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始建于1964年,有着50多年的光辉历史,有着功勋研究所的殊荣。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长期坚持以稀土资源为核心,以“三稀”资源为重点,兼顾其他能源矿产资源,开展资源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承载力“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评价。

    三稀资源(即稀土、稀有和稀散矿产资源)是该所的研究重点。该所拥有50余年的找矿-选矿-冶金-新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在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等领域开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独有的采选工艺和先进的分离技术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稀土——国之瑰宝

    龚大兴 赖杨

    稀土的概略介绍

    稀土是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的统称。

    主要稀土元素

    稀土的类型和分布

    稀土元素可以分为轻稀土、重稀土两大类,主要是以稀土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中国、巴西、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稀土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主要稀土矿有白云鄂博稀土矿、山东微山稀土矿、冕宁稀土矿等。中国是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稀土储量曾一度占世界总储量的近80%,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但是经过多年的无序开采,现在只剩42%(USGS,2017)。

    稀土的广泛用途

    稀土的用途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虽然总体用量很少,但因为具有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光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常用的稀土材料有稀土发光材料、抛光材料、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其中新材料领域对稀土的需求量达70%左右。

    稀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稀土科技一旦用于军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

    以稀土元素为主体的三稀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未来几十年,世界主要国家将会为这些资源的持续安全供给进行不懈努力。

    全球稀土储量占比

    抓住核心优势,成都综合所蓄势待发

    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的科技支撑单位,在新形势下,将继续坚持以稀土资源为核心,以“三稀”资源为重点,加快中国地质调查局稀土资源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创新稀土无尾化利用技术,构建我国西南典型稀土资源的“无尾化”利用技术体系。同步开展川西、黔西、滇东等资源远景区稀土、锂、“三稀”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评价,发现和评价一批可供进一步绿色勘查开发的“三稀”资源基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2018年-2019年,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在乌蒙山扶贫开发区实施二级项目《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资源综合地质调查》(编号:DD20189507),在毕节威宁县哲觉镇一带新发现1处超大型、 2处大 型新类型沉积型稀土矿床,原矿中稀土氧化物(REO)品位最高可达1.6%,平均品位0.15%左右,初步预估资源量达 100万吨以上。该稀土赋存于以高岭石(83%以上)为主的粘土岩中,通过自主研发的 “预处理-选择性浸出”技术, 使 稀土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此次稀土矿找矿的突破,为我国打造又一个新的稀土勘查开发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综合所

    稀土——“超级工业维生素”

    曾小波 李超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按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两类,在国防等尖端领域所必需的重稀土元素更是被誉为“超级工业维生素”。离子型稀土矿便是“超级工业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全球已知的重稀土储量几乎都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我国南方的离子型重稀土矿十分珍稀宝贵,是许多西方国家都想得到的稀土资源。离子型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南方省份,其中江西赣州更有“稀土王国”的美誉。

    1.离子型稀土矿是什么

    离子型稀土矿学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由含稀土的花岗岩或火山岩经过多年风化形成的黏土矿物。

    离子型稀土矿床于1969年在江西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及云南等地相继发现。根据离子型稀土矿的成矿条件,国内学者曾预测越南、老挝等国也有离子型稀土矿,近些年确实有得到相关证实,在越南、老挝、泰国及美国均有发现。离子型稀土矿外观为松散的沙黏土,颜色有白色、灰色、红色、黄色等。

    2.“超级工业维生素”的应用

    稀土在冶金、军事、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农业和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国家关键的战略性资源。

    冶金

    铸铁中使用石墨球化剂、形核剂、有害元素控制剂来提高铸铁质量。

    玻璃陶瓷

    玻璃方面,主要用于着色剂、脱色剂、抛光剂等。陶瓷方面,主要用于减轻釉的碎裂性。

    农业

    生长、生理调节剂,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涝能力。

    军事

    稀土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提高武器的战术性能,也可作为核工业等高科技的润滑剂。

    石油化工

    目前,世界上90%的炼油裂化装置都使用含稀土的催化裂解剂。用稀土制成的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抗重金属中毒能力强等优点。

    新材料

    在新材料领域,稀土功能材料主要应用在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目前,永磁材料是稀土最大的消费领域,占稀土功能材料领域消费量的28%,发光材料7%。

