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钻探取样器内岩心温压实时采集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121966882.9)。

    该装置内置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具中,可全过程测量、记录水合物保温保压钻探中样品的温度与压力数据,具有测量精度高、整体功耗低、高度集成化等特点,可精确获取水合物样品原状温压特征参数,能够为取样工艺改进及岩心测试分析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提高水合物资源评价和成藏机理分析的精确性。

    该装置于2021年6月在南海进行了海试应用,对钻探取样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数据进行了实时记录,形成了温度压力变化曲线,验证了技术性能。

     
    探矿工程所“一种钻探取样器内岩心温压实时采集装置...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现场。 谷兰丁/摄

    10月18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四位专家分别介绍了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以及2016~2018三年来在解决制约能源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环境和灾害、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基础地质调查突出成果,在油气资源、大宗紧缺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实施地热科技攻坚战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小编撷取了专家报告中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新成果、新部署。

    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

    (2019年-2021年)

    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定位:

    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粮食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地质调查十大计划:

    1 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提升地球系统认知程度;推进基础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方法进步;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任务: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和条件;解决深部制约因素;表生地质过程和控制因素;多圈层交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

    2 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全力支撑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任务:加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突出清洁能源调查,支撑油气体制改革,提供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招标区块。

    3 重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支撑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招标区块。

    任务: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潜力、开采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引领商业性矿产勘查,助推形成一批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锂、铍、铌钽、高纯石英等战略新兴矿产和钾盐、锰、铜、金等大宗紧缺矿产调查;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

    4 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计划

    目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海洋地质调查新模式和重大成果集成新产品。

    任务:围绕重大工程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开展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实现油气突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实现既定目标;开展大洋科学钻探首钻选址,两极科学考察;持续更新国家海洋地质信息和提升服务水平。

    5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支撑国土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支撑服务沿海城市群经济发展。

    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粤港奥大湾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雄安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利用地质解决方案。

    6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生态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服务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承接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支撑工作;拓展生态地质调查领域。

    任务:开展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区的区域活动构造调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开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和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实现动态数据发布;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地球关键带生态地质调查。

    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地质调查支撑计划

    目标: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模式;针对荒漠化、石漠化、湿地退化、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开展专项地质调查,为国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

    任务: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

    8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目标:形成符合各类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及时有效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任务:开展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提供国家级地质产品;建设地质大数据分中心,形成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数据及时在线汇聚机制和运行体系,构建核心数据库;建设“地质云3.0”,构建地质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化地质调查,初步实现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提升地质云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强地质云网络安全制度与防控措施建设。

    9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推进国际能源资源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国情调查报告、标准规范、工作指南和对策建议等。

    任务: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提升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国际合作能力;开展“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数据 更新和服务应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重大需求,开展地质调查战略研究;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调查、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安全战略研究。

    10 地质科技创新计划

    目标:取得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引领地质调查。

    任务: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关键性、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创新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研发新装备;创新工作机制、调查方法和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地质调查实践。

    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解决制约能源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明确银额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存在白垩系及晚古生界两个不同的含油气地层系统,将下部的晚古生代系统划分为7个分区,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 通过联井剖面分析,明确了松辽等主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赋存规律。

    ● 编制了华北平原基岩地质图,突出表达了雾迷山组、马家沟组等热储层,为地热调查提供了基础支撑。

    ● 完善了南黄海海相古生界多源多期油气成藏地质模型,提交了油气勘探井的布设方案。

    解决制约重要矿产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提出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带南、北两侧构造环境不同,分别控制稀有金属、Au成矿的新认识,指明了找矿方向。

    ● 明确幕阜山复式岩体中早白垩世S型花岗岩后期伟晶岩脉控制稀有金属矿成矿,推动江南造山带稀有金属矿产找矿突破。

    解决制约环境、灾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建立华北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格架,明确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过程、环境变化与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 编制了冀东平原区的第四纪地质图,明确滦河冲积扇向东迁移,查明7000年来渤海湾海岸线北岸不断侵蚀、南西岸不断淤积的变迁规律,为寻找潜在水源地和渤海湾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根据浅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揭示了北京南部平原区拒马河和永定河冲积扇物质组成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表层次生盐渍化与农田灌溉的关系。

