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为全球碳中和技术体系的关键部分,并预期在未来成为支撑碳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为了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双碳”战略,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逐渐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新兴低碳产业链及蓝色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青岛举行,旨在深入探讨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讨论OCCUS的战略定位以及促进蓝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研究OCCUS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推动陆海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论坛主题

    以OCCUS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中国太平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协办单位:

    崂山实验室

    鹭江创新实验室

    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

    三、论坛组织结构

    (一) 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李  阳

    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合  李家彪  吴立新  邹才能  林  君  周守为  郝  芳

    谢玉洪  戴民汉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世明  王立忠  王厚杰  方银霞  刘  强  李小春  李玉星

    李铁刚  李清平  吴能友  张  建  张春雷  陈建芳  周  蒂

    赵洪伟  彭  勃  程  军  戴彩丽

    (二)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姜辉

    副主任:李  琦  王宏斌  陈建文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明  牛雄伟  冯旭文  刘树阳  李彦尊  李  智  李鹏春

    余凤玲  沈佳轶  宋学行  赵明辉  俞红玉  袁  勇  高  光

    傅维琦

    (三)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印  萍

    委  员:张  勇  张  波  姚长新  杨金玉  白凤龙  梅  西

    陈  斌  梁  杰  胡高伟  陆  凯  刘  鸿  徐  磊

    刘京鹏  史慧杰

    (四) 秘书处

    秘 书 长:袁  勇

    副秘书长:徐  路

    成    员:李  清  骆  迪  赵化淋  王  伸  张兆代  林文荣

    王文娟

    四、时间、地点和网站

    论坛时间:2025年10月24日-26日(24日报到、学术委员会会议、圆桌研讨)

    论坛地点:青岛蓝谷国际酒店(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68号)

    论坛网站:www.occus.cn

    五、内容与形式

    论坛内容

    论坛将集中讨论OCCUS技术实施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复杂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将涉及科学技术难题、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政策法律框架的构建等多个领域。论坛还将涵盖离岸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OCCUS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本届论坛还将设立圆桌研讨环节,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论坛形式

    本届论坛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我们致力于低碳环保的办会理念,所有会议信息的发布、资料的填写、注册缴费以及摘要的提交都将通过论坛的官方网站www.occus.cn一站式完成。

    本论坛是一个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国际性开放平台,中英文双语包容展示。报告形式多样,包括圆桌研讨、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海报展示和技术展览等。

    圆桌研讨:将邀请国内外在OCCUS领域活跃的独立PI,围绕年度论坛主题及当前形势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参会者进行互动,最终形成研讨纪要。

    主旨报告: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O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享前沿性、引领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专题报告:将由来自科学、工程、技术、产业、金融及政策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探讨相关专题,其中学生报告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海报展示:将由参会学者通过提交专题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学生海报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技术展览:欢迎OCCUS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积极与论坛合作,通过技术展览宣传,包括午间宣讲,推介各自的技术和产品。

    六、专题召集人申报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推荐如下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OCCUS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新质生产力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运输: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技术与选址评价

    OCCUS环境影响评估、监测与监管

    OCCUS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请各位有意申报专题召集人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在上述主题框架下提出适合的专题进行申报。专题召集人可由多名学者联合申报,并负责组织专题报告交流。

    拟申报专题的召集人请在线填写专题召集人报名申请表,申报时请注明召集人姓名、单位、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并简要说明拟召集专题的研究背景、意义、预期目标、主要议题、所属主题及专题报告初步组织情况。我们将根据申报情况,结合论坛主题和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的专题及召集人名单。

    专题召集人申报拟于2025年5月开放,请登录会议网站(www.occus.cn)提交相关信息。

    截止日期:2025年6月20日

    七、报告摘要征集

    报告摘要提交系统拟于2025年6月下旬开放。

    八、注册缴费报名

    参会人员需缴纳一定的论坛注册费,缴费系统拟于7月开放,具体缴费信息将于7月初公布。

    九、论坛赞助及展览

    欢迎国内外OCCUS领域的软硬件设备、图书等供应服务商参加本届论坛的技术展览。我们热情邀请有实力、愿意支持OCCUS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本届论坛。根据需求,我们将提供线上和线下推送宣传、会场展位、午间宣讲等多种支持。

