谢。他表示,物化探所将依托在领域内的特色学科和技术优势,为廊坊打造科技创新之城、服务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调研期间,冯韶慧市长一行参观了物化探所科研成果展览室。

     

    廊坊市冯韶慧市长一行到物化探所调研指导工作

    5月4日,廊坊市市委常委、市长冯韶慧一行8人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就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调研。

    勘探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冉恒谦介绍了所基本情况以及领先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廊坊市委常委、副市长贾永清表示,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今后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政府要做好支持与服务工作。

    廊坊市市委常委、市长冯韶慧对地调局勘探所的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地调局勘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大有作为、潜力巨大,成果转化要形成产业化,市政府将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廊坊市政府秘书长张矛、副秘书长胡志福,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政府研究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刘开江,办公室主任车延岗,科技开发处处长孟庆鸿,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张斌陪同参加了调研。 

    廊坊市市长冯韶慧一行8人到勘探所调研

    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干旱化过程,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由上侏罗至下白垩统含蒸发岩和风成砂的红层替代了上三叠至中侏罗统以暗色为主导的含煤系地层(图1)。这次干旱化是东亚古环境演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奠定了晚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的气候格局,自此,该地区长期延续着行星风系下以干旱为主旋律的气候特征,直到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导致东亚季风形成,然而,该事件的时空范围和驱动机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谜。针对这一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易治宇副研究员、柳永清研究员与佛罗里达大学Joseph Meert教授对华北侏罗系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了侏罗纪东亚干旱化的新机制。

    本研究首次揭示出东亚陆块群中晚侏罗世期间(~174-157 Ma)发生了约2800公里的南向漂移。同时,该研究还对东亚地区海、陆相盆地的沉积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侏罗纪干旱化事件发生的时代为 ~165-155Ma,影响范围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该研究认为是板块运动驱动了东亚地区侏罗纪古环境变迁(图2C)。由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欧亚、北美、非洲都记录了一次快速的视极移事件,而华北地块观察到的快速视极移可与上述大陆的视极移路径进行对比(图2B),因此,该研究认为侏罗纪华北地块大规模的南向运动很可能是全球真极移的一部分,是驱动东亚侏罗纪剧烈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中侏罗至早白垩世期间燕辽地区非常完美地保存了两个生物群的化石,即著名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这些生物群的兴衰与燕辽地区古环境变迁密切相关。通过燕辽地区古纬度及古生物演化时间序列对比,该研究进一步认为真极移驱动的环境变迁很可能导致了燕辽生物群在~160-155 Ma的消亡,并为热河生物群在~130-120Ma的重新兴起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图2A)。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及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发表于知名地学期刊Geology(Zhiyu Yi*, Yongqing Liu, Joseph G. Meert; A true polar wander trigger for the Great Jurassic East Asian Aridification. Geology. doi: https://doi.org/10.1130/G46641.1)。

     

    图1: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记录揭示东亚大陆快速干旱化

     

    图2:侏罗纪-早白垩世真极移(TPW)驱动东亚环境变迁

    地质所科研人员提出侏罗纪东亚干旱化的新机制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中新元古界地层时空格架与地层-沉积事件对比”课题(2016YFC6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新元古代沉积记录-臼齿碳酸盐岩对比与形成机制”(项目号41472082)、中国地质调查局(1212011120142, DD20160120–01)和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基金 (NE/L002485/1) 等项目联合资助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旷红伟教授团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Daniel Paul Le Heron教授领衔的奥地利、英国团队合作研究,新近在我国华北新元古代晚期(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 “Bird’s-eye view of an Ediacaran subglacial landscape”(鸟瞰埃迪卡拉纪冰下剥蚀地貌)刊发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ology》(地质学)上,旷红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Le Heron, D.P., et al., 2019, Bird’s-eye view of an Ediacaran subglacial landscape: Geology. https://doi.org/10.1130 /G46285.1)。

    长期以来,冰川发育或冰期存在与冰川堆积物主要是通过冰筏坠石或者疑似冰缘的流水沉积物(冰碛杂岩)等来证明,但这种方法经常遭到质疑。冰溜面、冰川擦痕等虽是直接反映冰川发育及其属性和运动学机制的证据,但由于地质记录稀少,同时易受风化等作用的影响难以保存。目前国内外典型和大规模冰溜面构造也仅在第四纪和冈瓦纳大陆古生代冰蚀地貌中见及。本项研究成果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埃迪卡拉纪(罗圈组)大型冰溜面构造,无论是从出露面积还是发育的丰富冰蚀地貌类型与精美保存状况都是世界上同时期极为罕见和典型的,也是世界仅存的两处埃迪卡拉纪冰蚀地貌之一(另一处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且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成果重点描述了研究区出露的众多冰溜面之一:豫西鲁山石门沟冰溜面构造。成果揭示,在长达1000米的缓倾斜中元古代石英砂岩层面上发育一系列冰下冰蚀底形(地貌)构造,它们系冰川在冰底融水的介入下刨蚀下伏“基底”岩层而形成的,包括凹、凸面状(阶步、羊背石等)、冰臼、似贝壳断口状、水下磨光面、纺锤状等丰富宏观尺度冰下冰川剥蚀底形构造,还共生着大量、密集冰川擦痕和冰川压实应力作用下的岩石蠕动变形等构造。据似贝壳断口状冰蚀底形、冰川擦痕等指向构造判断古冰川运动方向由北向南,而非之前认为的由南向北。同时,不断变换的擦痕方向又显示冰川在运动过程并非沿直线运动,而是蜿蜒前行。大量裂隙和同期断层的发育加速了冰川下部盆地和冰湖的形成,为冰溜面及擦痕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项研究成果是在传统的野外地质观测和超大比例尺填图基础上,野外调查和后期室内研究分别应用了空中航拍和数字地貌模拟技术,同时,这也是国内外第一次利用无人机航拍、数字地貌高程模拟和传统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前更新世深时冰下沉积-剥蚀地貌的精细刻画,研究成果不仅对深化理解全球超级温室气候时期的埃迪卡拉纪冰川及其环境、生命演化学术意义重大,同时,基于我国华北发育的全球独特、鲜明的埃迪卡拉纪冰川剥蚀和(沉积)堆积地貌优势,对于进一步研究不同于成冰纪雪球地球时期的非全球性冰川(?)(大陆冰盖或山地冰川)属性、古地理和环境、生命协同发育与演化具有更加重大的科学意义。后续研究成果正在接续发表中。另外该方面的内容已列为2022年北京国际沉积学大会野外考察路线。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6285.1。

     

     豫西石门沟罗圈组底部冰溜面展面特征(左)及其三维模拟图(右)

    (方向为上北下南,其底部基岩为中元古代三教堂组砂岩)

     
     
    地质所与国外合作研究获得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