    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创新

    ● 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 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水平的无人机航空磁测系统,并广泛应用。

    ● 智能地质填图方法在11个区调项目中推广利用,有效促进了地质云和信息化建设。

    解决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厘定了我国主要克拉通最古老岩石的分布和时代,提出扬子陆块与全球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上一致性的认识。

    ● 在华北克拉通识别出三条巨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明确了19.0亿~18.5亿年聚合成统一克拉通,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的响应。

    ● 确定扬子陆块南、北缘均发育840Ma左右的蛇绿岩和弧岩浆岩,以及830Ma变质事件和820Ma板内裂解事件,明确了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聚散的响应过程。

    ● 在昌宁—孟连结合带识别出完整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揭示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建立了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模式。

    ● 发现并精细解剖了兴蒙造山带10余处蛇绿混杂岩带,提出了古亚洲洋主缝合带展布的新认识。

    ● 地球演化过程中环境与生物巨变事件新认识。识别出1.57Ga古海洋的氧化事件;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与全球一致的1.38Ga中基性火山作用及大洋缺氧事件;厘定了黔西—滇东P/T灭绝事件前后植物群落的演化序列。

    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油气资源地质调查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

    ● 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得日产超10万立方米稳定高产工业气流,引领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开发。

    ● 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多套层系见良好页岩气显示。

    ● 安徽宣城港地1井在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同时获得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油“三气一油”的重要发现。

    ● “三位一体”富集成藏理论指导优选17个页岩气有利区,为加快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提供了目标。

    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

    针对新区新层系优选了15个油气有利区; 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温宿地区获高产工业油流,开拓了库车坳陷、乌什—拜城凹陷新近系缓斜坡区油气勘探新领域;阜新盆地辽阜地2井钻获15.3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油流;在银额盆地优选了油气有利区,部署实施参数井获油气重大发现,展示良好油气勘探前景。

    非常规油气调查

    ● 煤层气:川南川高参1井稳产超6000立方米/日;黔西杨煤参1井稳产超4000立方米/日;新疆新乌参1井稳产超2000立方米/日;黑龙江鸡煤参1井稳产超1000立方米/日。

    ● 油页岩、油砂、水合物:在松辽、鄂盆南部、淮南、川西北、三塘湖、柴北缘、塔北缘、羌塘等盆地钻获优质油页岩、油砂矿;在青海木里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评价了陕南汾渭盆地氦气资源前景。

    大宗紧缺矿产地质调查

    ● 新疆玛尔坎苏锰矿新区、新层位找矿重大发现

    深部发现多层厚大矿体,拉动后续勘查,富锰矿资源量增至5000万吨以上,远景1亿吨以上。

    ● 桂中发现我国石炭系规模最大的锰矿

    广西南丹—宜州地区圈定沉积型锰矿找矿靶区4处,估算资源量8300万吨,资源潜力在2亿吨以上。

    ● 重庆城口锰矿

    累计新增锰矿石资源量1.07亿吨,全区预测远景资源量约5亿吨,其中埋深1500米以浅2.4亿吨。

    ● 皖东地区浅覆盖区金矿找矿重大发现

    江山金矿外围圈定3处激电异常,预测金资源量在100吨以上,有望成为新的金矿集区。

    ● 焦家金矿带北段取得新突破

    圈定后坡—小西庄—招贤等找矿靶区,预测(2000~3000米)金资源量900吨,拉动后续商业勘查,探获金资源量达100吨。

    ● 四川拉拉铜矿外围找矿再获重要发现

    在拉拉铜矿外围银厂箐、双狮、白云山、红铜山等地区新增铜资源量20万吨,会理—会东矿集区铜资源总量有望突破200万吨。

    ● 新疆西昆仑超大型铅锌矿资源基地形成

    新发现多处中小型以上矿床,全区探明铅锌资源储量达2400万吨以上,资源潜力4000万吨以上。

    ● 西藏罗布莎—香卡山地区铬铁矿深部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香卡山深部探获3层厚大矿体,厚度达到32.35米,平均品位50%,新增铬铁矿石资源量近30万吨。