    论坛同样欢迎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服务商报名参加专题研讨,以促进软硬件及学术服务等交流活动的开展。

    赞助及展览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联系人:

    徐路(厦门大学)

    电话:17605088628

    邮箱:xulu@xmu.edu.cn

    十、论坛重要日程节点

    2025年5月注册报名系统开放 专题申报

    2025年6月20日专题申报截止

    2025年6月下旬报告摘要征集系统开放

    2025年7月初缴费系统开放

    2025年9月20日报告摘要征集截止

    2025年10月24日论坛报到,圆桌研讨

    2025年10月25-26日论坛交流

    2025年10月27日离会返程

    十一、论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勇

    电  话:15589820819

    邮  箱:yuany010@126.com

    热烈欢迎OCCUS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产业从业者、金融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工程技术专家踊跃投稿,积极参加本届论坛,论坛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OCCU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导向。

    我们期待与您相聚在青岛,共襄盛会,为推动OCCUS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第一号通知

    10月10日至1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召集的中韩第二届水合物研讨会,作为第九届亚洲海洋地质会议(ICAMG-9)的第一分会场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举办,韩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组织(GHDO)、韩国矿产资源研究所(KIGAM)以及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青岛海洋所所长吴能友研究员和韩国GHDO主任Dae-Gee Huh教授共同召集,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卢海龙教授和韩国GHDO主任Dae-Gee Huh教授主持,中韩双方通过11个报告介绍了各自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分析、勘探技术、试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进展,青岛海洋所胡高伟、李彦龙、万义钊、李晶分别作了口头报告,刘昌岭等7人作了展板报告,博士生张准的展板获评为ICAMG-9大会优秀学生展板。

    学术研讨会后,中韩双方进行了座谈,确定了第三届中韩水合物研讨会将于2020年在韩国举行,并进一步深化了中韩合作机制,一是在水合物数值模拟、出砂实验模拟以及利用岩石物理模型估算水合物资源量等方面寻求合作兴趣点;二是开展硕士、博士生的交换培养;三是通过可能途径申请合作项目获取经费支持。

    据悉,中韩天然气水合物研讨会会议机制于2015年在青岛会晤形成,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韩国举办。2016年第一届研讨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本次第二届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作为ICAMG-9会议的重要部分,扩大了研讨会的影响力,下一步其他国家可能加入,进一步扩大会议规模和影响力。

     

     

     
    第二届中韩天然气水合物研讨会深化双方合作

    2021年7月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集中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全所党员、中层以上干部、入党积极分子200余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总书记的讲话让所有党员干部久久不能平静。从1921到2021,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一百年筚路蓝缕,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步履铿锵,一百年薪火相传。党员干部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建功新时代注入了最强动力!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叶思源同志说:“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庄严而光荣的日子里,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回望过往的奋斗路,让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将坚定不移用行动践行科研工作者初心,牢记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努力以科学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李彦龙说:“总书记庄严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觉得无比骄傲,从未像现在这般感到光荣和自豪,从未像现在这般对党和国家的未来感到心潮澎湃。作为一名海洋地质工作者,自己定将不辜负总书记对广大党员的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更加努力奋斗在地质工作一线,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回报党。”

    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陈强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我们所的发展轨迹就是我国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缩影。几代海洋地质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站在建党百年这个伟大七点,我们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努力在新发展阶段书写新成绩。”

    收看庆祝大会直播后,青岛海洋所召开了“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党委书记赵洪伟带领全所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受山东省、青岛市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岛所表彰的“两优一先”代表上台领奖,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交流发言,吴能友所长作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所党员干部不畏艰难、拼搏奋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郑重强调,青岛所干部职工将牢牢铭记党中央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战酷暑、斗严寒,测海岛、量湿地,探深蓝、巡大洋,会议号召,全所干部职工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实现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成为世界一流海洋地质调查单位进程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为率先实现世界一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和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前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全所干部职工面在国旗下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福。

