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高原风情

    西出格尔木,沿着S303省道,向肯德可克矿区进发。一路上,没有都市的喧嚣,多了一份自然的宁静。道路两边,随处可见诸如“警钟长鸣,防火护林”、“森林防火,利国利民”、“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之类的警示标语,足见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从格尔木到拖拉海中桥,植被较为茂盛,典型植物是红柳,一丛丛、一簇簇,生命力极其顽强。路的远端还有一片胡杨林风景保护区——胡杨林是沙漠中的生命之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

    拖拉海至乌图美仁乡段,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这里少有植被,天空中也看不到生命的舞动,仿佛是时空转换,将人带进一片风沙的世界。风沙呼啸,划破长空,历史的车轮碾过,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那是吐谷浑国英雄的厮杀,那是南凉国的铁骑铮铮,那是青唐羌的金戈霍霍,一个勇敢彪悍的民族,在这里写下无数的故事,而今,却永久地消弭在这片黄沙当中,留给后人无限的追忆。

    乌图美仁乡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是蒙古族人的聚集地。在这片上天赐予的祥和之地,自然少不了生命的灵动。看,一对旱獭在尽情嬉戏;健硕的雄鹰展翅翱翔于天空;成群的野驴就像高傲的草原骑士,奋蹄疾奔;“草原上的精灵”羚羊或站立,或奔跑,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神奇。

    安营扎寨

    经过前期考察和反复思酌,我们选择了一处位于工作区域中心、离河道距离适中、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作为驻扎地。

    高原的天,说变就变,刚扎完帐篷,一场大雪就不期而至。第二天,天气放晴,我们在营地周围围上铁丝网,确保生活区的安全。一切就绪后,我们竖起五星红旗,燃放鞭炮,庆祝正式入驻工区,开始工作。

    在高原地区生活,需要克服高原反应,防止紫外线灼伤,做好防寒工作,应对多变的天气。一开始,部分队员出现头晕头疼、嗜睡的症状,被伙伴们及时发现,最终通过发放高原应急药物、加强休息和营养,慢慢地调整和适应了过来。我们对营地人员进行了多次安全培训,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尤其是要注意穿衣,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以防感冒,禁止私自走出营地。

    高原地区的艰苦条件,更加让我们认清了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心,明白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身上的压力,更坚定了保持身体健康、征服高原、做好工作的信念。

    我们的工作区域是乌图美仁蒙古族人的聚居区。当地人多以放牧为生,每家每户牛羊数百头多至上千头,成群的牛羊漫步在高原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碰到客人,乌图美仁蒙古族人会拿出水、食物盛情款待,虽然语言不通,但都有着同样的肤色,流淌着同样的血液,生在同一片蓝天下,一条洁白的哈达,大家就都是安达,一生一世的兄弟。

    野外工作

    高原地区作业,除了带好必备的作业工具外,还需要备足食物和水,带好防晒帽、防护眼镜和应急雨具。上山时,走好每一步,不可一味图快,忽视个人安全。

    在野马泉(呼都森)进行1:10000地质物探综合剖面测量时,队员们发现了鸟蛋,很是兴奋,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拍照,但没有一个人用手抚摸和拿动 ——高原上的生态本身就比较脆弱,爱护草原生态是每个地质工作人员应尽的义务。后来,听当地的蒙古师傅说,较大的鸟蛋儿可能是鹰隼,队员们激动得梦中都是小鹰破壳,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拉地质剖面的时候,沿着GPS导航的方向,遇山爬山,遇水涉水。有的山非常陡峭,山坡上都是碎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走一段都会感觉气喘吁吁,这就需要队员注意脚下,走好每一步,及时休息,调整自己的体能。

    尤其是在景忍工作区开展工作时,车辆开不到工作起点,我们背着食物和水,扛着仪器,爬了3座大山,走了1千米多才到达起点位置,抬头四望,到处都是厚厚的沙漠,踩下去,黄沙能没到脚踝,行进非常困难。中间是陡峭的山峰,一道碎石山、一道沙山,就这样交替着,我们的线又正好布在山梁上和半山腰,山下是一道道深沟,凶险万分。年轻队员体力不好,年长的队员就尽量替其背一些东西,并不时提醒注意脚下,慢慢走。天气异常炎热,蚊虫不时侵扰,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带的1.3L的大水瓶却不敢大口喝,坚持合理分配着,到了终点才一饮而尽。

    这次可谓是最艰难的一次,体力消耗最大的一次,对我们的意志也是一次极大的磨练。不过,只有经历了困难,走过了风雨路,我们以后的脚步才能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终于下山了,GPS显示:4867km。“又一座高山被我们征服了!”大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满足感,在休整后全力迎接下一个挑战。

    “又一座高山被我们征服了!”

