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10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了野外基础地质技能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基础地质技能,增进对桂林周边岩石、地层和构造等基础地质知识的感性认识,以更好的解决地质调查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服务地质调查工作。

    培训邀请了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李江总工做指导。李总工对调查区地质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剖析了桂林周边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地层剖面和典型地质现象,对断裂构造的特征、野外观测、描述和研究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讲解。参训人员冒着低温严寒认真听、仔细记,还就所见岩石、地层、古生物等地质现象与工作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做了深入沟通交流。

    野外培训结束后,全体参训人员前往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训人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参观了实验室和博物馆的各个展厅。

    参加培训的青年科技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丰富了基础地质知识,为建设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地质调查队伍夯实了基础,对进一步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和成果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岩溶所开展青年科技人员业务培训

    2019年1月14日-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了页岩-岩溶综合调查培训。

    培训分为室内培训和野外培训两种形式。室内培训邀请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李宗星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学胡修权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李江高工进行专业讲授。培训分为二位地震处理与解释技术方法,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方法,气地质钻探部署及井场管理等三个专题。野外培训以贵州都匀-凯里页岩气地质调查重点区为例,针对页岩-岩溶地质调查、古岩溶油藏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内容、地质路线、地层分层、岩溶点描述、地质剖面描述与素描、地质剖面测量、地质调查卡片记录等进行了系统技术指导。

    此次培训为科技人员掌握页岩-岩溶地质条件调查方法提供了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岩溶所组织实施的地调项目“南方重点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的进展,为岩溶区油气、页岩气资源调查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夯实了基础。

    岩溶所岩溶资源室、岩溶地质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等部门科技人员参加培训。                                  

     

     
     
    岩溶所开展页岩-岩溶综合调查培训

    近日,约翰威立(Wiley)出版集团旗下的地球科学领域期刊《Geological Journal》(地质期刊)以“Geologically controlled intermittent gas eru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in the “HaiMa” cold seeps, South China Sea”(构造地质对“海马冷泉”区间断性甲烷渗漏及海底温度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控制作用)为题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尉建功博士等人关于“海马冷泉”活动规律及其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广州海洋局、中科院深海所和同济大学研究人员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利用“深海勇士”载人潜器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实施联合作业,获得大量调查数据。本文以海底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波束水体数据和地震剖面,对“海马冷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了解流体迁移、积累和喷发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016年和2018年获得的多波束水体数据中观察到的气体羽状流的位置是不同的,表明冷泉流体渗漏活动在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海底观察显示,HM-1和HM-5中存在大量碳酸盐,指示两个长期存在的冷泉渗漏点(图1)。贻贝覆盖了HM-2大部分区域,HM-3和HM-6表现为年轻活跃的冷泉渗漏。在多个区域遇到了海底断裂、泥锥、粘土堆和突然增加的海底水浊度和温度,推断与浅层气体聚集和喷发有关。HM-2浅层沉积物顶空气体的甲烷含量高于99.5%,δ13C-CH4为-71.5~72.3‰,表明生物成因气体来源。据推断,气体来自储层~1280 mbsf,其特征是地震剖面中的低频特征。气体沿着斜坡从储层迁移到构造隆起的顶部。高角度断层在800至240 mbsf之间广泛发育,促进了气体从构造隆起顶部向浅层沉积物中迁移。大多数断层没有到达海底,因此,气体在浅层积聚并在地震剖面中出现亮点。当孔隙水压力克服上覆盖层静水压力时,将产生有利于气体运移的通道,气体排放提供了压力释放机制。因此,地震剖面显示大多数裂缝没有到达海底(图2)。推测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和自生碳酸盐的生长,气体渗漏将停止,这会不断降低原始裂缝的渗透率。随后将建立新的压力体系并产生新的裂缝,从而形成新的流体渗漏。推断这种机制导致冷泉渗透活动的时空变化,并影响冷泉生态系统的发育。

    图1 “海马冷泉”海底影响资料与潜器轨迹

      

    图2 “海马冷泉”地震剖面与冷泉系统发育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尉建功,通讯作者为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张伟、吴婷婷,合作作者为李季伟、李江涛、王吉亮、陶军、陈宗恒、吴自军、陈万利、程思海、曹珺等。该项研究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联合资助。

    《Geological Journal》位于汤森路透JCR三区,中科院地球科学四区,影响因子为1.595,CiteScore为3.10。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Wei, J., Li, J., Wu, T., Zhang, W., Li, J., Wang, J., Tao, J., Chen, Z., Wu, Z., and Chen, W., 2020a, Geologically controlled intermittent gas eru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in the “HaiMa” cold seeps,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Journal, v. 55, no. 9, p. 6066-6078.

    广州海洋局发表“海马冷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