    ● 内蒙古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深部调查

    新增锂( Li2O )资源量35.7万吨,累计探明锡资源量8.9万吨。

    ● 滇东北镇雄富磷矿资源基地显雏形

    新增P2O5资源量超1亿吨,累计探获富磷矿资源量10亿吨以上,初步形成磷矿资源基地。

    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

    ● 川西地区锂辉石矿调查

    甲基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10万吨,累计探获资源量约200万吨;川西可尔因新发现斯则木足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52万吨,进一步夯实了川西锂矿资源基地资源基础。

    ● 新疆西昆仑锂矿调查

    发现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和苦水湖等卤水型锂矿,初步估算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远景500万吨;氯化锂资源量145万吨,远景200万吨。西昆仑和田地区大型锂资源基地初现雏形。

    ● 新疆奇台黄羊山

    发现超大型岩浆岩型石墨矿, 圈定3处石墨找矿靶区,发现8个矿(化)体;累计探获晶质石墨矿物量7264万吨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晶质石墨矿。

    ● 湘西北铌钽矿调查

    湘西北竹山—竹溪地区新发现超大型土地垭(铌)钽矿,圈定矿体4处;累计探获Ta2O5资源量超万吨,达超大型规模 。

    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

    ● 实施7项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

    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

    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

    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矿集区

    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

    四川攀西钒钛铁石墨矿资源基地

    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

    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资源基地

    ● 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新发现。

    水工环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和长江经济带空间规划编制了一系列地质图集和图件。

    对我国19个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开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新区城市地质调查、成都城市地质地下空间调查等。

    组织编制了《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开展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编制了全国和分省自然资源图集、中国滨海湿地变化情况遥感调查报告和东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报告;梳理总结近年开展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的实践经验,围绕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优化地质调查业务结构和布局等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

    全面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初步实现对全国主要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参与编制完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报告》。编制了33幅全国地质环境区划图系及其说明书,10幅已出版。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

    九寨沟地震:提供了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解译与应急评估成果。

    纳雍崩塌:提供了工程地质孕灾背景及形成机理分析成果。

    茂县滑坡:提供了滑坡解译图、 坡体变形InSAR分析、应急排查及成因机制分析成果。

    初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GPP”模式,即“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模式。

    地热科技攻坚战

    京津冀地热调查科技攻坚战:雄安新区(D18)井口温度达到93℃,为目前地热田范围内温度最高的地热井。雄安新区不仅广泛分布低温地热资源,还存在具备开发潜力的中温地热资源。“献县科研基地”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利用。

    青海共和盆地:圈定出18处干热岩体,总面积达3092平方千米。GR1井3705米处的孔底温度为236℃。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新部署

    近日,由殷跃平、胡时友等主编完成的《滑坡防治技术指南》图书正式出版。

    该书主要依托“滑坡防治工程技术方法示范及指南编制”项目的研究成果,对我国20多年来在滑坡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提炼和总结,并吸收借鉴了国外最新发展的防治技术方法,侧重对滑坡防治各阶段工作的技术指导。该指南由6篇25章构成,内容包括滑坡的识别与机理分析、勘查技术、稳定性评价、防治技术体系与技术方法、防治工程设计、监测与预警预报、防治工程案例分析等。在核心的滑坡防治技术体系建立方面,确定了由预防技术、抑制技术、改造技术、加固技术等四类技术构成的体系骨架,筛选了一批经实践检验有效的常用措施方法,介绍了一些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最新技术,由此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滑坡灾害防治技术体系,成为国内滑坡灾害防治研究与实践方面较为系统的一部指导性专著。