    离子型稀土矿成矿三大要素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

    3.“超级工业维生素”的开采

    “超级工业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离子型稀土矿,根据离子型稀土矿的特点,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采用电解质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浸出稀土的方法。目前,离子型稀土矿开采主要采用原地浸矿工艺技术。原地浸矿不开挖矿体,将浸取剂溶液经浅井直接注入,浸取剂与粘土矿物中的稀土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交换下来的稀土离子随浸取液流入积液沟,经沉淀富集稀土,最后分离提纯制得稀土产品。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示意图

    4.“超级工业维生素”面临的危机与前景

    重稀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资源流失严重,加上储量少、品位低等因素,离子型稀土可采储量面临即将枯竭的危险。此外,由于早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存在越界开采、非法开采、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2012年,我国稀土行业开始整合,原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9月13日发布了整合后的《稀土探矿权名单》和《稀土采矿权名单》。2015年1月,工信部在会议中提出将重点整合六家稀土企业,形成“1+5”格局(北方稀土、南方稀土、中铝集团、五矿集团、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组建成南北阵营两家大型稀土集团。六大稀土集团重组是我国政府保护国内稀土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2017年,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7]33号)要求,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负责江西省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2019年,成都矿产综合利用所与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协议,计划将离子型稀土绿色安全开采示范项目落户厦门钨业控股公司龙岩市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将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开采,有望改变目前离子型稀土矿大面积停产的状况,打造成为重稀土绿色高效开发的典范。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及相关部门机构的积极配合,目前稀土行业“零、散、乱”的现状正逐步改变,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运行。

     

    稀土,你了解吗?

    8月20日,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David Selby教授来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交流访问并做了《Insights into oceanic anoxia events using osmium isotopes and its inference to tracking petroleum》 的学术报告,实验测试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等共20余位科技人员聆听了报告。

    Selby教授主要从事Re-Os同位素体系理论研究及其在矿床定年及油气成藏年代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是该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他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锇同位素研究大洋缺氧事件和锇同位素在油气领域的应用。此外,Selby教授还聆听了实物测试中心李欣尉所做的题为《A new CrO3 purific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Os isotopic dating of organic sediments rocks》的报告,并与李欣尉对如何降低CrO3试剂本底空白、数据分析和标准溶液配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Selby博士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验测试中心的科研人员李超、周利敏、李欣尉展示了实验室目前所使用的化学流程,大家对Re-Os同位素化学前处理过程中,不同含Re溶液在碱性条件下萃取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实验经验。

     

     

     

     
    英国杜伦大学David Selby教授到访实验测试中心并进行...

    近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负责人李超岭研究员受邀在“第十届云计算中国峰会暨混合云世界论坛(CCCC2018)”上作“地质调查智能空间(AiSpace for GS)工作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传统行业如传统地质调查如何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推进从行业数据化到数据行业化再到数据智能化的变革,提出了相关的理念及相关关键技术,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深化研究,在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二连东乌旗智能填图示范等研究应用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的基本内涵、架构与核心技术体系。特别针对传统行业如何能让真正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落地,开启从数字革命到智能革命,从单一的数据制造模式到多方位的数据创造的变革,提出、研究和开发了地质调查智能空间AiSpace体系及平台,即构建一个嵌入了计算、数据知识、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地质调查工作空间,一个赋能地质调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工作模式。为此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空间平台,重点开展了数据+大计算为基础的数据资源池、计算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及知识库的建设研究和应用示范,在打造从人脑+电脑到电脑+人脑的过程基础知识库描述框架构建,在定量、非结构化地质数据挖掘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地质填图地质对象识别与分类的深度学习等内容落地应用并取得了实际应用进展。

    在知识库构建方面,开展了地质分词库(非结构化数据可计算)、地质报告目录树知识库(内容分类)、岩石分类和命名知识库(深度学习约束)、三维建模地质对象描述知识框架(模型样本)、地质填图单位描述知识库框架(模型样本)、岩性样本描述框架(标签)的构建。在地质填图地质对象识别与分类的深度学习研究方面,以ILSVRC20145 ResNet 152冠军算法为基础,同时加入了多分支模型、多HOT编码技术及岩石分类和命名知识库、野外岩性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等内容为一体的建模技术,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了野外填图岩石分类与识别模型。目前,可对4级214种地质填图岩石单位的岩性识别分类,其正确率分别达到96.99%、95.29%、93.28%、91.35%,完全可以满足野外应用。同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FCN开展了地质体识别与分类研究,从阶段性成果可预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将会开创地质填图新模式。目前,以人工智能为标志,云计算为基础的面向地质调查的智能工作空间已逐步形成和完善,相信人工智能第三波浪潮将重造地质调查流程。

