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有一个美丽的乡村,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丘陵蜿蜒,因青山环抱,山清水秀,因此名叫“青山村”。

    近年来,青山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一个乡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入手,逐步建立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及村民、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2021年12月,《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乡村的生态美丽图景——

     龙坞水库一角 

    从小水源地保护到游客花式“打卡种草”

    在青山村,有一个常年为青山村及周边村庄提供饮用水的龙坞水库。在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种植着1600亩毛竹林。20世纪80年代,周边陆续建起多个毛竹加工厂。当地村民为增加毛竹和竹笋产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水库氮磷超标等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由于水源地周边的山林属于村民承包山或自留山,因此仅通过宣传教育或单纯管控,生态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龙坞水库是浙江省2万多个小型水源地的一个缩影。这些小型水源地提供了浙江省大概44%人口的饮用水,但是天然水的不合格率达90%,其中70%是因为农业面源污染。”采访中,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浙江项目主任张海江向记者讲述了青山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的故事。

    2015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决定与黄湖镇政府、青山村委会合作,通过水基金信托模式在当地开展小水源地保护项目,解决水污染问题。随后,该协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等发起“善水基金”信托,并筹集33万元启动资金,在青山村开展水源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同时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

    如何改善龙坞水库的水质?“在当地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以及青山村的支持下,我们项目组依托‘善水基金’以高于村民种植竹子收益的价格,从43户村民手中按规定流转了水源地汇水区内化肥和农药使用最为集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500亩毛竹林地。其中,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为我们完成当地林权登记到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张海江介绍说,当地村民可以作为投资人与“善水基金”签署信托合同,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委托给“善水基金”集中管理(评估后确定其份额)。同时,其他机构、企业或公众个人也可以通过投资或者捐赠的形式参与信托。环保组织则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设计、林地管理专业化方案,集中管理水库周边全部施肥林地,确保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

    经过3年的努力,龙坞水库的部分指标从Ⅲ、Ⅳ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成为杭州城区周边50公里范围内最好的水体之一,其周边水源地面源污染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如今,远眺龙坞水库,宛如一弯新月镶嵌在杭州市西北的山区内;近看,山峦苍翠,绿水潺潺,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水质好了,风景美了,来这里的游客自然也越来越多了。打开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游客们通过各种风景照“花式种草”,龙坞水库也成为大家来青山村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事实上,组建“善水基金”信托,开展小水源地保护,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只是该项目迈出的第一步。

    随后,青山村和“善水基金”运营方便开始不断拓展项目外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水源地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入各方资源,开展多元化项目开发。”张海江介绍说,一方面,青山村和“善水基金”项目组积极为当地春笋等各类农产品扩展销售渠道。“青山村的竹笋在不喷洒农药后,虽然产量较以往下降了20%~30%,但市场价格却大幅提高,产品销往沪杭等城市的企业食堂、餐厅,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项目组在开发文创和传统手工艺品方面寻求市场与资源。融设计图书馆——中国第一个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便是由他们引进青山村的。在这里,来自德国的专业设计师将当地传统的手工竹编技艺提升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给村民。而当地村民因为把林地租给了项目组,因此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各种编织。如今,由他们编织的“水源保护”等主题手工艺品已在“中国文化展”“米兰设计周”等国内外展览会上展出,并进行市场销售,获得两倍于同类工艺品的利润。

    此外,该项目还获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的支持,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支持下,将当地旧校园改造成青山自然学校。学校团队以当地返乡年轻人和外来新村民为主体,将水源地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低碳生活理念与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向往链接起来,开发了砍枯竹、监测水质、植物染色等各类生态体验项目,并将青山村民培训成为讲解员、生态活动组织者、民宿服务者等,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并带动村民增收。

    随着村里的产业兴旺,人才聚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村外来访客也逐渐增多,村民生活日益丰富,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青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红告诉记者,2019年青山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66.8万元,2022年总收入已增至148万元,增幅超过120%。

    可以说,青山村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通过一个乡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青山村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思路。

    从自然理念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随着水质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村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明显提高。在“善水基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和青山自然学校的带动下,村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并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们还会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倡导水源地保护理念。

    由青山自然学校与当地政府联合推广的“自然好邻居”计划在青山村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当地村民采用“近自然”的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为来访者提供绿色农家饭和民宿服务等,降低了对自然的扰动。村民还会将经营收入的5%~10%捐赠给水源保护项目,形成受益者付费机制和上下游协作机制。同时,在余杭区共青团和民政局的支持下,项目建立了本地社会组织——青山乡村志愿者服务中心,由青山自然学校定期组织志愿者,以及聘用村民对毛竹林进行人工除草和林下植被恢复,不仅杜绝了除草剂的使用,还充分发挥了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青山自然学校还联合杭州等地企业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引入外部合作机构开展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等活动,提高村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走进青山自然学校,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随处可见“不要摘花啊”“嘘!小动物们在睡觉”的提示牌和宣传布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场有关美育与乡村教师发展的课程正在教室内进行。在这里,人们传授知识、启发探索、探讨环境保护等话题。

    在村访客中心一楼,一个写有“文明积分兑换点”提示牌显得格外醒目,提示牌的旁边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据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青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申恒杰介绍,青山村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源地保护活动。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善美青山”小程序不定期发送任务,村民们可通过完成任务和开展文明行动获得积分并兑换相应的礼品。

