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1月30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党委以“党的十九大主题、历史性变革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主题,召开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研讨会,地调局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地科院党委书记严光生同志出席会议,并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领读、领学。

    严光生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二是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明确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三是开启了分两步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五是系统的总结了五年来全方位、创新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六是部署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九大任务。七是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修改了党章,使得党的指导思想紧跟形势的变化,起到引领的作用。

    严光生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十九大对地质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提法,力学所要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一要调整业务结构,突出业务重点。力学所的地质工作一定要围绕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围绕着部局重大业务部署来调整。力学所的业务优势就是李四光先生创建的地质力学,要打好这张牌,要围着地质力学这一核心进行拓展,进而发展地球动力学、油气地质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当前对地应力的需求很强,南方页岩气压裂,城市地下空间等都需要对地应力进行分析和安全监测,今年力学所进行首都机场跑道的断裂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极地地质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全国开展极地的单位很少,要抓住这个方向。二要搭建科技平台,加强创新。力学所要根据业务优势和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成,要形成一到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设几个部重点实验室。三要发展优势学科,注重人才培养。要围绕地质力学开展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要为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服务,项目经费要向培养人次方面倾斜,今年地科院有是三位院士当选,对我们来时说是一件好事,希望力学所在未来几年也有院士当选。四要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加强与局属单位间、国内地质科研机构间,以及国际地学机构和组织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研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人员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谋划一下大项目的实施。五要传承发扬李四光精神。李四光精神是地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地质力学所是李四光先生创办的,李四光纪念馆也坐落在力学所院内,力学所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发扬和传承李四光精神,同时要利用好这个财富,推进地质力学的发展。

    严光生同志就力学所年度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一要认真完成“两重”工作。二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三要强化廉政风险排查。四要从严从实抓好党建工作。五要加强保密工作。六要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加强政治生态整治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会议强调,一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主题、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变革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二要顺应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如何做好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三要以新时代思想,坚定不移地做好地质工作,服务国家需求。他强调,地质力学所的发展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新时代地质科研工作应当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区域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壳稳定等方面提供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服务。力学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部局党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着力破解制约基础地质、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陆域与海域,区域间地质调查,浅表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质探测等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一定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努力解决地质调查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探索、实践与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会议要求,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地质科研地调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国际地学前沿,吸收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创新地质力学理论。二要建立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强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业务团队。三要强化基础研究,以古构造与古大陆再造、极地地质研究为突破,培养和造就国际一流学术团队,提高科技竞争力。

    会议要求,一是要精心组织,不断将十九大精神学习引向深入。各支部、各处室要按照部局党组统一部署和所党委学习安排,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安排好本支部本处室学习。把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到凝聚政治共识和履职尽责上,筑牢同心之基,恪尽兴国之责。要充分认识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一切业务工作都是为了党的目标,一切业务工作都要依靠党的领导。要静心学习,真心领悟,党章和报告一起学,历史和现实对比学,理论与实际关联学。二是要加强谋划。要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相衔接,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力学所的历史发展方位,明确发展目标,绘制创新蓝图;要深刻认识力学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要明确新时代力学所的定位;研究提出新时代所的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结合两个阶段目标,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要牢记责任。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力学所是我们每个人责任,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地质研究所,我国活动构造研究的引领者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排头兵,地质力学所61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度过了创设与初建、搬迁与进步、发展与跨越、创新与追求的四段历史时期,谱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离不开对地质力学的坚守和发展、离不开总结和提炼。发展地质力学,服务国家建设,这是力学所的根基和命脉,我们每一个力学所人都有责任让这个根基越扎越深,枝叶更加繁茂,果实更加丰硕。四是从严治党。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注重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把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支部的政治功能,建设好力学所政治上的青山绿水,为推进新时代力学所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所党委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各支部书记共3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召开第五次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

    11月30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党委以“党的十九大主题、历史性变革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主题,召开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研讨会,地调局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地科院党委书记严光生同志出席会议,并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领读、领学。

