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滇东地区曲靖市降水总量少,造成地表河道沟渠来水偏少,区内各类规模水库蓄水量减少;地下水未得到有效补给,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双重“疲软”导致了去冬今春曲靖市宣威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据水利部门分析,从目前旱情及影响程度看,2020年的旱情是2010-2011年云南百年大旱之后,1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结合地方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与云南省宣威市自然资源局和水务局深入对接,了解地方干旱分布范围与缺水程度。经初步统计,宣威市目前仍有近15000人口处于重度缺水状态,分布于倘塘镇、落水镇、板桥街道、热水镇、乐丰乡、格宜镇、东山镇、得禄乡和龙潭镇的十几个村寨。项目组于2020年4月中上旬奔赴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十几天的工作,基本查明造成当地严重干旱情况发生的原因。

    其中,天—大气降雨量的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气象数据显示,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累计降水91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19.2毫米(偏少19.3%),为历史第3少,其中滇中南部和滇西南大部偏少30%以上,局部地区偏少50%以上,有18个站点列历史同期第1少,与此同时,云南全省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同期偏高1.2℃,列历史同期第1位。反常的高温和减少的降水,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此次大旱的直接原因。

    地—特殊的地质背景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处于珠江流域源头,区内出露地层局限于古生界-中生界范围,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零星分布第四系堆积物,各地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分布面积大约占到67%以上,且碳酸盐岩多为厚层至块状,缺少较厚的隔水层,大气降雨迅速渗入地下深部。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岩溶发育相对强烈,规模相对较大,地下溶洞及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中在较大型的岩溶洞穴和通道中赋存和运移。由于宣威市位于珠江源头,地形起伏大,河谷切割深,地下水多以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出口的形式集中排泄与河谷两岸,造成了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天然出露泉点较少、水位埋藏深、开发难度大且动态变化剧烈的困局。区内的务德镇全境、东山镇西部、热水镇及落水镇大部均是此类代表。

    人—煤炭生产活动是干旱发生范围扩大的诱因。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煤矿开采区,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疏干地下水,形成较大的地下采空区,造成矿区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原本并不缺水的碎屑岩分布区内的机民井供水量普遍下降,更加剧了山区农村的缺水程度。例如,倘塘镇倘塘河谷两侧、羊场镇南部上村地区及南东部小龙潭地区、田坝镇石坝村北东部,这些区域为煤矿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煤矿开采导致上部的地下水疏干,干旱缺水情况严重,旱季时当地居民自行修建蓄水池以维持生活用水。

    下一步,岩溶所将发挥抗旱打井“先锋队”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打井找水工作,建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处,探采结合井3-7口,全力保障重度干旱地区居民生活供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积极服务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岩溶所为滇东大旱“把脉问诊”

    地下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资源保障,为支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子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亚洲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研究,与亚洲主要国家合作编制《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和续编《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参与开展了中泰岩溶水文地质对比研究。项目周期为2013年至2016年,是“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的子项目,实施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亚洲地下水系列图》、《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2套6张1:800万国际性地质制图系列图件;编写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1部专著;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研究”、“克鲁伦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3份专题报告;编制《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1部。该系列研究成果,重要的洲际性文献资料,可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与地热资源的重要的资料和数据依据,对于亚洲地下水资源、地热能源和环境地质研究具有推动性作用。该系列成果尤其是《亚洲地下水系列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界含水层研究与管理中应用,被作为亚洲跨界含水层管理的基础数据;诸多成果已被国内和亚洲国家许多科研院所、大学作为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地热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料广泛应用。《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可为保障我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的地质环境关系提供重要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更好地保护环境提供科技支撑,该系列成果还填补了许多国际上的空白,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一、出版《亚洲地下水系列图》(1:800万)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地热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是通过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提出气候地貌为主控依据的宏观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准则,综合气候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结构、地表水系等因素,划分了亚洲11个地下水系统36个子系统,并评估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和可采资源量,是首个亚洲地下水资源分布的成果图件。

    《亚洲水文地质图》是在张宗祜院士1992年主编的“亚洲水文地质图”和地质所最新编制的“国际亚洲地质图”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亚洲地下水赋存类型及富水程度,将亚洲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岩溶水、裂隙孔隙水和裂隙水,更为准确地揭示了亚洲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的循环规律。

    《亚洲地热图》反映了亚洲的地热存储类型,将亚洲热储类型划分为现代火山型、隆起断裂型和沉积盆地型,并且反映了大地热流及其分布规律,表示了3000 m深度地温场及其地热资源分布的内在规律。

    二、编制《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1:800万)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并重为理念,应用地下水与环境地图时空认知理论,通过国际间合作总结了亚洲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特征和规律,开展了与地下水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剖析了亚洲地下水质量状况,归纳了地下水过量开发的地质环境负面效应,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探索了地下水环境地图时空认知及变化规律总结研究亚洲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的特征和规律,开展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编制及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剖析我国及周边国家地下水资源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专题研究。工作是在研究国际编图技术与亚洲地质环境编图特点基础上,借鉴已出版的国际编图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质环境的编图模式,同亚洲地质环境特征及其问题相结合开展的。