    自2009年首届云计算中国峰会召开,云计算在中国开启了快速增长的十年黄金发展期。2018年第十届云计算中国峰会暨混合云论坛将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新的时代,新的十年。云计算产业面临分水岭,云计算市场步入深水期,云计算业界需要新思维、新动作、新气象。在此背景下,聚焦用户,关注需求将变得格外重要。只有坚持用户第一,需求导向,深度应用,云计算产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并加速自身产业升级。本届会议,来自国内外各行业的信息技术主管与业务主管及知名云计算厂商面对面深度沟通,分享云计算技术创新与深度应用实践,共同推进中国云计算产业进程,开启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AiSpace登上第十届云计算中国峰会暨...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根据《国土资源部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5〕164号)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委托湖北省招标股份有限公司就其“租车服务供应商入围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评标工作已于2017年12月29日结束,经评标委员会评审,采购人确认,确定入围结果如下:

    一、项目内容:

    1、项目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租车服务供应商入围项目

    2、招标编号:HBT-17170638-173872

    二、招标项目简要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租车服务供应商入围,提供为期三年的汽车租赁及其他相关服务。

    三、招标公告媒体及日期:

    1、2017年12月8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湖北省招标股份有限公司网上发布了本项目招标公告。

    四、评标信息:

    1、评标日期:2017年12月29日

    2、评标地点:湖北省招标股份有限公司5楼7号会议室

    3、评标委员会成员:李大喜、邹静艺、林云华、陈军、周丽

    五、入围信息:

     

     

    六、联系事项

    采购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地 址:武汉市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

    联系人:李鑫鑫

    联系号码:027-81381860

    代理机构:湖北省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8号兴业银行大厦五层

    联系人:孙伟、李超、陈瑜

    电 话: 027-83763018

    中标公告期限1个工作日。有关当事人对中标结果如有异议,可在中标结果公告发布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湖北省招标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质疑,逾期将不再受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2017年12月29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租车服务供应商入围...

    2013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团队负责李超岭同时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团队成员李丰丹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经过近4年的培养期,该团队及个人顺利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考核,于2017年分别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近年来,本团队一直致力于促进数字地质调查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从二维走向三维,为构建数据密集型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围绕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体系建设,建立4个学术方向子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紧耦合产学研队伍,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引领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技术发展。

    目前,本团队基本构建了以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为核心的框架和技术体系,野外地质调查从数字空间走向智能空间进入示范和推广应用期,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三维地质建模、开放式通用数据采集与集成技术方法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开始支持全领域的野外地质路线调查数据采集,推出多语言版本软件并在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另据国土资发〔2017〕98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授予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决定),共有36个团队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获“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

    2017年4月20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面向大学、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界开放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地质资料馆借阅服务大厅,并与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联合举办了“国家地质”虚拟展馆启动仪式,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普及地质科学研究知识,有力宣传了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专题讲座、动画展示、实地参观、书籍发放等。李超岭研究员作了题为《大数据将如何变革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的专题讲座,吴轩副处长作了题为《数字地质资料馆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的专题讲解,会场还播放了《南美安第斯铜矿带形成轨迹》科普动画。

    当日,全国地质资料馆与地质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国家地质”虚拟展馆启动仪式,全国地质资料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海啟与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刘延明共同为“国家地质”虚拟展馆按下启动按钮,标志着“国家地质”虚拟展馆成功上线。“中国首批地学院士资料与文献展”在“国家地质”虚拟展馆展出。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借阅服务大厅,听取了地质资料借阅服务相关流程讲解。观摩了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3D打印实验平台、地质大数据实验云平台、桌面云平台等方面的介绍,体验了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示范演示,全面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本次活动还向参会人员发放了部分科研专著、宣传图册等,与会人员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的师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全国地质资料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海啟与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刘延明共同启动“国家地质”虚拟展馆上线仪式 

    李超岭研究员作题为《大数据将如何改变传统野外地质调查模式》的主题报告 

    朱月琴高工介绍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总体建设情况和3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 