    如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因该项目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余杭区提出在青山村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一个乡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正触发一场未来乡村创业和生活的变革,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让保护者与受益者实现良性互动。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也积极组织推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概念规划》《青山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多渠道、多途径协助支持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创建,让更多的项目在青山村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鼓励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山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就属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中的生态补偿模式。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潘希统介绍说,青山村通过与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合作,探索出一条采用水基金模式进行水源地生态保护及补偿的新路子。通过建立水基金信托、基于自然理念开展农业生产、对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损失进行生态补偿、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青山村生态环境修复改善、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也正因如此,《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青山村的故事从水资源保护开始,到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再到浙江省未来乡村……因为坚持生态优先,青山村在保留乡风乡貌、让乡愁常在的同时,能够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和价值转换,将生态“软优势”变成乡村振兴“强支撑”,最终延展、勾勒出一幅乡村宜居宜家宜业的美丽画卷,也为各地小型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青山样板”。

    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听,青山村讲述水资源保护的故...

    2019年1月19日,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带队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慰问仍工作在野外的勘探项目组人员,灌阳县委书记周春涌、副县长蒋红斌陪同慰问。

    为了让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牺牲的红军烈士入土为安,灌阳县委县政府于2017年8月启动了烈士遗骸勘探打捞工作。由于酒海井下地下河管道被垃圾堵住,影响了抽水和打捞工作。为了查明地下河管道的发育情况,灌阳县委县政府邀请岩溶所物探人员前往开展勘探工作。

    慰问组深入野外,详细听取了项目组采用大功率充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微动法及ultra pluseEKKO 地质雷达法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情况。要求项目组发挥岩溶地质物理探测专业技术优势,为烈士遗骸的打捞提供理论依据,以纪念红军的长征精神,告慰九泉之下的红军烈士。叮嘱项目组在野外工作期间一定要确保安全,注意防寒保暖,并为项目组送上了慰问品。

    灌阳县委书记周春涌对岩溶所给予的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项目组能尽快查明地下河发育情况,让英雄烈士早日回家。

    岩溶所工会主席,党委办公室、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灌阳县民政局、新圩镇领导参加慰问。

     

     
     
    岩溶所赴广西灌阳县慰问野外项目组

    日前,青岛市民政局通报了2018年全市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结果,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青岛市地质学会,获得全市3A等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自公布之日起有效期为5年。

    据悉,本次评估由青岛市民政局按照“参评单位自评、评估专家小组初评、登记管理机关审定、评估委员会审核公示”等程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自愿参评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规范化建设评估,评定出了本次社会组织单位评估等级。

    依据《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第三十一条,获得3A及以上评估的社会组织,在评估等级有效期内,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和承接政府委托项目,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优先获得政府表彰奖励。

    青岛市地质学会将依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贯彻落实国家和青岛市科协工作的方针、政策,在青岛市科协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学术团体人才密集的优势,参加组织各项活动,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大胆实践,提高学会的服务能力,扩大学会的影响力,积极承接更多政府职能转移。

     

    青岛市地质学会获评AAA级社会组织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件衣物送出一份温暖,一颗爱心带来一份感动。7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团委组织开展以“物旧情深 爱心传递”为主题的志愿公益活动,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

    郑州综合利用所职工踊跃参加了此次活动。期间,大家早早带着精心整理好的干净衣物来到现场,有的职工送来的还都是全新衣物。活动还组织捐赠职工在爱心留言板上签下姓名,留下祝愿。截至活动结束时,共收到捐赠衣服、被褥、玩具、书籍等数百余件。活动收到的所有衣物均委托由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慈善总会、郑州晚报社等主办的郑州市爱心公益联盟捐赠给有需要的群众。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家公益环保意识,以进一步推进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行衣物捐赠志愿公益活动

    12月4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明办、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环卫局、天津市文广局、天津市国资委党委、天津市总工会、团市委、天津市妇联、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残联等单位主办的“新时代•志愿服务迈上新征程”天津市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暨2017年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典型表彰会在天津大礼堂举行。该活动旨在对2017年志愿服务工作中突出贡献的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服务社区、优秀志愿服务站以及优秀志愿群体给予表彰。中国地质调查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团委志愿服务团队荣获天津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称号。

    多年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团委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响应团中央、中国地质调查局团委、天津市团委的号召,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牢固树立当代地质科技人员的良好形象。以立足地质科学科普,服务中心工作,面向社会及天津市中小学为指导方针,坚持把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地学知识走进课堂”、发放“地学知识宣传册”等方式,使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青年志愿者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志愿者宣誓

    荣誉证书

    天津地调中心志愿者荣获天津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称...
      3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海淀杯”老年门球赛在清华大学门球场举行,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派出一支老年门球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比赛。这次活动的旨在为更多老年人参与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海淀杯”门球赛已有多年历史,可谓人才济济。绿草如茵的球场上,老同志们精神矍铄,挥杆对垒,沉着冷静,弯腰击球身姿矫健,焕发出老年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不时引来观众们的喝彩。比赛为老同志们建立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既切磋了球艺,活跃了老同志们的文体生活,又增进了友谊,锻炼了身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次比赛由海淀区民政局老龄办、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主办,老年人门球会协办,来自于海淀区的科研院校、干休所和街道等60多个代表队近600人参加了本次比赛。航遥中心离退休老同志展示了地调局系统退休同志们的风采,争得了荣誉。



    航遥中心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海淀杯”老年门球友谊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