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样品采集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样品采集

     

    地调院技术人员在福州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地规划示范野外取样现场

     

    地质队员在开展土地地球化学野外调查

     

    工作人员在稻田采样

    当前,自然资源系统正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就农业农村而言,需要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这些需要科学精准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就是获取数据的重要途径。

    地勘单位凭借专业技术,在土地质量调查及成果转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调查比例尺的增大、覆盖面的拓展、内容的丰富化,地质科技将在村庄规划甚至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

    解密土地质量 助力乡村振兴

    景利年 王大伟

    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可以为土壤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数据基础。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服务特色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在省内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数十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地质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在美丽泉城济南,局属物化探勘查院主持完成了全省首个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项目,实施了全省地质系统首个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开展了全省地质系统首个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药剂、农业生物有机肥配方的研制工作。该院《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农业地球化学监测应用》荣获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和相关研发,可以获取耕地土壤中的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含量数据,作为耕地分等定级的评价依据,用于指导建设用地布局和基本农田划定,也为土地剥离、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革命老区临沂,局属地矿七院发挥地质工作专业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沂南县双堠镇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该院通过对双堠镇156.18平方千米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基本摸清了双堠镇土地质量的家底,获得了表层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及有益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圈定了富锌、富硒和富锗等特色土地,查明了双堠镇富硒、富锌和富锗等特色土壤资源分布范围,对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局属物化探勘查院在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锗丰富和较丰富土壤面积15.60平方千米,锌丰富和较丰富土壤面积10.89平方千米,硒适量土壤面积37.18平方千米,极大促进了地方生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为精准脱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风筝之都潍坊,局属地矿四院开展了“潍坊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项目第一期对潍坊市所辖寿光、青州和昌乐三市(县)进行了取样调查,调查面积达4657.8平方千米。成果显示,区内硒元素平均含量大于0.40毫克/千克的富硒土壤面积为181平方千米。另外,根据此次调查,富锗土壤和富锌土壤也被大量发现。区内平均含量大于1.5毫克/千克的富锗土壤面积为183.5平方千米;平均含量大于84毫克/千克的富锌土壤面积达370平方千米。目前,该项目第二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已完成对高密市和诸城市1.2万余件样品的野外采集和试验检测工作,项目报告编写和评价工作将随即展开。该院还积极推进项目成果应用转化,到国内该领域先行单位开展学习调研,积极探寻有益元素在土壤中富集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联,为项目成果推广积累经验。

    下一步,山东省地矿局将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精准对接需求、主动服务地方,高质量开展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地球化学调查助力新福建建设

    张瑞利

    地球化学调查目的是绘制土壤“基因”图谱,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地矿局负责实施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到2016年12月基本实现覆盖全省陆域的目标。从2016年起,福建省开展1:5万、1:1万县域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目前由福建省地矿局所属单位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县域农业地质调查已经涉及34个县(市、区)。近20年来,福建省地矿局还实施了福建省典型市县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一批相关项目。在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的支持下,福建省地矿局一直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的应用,并取得较好成效。

    海量高精度调查数据助推“生态美”

    早在2008年福建省沿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出炉”之时,这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项目的调查成果就引起了省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注意: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经济带约94%的表层土壤限量未超标。2017年,全国首个省级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整装性成果《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其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土地质量总体良好,清洁土壤比例87.38%,其中清洁耕地、园地均在90%以上。这是对福建省陆域土地进行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基因”普查,全面查清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现状,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土壤环境质量、土地沙化风险区分布、土壤放射性元素分布、水源重点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富硒土地资源分布等。福建省地矿局积极推进调查成果应用,服务于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各类规划编制、自然资源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提供地质支撑服务。

    农业地质调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为了使调查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在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支持下,福建地矿局相继实施了重点富硒区调查评价等工作,帮助相关县(市、区)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福建省农业厅公布的寿宁、诏安、云霄、大田、明溪、三元、宁化、连城、新罗、永定等10个首批省级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区),大多是在福建省地矿局支持下成功发展富硒特色现代农业的。2016年以来开展的县域1:5万、1:1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大多是为了服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福建地矿局在实施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选择11个典型县市开展名特优农产品产地,武夷岩茶、浦城薏米、永泰芙蓉李等12种名特优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产地地质背景评价,有力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地质技术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称,云霄、诏安、浦城、寿宁等1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均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其中福建省地矿局在诏安、寿宁等多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过地质扶贫开发工作。诏安县原是福建省漳州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在福建省地矿局支持下利用发现76.2万亩的富硒土壤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打造“中国海峡硒都”,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福建省地矿局自2012年起参与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的寿宁县帮扶工作,优先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出58.2万亩富硒土壤和68.8万亩富锌土壤,帮助其打造“中国硒锌绿谷”,成为“中国富硒富锌农业示范县”。富硒富锌等土壤资源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目前,覆盖全省的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已接近尾声,1:5万、1:1万县域农业地质调查持续推进中。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中,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才能走得更远,农业地质不能缺席。