    《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由亚洲地下水质量图,亚洲地下水开发地质环境效应图,亚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图三张图件和说明书组成,该成果分析了原生地质环境与现代全球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将亚洲地质环境背景与地下水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建立了新的亚洲地质环境编图理念,反映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揭示了地质环境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走在了国际同类编图研究成果前列,在编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亚洲地质环境特色。

    《亚洲地下水质量图》亚洲地下水水质分带受到气候和地形地貌的主导和控制。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决定着地下水质量优劣,通过综合评价亚洲地下水质量编制的,研究了地质环境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地下水的溶滤淡化和浓缩盐化作用的程度,划分出亚洲四大水质分带,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由南北向中间的阶梯状地势、海岸带走向和气候的综合影响的结果,自补给区淡水带,到径流区淡水-微咸水带,逐渐演变成微咸水-咸水带,直至到大陆盐化作用的咸水带。

    亚洲地下水开发地质环境效应图首先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负面效应,作出单要素分析图件,然后以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为依据,以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含水岩组类型作为重要判断标准,划分出地下水开采的6个地质环境效应分区是:平原盆地地下水强烈开采大范围缓变危害效应区;平原盆地地下水一般开采无明显危害效应区;岩溶地下水局部开采易发突变性危害效应区;矿区地下水疏干开采易发突变性危害效应区;丘陵山地地下水分散开采无明显危害效应区;其他地下水零星开采常态效应区。归纳出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主要危害有: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油田地下水开采水位下降和矿区采空塌陷等7大危害。

    《亚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图》是用系统理论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反映地下水生态环境主要类型、时空特征分布规律。揭示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关系尤其是气候地貌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结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改造作用,确定出地下水生态环境三大类型分别是:地下水调蓄支撑生态环境、地下水涵养维持生态环境、地下水贫乏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分区有:沿海口岸三角洲与滨海低地地下水调蓄支撑区,平原、盆地及丘陵低地地下水调蓄支撑区,低山丘陵地下水涵养区,高原山地地下水涵养区,高寒冻原地下水(生态)涵养区,沙漠、戈壁地下水贫乏区,黄土高原地下水贫乏区,岩溶石漠化地下水贫乏区。

    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研究”、“克鲁伦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专题研究报告,对亚洲主要跨界含水层进行了评价,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功能指标-社会经济管理指标-法律效应指标权重迭加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跨界含水层定量评价,为跨界含水层研究提供了示范。

    三、实现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空间信息技术共享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解决了流域、国家、地区和单元等多尺度的信息元在洲际尺度上的信息处理问题;协调了不同年纪、不同时段等多时态的空间信息认知;规范了10种气候地貌类型、4种含水类型、3种地下水资源类型和3种热储类型等多类型的图面表达;图面结构合理、表现形式精细、色彩协调美观、科学普适易读。

    四、参与地调局《“一带一路”地质矿产资源图集》编制,服务国家决策。水环所与岩溶所共同参与编制了《“一带一路”地质矿产资源图集》中的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图件,为服务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国际间专家携手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岩溶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下水资源厅合作,在泰国中西部典型岩溶区开展了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碳循环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试验与研究工作,并建立了2个地下水与碳循环中泰联合监测站,对比中泰岩溶形态组合特征与发育环境差异,初步估计了泰国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强度。

    六、开展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通过不同时段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对比分析和实地考察验证,一是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方病、多年冻土与冻胀融陷、界河坍塌等;二是次生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江河水质污染、城市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山开采地面塌陷等;三是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冻结层退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气候变化下自然生态缓慢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违背了自然规律,给大自然和人类造成重大损失。

    七、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出版发行在即通过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大量的信息资料归纳分析,编撰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

    八、《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即将付梓。为了更广泛体现编图成果的应用性,编辑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

     

    图片1_副本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图片2_副本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 

    图片3_副本

    地下水与碳循环中泰联合监测站

    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

    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

    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编图成果支撑绿...
      “黑河流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2014年度在张掖盆地成功实施深570米的第四系标准水文地质勘探孔。其勘探深度之深,获取水文地质信息之全,在河西走廊尚属首次。

      该孔位于张掖市平原堡,所处地貌单元为黑河细土平原。井孔编号HQ8,至460米揭穿下更新统进入新近系。作为第四系标准钻孔,进行了全孔取心,采取了孢粉、微体、粒度、重砂、古地磁、磁化率等岩土样。作为水文地质勘探孔,进行了分层止水、分层抽水试验及水样分析测试。

      该孔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助于该区开展第四系研究与含水层空间结构的划分,同时为查明含水层垂向水量、水化学特征及水文地质参数,尤其是Q1地层富水性与水化学特征奠定了基础。勘查结果表明,250米以下Q1含水层不仅富水程度好,而且水质优良,单位涌水量33.3m3/L.s,矿化度约0.2g/l,锶含量达到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


    HQ8钻孔


    HQ8钻孔岩心
    黑河流域成功实施第四系标准水文地质勘探深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