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共生于一个星球上,同呼吸,共命运,相互之间同生共存。人,作为自然界有能动性的智慧生物,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作为,了解自然,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山川湖海、鸟兽虫鱼,并充分发挥创新性的科技手段所携带的力量,以爱护之心,用行动去守护人与自然共生的星球,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综合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紧紧围绕海洋资源、环境与权益三大主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新时代国家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重大需求,积极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和大洋、极地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研究等工作,以其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工作特质统筹部署并强力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助力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新能源勘查试采、深水油气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深海地质探测、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及科技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贺电要求,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

    精心组织实施试采方案,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等,2019年10月正式启动海上作业,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至3月18日,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跑”优势地位,对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深水油气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突破

    加强能源资源勘查,精准锁定中生界油气参数井井位;论证、优选出油气优选区块,助推油气矿权区出让体制改革;加强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圆满完成中国大洋55航次科考任务,牵头编制《执行富钴铁锰结壳勘探合同第一个五年阶段报告》和《执行富钴铁锰结壳勘探合同2018年度报告》,支持富钴结壳国际勘探合同履行。

    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地质调查开拓新局面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深海地质探测,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组织“海洋地质十号”船完成中巴联合海洋地质科考,组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科考,组织实施南海重点海域1∶25万和1∶5万区调工作,完成1∶100万南海海洋区调成果集成,编纂《南海及邻区海洋地质图集》;组织实施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首个大规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为国内18家涉海机构开展冷泉系统调查研究和大型设备规范化海试等20余项任务提供平台支撑。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首次系统开展澳门海域海洋地质调查,编制完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地质资源与环境图集》,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海洋地质资料,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完成珠江口黄茅海等4个区块海砂资源详查,有力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建设和矿权出让管理;开展海南近海、福建台湾浅滩海砂资源调查,为地方重大工程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开展海南岛海岸带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编制完成《海南海岸带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和《支撑服务海南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支撑服务海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强化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持续开展中波、中德、中国-东盟等国际合作交流,成功举办深海地质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大科学计划倡议;持续开展东南亚地震台站观测,实施了“中缅首次海岸带地质环境联合调查”,举办首届澜湄国家河岸带环境技术培训班。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基础理论研究,拓展海洋地质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在推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成效。攻克吸力锚井口稳定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合物保压岩心综合测试系统及实验模拟装置,成功研制深水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深水重磁勘探拖曳系统,引进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系统、无人艇、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等调查装备,无人机海上航磁测量实现技术突破,首次成功利用无人艇开展区域及海岸带地质调查,首次实现AUV-ROV联合作业,完成大规模三维海底地震调查技术试验与产业化应用,探索应用水下滑翔机技术等,“天-空-海-潜”一体化技术装备体系初步建成。

    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同步加强,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进一步深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创新性提出“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演化模型,拓展了南海形成演化新认识。

    抓住大数据时代机遇,进一步提升海洋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为科研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加强地质云节点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充分挖掘海洋地质大数据支撑智能调查和社会化服务,启动三亚新基地数据中心业务;推进海洋地质项目专题数据库入库验收及质量检查工作,构建起海洋地质数据服务门户平台。

    海洋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顺利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被授予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要依托单位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启动。科技创新基地取得重要成果。南部码头和岩心库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前期配套工程;南沙科技创新中心基地一期建设有序开展,研发中心和后勤中心2019年底顺利封顶;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项目完成初步设计;高标准快速启动和推进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地质科学院)科研基地建设;南岗科研基地旧改工作推进顺利。

    加强科技应用与科学普及,海洋地质工作影响深远

    持续开展“可燃冰”科学普及工作,第一次试采沙盘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9中国海博会和澳门科技周;“海马”号深潜器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可燃冰”主题大型科普舞台剧《冰火传奇》先后在北京、广东佛山演出7场;科普进校园继续走进8所小学;南极科考图文集《走向南极——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纪实》正式出版,发表科普文章20余篇。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果显著。编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修订稿)》;全民参与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转化类型逐渐多样化,2019年实现成果转化项目20余个。

    新时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以自己的行动与成绩履行职责与使命,以其所见所知爱护我们的海洋,守护我们的家园。

    守护海洋 珍爱地球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通过其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自主研发的深水重磁勘探拖曳系统——“探海谛听”,在顺利完成水槽试验和湖上试验后,搭载广州海洋局“海洋四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功能性规范化的海上试验。