    青岛海洋所组织集中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青岛海洋所全所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青岛海洋所干部职工参加升旗仪式

    青岛海洋所组织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

    1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青岛一中高一、青岛市26中初三和天山小学四年级三个团体,基地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首席传播专家印萍研究员给青岛一中高一的同学们做了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她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指导高中生开展科研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讲解研学活动的关键,怎样确定研学目的、制定计划,一个团队如何去分工协作,研学的过程中怎么去解决问题,如何撰写科研报告以及如何展示研学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以可燃冰研学活动为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基地的青年科普专家李彦龙助理研究员为初、高中的同学们送上一场《深海正能量:可燃冰》的科普报告。他讲解了可燃冰的基本知识,分享了自己从事可燃冰这项工作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携可燃冰团队指导26中初中生动手实验,通过拼接球棍和磁力贴模型,认识可燃冰分子微观结构。卜庆涛博士带领青岛一中高一学生参观了水合物实验室。

    期间,科普志愿者带领小学生和初中生们参观了海洋地质科技馆,讲解了有关地球的历史、板块运动、海洋形成等基本的地质学知识和矿产资源等。

    研学结束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学们纷纷表示研学内容丰富,从小学生基本的海洋知识到高中生的研学课题,受益良多,对于海洋地质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三校研学实践活动

    1017-19日,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首站在福建省启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应邀担任本次巡讲活动福建站的主讲嘉宾,分别走进厦门市槟榔中学、第九中学、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以及漳州市平和第四中学等四所学校,开展了题为《可以燃烧的冰块天然气水合物》的知识讲座。

    据了解,本次讲座主要从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我国可燃冰资源分布、全球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可燃冰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吸引了来自四所学校的上千名中学生积极参与,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平台、新浪微博进行了同步直播。在巡讲活动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可燃冰吗?”“可燃冰有可能完全取代常规天然气吗?”“为什么海洋的可燃冰资源量远大于冻土层中的呢?”等等,这些奇思妙想般问题的提出,说明本次巡讲活动激发了中学生对可燃冰的浓厚兴趣,激发了科学灵感和科学梦想。

    据悉,本次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学传播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承办,旨在“充分发挥国家海洋科普资源优势,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科学文化”,活动将在北京、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开展20场校园科普活动,围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等方面向在校中学生展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概况,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科技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助力全国青少年“海洋科...

    李彦龙,男,28岁,硕士,专业技术十二级,青岛海洋所研究实习员。专业方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储层泥砂从骨架剥落到运移产出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水合物试采出砂临界压降条件基本概念及其预测方法,基于模拟向首次水合物试采工程提出了“小步慢跑”的工程建议并被采纳,在试采降压方案控制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创新提出不同生产模式下的出砂量预测方法,对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出砂量区间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工程建议;首次提出了“防排结合,以排为主”的工程设计思路,创新提出了南海水合物试采过程中以稳定储层为核心的“防粗疏细”式控砂精度设计方法,设计砾石层尺寸与实际应用结果一致,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成功提供了有效保障与服务。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基于研究获得的出砂模式、出砂临界压降条件预测方法、出砂量预测方法在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降压方案制定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井底控砂精度设计方法设计的充填砾石层尺寸为实际试采成功提供了有效服务。2016-2017年累计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7篇,其中 SCI/EI4篇,累计申报国家专利15项(第一发明人8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1项,初步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出砂管控技术专利集群,以专利集群的形式奠定地调局在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控方面的领先地位。积极参与科普活动,2016-2017年累积进行科普讲解/报告4次。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首次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理体系,创新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基本出砂模式、出砂临界压降预测方法、出砂量预测方法、井底控砂技术方案及井筒携砂流动设计有效融合,摒弃常规油气“防砂”理念的 思维约束,提出了新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理方案;首次将“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到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理体系研究中,形成了较为完善、以维持储层稳定性为核心理念的出砂管理体系分析方法。创新提出以整合大型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宏观多场耦合模型、颗粒级尺度微观模拟“三位一体”的水合物开采井出砂过程参数预测方法。首次提出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砾石-泥砂吞吐置换开采新技术和大孔径主井眼多分支孔开采新技术。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本人目前承担地调项目子项目一项,参加工作第一年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2016年度考核为优秀,获得地调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目前已形成以本人为学科带头人,以青岛海洋所为核心,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的以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控研究为特色,兼顾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降压方案、产水管道保障等研究的水合物开采模拟团队;团队成员2017年度获得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2项,1人获国家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培养研究生6人,其中1名研究生基于本团队研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团队2016-2017年累积发表学术论文16篇。 