    地质科技,支撑铜鼓现代农业

    江 燕

    今年,江西铜鼓又发现了11万亩富硒土壤。“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生态+大健康’为方向,整体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有机农业、全域生态工业、全域秀美城乡‘四个全域’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山区县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铜鼓县委书记罗光荣在谈到该县未来发展时这样说。

    时间倒退回一年前。莽莽大山深处的铜鼓县该如何建立新的经济支撑点,成为摆在县领导案头最为迫切的难题。铜鼓县隶属于宜春市,而宜春市是我国三大著名富硒地之一,硒资源赋存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富硒产业发展潜力大。铜鼓的土地是否也富硒?铜鼓县委把探寻“硒”望的目光投向了200千米外的江西省地调院。

    2018年8月,铜鼓县政府与江西省地调院正式签订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工作服务采购项目合同书,开展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范围涵盖全县9个乡镇,目标是大致查明区内土地质量状况及其环境特征,初步划分区内富硒土地资源区、优质土地资源区,为区内永久基本农田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土地管理与保护等提供依据。

    江西省地调院成立23人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及技术专业组组长均由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要技术人员均从事过多轮江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及土地质量评估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按照规范及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项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野外调查采样工作扎实推进,分析数据精确、可靠,为项目成果的开发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地球化学信息数据基础。

    半年后,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工作圆满结束。该院共完成区域环境调查面积97.5万亩,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65件,分析测试土壤样品242件。硒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铜鼓县富硒土壤面积初步统计为11万亩,另有潜在富硒土壤36万亩。该院根据富硒土壤的空间分布,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特征,剔除风险管控点和高风险污染点后,初步圈定富硒优选区面积2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4.06%,为富硒土壤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根据这次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该院筛选出富硒土壤资源建议区4处,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转化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铜鼓县多年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形成了水稻、茶叶、果蔬、竹笋、中药材五大产业。这次富硒土地调查评价工作是对铜鼓县农业经济新发展的地质科技支撑,也是积极开发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培养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深入实践,将加快推动铜鼓县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如今,该县加快了富硒功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产业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向富硒土壤要效益,把富硒作为“金字招牌”,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亮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激活旅游业,为农民致富打开新通道。

    据悉,目前铜鼓县在三都镇理溪村成立了铜鼓福寿黄桃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为200亩,丰产预计为530吨。该产业每年可为理溪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2万元,并有望突破5万元。

    位于温泉镇凤山村的铜鼓县春韵茶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国家示范合作社,其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为300亩,产量预计1.8万斤。

    由于破译深藏地下的“土壤密码”而发展起来的富硒产业,将成为铜鼓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为“中国硒港”提供地质力量

    黄 强

    在《贵港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发布实施一年之际,谈起贵港市打造“富硒之港”,因“硒”而富,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新变化时,参与过贵港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项目综合组组长李忠武感到由衷的自豪。

    贵港市委书记李新元表示:“贵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必须立足本土资源做大富硒产业,做强富硒农业品牌;要举全市之力,将贵港打造成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硒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贵港市有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88个,面积5.8万亩;有32个农产品获得广西富硒农产品认证,占广西总数的25.4%,认证数位列广西第一;有3个农产品荣获第一批“广西名优富硒产品”荣誉称号;在第四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贵港市有6个农产品获“中国名优(特色)硒产品”称号,其中“东津细米”牌富硒香米考评位居第一名;2015~2017年,贵港市连续3年获得“中国名优(特色)硒产品”达18个。

    成果的背后,是地质人的智慧和汗水。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院长石科说:“我院作为农业地质项目的承担单位,负责在贵港市所属桂平市、平南县、港南区一带开展农业地质工作。”

    地矿人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技术员吴特赟是个爱动脑的小伙子。遇到地形图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他采用在设计点附近仔细观察,放宽视野查看地貌的方法,以实际情况结合规范重新确认采样点,保证了样品的有效性和质量。

    在稻谷样品采集点,女队员韦雪姬和周伟清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必须赶在稻谷收割前完成该样品采集,时间非常紧迫。

