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8月22-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在湖南省桂阳县组织召开“南岭成矿带2017年度野外培训交流会”。

    会议采取室内研讨与野外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南京大学王孝磊教授、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牛志军研究员及付建明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有关要求”“花岗岩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南岭地区前泥盆系地层”“南岭九嶷山复式花岗岩特征”的主题报告,二级项目及各子项目围绕项目科技创新进展、主要成果、野外工作方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交流。

    会后,全体代表对南岭九嶷山复式岩体中的西山杂岩体、金鸡岭岩体和砂子岭岩体进行了野外考察。西山杂岩体具有岩性复杂、结构构造多样等特征,含特殊矿物铁辉石、铁橄榄石,暗色矿物单斜辉石、角闪石常见,矿物集合体类型多,形成时代集中在155百万年左右,不同类型岩石单元具有同时间、同空间、同物质来源特点,为典型的火山侵入杂岩,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金鸡岭岩体与区内钨锡、锂铷等矿产关系密切,岩体中各类包体、伟晶岩脉(团块)、晶洞、塑性流动特征等发育;砂子岭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含微细粒闪长岩包体,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于印支期,项目组近年获得锆石铀-铅年龄分别为157百万年、154百万年、154百万年和151百万年 ,确认砂子岭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而不是印支期。

    通过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提高了对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花岗岩研究方法的认识,拓宽了研究思路,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的理解,进一步厘清了“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地质调查”的思路,必将助推“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室内研讨 

    image003

     野外考察 

    南岭成矿带2017年度野外培训交流会顺利召开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那么,地质学家对我国即将开启的火星探测有着怎样的期待?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赵文津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

    火星探测窗口期 多国发布“追星”计划 

    “地质学是与开展深空探测关系最为密切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早在2005年,赵文津便与多位同事从行星地质的角度关注深空探测、思考研究月球与火星的相关地质问题。在他的倡议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月球遥感地质、月球重力场、月球编图、月球与火星实验场选址研究、微型钻机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认为,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既是火星探测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探测的目标,而更加广泛的行星地质研究,则是人类更多地了解地球自身演化以及与邻近星球相互关系的钥匙。“研究火星等类地行星,有助于思考地球有关的环境、资源及灾难等重大科学问题。”

    赵文津科研团队成员杨宏伟博士告诉记者,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始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人类实施的火星探测活动已达50次,其中,21次成功进入火星轨道、15次成功登陆火星,而成功开展实地调查的仅为10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5月5日发射、11月27日着陆的美国“洞察号”。

    基于数十年的探测数据和影像,人们已对火星的基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及次表面岩石矿物、磁场、重力场、大气成分及变化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比如,火星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南北半球的强烈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最大的撞击盆地为海拉斯坑,直径达2300千米;赤道附近有萨希斯盾形火山区、水手大峡谷、艾丽斯米火山群;南北极有以干冰和水冰组成并呈旋扭形状结构的极冠;整个星球表面由沙丘地貌、侵蚀沉积地貌和流体冲刷与沉积地貌组成。

     

    从火星北极上空看Borealis盆地的影像

    再比如,火星的火山和地球上的不太一样,除了重力较小使盾形火山能长得很高不易崩塌之外,因缺乏明显的板块运动,火星内部的热量只能集中从以热点分布的火山释放,熔岩的不断堆积也使火山越来越高。海拔约22千米的火星最高峰——奥林帕斯盾形火山就是由于大量熔岩喷发层叠堆积而形成的。

    火星最高山峰与地球上最高山峰对比

    然而,这颗红色星球的更多奥秘还并不为人所知。

    “在今年7月下半月开始的短短几周时间内,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窗口期。此时,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发射探测器,大约7个月之后就可抵达火星。”赵文津告诉记者,“这一窗口时间相隔26个月。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要等2022年的下一个窗口期。”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火星探测尤为热闹,美国、中国、阿联酋等多个国家都公布了火星探测器发射计划。

    按照之前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计划,美国新一代火星探测车“毅力号”(Perseverance)将于7月30日发射,并预计在2021年2月降落在杰泽罗陨石坑的着陆点。“毅力号”将搭载X射线荧光谱仪、紫外拉曼光谱仪、测地雷达、钻头等一系列先进科学仪器,重点搜索古代生命存在的迹象,在岩石和土壤中钻取样本,测试从火星大气层中提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释放人类首架火星直升机——“机智号”小型自动旋翼飞行器,测试火星大气层能否支持飞行。

    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已经于7月20日发射升空,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抵达火星轨道。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大气和环境,以及火星液态水消失的原因。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1年到达火星后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即探测器先围绕火星运行探测火星的整体概况,然后释放登陆器在预定着陆点降落,之后登陆器释放火星巡视车,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巡视勘查。