    严光生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二是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明确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三是开启了分两步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五是系统的总结了五年来全方位、创新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六是部署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九大任务。七是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修改了党章,使得党的指导思想紧跟形势的变化,起到引领的作用。

    严光生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十九大对地质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提法,力学所要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一要调整业务结构,突出业务重点。力学所的地质工作一定要围绕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围绕着部局重大业务部署来调整。力学所的业务优势就是李四光先生创建的地质力学,要打好这张牌,要围着地质力学这一核心进行拓展,进而发展地球动力学、油气地质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当前对地应力的需求很强,南方页岩气压裂,城市地下空间等都需要对地应力进行分析和安全监测,今年力学所进行首都机场跑道的断裂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极地地质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全国开展极地的单位很少,要抓住这个方向。二要搭建科技平台,加强创新。力学所要根据业务优势和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成,要形成一到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设几个部重点实验室。三要发展优势学科,注重人才培养。要围绕地质力学开展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要为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服务,项目经费要向培养人次方面倾斜,今年地科院有是三位院士当选,对我们来时说是一件好事,希望力学所在未来几年也有院士当选。四要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加强与局属单位间、国内地质科研机构间,以及国际地学机构和组织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研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人员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谋划一下大项目的实施。五要传承发扬李四光精神。李四光精神是地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地质力学所是李四光先生创办的,李四光纪念馆也坐落在力学所院内,力学所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发扬和传承李四光精神,同时要利用好这个财富,推进地质力学的发展。

    严光生同志就力学所年度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一要认真完成“两重”工作。二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三要强化廉政风险排查。四要从严从实抓好党建工作。五要加强保密工作。六要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加强政治生态整治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会议强调,一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主题、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变革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二要顺应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如何做好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三要以新时代思想,坚定不移地做好地质工作,服务国家需求。他强调,地质力学所的发展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新时代地质科研工作应当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区域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壳稳定等方面提供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服务。力学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部局党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着力破解制约基础地质、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陆域与海域,区域间地质调查,浅表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质探测等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一定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努力解决地质调查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探索、实践与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会议要求,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地质科研地调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国际地学前沿,吸收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创新地质力学理论。二要建立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强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业务团队。三要强化基础研究,以古构造与古大陆再造、极地地质研究为突破,培养和造就国际一流学术团队,提高科技竞争力。

    会议要求,一是要精心组织,不断将十九大精神学习引向深入。各支部、各处室要按照部局党组统一部署和所党委学习安排,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安排好本支部本处室学习。把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到凝聚政治共识和履职尽责上,筑牢同心之基,恪尽兴国之责。要充分认识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一切业务工作都是为了党的目标,一切业务工作都要依靠党的领导。要静心学习,真心领悟,党章和报告一起学,历史和现实对比学,理论与实际关联学。二是要加强谋划。要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相衔接,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力学所的历史发展方位,明确发展目标,绘制创新蓝图;要深刻认识力学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要明确新时代力学所的定位;研究提出新时代所的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结合两个阶段目标,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要牢记责任。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力学所是我们每个人责任,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地质研究所,我国活动构造研究的引领者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排头兵,地质力学所61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度过了创设与初建、搬迁与进步、发展与跨越、创新与追求的四段历史时期,谱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离不开对地质力学的坚守和发展、离不开总结和提炼。发展地质力学,服务国家建设,这是力学所的根基和命脉,我们每一个力学所人都有责任让这个根基越扎越深,枝叶更加繁茂,果实更加丰硕。四是从严治党。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注重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把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支部的政治功能,建设好力学所政治上的青山绿水,为推进新时代力学所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所党委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各支部书记共3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召开第五次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

    海洋六号"14日驶抵广州,结束了历时231天、累计超过65000公里的科考航程。作为从大洋迈向极地的尖兵,成果丰硕的她与"雪龙"一起开辟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历史新篇。

    目前,我国在南北极已经分别设有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多个科考站点,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点也在建设与筹划之中。去年底,我国新一代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它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将成为我国迈向极地科考强国的标志性特征。

    听听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是怎么说的。

     

     船员合影庆祝。

    在南极之外,本次科考还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科考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长城站掠影。

    除了和雪龙号会师,还有“海陆会师”!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科考船组织的登陆考察队伍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这一“海陆联合”也是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尝试。

    “海洋六号”还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千米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看,南极海底的幽深海沟!