    在甘蔗地里,叶子交错疯长,锋利无比,组长何克团手臂上布满了划痕。

    每采集一个样品,除了要按规定的方式取样,还要完成定点、编写点号、样品采取、填写记录、标记位置、相片采集等一系列的程序,工作非常繁琐。每天,他们肩背装满工具的地质包、手拿GPS和地质图,在田间、竹林里穿行,样品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意义深远:采样器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收集到空气中的沉淀物和雨水,通过分析样品中的物质含量研究探讨空气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证据。这种样品采集的周期较长,需将采样器安装在当地居民楼四面无遮挡物、远离污染源的楼房顶部,放置一年时间,期间分两次采集样品。所以对大气干湿采样器的安装质量要求非常高。组长李忠武带领组员细心地配备内部结构:滤膜、滤网、纱布、胶管等,耐心地组装外部装置和用大块的水泥砖稳定支架,最后,还贴心地给采样器穿上防护罩、戴上“透气网帽”,确保采样器放置期间的稳固性、安全性、原生性。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桂平市和平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3个项目共采集29780件样品,通过野外验收,全部评定为优秀级。

    在实验室,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逐步向农业发展领域延伸,为富硒资源调查成果提供技术支撑。该中心高级工程师阳国运介绍,为了扩大农业地质领域的检测能力,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建立了《ICP-MS法测定土壤中硼、碘、锗、锡》的方法,并且将氟的熔矿方式合并,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使用该方法,该中心在近4年里完成了广西近20万份样品的分析与检测,使样品的检测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还根据实验室的仪器特点改进对土壤有效态的分析技术检测方法。2016年,该中心通过完善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质谱仪(ICP-MS)的检测方法,完善对硒等元素的检测工艺,给农业部门发展优质农业提供支撑,同时也减少了酸的用量及废气的排放。此外,中心制定的《一种同时测定土壤中的硼、碘、锡、锗的检测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地质科技让农业发展更精准高效

     

     

     

     

    “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态势仍然比较严峻。在调查区13.86亿亩的耕地中,重金属超标的点位比例占到了8.2%,主要分布在南方。”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当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再次为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敲响警钟。

     

    土壤危机,是土地危机,也是农业危机,“向土壤污染宣战”直接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也大大催生了各类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土地日宣传周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北郊区的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与多位常年从事土壤污染调查、评价、修复的地质科技人员,面对面地谈起了人们高度关注的土壤污染修复问题。

     

      本报记者:周飞飞

     

    特邀专家:刘晓端 杨永亮 谭科艳 黄园英 刘斯文

     

      土地日专家访谈

    观点1

    具有“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的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当前重要且极具应用前景的土壤修复手段。

    记者: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导致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我国土壤污染有哪些类别?您觉得最重要的污染源是什么?

    刘晓端:从污染物种类来看,类型大致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及两者均存在的复合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多环芳烃(PAHs)、六六六和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灭蚁灵等杀虫剂、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类物质等,而无机污染物主要是砷、铅、镉、铬、锌、镍、汞、铜等各类元素。

    刚刚发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耕地重金属超标与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或加剧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采矿、冶金、电镀等工矿企业“三废”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等人类活动造成或加剧了局部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

    近几年,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应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针对金属矿山进行水土污染方面的研究。

    记者: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有着怎样的特色?

    刘晓端:我国的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既有重金属、农药、抗生素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污染类型。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污染类型多样化和污染原因复杂化导致土壤污染修复工作难度增大。

    采取何种有效可行的污染治理措施,是我国目前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传统的治理通常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如客土换土法、淋滤法、吸附固定法、热处理法、络合浸提法、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等。虽然这些方法治理效果较好,历时较短,但往往投资大,难以管理,易造成二次污染。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尤其适用于低浓度重金属的去除。目前,生物修复技术的主体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应用较为广泛、治理效果显著的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通过人工制造的某些地球化学作用或利用地球化学原理制造的产品,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与管理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中常会应用非金属材料作为污染土壤修复的材料,其主要环境技术包括稀释/浓缩、分解/中和、隔离作用和固化作用。这种方法尽可能地不干扰自然界, 依靠元素自然循环来去除有关的化学元素。

    记者:近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应用的都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手段吗?效果怎样?