    李彦

    近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共同主办,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的“问海夏令营”科普实践活动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理事单位,承担了海洋可燃冰基础科学前沿相关的科普任务。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演说家”为主题。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担任科学导师,来自广西钦州第一中学、江苏常州外国语小学等四名学员共同组建“冰火战队”,并开展了 “我与大咖面对面”、可燃冰微观结构拼接比赛、可燃冰成藏过程成像演示等活动。

    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研究员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raveen Linga教授给夏令营学员们讲解了目前海洋可燃冰开发面临的技术难题、在海水淡化、气体储运等方面的应用、在东南亚国家的研究现状以及新加坡可燃冰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情况。

    可燃冰实验环节,夏令营学员在科学导师的指导下,从多尺度、多角度认识可燃冰,动手合成并点燃可燃冰样品,亲手触摸实际深海可燃冰实物样品,观看可燃冰烧水视频,使学员通过亲身感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通过一个星期的可燃冰探秘之旅,学员结合自身认识,自主命题并撰写演讲稿,开展了小组出线争夺赛。最终,在由中科院胡敦欣院士、中央戏剧学院陈刚教授和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郏捷担任评委的 “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演说家”全国总决赛中,来自广西钦州的林灵代表“冰火战队”参赛,并获得了“最具潜质”奖。

    据悉,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之“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科学演说家”问海夏令营得到了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共吸引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所学校的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累计收到130个城市选送的视频演讲作品近2000份。经过激烈角逐、层层比拼,评选出来自全国的20名中小学生来青参与本次夏令营实拍活动,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李彦龙、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显尧、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崔正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郑萌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郑彦鹏等5名科研人员担任此次活动的科学导师。

    与专家座谈

     动手实验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助力“问海夏令营”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李彦龙副研究员、吴能友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董长银教授等主编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团队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风险调控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该专著围绕困扰全球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稳定开发的关键工程地质风险——储层出砂,在梳理和总结全球历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出砂因素制约、出砂基础研究挑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力学参数劣化产砂的机理,利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充分剖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固相泥砂的运移、产出行为,建立了南海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控砂参数设计方法和井底控砂介质工况诊断方法,提出了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开采出砂调控的原理与调控方法,最后探讨了基于控砂-提产一体化理论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未来大规模开发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可行性。

    该专著集中展示了作者团队2015年以来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调控研究领域成果,既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又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时间,形成了系列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

    该专著共有46.8万字,由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营瑞丰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协作完成,高德利院士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出版发...

    2020年10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5次会议。中国工程院李阳院士、张洪涛研究员等9位功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庄志猛研究员、科研部石洪华以及功能实验室骨干成员和功能实验室依托单位共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庄志猛副主任在开幕会上致欢迎辞。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阳院士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功能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作的功能实验室近期工作报告,以及功能实验室专家代表栾锡武、李三忠、李彦龙、梁杰、曾志刚的5项代表性成果报告,并对功能实验室研究方向、建设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交流和研讨。