     
     
     
    《滑坡防治技术指南》图书正式出版

    2019年9月17-20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市151家单位共计3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年会主题为“探矿工程任重道远,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大会紧紧围绕深部岩心钻探技术、绿色勘探新技术、科学钻探技术、清洁能源勘探技术、城市地质勘查、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技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等主题,交流了5个特邀报告、14个专题报告和18个学术论文报告,展现了非常规能源钻采技术、极地科学钻探技术、干热岩钻探关键技术,以及探矿工程技术服务于地质找矿、地质勘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一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在科研、教学、地质调查和工程实践中勇挑重担。会前,探工学会将专家审查、遴选了79篇论文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形成《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并由地质出版社印刷出版发行。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等5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特邀报告。高德利院士作了《非常规能源钻采技术创新》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友宏校长作了《极地科学钻探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天津大学蒋明镜教授作了《深海、深地、深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机理分析的新视野》的报告;大国工匠、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朱恒银教授级高工作了《5000m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研发综述》的报告;勘探技术所冉恒谦教授(梁健代)作了《我国干热岩钻探关键技术》的报告。

    会议期间,经过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推荐,共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近300名会议代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干热岩科技攻坚战钻探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勘探技术所王稳石向代表们介绍施工情况。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为全国钻探科技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了中国探矿工程技术与装备的进步与发展,推进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会议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广展示了绿色勘探及科学钻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同时,会议交流与分享了地质找矿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了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共同提升了解决重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

    大会为10位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勘探技术所联合承办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评估示范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505500)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进入实施执行阶段。

    项目启动会上,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的能力和基础,对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和建议。环境监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组集中了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优势力量,环境监测院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希望参加单位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克服困难,把项目实施好,把成果应用好。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周平根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专家组着重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项目及其5个课题的实施方案通过论证。专家组强调,要做好课题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方案的衔接,在完成本项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后期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崔鹏院士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地质灾害预警的时效性与精度、区域性灾害与单体灾害、调查监测数据与评价参数、关联分析与机理分析、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等5个关系。

    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崔鹏院士、李小春研究员等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以及项目参加人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
      地物波谱谱形和特征与地表物质成分、物理状态(粗糙度、阴影等)、观测几何条件(光源—地物—探测器的相互几何关系)等因素有关,人们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地物波谱特征的知识是支撑遥感信息提取与各行业应用的基础与支撑。长期以来,这些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大量的波谱测试以及归纳总结。然而,随着遥感技术定量化、精细化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深入了解光线与传输介质(陆地、水体、大气等)相互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发展了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多种模型,如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植被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等。

      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高光谱课题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开展了岩矿光谱数值模拟技术开发工作,并成功应用于月壤光谱的模拟。可实现对不同矿物组成、粒径、观测几何条件下光谱的高精度模拟。对50余条Apollo月壤光谱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光谱与实测光谱吻合程度很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图1),均方根误差在10-3数据量级以下,模拟的矿物含量与实测含量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89(图2),模拟与实测的粒径分布范围一致。在光谱、矿物含量、粒径3个方面同步达到高精度模拟,是检验模拟技术精度与可靠性的基本判据,表明技术的模拟精度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基于开发的模拟技术,对月球遥感探测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厘清了方法的机理、界定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了方法的的误差。

      该技术在岩矿光谱机理分析、遥感岩矿信息提取精度评价及新技术开发、遥感器技术指标科学优化设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项目组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复杂地形条件下辐射场与遥感数据模拟技术,支撑遥感技术在国土与矿产资源调查领域的深入应用。


    图1 模拟与实测月壤光谱对比(红:实测;蓝:模拟)
     
       

    图2 反演的月壤矿物含量与实测含量对比(横轴:实测,纵轴:反演)
    航遥中心在岩矿光谱数值模拟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