    黄园英:我们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原理,筛选出了同时对多种重金属具有很好去除效果的矿物材料,建立了对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具有特征吸附和固定作用的处理系统,从而阻断了重金属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

    与传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相区别,基于地球化学原理和技术,提出的低成本建造、低成本运行、快速、高效、简单的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地球化学工程技术,迎合了时代发展对环保技术“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的需求。我们已建立的示范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进一步表明,以黏土矿物作为反应材料对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是非常有效的,水处理成本约为0.55元/吨,非常适合今后在工程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刘晓端: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的水、土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强化已有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方法的产业化进程。

    观点2

    不一定要把土壤中的污染物提取出来,可以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附、固定、隔离,设置地球化学障,阻断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

    记者: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关土壤污染修复的项目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且多起来的?

    刘晓端: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成立于1993年。20多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部门重大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项目,如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预测”、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的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以及“地质体对水资源保障的双重作用及其应用”、“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等。

    中国开展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始于1995年,当时采用的是生物修复的方法。我们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开始进入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环境控制与地球化学修复技术研究领域的。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这几年我们这方面的项目越来越多,如,“我国典型矿山环境污染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金属矿山环境污染机理和防治研究”、“纳米铁用于饮用水中砷的有效去除技术研究”、“农田土壤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们在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成果。

    记者:请简单讲一下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思路。

    刘晓端:近10年来,实验室依托《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地球化学工程控制修复技术开发与示范》、《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修复技术研究》,以及多个有关矿山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示范项目。

    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依据地球化学原理,充分利用地质体或自然介质的作用,通过对修复材料、修复工艺和控制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的研究,建立具有对重金属元素有特征吸附、固定、隔离作用的地球化学障,阻断污染元素向生态链的运移,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健康。这也说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不一定非要把重金属元素等“毒素”运移出来,只要把它们固化在土壤内,阻止它们进入食物链,就能保障人们的餐桌安全。

    记者:能否具体讲讲有关土壤修复示范区的情况?

    刘晓端:在安徽某铜矿的尾矿坝附近,我们建立了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区,选用一种或几种黏土矿物,结合一定的环境条件控制技术,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吸附,使重金属超标土壤上种植的超标蔬菜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如今,该研究成果已经成功用于江西某铅锌矿冶炼厂重金属污染山体的修复,使寸草不生的酸化和多金属污染土壤得以恢复种植功能,山体复绿。

    杨永亮:我们在沈阳进行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技术研究时,针对污染地区建立了水—土—植物生态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示范点。

    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的研究和饮用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技术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磷酸盐岩化学固定法对铅、锌、镉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纳米铁材料修复浅层地下水和对深层饮用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取出技术,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修复后土壤上长出的多种蔬菜,原土中所含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可以放心食用。这一成果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和欢迎。

    刘斯文:在赣南地区,我们建立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的环境修复示范区,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用于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即通过在注液坑中设置地球化学障,改善坑内土壤环境,阻止污染物的迁移,保证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矿山复绿提供了基本保证。

    稀土矿山污染土壤的修复分为四步:一是通过添加自然黏土矿物,调整土壤地球化学属性,同时,筛选修复植被;二是调整修复场地的土壤地球化学属性,将调整后的好土壤装入生态袋中,利用柔性结构技术将生态袋固定在修复场地上,形成护坡,并在生态袋上进行植被喷播;三是利用地球化学障技术阻断污染,改善土壤环境,并尝试种植林木;四是长期监测修复效果。

    地质工作者在稀土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证明:土壤修复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土壤地球化学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潜在生态风险的强度。

    观点3

    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不能就土论土。

    黄园英:在江西某铜矿附近,我们建设了酸性矿山废水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以对大坞河流域土壤影响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酸性矿山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分别对酸性矿山废水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治理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水体和土壤中重金属修复材料,形成了一整套重金属污染控制与防治技术方案。

    示范工程运行5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以价格低廉的黏土矿物材料——凹凸棒土作为反应介质,能够对水土中重金属具有很好的治理效果,重金属锰的平均去除率为93%。经示范工程处理后的河水能够达到我国综合污水一级排放标准,水体环境和重金属含量都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当地农民可以放心地用处理后的河水浇地,彻底改变了大坞河水“祸害”农田的现状。而且,原来大坞河鱼虾绝迹,经处理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后,不仅鱼能生存,且可大量繁殖。

    谭科艳:针对示范区内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我们通过改善土壤pH值,施用土壤改良剂,添加特定的修复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经修复后的土壤种植的蔬菜,测得处理后土壤中可食用部分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能够满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

    在某铅锌矿冶炼厂旧址,我们对受镉、铅和砷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种植的马尾松和红叶石楠生长茂盛,而未经修复土壤种植的马尾松成活率非常低,且难以生长,充分表明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能够抑制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达到保护植物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记者:我注意到大家在介绍土壤污染修复的时候谈到不少水体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两者是什么关系?