     海洋六号从南极海底采集的样品。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刷新了中国科考船在南极重力柱取样的记录,看看这些管子有多长就能体会这种成就了。这里面都是宝贵的南极“海底泥”。

    是不是有点“抽象”?来点具体的干货。“海洋六号”这次南极之行,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刷记录”。在科考期间,“海洋六号”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南极地质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来,看看科考队员们是如何在南极“放炮(多道地震调查)”的。

    停泊在麻涌码头的海洋六号。

    重要不重要,成果来说话。先看数字。在这次科考中,“海洋六号”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果丰硕。

    为什么用“历史性”来形容这次科考航程?因为这是一次跨越了深海、大洋和极地的科考航次,“海洋六号”是在同时还执行了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科考任务的情况下,再奔赴南极的;当它和“雪龙”号一起出现在南极长城湾时,也是我国时隔26年后第二次“双船并进”开展南极科考。

     

     海洋六号科考船在南极穿越浮冰。

     不到40天的“南极时间”里,“海洋六号”战气旋,斗严寒,抗风浪,最大的挑战就是无处不在的浮冰,由于气象变化剧烈,科考船必须精准预判天气不断调整作业区域,先后“六进六出”科考工区,最终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来,记者带你看看“凶险”的浮冰吧。

    南极,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气象环境复杂,海况条件恶劣,极地气旋、雨雪风暴、大浪浮冰,给科考船航行和作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穿越风高浪急的德雷克海峡后,“海洋六号”于2016年12月30日抵达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至2017年2月4日驶离南极工作区域。新华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这次历史性的科考任务。

     这是一次航程近7万公里、历时超过230天、工作区域横跨了太平洋和南极海域的科考工作,主角就是这艘蓝白相间、线条优美的“海洋六号”。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高性能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她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能力,最南抵达南纬63°09’海域,实现了与冰山、企鹅和长城站的“亲密接触”。

     从赤道,到南极,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天回到广州。

    创历史、刷记录、开新篇:海洋六号科考船归航祖国

    “海洋六号”安全靠泊(3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3月15日电 记者15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当地时间3月13日上午9时,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在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任务后,顺利抵达法属波利尼西亚塔希提进行补给和人员休整。

    “海洋六号”船于当地时间2月22日离开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奔赴南太平洋执行2017深海地质调查航次任务。

    自3月5日凌晨进入南太平洋工区正式作业以来,“海洋六号”船利用较好的天气海况条件,结合工区跨度大、没有回旋余地等特点,自东往西实施站位、测线交替作业,于3月9日晚10时许顺利完成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务。本航次共完成多波束浅剖联合作业测线900余公里,重力活塞取样10个站位。

    “海洋六号”船将在塔希提进行为期5天的补给和机器检修,随后启程回国,预计4月中旬前后抵达广州。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去年7月以来,“海洋六号”已经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任务和中国南极第33次科考任务,完成了由大洋向极地的历史性跨越,截至13日,科考船累计航行时间201天,累计航程32635海里,约合60440公里。

    “海洋六号”完成深海地质调查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 新华社发

    “海洋六号”科考船 马强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月初,来自中国的“海洋六号”科考船完成了它的南极“首秀”,离开南极附近海域。而在南极中山站,“雪鹰601”飞机也已开始了它的正式业务化运行,中国科考队的考察空间因此拓展到南极上空。正如第33次中国南极科考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所言,“本次科考开启了中国南极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的新纪元”。