    选择最佳着陆点 瞄准火星关键地质问题 

    在多国掌握发射、测控、入轨、登陆火星能力的情况下,获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认知是国家综合实力最有显示度的内容和标志。

    据介绍,长期以来,人们最为关注的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因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高,使之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体。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生命曾出现在火星地质历史中。所以,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条件以及火星历史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成为当前火星生命探测的另一种思路。

    赵文津认为,选择好着陆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考虑降落条件,确保登陆的成功几率;另一方面则与火星探测行动的科学目标密切关联。”

    据杨宏伟介绍,在已成功登陆的火星探测器中,“凤凰号”降落在靠近北极的地方,并首先在北极的次表层发现水冰;“海盗2号”选择在北纬50°附近着陆,在火星表面直接开展土壤、岩石样品分析,不仅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的玄武岩和硫酸盐类矿物,还发现火星历史上曾存在大量水;“好奇号”和“洞察号”的着陆点都在艾丽斯米火山省南部的赤道附近,“好奇号”发现了硫、氮、氧、磷、碳等生命必要元素,火星大气中甲烷周期性增加的规律,以及古代河流的证据;“洞察号”重点了解了更深层地震波速度变化、陨石撞击频度,以及火星内部活动情况;另外,包括2台火星车在内的5台探测器则集中在水手大峡谷等多个峡谷谷口的大型冲积扇地带。

    好奇号着陆点地面显示的成层岩层

    赵文津表示,许多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区都可以在未来的探测行动中着重考虑,如西部萨希斯大火山岩省、年代最新的奥林帕斯火山区、亚马逊大平原、水手大峡谷、南半球的大型海拉斯盆地,以及从未探测过的南北过渡带深部和南极地区。

    在一份建议中,赵文津和杨宏伟分析提出了未来任务5个可供参考的着陆点及其科学目标:

    ——乌托邦平原区及四周,着重推动地下水冰探测。

    ——萨希斯大火山岩省南部布格负异常区,着重了解喷出的火山岩岩性和年龄及火山喷出残留气体等。

    ——水手大峡谷附近,了解岩石岩性剖面与裂谷张裂的机理,探讨深部岩浆活动、岩性和年龄。

    ——海拉斯盆地,以盆地为中心进行探测。

    ——奥林帕斯山等年轻火山区的河口地带,转换思路探寻生命存在的遗迹。

    火星探测与地球上的探测手段相同,均为重点地区探测研究与区域性的综合调查相结合。“我们地质科学工作者应重点研发适用于火星自然条件下的地质调查技术,同时加强对深空探测数据的科学研究。”赵文津强调。

    火星地质调查 六大科学热点有待深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赵文津认为,火星地质有6大科学研究热点有待深化和扩展:

    一是水的问题。

    水,作为生命之源,始终是各国火星探测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那么,火星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史?

    火星极区水冰的存在、盐类矿物的分布、冲击地貌、沉积环境,以及在非高纬度地区的地下发现的大量液态水,都说明了火星表面曾经有大量水覆盖地表。一要就已发现水冰存在的地区进一步证实其为水冰或是其他地质因素引起的现象;二要研究火星的水去了哪里?为什么会消失?地球上的水未来是否也会消失?三要着手研究极区的冰帽,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情况。

    二是火星的大气。包括大气成分和结构特征、火星的气候变化等。

    火星大气结构特征、循环机制等仍是主要科学问题。火星大气的挥发过程、二氧化碳的来源及演化过程、甲烷的来源等,都是目前关注的热点。

    三是火星生命。也就是过去和现在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火星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从地球生命角度来说,火星地表温度与昼夜温差变化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然而,至今火星的探测者们只发现了碳的有机分子、水存在的痕迹和地表黏土等现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而大气甲烷、历史上的温暖气候、太阳风的辐射作用,以及一些地段出现的高氯酸盐类强烈氧化剂等,都对生命的产生和存在不利。目前,美国正着力在几个古老的火山岩区的大型峡谷口大面积冲积扇地区进一步探寻生命存在。

    四是火星的地表成分、岩性特征和地质地貌特征。

    美国地质调查局依据多次火星探测的资料编制了一张小比例尺的火星地质图,但是重点地区需要有更多了解。“如在地表以玄武质火山岩为主的地区,发现了辉石、橄榄石等矿物,盐类矿物的大面积分布也很突出,这也是我国建立青海大浪滩火星实验场的缘由。下一步,可以重点探究奥林匹斯山、水手大峡谷侧壁出露岩层、海拉斯坑底部等的岩性和年代,并加强对火星壳岩性、年代、热状态的探测,以便深化认识,并向深部推演。”