    刘晓端: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是一个多系统的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跟土壤产生接触,而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也会通过诸如降雨等形式渗入地表,最终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一部分。因此,土壤修复工作针对的对象不仅是土壤,而且要同时考虑到大气和水体污染的问题。

    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不能“就土论土”,我们的研究是“水土不分家”。

    杨永亮:《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告诉人们,在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工农业活动是造成土壤重金属快速累积和污染超标的原因,尤其是现今情况下,大气中有毒元素的沉降是极其重要的污染途径。

    为了研究污染物传输的季节性变化,我们选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阿坝州卧龙高海拔地区及若尔盖高原湿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季节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植被、牦牛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后向气流轨迹分析以及应用铅同位素示踪原理,对近地表大气气溶胶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

    观点4

    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应突破专业所局限,因地制宜研究复合型技术。

    记者:看来,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具备大环境观。

    刘晓端:不仅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科学也应该没有界限,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就土壤修复技术来看,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应该积极融合诸多相关学科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复合型技术。当然,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为主,综合生物修复等其他各类手段。

    记者:已经有所突破了吗?

    谭科艳:有了一定的突破。

    我们选择工业污染严重的湖南株洲某地作为研究区,开展了水土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生物联合技术研究。研究使用不同黏土矿物和微生物修复材料同时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效果,探讨其产生作用的机理,为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开展了地球化学—微生物法处理工业废水中锰和镉的修复技术研究,综合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生物的优势,达到修复的最佳效果和最低能耗的综合治理目的。

    记者:效果怎么样?

    谭科艳:能够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高浓度镉和锰,达到相应排放同时利用该项技术,能够使种植蔬菜中的铅、汞、砷达标。

    在这项研究中,已经完成了大批量的中试试验,采用一级硫酸盐还原生物滤池降低进水镉浓度,使其达到国家《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对镉的排放要求;通过二级生物滤池处理,使水中镉浓度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二至三类水对镉的要求,锰的浓度达到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的限值要求。

    在深度去除废水中镉、锰的实验中,我们采用锰氧化一级生物滤池对镉锰严重超标的水进行修复,使其可以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水中金属镉含量和锰含量的要求。

    实验研究了锰氧化细菌深度处理微污染水体中镉的机理,为锰氧化细菌深度去除微污染水体中其他重金属元素提供理论基础。有关专家评价,这项技术解决了环境污染锰和镉修复的难点,是地球化学—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在土壤修复试验中,我们也采用了地球化学工程—生物技术——通过添加矿物和微生物,阻隔土壤中的铅、汞、砷进入生物链,使修复土壤上生长蔬菜中的三种重金属含量全部达到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修复效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对镉有显著的修复效果,对镉的修复率达到了38.71%,可有效降低重金属高污染区人体暴露的风险,为从根本上解决“镉米”等有毒农产品泛滥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可能。

    土壤教室

    中国主要土地污染类型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土地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四大类:

    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来自钢铁冶炼企业、尾矿,以及化工行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场,代表性的污染物包括砷、铅、镉、铬等。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中国曾经生产和广泛使用过的杀虫剂类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滴滴涕、六氯苯、氯丹及灭蚁灵等,有些农药尽管已经禁用多年,但土壤中仍有残留。中国目前农药类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场地较多。此外,还有其他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如含多氯联苯的电力设备的封存和拆解场地等。

    以有机污染为主的石油、化工、焦化等污染场地。污染物以有机溶剂类,如苯系物、卤代烃为代表。也常复合有其他污染物,如重金属等。

    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等。粗放式的电子废弃物处置会对人群健康构成威胁。这类场地污染物以重金属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溴代阻燃剂和二噁英类剧毒物质)为主要污染特征。

    目前较为成熟的修复技术

    当前,修复技术中比较成熟或应用较多的技术有固化/稳定化技术、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异位热脱附技术、异位土壤洗脱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土壤阻隔填埋技术、生物堆技术等。

    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培育植物修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的总称,是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并已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根据其作用过程和机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3种类型:植物稳定、植物挥发、植物提取。

      土壤微生物包括与植物根部相关的自由微生物、共生根际细菌、菌根真菌,它们是根际生态区的完整组成部分。

    微生物在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抗重金属机制包括生物吸附、胞外沉淀、生物转化、生物累积和外排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微生物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改变根际微环境,吸附积累重金属,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

    不过,目前大部分微生物修复技术还局限在科研和实验室水平,实例研究还不多,无法大面积推广,对于微生物修复技术还需作更深入探索。(刘斯文)

    土壤修复的地球化学“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