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依托广西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喀斯特峰丛区水土过程调控与空间优化及适宜产业试验示范”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监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漓江峰丛片区暗嵅高位洼地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使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岩溶》上。

    漓江峰丛片区是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桂林漓江中游灵川县大圩镇到阳朔县83千米范围内,分布面积达624平方千米。与之相伴的岩溶洼地有上千处之多,洼地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村屯聚集,是岩溶区生产生活的重要地区。但受到岩溶不均匀性和多重结构影响,峰丛-洼地内干旱与洪涝频发,不仅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也影响核心区景观资源品质的提升,已成为制约桂林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瓶颈,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科研人员建立了大气降雨、地表、地下水位、出口流量在线监测网,准确掌握洼地洪涝发生条件和降雨量阈值,明确了洼地淹水深度与降雨量的定量关系,揭示了洪涝形成的水文过程和产汇流机制,并实施了洪涝治理工程。暗嵅高位洼地主要通过中部4个消水洞向漓江排泄,4个消水洞不同的消水速度造成了出口流量的4个峰值。其中2个消水洞下部管道受采矿矿渣堵塞,消水速度较慢而造成了洼地受涝成灾;另外南侧2个消水洞未受到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管道过水通畅。通过疏通和将洼地的洪流引至南侧2个消水洞,使洼地受涝时间由5-10天缩短到1-3天,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洼地中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支撑了桂林市景观资源保护。

     

    图1 暗嵅洼地水文地质剖面

     

    图2 暗嵅洼地4月29日降雨量69.6mm出口流量动态

     
    水文地质调查服务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洪涝防治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黄塘村至龙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沧头桥段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为提高项目质量,更好地服务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积极谋划,提早部署,近日,在桂林市召开了工作部署咨询研讨会。

    会上,项目牵头人介绍了项目2019-2021年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预期成果等情况。专家们就项目关心的问题作了精彩报告,从桂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岩溶区地貌演化模式及过程、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应用、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研究、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及实例分析、桂林漓江流域岩溶系统演化驱动过程及控制因素调查初步思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及水系变迁、地质公园开发利用规划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了交流。内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贴近项目区实际。项目组科技人员受益匪浅,极大地增强了做好项目的信心和热情,为高质量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后,在岩溶所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冒着低温寒冷,参加了岩溶地貌及洞穴演化特征、桂北地区早古生代—中新生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的野外考察培训活动。学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衘接中进一步得到锻练培养,研讨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区调院、桂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岩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及部分下属二级项目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会议。                      

     

     

     

     

    “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积极谋划2019-2...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阳朔县人民政府、雁山区人民政府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科普活动。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岩溶所“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的重点工作区。该项目通过对遗产地内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建立地质遗迹景观名录,进一步科学评估地质遗迹价值。通过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增强群众对桂林喀斯特的认知和自我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有效促进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5月29日上午,岩溶所翟秀敏博士在雁山区草坪回族希望小学为50余名小学生代表进行了“认识喀斯特,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科普讲座。通过直观的图片、易懂的描述和有趣的短片,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课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从讲座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要从小做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项目组向学生代表发放了“认识碳酸盐岩地质遗迹,保护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科普手册。

    5月31日下午,岩溶所张远海研究员在阳朔县为葡萄镇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开展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科普知识讲座。讲座分别从喀斯特的类型、世界遗产的定义、桂林喀斯特的特征、世界遗产地落户葡萄镇的原因以及岩溶洞穴景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与学生互动,识别岩石和化石标本。现场还播放了科普影视短片,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深化了中学生对于桂林喀斯特的理解与认知。

    岩溶所开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科普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