    全火星地质及岩性特征图(201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

    五是火星壳及内部结构特征。

    通过火星布格重力场可以了解火星内部结构特征,但是还需要有其他数据对重力分层和深度的控制,所以很需要有地震探测数据和各大区域的典型地质断面的建立。美国已在月球上安设了6个地震台,取得了十分可贵的深部分层数据,而2018年发射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也承担了地震探测的任务——安装了一台地震仪和一台热流计,开始了对火星深部结构的探测。如果火星深部存在分层现象,说明火星的演化的程度已进了一步,那火星壳、幔、核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如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究。此外,还需要对火星磁场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研究解译,因为地球磁场的来源反映了地球地质历史中内核的形成和进行的运动。

    六是火星火山特征及热状态和演化历史、陨石撞击频率及其影响。

    根据已有数据,火星表面温度在最大照度下赤道为17℃,极区降至-43℃,一个点上昼夜温差可达到51℃,比月球的温差要小。而火星三大火山岩省分布的众多火山口,可能存在深部物质,加强相关探测和研究,很有可能由此揭开“火星体温”的秘密,了解火星现在热状态及其热演化历史。

    赵文津认为,作为我国迈向火星乃至更加遥远太空的第一步,这对了解行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我们希望在各种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天问系列能帮助人类获得更多来自火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开启火星地质调查和深化认识的新阶段。但任何科学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天问’之名,表达的便是一种坚韧执着的科学精神——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征途漫漫、永无止境。”

    院士赵文津详解:火星地质调查六大科学热点

    地球深部上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岩石的部分熔融,同时影响变价元素、亲铜元素的价态和挥发分的形成,其与岩浆起源、成矿作用乃至大气圈的演化密切相关。例如青藏高原发育大量后碰撞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被认为与幔源超钾质岩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前,多数构造环境下的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约束,如俯冲带的楔形地幔通常是相对氧化的(ΔFMQ = 0 to +3),而克拉通地幔(ΔFMQ = −4 to −2)和大洋地幔(ΔFMQ = −1.2 to −0.4)是相对还原。相比之下,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氧氧化还原状态研究程度较弱,有关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逸度(fO2)数据较少,且变化范围较大(ΔFMQ = –4.5 to +2.6),影响造山带上地幔fO2变化的机制也尚未得到很好的限定。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志明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南部后碰撞(~25-8 Ma)超钾质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开展详细研究,首次报道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fO2,以及超钾质岩浆从地幔源区到浅部地壳上升过程中的fO2变化。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暗示,后碰撞时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高fO2,有利于Cu、S等成矿物质从深部到浅部地壳的迁移,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量发育后碰撞斑岩铜矿的关键。

     

    图1. 藏南后碰撞超钾质岩及其内地幔包体的ΔFMQ vs. T (A)、P (B)和全岩Mg# (C) 图解

      研究表明,二辉橄榄岩包体的fO2范围为ΔFMQ = +0.5 to +1.2(图1A,B),指示藏南~25-8 Ma时岩石圈地幔相比克拉通和大洋地幔更加氧化,大致落在俯冲带楔形地幔的fO2范围内。矿物学证据显示,源自俯冲于藏南陆壳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和印度陆壳的富水流体和/或熔体对藏南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很可能导致了其fO2的升高。此外,超钾质岩浆在从56km的古深度上升到15km的过程中,ΔFMQ从+0.8升高至+3.0(图1C)。这一fO2从深部到浅部过程的升高规律,与深部粗面安山质岩浆至浅部粗面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钛铁矿、硫化物和橄榄石含量降低等规律一致。因此,结晶分异作用,这一壳内岩浆演化过程,很可能导致了幔源岩浆fO2的变化,幔源岩浆fO2不能简单用来代表其源区氧化还原状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著名地学期刊《Geology》上(Li, W.K., Yang, Z.M., Chiaradia, M., Lai, Y., Yu, C., and Zhang, J.Y., 2020. Redox state of southern Tibetan upper mantle and ultrapotassic magmas, Geology, doi: 10.1130/G47411.1)。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7411.1

    地质所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和超钾质岩的...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李立兴等以河北大庙斜长岩体深部新揭露的一个富橄榄石和钒钛磁铁矿的镁铁质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质学、年代学以及矿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认为:大庙斜长岩体的形成与多期高铝玄武质熔体的注入有关,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受到了不同年代太古宙地壳物质的混染,提出首例与元古宙斜长岩体同源的镁铁质岩体,为元古宙岩体型斜长岩成因的认识提供了支撑。 

