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8日,镇江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获优秀级。该项目是继苏州城市地质调查之后,江苏地调院承担并完成的第2项综合性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也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推进全省城市地质工作的又一里程碑。

      本项调查紧密围绕镇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工作重点聚焦在城市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通过3年奋战,全面分析评价了城市规划区内地基承载条件、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隐患、地表水土环境以及浅部地温能、地质景观资源情况,为镇江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详实而准确的地质基础资料。

      地基承载力是城市建设首先考虑的地质要素,“万丈高楼凭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项目的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专题即担负了为镇江未来新城市规划选址的重任。通过对地面以下50米空间地层勘查以及对6万余份钻孔资料的分析,获取了城市工程建设目的层的岩土体结构特征、层序成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等数据信息。依据地基承载力条件完成了对低山、岗地、平原漫滩等地貌区的建设适宜性评价,详细勾画了软地基、液化砂土和地下岩溶空洞的分布范围,是城市建设中避免地下工程开挖事故的重要地质参考资料。此项工作还建立了镇江城市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可为城市道路、工厂、社区、商业中心、地下轨道交通等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便捷的地质条件虚拟展示。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镇江城市供水取自长江,但在发生水危机时,地下水可作为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保障社会稳定。本次系统调查了区内地下水赋存类型、资源量、分布特征,评估了可利用程度。就保障城市供水,论证了对城市周边的九华山、乔家门、四摆渡等多处岩溶地下水的联合采供方案,并提出了尽早建立应急水源地的建议,此项工作对于镇江城市供水安全最有重要意义。

      镇江境内多山,人地相互作用强烈,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城市。本次通过调查核查,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区内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现状,划分出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并结合具体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为国土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整治以及老城区“退房还山”行动中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于地面以下约200米范围内岩土体中的热能资源。由于该地下空间内的全年温度变化较小,可用于建筑空调。其具有无污染、可持续利用的特点,是理想的绿色能源,目前在许多城市已发利用。本次工作基本查清了浅部地层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地质储热条件,评价了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潜力,为城市环保清洁能源开发战略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

      水和土是与人类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要素,优质的水土环境构成我们健康的生活空间,为我们提供安全的食品。本次通过高密度采集分析测试,对市区土壤和外围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全面体检。调查表明,全区农田环境总体质量良好,90%以上农田达到绿色食品种植选区要求,但局部存在Cd、Hg、Pb、Zn等重金属污染,养分元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城市区土壤受人类活动和工矿企业排放影响明显,出现重金属在局部区域的富集,以Cd、Cu、Hg、Pb、Zn较突出。此外,还发现适宜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农田面积近7000公顷,可用于开发富硒大米、茶叶等发高经济附加值的农产品。

      镇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享有“城市山林”美誉,就是因为市内多山多水,风景秀丽。本次通过对构成城市景观主体的山、石、水、洞等地质景观的调查,共梳理出具有较高观赏性的险峰、岩层剖面、泉、洞穴景观100多处,总结归纳出7大资源类型、圈定7大地质景观区,提出2处景观石资源保护区。此外,还对三山景区、南山景区、韦岗温泉等一批成熟旅游资源的地质文化内涵进行了发掘,结合镇江山水花园城市建设和旅游规划,提出了多项关于保护开发地质景观资源的对策建议。

      镇江城市地质调查紧密围绕镇江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需求,部分成果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2012年,项目率先在韦岗地区开展调查,当地长期受采矿活动影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项目组通过对地质构造、地下水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的综合调查评价,把全区划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提出了未来街道集中区的选址建议。依据该项成果,当地政府果断对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大杨林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彻底解决了人居和采矿矛盾,深得群众好评。