    本次海试设备包括项目研发的定深拖体和探测拖体,其中探测拖体上安装了水下三分量磁力仪和水下捷联式重力仪。此外,还配备了船载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水下定位系统、地磁日变观测站、海流计、温盐深、声速计和多波束系统等辅助设备。海试点选址南海北部陆坡区500米和2000米水深海域,主要进行2.5-5节船速的功能性试验、往返重复性测量和交叉线测量,以及深水环境拖体适应能力考察,正常工作最大水深达2041米,共完成8条测线,长度约160公里,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海试原始数据。

    目前,国内外在海洋水下全空间的重磁场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也尚未开展水下动态重力及三分量磁力测量研究工作,“探海谛听”的成功研发将为我国深水油气资源调查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广州海洋局深水重磁勘探拖曳系统海上试验成功

    摘要:华夏地块武夷地区发现2颗大于4.1Ga的碎屑锆石,一颗为亚洲最古老的锆石(约4.13Ga),另一颗锆石记录了地球上最早的变质作用时代(约4.07Ga)。研究表明,地球在形成初期已出现多样化的大陆地壳和复杂的地质演化。

    1.项目概况

    地球形成初期的地质特征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通过寻找和研究冥古宙(45~38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与矿物(锆石)开展研究。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华东基础 地质综合调查与片区总结”(2014—2016年)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对武夷地区龙泉岩群等变质岩系进行调查研究,并在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SHRIMP锆石U-Pb测年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完成,锆石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完成。相关工作得到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专家组的指导,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和南京大学进行了学术合作。

    2.成果简介

    华夏地块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 东、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境内,武夷地区则是华夏地块内变质基底的集中分布区,浙江南部龙泉地区的龙泉岩群即是其中典型代表 (图1)。近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多个地调科研项目共同对武夷地区龙泉岩群等变质岩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图2)中发现了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1).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碎屑锆石,以及地球上最早的变质作用。在龙泉岩群中发现的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编号为8号和123号(图3)。8号锆石可分为核、幔两部分,核部由花岗质岩 浆结晶形成,年龄为4.10Ga;幔部由变质作用形成(Th/U=0.05),年龄为4.07Ga,是地球上目前发现的最早变质锆石,为探讨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123号锆石年龄为4.13Ga,由花岗质岩浆结晶形成,是亚洲地区目前发现 的最古老锆石,为开展地球各大洲之间的地质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确定了地球上冥古宙锆石的最高结晶温度,发现地球早期的地壳可在无水条件下熔融形成岩浆。龙泉岩群冥古宙岩浆锆石具有亏损轻稀土元素、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图 4),以及很高的(Sm/La)N和U/Yb值的特点,与地球上其他壳源锆石类似。其中,8号岩浆锆石Ti含量(51.5 x 10-6~54.0 x 10-6)和结晶温度(910℃)均是地球上大于4.0Ga冥古宙锆石 中最高的(图5 ); O同位素组成(S 18O值平 均7.2%。)也接近于地球上冥古宙锆石的最高值,明显高于幔源岩浆锆石;氧逸度lgf〇2平均 值(A FMQ+5)也高于地球上大多数的壳源锆石(图6)。上述特征表明,龙泉地区冥古宙锆石是由花岗质岩浆结晶形成,而花岗质母岩浆则来源于蚀变地壳的无水重熔,这种特殊的岩浆形成过程以往未见报道。



    3.成果意义

    (1)武夷地区冥古宙锆石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冥古宙锆石,说明地球早期即已形成多种类型的大陆地壳。记录了约4.10Ga时地壳无水重熔形成花岗质岩石、约4.07Ga时发生变质作用的重要信息,为探讨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2)近年来,除华夏地块外,在我国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西藏地块、中亚造山带东准噶尔等地,均陆续发现了各类冥古宙岩石或锆石,反映全球可能存在多个40亿年前的古老物源区,同时也表明我国境内的不同陆块可能有类似的早期地质演化历史。

    (3)武夷地区冥古宙锆石的发现,说明华夏地块与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的澳大利亚、 南美洲、非洲、印度等大陆可能在成矿地质背 景上有一定联系,这一新认识对我国与全球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作用对比研究亦有重要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邢光福 杨祝良 陈志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孝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供稿)


    华夏地块发现亚洲最古老的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