    该研究成果近期在矿物学顶级杂志《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发表“The link between an anorthosite complex and underlying olivine–Ti‑magnetite‑rich layered intrusion in Damiao, China: insights into magma chamber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Proterozoic massif-type anorthosites”(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大庙蚀变斜长岩及矿石中锆石成因、形成机制及年代”(41402067)资助)。

    此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反映出资源所青年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和新成就。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10-019-1586-2。

    河北大庙地区斜长岩体与深部层状侵入体的关系图 

     
     
    资源所在《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

    12月至今,四川冕宁县某大型稀土矿企选矿车间内热火朝天,历时1年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稀土浮选药剂RF系列在这里成功转化应用,突破了稀土矿低浓度浮选技术瓶颈,解决了该类型矿山长期以来在低矿浆浓度下难以获得稀土精矿产品的工业生产难题。

    今年以来,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围绕稀土深加工技术研发,重点针对国内氟碳铈型稀土矿开展科技创新。立足攀西辐射全国,研制出成套浮选新药剂、开发出系列新工艺新技术。依托地调项目对四川德昌某大型稀土矿山进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浮选方法可脱除重金属元素并回收利用稀土资源,达到既改善矿山环境又能提高尾矿经济效益,实现尾矿减量化排放的目标。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采用成都综合利用所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浮团聚磁选”新工艺,初步估计可降低选矿成本30%以上,同时该项专利技术应用于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山东微山稀土矿,实现了稀土矿物有效富集。

    2016年成都综合利用所全面学习贯彻国土资源系统创新科技大会、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创新大会暨地调百年研讨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紧密围绕部局中心工作,依托地调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科学合理利用锂资源是国家和部局下达的重要任务之一。以锂资源为重点,加强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列入两重工作任务。今年成都综合所利用所与天齐锂业、四川星辰矿业等矿企合作,重点完成了三项研发任务。锂矿石选矿方面,开发出一种高效环保的锂辉石捕收剂和适用于川西北可尔因地区矿石特征的选矿新工艺,可获得高质量的铌钽锂精矿。综合提锂方面,对锂辉石精矿通过晶型转化-溶浸研究,提锂尾渣合成矿物肥料试验,形成了锂辉石综合提锂技术原型。锂电池制备方面,完成了锂电材料合成、测试等设备选型配置,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和草酸铁的试验研究。

    科技创新需要政策推动。今年以来成都综合利用所认真落实中国地调局“三个指导意见”和“三个暂行规定”,结合实际制订印发了《成都综合利用所关于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从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6月,又制定下发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地质调查成果评价办法》、《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负责人责任与权利的暂行规定(试行)》等3项改革配套制度,全面落实局党组关于成果和人才“五问”、“五不唯”评价标准。打通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通道,全年40项地调科研项目如火如荼展开,其中市场转化项目就涵盖28项,市场收入达86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3篇,被 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出版《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及成钾条件》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黑色页岩型粘土钒矿选矿试验研究等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3名科研人员获先进个人……地质科技创新可谓成效显著。

    在全面完成3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同时,开展了21项选冶扩大连续试验,部分在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土资源部公益性专项攀西深部橄辉岩型钒钛磁铁矿利用技术开发。研制出2种选择性钛铁矿捕收剂和1种对橄榄石矿物选择性抑制剂,有效解决此类难选钒钛磁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973”课题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选矿过程强化研究。研制了一种高效、无毒钛铁矿捕收剂,设计了新型弱磁选机,解决了钒钛磁铁矿选矿中二氧化钛回收率低下、铁精矿质量差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橄辉岩型钛铁矿物浮选分离基础研究。揭示了橄辉岩型钛铁矿物浮选分离的难点,被国际核心SCI检索论文2篇。滑石型硫化镍矿全泥强化浮选基础研究,研制出滑石高效抑制剂和疏水矿泥高效分散剂,为实现滑石型硫化镍矿的全泥强化浮选提供了技术保障;参与设计建设的连续悬浮磁化焙烧炉试验装置,已在甘肃酒钢集团正式开工建设。这一系列成果的新鲜出炉得益于贯彻落实国家、部局等科技创新举措的精准发力。用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工作,成都综合利用所完成科技创新目标的同时,也为部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历时1年研制的成套稀土浮选药剂BF系列成功在某矿企转化应用

      

    以锂资源为重点,加强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完成三项研发任务

     

    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攀西地区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完成阶段性任务

     

    滇渝地区铝土矿选矿拜耳法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改造获突破,研究成果有望解决中铝、西南能矿高硫低品位铝矿综合利用难题

     

    完成广西凤山县福家坡矿区硫铁矿勘探阶段性选矿扩大试验等21项选冶扩大试验

     

    参与设计建设的连续悬浮磁化焙烧炉试验装置在酒钢集团正式开工建设 

     
    稀土、锂矿等新能源矿产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