    科研专著、宣传图册

    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2017年3月23-24日,以“云计算加速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第九届云计算中国峰会暨混合云世界论坛在京召开。在峰会颁发的2017年度最佳云计算优秀解决方案和行业应用案例奖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研发的“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获得本届大会唯一的行业应用案例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负责人李超岭在峰会上作了有关地质行业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实践的主题报告。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是基于“需求+数据+知识+智能驱动”为一体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上搭建的我国第一朵地质云示范模型,充分展现了数据密集型(大数据)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融合地质大数据挖掘技术于地质调查过程,更加精细地给出相关地质信息,为地质人员更加精确地梳理存在问题、更加精准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奠定基础。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的数据主要由包括横跨青海、新疆两省(区)、绵延长达600公里的历年历次野外地质资料收集的已有地质资料、正在开展野外工作的数据和高精度公开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组成。应用体系由云平台、云桌面、云存储、云端四部分组成。其中,云存储满足在不同资源共享池中按个人、工作组、子项目组、项目组、工程等分级存放不同对象的私有和共享的数据,项目组可以在野外上传、下载和管理存放在云盘上的地质资料,参阅云存储上所有的共享地质成果资料。云桌面的计算、软件、网络等资源为数据处理、地质三维建模和综合研究提供便捷手段,项目组可使用云桌面的大型GIS软件、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物化探数据处理软件及高性能计算环境。云平台则提供阿尔金成矿带时空一致性数据综合(感知、自适应)、野外数据采集同步实时跟踪、数据挖掘、成果发布等服务。地质云端以智能移动终端和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为载体,承担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数据的采集、数据与信息的获取、建模计算及与地质调查相关的感知与认知服务等任务。

     

    颁奖现场

     

    李超岭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获第九届云计算中国峰会唯一行业...

    2016年4月26-27日,韩国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院(KIGAM)Seong-Jun Cho博士、Jae-Hong Hwang博士和Chang-Won Lee先生一行3人访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就地质三维建模技术、通信技术、地质大数据技术以及数据库建设等与我单位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研发团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研讨。中国地质地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外事处副处长舒思齐,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科学技术处、信息化部主流程信息化团队、北京林业大学、华为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部及相关部门等20余人参加了交流研讨。

    Seong-Jun Cho博士介绍了KIGAM总体情况,随后三位专家分别做了题为《KIGAM地质填图项目的历史、现状及未来》,《KIGAM的资源潜力评价填图》和《三维地质体模拟与模型集成》的报告,全面介绍了KIGAM在地质填图、物化探数据处理、资源潜力评价以及三维矿体与地质体建模方面的研究现状与项目开展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韩国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已相当高,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全面,具有一定深度。在资源潜力评价方面,KIGAM主要采用3D地质建模技术进行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以其Taebaeksan成矿带为例,通过将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航磁、地质与构造以及钻孔工程等多种数据在3D环境下进行集成整合,可快速形成该区域地质体3D模型,从而便于开展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为该区域相关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KIGAM主要采用加拿大的Gocad系列软件进行建模,并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开源GIS平台的MGEO系统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数据综合处理及网络地图发布等。

    地调局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超岭博士介绍了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研发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体系框架和基于该框架实现的一个重点技术——PRB双重3D地质建模技术,信息工程室副主任李丰丹博士演示了数字填图三维建模模块。双方就3D地质建模中共同关心的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地质数据发布与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地质数据挖掘与检索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应韩方要求,此行我方还为KIGAM专家安排了随地调局团队一同参观华为北京研究所技术展厅,了解了我国最先进的通讯技术。

    此次交流研讨是在中韩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鼓励在地质和地学信息领域开展项目研究、科学家互访、科技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框架下开展的互利交流。经过学术交流和广泛讨论,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达成共识,确立今后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方向,包括:(1)3D地质建模算法研究;(2)3D地质数据整合,尤其在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整合方面;(3)3D地质模型整合;(4)基于云架构的3D模型发布与服务;(5)3D模型数据交换标准研究。韩方也向我方发出了明年在韩国举办3D建模技术研讨会的邀请。此次交流为未来3D地质建模和数据库建设技术合作与开展联合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 