    功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各项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功能实验室通过自验收后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在水合物试采、海域深层深水油气、区域地质构造三个优势方向获得的良好成绩,通过功能实验室2019年度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认为,功能实验室已经在水合物试采模拟、东盟研究中心建设、海底构造、印度洋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进展,建议功能实验室围绕上述方向,扎实持续开展工作,使得上述方向工作成为功能实验室的重点、特点、亮点工作。学术委员会强调,功能实验室要站在国家高度,围绕国家战略,争取国家战略性海洋能源资源任务,以任务促学科发展,以任务带队伍。

    会议全体人员合影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

    2020年9月19日,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9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了一场“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活动通过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科普直播室、中国矿业报社Bilibili平台“矿世奇谈”直播间面向全网直播。

     

    活动当天,以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吴能友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14名科研人员,带领观众走入9个天然气水合物子实验室,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带大家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在两位主持人的引领下,观众们从“海洋地学之光”雕塑开始开启了认识可燃冰之旅。吴能友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多学科结合、多尺度融合、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目前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核心基地之一。吴能友研究员向观众们预告了科技人员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揭秘可燃冰、展示来自我国海域真实的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实验等参观内容,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

    观众们跟随镜头最先进入的是水合物XRD(X射线粉晶衍射)和CT实验室,孟庆国老师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介绍了可燃冰微观晶体5种主要的笼形结构,这5种笼子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就形成了可燃冰I型、II型和H型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类型。孟老师用科学小装置展示了光的衍射现象,每种晶体在X射线的照射下,都有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衍射谱图,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就是用XRD仪器作为眼睛,去“观察”可燃冰的微观世界。接下来,李承峰老师用一张人手部的X射线透射光片介绍了医用CT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功能,实验室的X-CT也是一样的原理,它利用不同密度物质对X射线吸收能力的差异来探测可燃冰物质内部信息。李老师向观众展示了可燃冰在有孔虫腔体中、沉积物空隙中以及裂缝中分布的CT影像。

     

     

    纯有孔虫壳体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前(a)和生成后(b)的微观分布图

     

    甲烷水合物在南海沉积物中生长过程微观分布的CT图像

    在NMR核磁共振实验室,孟庆国老师同样从医用核磁共振检测入手,介绍实验室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观察可燃冰分解过程。在声学和电学实验室,陈杰老师敲击岩心激发声波展示接收的波信号,赵金环博士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点亮灯泡,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观众理解科学家应用超声波和电学成像法探测水合物的技术手段。

    做完声学与电学小实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李彦龙和孟庆国老师在低温实验室隆重地向大家展示了科学家们千辛万苦从海底采集的可燃冰样品,让大家见到了这位沉睡在海底的“神秘朋友”。除了展示自然条件形成的可燃冰样品,他们还介绍了实验室人工制备和保存可燃冰的方法,并在现场点燃了实验室特地为本次直播活动合成的可燃冰,熊熊火焰在“冰”上“跳舞”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李彦龙老师还用量筒中的沉积物做了水的渗流实验,生动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砂质沉积物和泥质沉积物不同的渗透能力,从而理解了在两种储层中开采可燃冰的难易程度。

    点火实验结束之后,主持人带大家来到激光拉曼实验室,郝锡荦博士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讲起,介绍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瑞利散射现象,以及光的另一种特殊的散射现象-拉曼效应,正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特征的拉曼光谱。正是利用这个原理,科学家用激光照射水合物样品,就可以鉴定水合物的类型。郝博士展示了南海和祁连山水合物样品的拉曼光谱,观众们也可以轻松地鉴别出二者的不同。

     

     

    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孙建业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低温扫描电镜在水合物实验测试中的应用。同学们熟悉的光学显微镜一般最高能将样品表面放大到几百倍,而扫描电镜则可以放大到几千至上万倍,让科学家细致观察物质的微观表面形貌。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南海岩心样品中的水合物,而在低温扫描电镜下,可燃冰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低温扫描电镜下南海水合物微观形貌特征(分散型) 

    在黑暗的深海底部,没有阳光,却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孕育着另一片生命的绿洲。在微生物实验室,李晶博士讲解了她培养和研究与甲烷关系密切的微生物-产甲烷菌和嗜甲烷菌的工作,原来研究这些细菌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水合物成藏机理的认识,对它们进行DNA解码还可以为海底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信息。