    中国南极科考结束“单船”时代

    从1984年11月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共有“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四号”“极地号”“雪龙号”等科考船相继担任极地科考任务。目前正在执行任务的“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最大的、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考察船,更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多年来,单船考察一直是我国极地科考的常态。

    在本次科考中,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六号”于去年12月正式加入了科考队列,与“雪龙号”并肩作战。这是自1990年我国首次南极南大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后,第二次南极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考察。“海洋六号”本次创下多项第一,实现了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大范围、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底地形地貌“摸底”建模工作,第一次通过实测获得南极海底地热流数据,通过多波束测量方式第一次获得了南极海域海底资料。

    未来,我国南极科考单船突进的模式将为多船配合所取代——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已于2016年年末开建,并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透露,新船将与“雪龙号”一起,初步形成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队。今后“雪龙号”将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兼顾走航综合观测调查和数据采样;新船将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届时将大幅提升我国极地科考研究能力”。

    “雪鹰601”实现南极科考的航空突破

    2017年1月8日,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冰盖之巅,并从昆仑站极寒环境下起飞返航。孙波认为,这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成功实现该类飞机首次降落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这在国际南极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成功降落昆仑站,彻底告别我国南极内陆野外考察没有空中力量支撑的历史。三是“雪鹰601”作为高效科研和保障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为我国在南极开展空中考察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此后,“雪鹰601”搭载全套科研设备再次起飞,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我国南极科考的“航空时代”由此来临。为满足科考需求,“雪鹰601”专门进行了科研改装,搭载了探测冰雷达、航空磁力计、航空重力仪、航空摄像机、激光高度计和高精度差分GPS等设备,俨然一个移动的空中实验室,它从2015年以来为中国南极科考服务已催生多项成果。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张体军表示,中国的南极航空保障能力已覆盖至南极洲东部冰盖最高点,未来以昆仑站为作业基地,向更广南极内陆腹地开展航空科研调查将成为可能。

    南极内陆考察钻取深冰芯突破800米

    从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算起,我国已经迈入南极33年,在南极大陆上相继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四站,跻身南极考察大国之列。其中,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是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科考站之一,这里也是我国南极科考内陆考察的重点区域。

    据孙波介绍,今年昆仑站科研人员开展了全面的科研工作,科考内容涵盖了历次南极考察的全部学科。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完成了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的现场实施。考察队本工作季完成深冰芯钻探66回次,钻进深度达到146.21米,并获取相应冰芯样品。目前总钻进深度突破800米,在现场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复杂冰层钻进经验,总结了更为丰富的复杂工况钻进参数优化组合。所获取的深冰芯具有高保真性,记录了气候环境演化规律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对于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认知当前地球气候阶段并预测未来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中国南极科考迈入了立体化时代,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极地考察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展,有效增强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在恶劣环境下可随时抵达南极大陆任何区域开展考察和研究作业能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2日 01版)

    我南极科考迈入海陆空立体化时代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31日傍晚,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在南纬61度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打响了多道地震调查“首炮”,这是跨越2017年新年的“礼炮”,是我国时隔26年后,再一次系统开展综合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国家专项南极科考调查的开始。

    十秒一炮

    此刻,南极正处夏季,清晨,阳光灿烂,海面气温摄氏2°左右,精心选择的工区海况良好。在“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兼本次南极科考技术负责赵庆献的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们将连接在巨大钢架上的一组气枪高压震源投入南极冰海之中,震源以十秒一次的频率将高压空气向水中发射出“气炮”产生振动,形成的声波可以被船后拖带的1200多米长的电缆接收,经过分析处理后,从而测量出这一海域的海底地层结构特征。

    接下来的40多天里,“海洋六号”还将在这一海区开展多波束、浅剖、地热、温盐深测量,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等科考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说,和26年前由“海洋四号”执行的首次同类调查相比,此次调查无论是在研究区范围,还是科学考察的深度与精度上,都将实现跨越式的进步与提升,填补多方面的空白。