    2021年伊始,河北石家庄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党委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态度和决心,打出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组合拳”,绘就了勠力坚守、共抗疫情的“同心圆”。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的冲锋在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水环所党委、所领导班子把做好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部局党组以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部在岗,带领全所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5日,召开所长办公会和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认真学习国务院、部局和河北省直机关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新三定调整后的部门,明确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其后,多次召开专题(视频)会,研究部署石家庄和正定基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成立了正定基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办公室和临时党支部,进一步压实了责任。

    水环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上率下、靠前指挥,做到亲自一线值守、亲自实地检查、亲自沟通协调、亲自解决问题,以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为全所职工群众树立标杆。所领导班子带头赴疫情防控一线,与职工群众并肩“战斗”,坚定了大家筑牢防线、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无情人有情,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

    疫情形势严峻,石家庄和正定基地工作人员紧缺、生活物资匮乏,水环所党委充分发挥党工团组织抗击疫情的积极作用,为安全有序做好两个基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疫情“封城”期间,正定基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临时党支部把党组织引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疫情防控一线,杨智利、刘利剑、郭风岐等多名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冲锋在抗疫一线,积极投身综合协调、登记服务、物资保障、应急值守、体温监测和打扫卫生等工作,以坚决的态度、高效的行动保障了正定基地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所工会、后勤中心及时联系居委会、超市供货商等,确保了两个基地大院的生活保障物资供应,用服务在疫情的寒冬中温暖了人心。所团委按照“党有所指、团有所向”的原则,召集在大院居住的单身青年成立青年先锋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用青春的行动彰显青年的担当。广大党员、群众自发加入了党员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自愿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畏艰险、无私忘我,积极配合居委会、医务工作者有序地完成了石家庄基地大院586人次、正定基地大院922人次的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及近400户居民生活物资采购等日常保障工作。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这些默默无闻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群众,以自己的荧荧之光,照亮他人,他们是凝心聚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底气!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份付出就是一份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党员干部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优良品格,以个人的无私付出,为全所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了磅礴的力量。

    “疫情当前,绝不可粗心大意,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办公室范建勇同志作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大管家”,疫情发生以来,始终坚守岗位,用夙兴夜寐的工作和事无巨细的用心,确保了全所疫情防控的有序有效开展。

    “我最担心的就是单身职工们吃不上饭、住户家里断了粮”,工会主席杨利军同志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先锋本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始终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放在首位,主动承担起石家庄基地大院住户的生活保障任务,建立物资订购群,每天不厌其烦地统计住户需求,热心为值班同志做饭送饭,积极安排青年志愿者为行走不便的老同志们送米送菜送爱心,把满满的温暖传递到了每家每户。

    “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发光,哪里有考验就在哪里挺进”,安全和保密处高学忠同志在紧急封闭、人手短缺的紧要关头,主动挑起担子,带领发动基地大院单身青年们立下请战书,一同踊跃投身全员核酸检测、生活物资配送等各项服务工作中,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期间认真组织检查基地大院的消防、用电和网络安全,为保障基地大院的安全稳定尽职尽责。

    “为了大院的安全、职工的平安,我无怨无悔”,后勤服务中心石照平同志以所为家、甘于奉献,自疫情发生以来连续15天夜以继日坚守在值班室,困了就和衣而卧,饿了仅靠方便面充饥,在圆满完成基地大院出入管理和消毒等工作的同时,克服人手短缺、天寒地冻等不利因素,协调各方力量,在短短2日内完成了石家庄基地供暖管道漏水抢修任务,保障了职工群众在“霸王级”寒潮的侵袭中度过“暖冬”。

    “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我也绝不退缩”,装备基建处张辉同志在全城封闭、物资匮乏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连夜奔走十多家药店购置了全员核酸检测必备的防疫物品,保证了核酸检测的顺利进行。

    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先锋,不论岗位分工,不论职务高低,不惧严寒、坚守奉献,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责任与担当,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当前石家庄疫情防疫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相信,在党中央、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地质文化和“正定大院”精神的指引感召下,在全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崭新的面貌和奋进姿态,为水环所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青年志愿服务队配合核酸采集登记

    青年志愿者引导医务人员上门核酸检测

    组织正定基地居民采购生活物资

    组织石家庄基地居民采购生活物资

    正定基地临时党支部党员清扫大院

    为石家庄联盟街道办捐赠防疫物资

    与医务人员合影

    上下同心 共战疫情-水环所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金村新貌

    3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图片新闻“金村新貌”,让在外打拼的金村人沸腾了:原本破旧贫穷的小村子何时悄悄换了新颜?这还是我曾经毅然决然走出来的那个“家”吗?

    家还是那个家,却也不再是那个家,是地质文化村建设为金村人重塑了一个家。

    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了第一批试点项目,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在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就是这项探索性的工作彻底改变了金村。

    地质文化村是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地学科普、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吸引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与环境改善,发挥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单元。

    地质文化村主要是以“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为建设原则,结合村庄现状、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统一为地质文化村服务。

    一方面,详细调查地质资源,并对村内的水文地质、农业地质以及人文历史等都进行调查,将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产品、动植物资源和村庄的人文风俗等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最后以故事墙、岩石标本、科普解说牌等形式展示。

    另一方面,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包括了村庄环境整治等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金村采取了“上级补助、对口帮扶、村民投工”的形式,横溪镇投入建设资金修建游步道,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地质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民自发美化家门口、村内道路,在村内基础建设上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达到自发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

    地质文化村就是构建全新城乡关系的一次大胆尝试。

    地质文化村仍然是村庄,其建设不同于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等的固有开发模式,而是以“自组织”形式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根据自身条件自行设计、建设,全村整体统筹。村内每家每户的房屋、土地、道路、林木、茶园等资源均可与游人共享,村庄既是村民的“家”,同时也是游人的“景”,村民可以安居乐业、游人可以悠闲度假。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建设地质文化村不仅让人们了解地质文化,喜欢地质文化,让地质文化沁入人心;同时,地质文化村建设还带动了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引以为傲、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金村已然不再是当年的“贫困村”,还成功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程”。2019年春节前夕,村书记方四明带领村民把山上的游步道铺好,就为了村里回家过年的人能上山看看。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中,看到家门口的变化个个喜上眉梢,还自发开展全村大扫除,亲手打造一个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新村庄!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金村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