    参观到这里,可燃冰的微观探测体验就告一段落了。主持人带领观众来到了冷泉研究室,徐翠玲博士介绍了海底冷泉的概念,冷泉探测标志,如声学剖面上的气泡羽状流、特征生物群落等,向观众展示了海底机器人抓取到的冷泉碳酸盐岩实物样品,冷泉周围生长的巨蛤、贻贝、管状蠕虫、盲虾、毛瓷蟹等生物,主持人代表观众和徐博士探讨了巨蛤能不能吃、为什么海底白色的生物居多等有趣的话题。

    毛瓷蟹和贻贝

    巨蛤

    最后,观众随着镜头来到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徐华宁主任用一段“海洋地质九号”实施地震测量的动画给观众介绍了如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快速寻找海底可燃冰藏,他展示了经过处理的赋存可燃冰地层的地震剖面,漂亮的剖面展示了科技人员高超的处理水平,赢得了网上同行的称赞。徐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水合物储层的反射特征,他热情地鼓励观众认真听讲,成为一名水合物地震勘探小专家。

    含水合物储层的BSR剖面

    帅气的陈强博士是从事水合物试开采技术研究的专家,他用动画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水合物开采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和破解方法,他自信的话语让我们对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应用充满了信心。

    水平多分支井试采工艺示意图

    本次的“云上参观可燃冰实验室”让观众们行程满满,收获多多,大家走进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见识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跟随科学家为可燃冰做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体检,了解了可燃冰是什么物质,可燃冰的结构、性质和形成条件,到哪里寻找可燃冰,用什么样的手段寻找以及怎样安全高效地开采可燃冰等科学知识。活动展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风采,引发了网友对海洋科学、可燃冰的兴趣,让广大科技爱好者更加了解可燃冰这种新能源,唤起了大家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意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探索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本次活动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在移动端开展移动场景大型科普直播,活动得到了青岛水族馆的大力支持,共吸引5万多观众在线收看,体现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的组织力量,为联盟成员合作开拓海洋综合研学实践领域提供了优秀案例。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

    2019年8月29日,“逐梦深蓝”山东·青岛海洋科学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活动结业典礼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本次实习计划研学的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方向的研学任务,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的六名大学生在青岛海洋所开展了可燃冰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活动中,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助理研究员担任科学导师,孟庆国高级工程师担任助理导师。团队为实习学生精心设计了“走近可燃冰” “可燃冰资源环境效应” “可燃冰能源研究的现状与将来”等三场科普讲座,“可燃冰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 “可燃冰XRD测试技术” “可燃冰拉曼测量技术”等5场学术报告。香港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XRD、Raman、ERT、色谱仪等室内大型可燃冰科研仪器,完整完成了可燃冰样品的测试,并亲自动手合成了块状可燃冰并点燃可燃冰,深入了解了可燃冰的爬壁效应和铠甲效应。

    此外,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研学实践,加强他们对青岛地区的整体认识,青岛海洋所侯方辉副研究员指导学生开展了一天的野外考察,赴仰口、温泉镇、马山等地实际考察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认识青岛的基本地质构造。

    据悉,本次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海洋公园公司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

     

     

     

     
    可燃冰研学助力“逐梦深蓝”山东▪青岛海洋科学香...

    6月23日,“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获“杰出贡献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由《科学中国人》杂志发起,评选始于2002年,曾评选出袁隆平、杨振宁、顾秉林、屠呦呦、潘建伟、王小谟、曾庆存、施一公、邓中翰、李彦宏等多位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

    本次大会共揭晓了十二项在不同科技领域获得优异成绩的获奖人物名单,以及六项特别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泽山获“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获“杰出大学校长奖”;华东理工大学光子学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窦晓鸣和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获“杰出贡献奖”。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200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查尔菲先生,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先生等领导及郭应禄院士、陈清泉院士等两院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获“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