    KIGAM代表团一行与中方人员合影

    交流研讨现场

    KIGAM代表团一行在我方人员陪同下参观华为技术展厅

     

    韩国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院代表团访问地调局发展中心

    近日,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挥演练汇报会成功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北京指挥中心会场并分别听取青藏、南海等野外地质调查现场情况汇报。地调局总工程师室、办公室、基础部、水环部、人教部、财务部相关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党委书记邓志奇、总工程师谭永杰等出席演练汇报会。会议由地调局总工室副主任陈辉主持。

    地调局发展中心业务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组首先汇报了关于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应用情况。随后,通过卫星通讯系统以现场视频方式,与成都中心、广州海洋局、环境监测院等三个单位在西藏阿木雄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项目组、在太平洋执行调查任务的“海洋6号”船和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进行模拟地质灾害调查的应急车进行连线,听取调查工作进展汇报,并进行指挥调度。

    远在西藏阿木雄地区的成都中心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士贞首先介绍了项目工作情况。该项目工作区位于西藏腹地,行政区域属于日喀则市昂仁县阿木雄乡、查孜乡。区内条件非常艰苦,平均海拔高度都在5500米以上,相对高差最少的有500米,最大的达到了1300米。工作区属于高海拔人烟稀少地区,野外动物很多,狼对野外工作地质人员的安全威胁很大。7月份出队以来,已基本完成了本年度野外工作任务的80%,完成了区调填图700平方公里,实测地质剖面25千米。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新发现了一个铁、铅、锌矿化点,矿化现象良好。

    随后,工作人员应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火山岩区穿越性路线地质调查进行了现场工作示范。首次展示了野外地质调查智能位置感知服务模式:通过GPS取得当前坐标位置,自适应通过IP卫星或北斗卫星把位置传回中国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西藏地区地质报告的数据挖掘,给出当前位置的有关的地质体特征,包括地质剖面、地层单位、地层对比、岩石化学特征、地质构造等内容知识库并通过IP卫星返回野外数据采集器。现场在野外数据采集器屏幕上可以看到找到9部相关地质报告并挖掘出的当前填图单位的有关的地质信息,如当前地层单位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技术的应用,目标是:使野外地质员后面都有一个强大的实时知识库在支撑野外地质调查。该项技术发展中心相关团队正在试验完善中。

    远在太平洋执行调查任务的广州海洋局“海洋6号”船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介绍了目前调查船所在海域环境和任务执行情况,并展示了船舶外部及调查作业区域画面。截至目前,已经出海150余天,航程4万公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了2015年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第一航段和大洋36航次取得的主要成果。130位科考队员在150个昼夜里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8个台风所带来的恶劣海况的影响和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航次调查任务,取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环境监测院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模拟现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地质调查实时传输系统组成。该系统已在全国20个省部署各类卫星小站近70台套。可开展远程专家会诊或验收、野外数据检查、重大问题会诊等工作。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面提供应急现场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急会商等支撑。

    视频过程中,王研对每一个野外现场辛勤工作的工作人员都表达了最亲切的问候,并叮嘱他们注意安全,预祝早日完成任务。王研最后做了总结讲话,对本次演练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发展中心完成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质调查生产指挥调度系统是地调局发展中心在局总工室的领导下,经过近3年的时间开发完善的。该系统在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基础上,集成了智能空间及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地质调查工作相关业务信息,包括项目部署、项目运行监管、项目统计、预算执行、安全生产等数据库以及专题地质数据库等,可实现近各年度的所有工作项目的基本信息、预期成果、实物工作量、预算执行、野外工作出队情况的查询与统计,全面、及时地为管理层提供天地空一体化的地质调查工作与管理的有效态势监控,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统一调度指挥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本次演练既是测试检验,也是一次实际的地质调查远程指挥调度和展示,是对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远程指挥调度的集中展示。充分体现地调局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的远程指挥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的深度融合。该工作的开展将大幅提高相关局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局直属单位间协同工作开展。