      镇江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规划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委、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均参加了对本项目的领导协调工作,为各项成果的取得发挥了积极作用。镇江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表示,本次工作是第一次系统性综合性地质家底摸查,成果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亮点多,应用面广,将成未来镇江数字国土、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本部门行政管理的有力支点,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充分挖掘镇江城市地质调查所提交的这座知识“富矿”,深入推进相关成果的社会化服务。要不了多久,市民就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获取房屋周边的地基条件、岩石构造,土壤污染等地质环境信息。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侃桢与镇江市常务副市长张洪水进行成果移交
    城市地质调查绘就山水镇江

     

     

    本报讯 “广东土地资源瓶颈在哪儿?”“为什么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6月23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与团省委联合主办的“珍爱国土=青年担当”校园“面对面”系列活动,拉开了纪念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的序幕。

     

    “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人的未来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林安表示,希望通过宣传,进一步增进广大青年对土地资源国情的了解,引导青年人牢固树立自觉保护、科学利用和节约使用国土资源的意识,积极投身到保护国土资源事业中,成为行动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维护者。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要求,该厅组织近20家中央、省、市级媒体,先后赴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江门、云浮等地,重点宣传广东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以及保红线保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同时,在“珍爱国土=青年担当”系列活动中,该厅还开展了青年国土资源志愿服务进百村、国土资源远程教育进百村和百村宣传栏比赛活动。

    广东:宣传活动进校园

    近日,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主办的能源科学领域期刊《Applied Energy》在线发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关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的研究成果《The response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hydrate reservoirs in the first gas hydrate production test in South China Sea》(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储层温压响应特性)。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内部温度、孔隙压力对分析水合物分解区域、分解状态等至关重要,也是评估持续产气量、二次水合物形成以及储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试采团队利用TOUGH+HYDRATE软件,对试采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结合2018年和2019年新获取的水合物试采矿体赋存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精细的物理模型,模拟低渗水合物储层竖井降压开采储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响应规律、储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影响半径及长期开采过程二次水合物的有利形成区域。形成如下新认识:

    一、初步明确了首次试采水合物分解气、自由气及溶解气对产气量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试采60天时,总产气量为30.9万立方米,与试采结果一致,产气量变化趋势与试采结果基本吻合(图1),其中水合物分解产气量约为26.2万立方米,占总产气量的85%,其它相态的甲烷(如溶解态和自由态甲烷)对产气量的贡献约为15%(图2a)。

     

    图1 试采产气量与模拟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二、初步明确了首次试采水合物分解半径和储层温压影响范围。模拟结果表明,首次试采过程水合物开采半径约为5m,压力传递半径可达50m(0.1MPa)(图2b),温度变化半径超过24m(0.1℃)(图2c)三、探讨了长期开采过程中二次水合物生成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二次水合物主要形成于长期开采过程的分解前缘处,开采前期储层近井区域温压条件不利于二次水合物形成,但分解前缘局部区域存在形成二次水合物的可能(图2d)。

    图2 水合物试采/开采过程水合物分解对总产气量贡献(a)、试采期间储层压力(b)和温度变化规律(c)以及二次水合物形成条件分析(d)

    该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水合物开采过程储层温压传递及分布规律的认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有利指导,但低渗水合物储层的传热传质规律复杂,还需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秦绪文博士,通讯作者为梁前勇博士和杨林博士,合作作者为叶建良、邱海峻、谢文卫、梁金强、陆敬安、陆程、卢海龙、马宝金、匡增桂、陆红峰、尉建功和寇贝贝。该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共同资助。《Applied Energy》是JCR期刊Q1区,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为工程技术-能源与燃料1区,影响因子为8.848,CiteScore为16.4,论文相关信息如下:Qin Xuwen, Liang Qianyong*, Ye Jianliang, Yang Lin*, Qiu Haijun, Xie Wenwei, Liang Jinqiang, Lu Jin’an, Lu Cheng, Lu Hailong, Ma Baojin, Kuang Zenggui, Lu Hongfeng, Wei Jiangong and Kou Beibei. The response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hydrate reservoirs in the first gas hydrate production test in South China Sea. 2020. 278, 115649.

    荷兰能源科学领域期刊《Applied Energy》发表我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