    1990年至1991年,执行中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四号”科考船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完成了对南设得兰群岛以南海域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初步获得了南极半岛海域的区域地质资料,并初步掌握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区域地质结构。“海洋六号”的此次科考正是以26年前的调查成果为基础,研究范围大幅扩展,从而有望实现对南极半岛海域从海沟到岛弧、再到弧后盆地这一完整的“沟弧盆体系”的详细勘察。

    研究范围的拓展,反映出我国极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进步的一个方面。赵庆献介绍说,作为最重要的多道地震任务,和26年前采用模拟信号电缆、铺设9道信号通道相比,此次调查采用了遍布电子模块的数字信号电缆,信号通道则达到了96道,按照道间距12.5米计算,“海洋六号”在船尾拖带着的这条1200米长的多道地震电缆,将在南极半岛海域排列出一张“大网”,清晰扫描出这片海域海底以下1000米深度的地层结构。

    在海底取样方面,26年前“海洋四号”的重力柱状取样能力非常有限,而“海洋六号”最大取样作业能力可以达到18米深。同时,还新增了多波束测量、热流测量等一系列调查手段,将在南极半岛海域获取一系列关于海底地形地貌、地层结构、海底温度、海水温度盐度变化等高精度数据,进而得出关于这一海域完整而立体的海底面貌和特征 。

    直面冰海

    这是“海洋六号”的南极海域“处女航”,这艘4600多吨、已经有7岁船龄的科考船此刻正在远离祖国一万多海里的南极冰海执行科考任务。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组织的南极海域科学考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连续资助了四轮有关南极的地质研究项目,先后有28人次参加了南极地质科学考察。这次“海洋六号”的南极首航,将对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一次系统性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科考人员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体,同时还汇集了来自中国地调局系统内其他机构,以及国家海洋局、高等院校等海洋地质、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的精英人才,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有不少人还是第一次在南极海域进行科学考察。

    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南极是一块陌生的海域,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万端,突如其来的风浪和常年的寒冷低温都是“海洋六号”和这支海洋地质科考队伍所没有经历过的。此外,由于这一领域整体尚属国内空白、国际公开资料稀少状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套,需要科考队员们自行摸索。

    “电缆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海水的温度,还取决于海水的盐度,否则就会失衡,调查结果就达不到最佳效果。这个度怎么把握,我们只有纸面的数据,没有实际的经验;在以前的海洋调查中也从没有遇到过浮冰,这次虽然准备了预案,但是效果如何还要等实践来检验。”赵庆献说。

    迈向未来

    南极,这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陆,至今仍显得如此神秘而迷人。终年覆盖的冰雪和企鹅、鲸鱼、海豹一起,构成了它最突出的特征与标志。但在科考人员看来,这里还蕴藏着更多的与地球和人类息息相关的科学奥秘有待挖掘和破解。

    “人类之所以高度重视极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极和北极都最为‘敏感’,也最为单纯,它们也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调节器。从全球变暖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生存与极地变化息息相关。”何高文说。

    在“海洋六号”此次航程中,来自同济大学的肖文申就承担着与海洋环境变化相关的课题。他说,通过对南极的研究,可以对比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情况,“这里是我们其他区域环境演化最好的地质参考坐标和衡量基准。”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付少英博士说,“海洋六号”的工作就类似于给南极半岛附近海域的海底地质“做CT”“抽验血”“量体温”,多管齐下,最终形成详实的地层结构报告,给后续的极地与全球环境和地质演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中国正在从极地研究大国向极地研究强国迈进,需要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更多的专业领域参与研究。“从第一次开展南极专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到第二次,隔了26年,但我相信,下一次的间隔不会这么长,积累了经验的‘海洋六号’将做好再次探查极地的充分准备。”何高文说。

    1.安装定深器IMG_5942

    安装定深器

    国定电缆

    调整参数

    确定地震测线起点位置

    “海洋六号”奏响南极新年第一炮

    奏响南极海洋科考“新年首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