    为做好本次演练工作,地调局发展中心项目组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准备,链接与南海调查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车、青藏高原野外调查点的卫星通讯线路,集成改造局地调大楼音视频系统和卫星接入线路,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赴拉萨进行现场协调和完善野外演练方案,副总工程师李超岭带队赴海拔高达5700米的青藏高原的西藏阿木雄地区,对成都中心区调项目组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本次演练得到了环境监测院、成都中心和广州海洋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地调局发展中心支撑局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
      4月7日下午,韩国地质调查研究院(KIGAM)院长KIM KYU HAN一行到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访问,双方就发展中心地学信息化和地质资料服务等领域工作及取得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发展中心副主任蔡刚简要介绍了对方感兴趣的中心信息化、地质资料服务等职能。李超岭作了题为《数字填图技术与智能地质调查体系》的报告,双方围绕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气氛融洽。蔡主任向KIM KYU HAN院长赠送了中心公开出版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专著一套。会谈结束后,代表团还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阅览室。
    发展中心科技外事处、信息化部、专项支撑部等部门有关同志陪同会见。






    韩国地质矿产研究院代表团访问发展研究中心
      11月26日上午,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调查领域的应用创新,积极促进对国际地理信息系统(GIS)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共同推动该项技术在我国地质调查领域的深入应用,同时为国内地质信息产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地调局发展中心)及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部重点实验室)与知名的GIS平台软件及服务提供商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易智瑞(中国))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联合成立“Esri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实验研究中心”。



      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与易智瑞(中国)总裁何宁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出席仪式的双方代表包括: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总工程师(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副总工程师(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超岭、副总工程师胡小平等;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何宁、技术总监沙志友、华北分公司总经理康铭、副总工程师陈非等。

      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在致辞中谈到,“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年来,地调局一直在探索如何用GIS等手段来实现使所谓‘信息孤岛’变得互联互通的共享理念,以及按照我们的应用需求随意地对各种资源进行远程调用,来进行三维、模拟、虚拟等方面的应用。地调局的地质信息是全国共同存储、连接和共享,并且系统数据和大量信息可集中呈现,这是地调局的独特优势。而易智瑞(中国)则拥有先进的GIS技术、理念以及大量的成功实践。希望此次双方强强联手,能够进一步提高地质信息对国家建设的基础服务能力,以及对广大普通民众的服务能力。”

      易智瑞(中国)总裁何宁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两年前,Esri公司的创始人杰克·丹杰蒙德先生就意味深长地指出,GIS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点上。这是和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用户的需求相吻合的。现在,Esri正在实现从软件公司转变为平台公司。也就是说,Esri不单单是为用户提供一些GIS功能,而是为数据的收集、整合、管理、维护、发布、服务、应用等提供一个完整的支撑运行平台。希望此次与发展中心合作,双方能够共同探讨在中国地质领域,如何运用Esri的平台、理念、方法和技术,结合地调局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打造一个中国地质信息平台。”



      嘉宾合影

      随后,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与易智瑞(中国)总裁何宁代表双方当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共同为“Esri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实验研究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在今后将主要承担基于ArcGIS的科研任务,创新应用,推广和普及国际最先进的GIS技术,同时为国内地质信息产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签约仪式结束后,易智瑞(中国)副总工程师陈非还应邀做了题为“新一代WebGIS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出席签字仪式和参加报告会的还有地调局发展中心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地质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及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约60余人。会议由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

    地调局发展中心与易智瑞(中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等关于信息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促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6月27日下午,发展中心围绕“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主题召开了2014年第二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中心全体领导出席会议,副总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后勤处主要负责同志,信息化部、资料数据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严光生主持。

      会上,中心信息化领域五位专家做了重点发言。分管领导谭永杰总工程师作了题为“关于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从信息化与地质工作手段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地质信息化基本要素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方向,并阐述了对普遍关注问题的认识。副总工程师李超岭作了题为“智能地质调查顶层设计总体思路”的发言,系统提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并给出了部分分框架案例;张明华、刘畅、郎宝平等三位专家分别围绕地质数据综合与处理分析、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地质调查网络体系建设等分析提出了相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分框架。5个主题发言系统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密切结合地质调查工作实际,对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做出了比较系统论述,思考深入,论述严密,论点明确,符合实际,对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严主任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中心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采集处理、成果应用及服务和对部、局的业务支撑等多个方面得到各界广泛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心信息化部门全体职工要与时俱进,做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准定位,谋划长远。在注重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加强业务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为地质调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会议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汇报内容系统深入,见解深刻,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会议还提交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发展战略(2015——2030)》、《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方案基本框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信息服务(2015——2020)实施方案》等学习辅导材料。











    发展中心召开2014年第二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