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域,建立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发挥了显著作用,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期,创造了库区连续13年地灾零伤亡记录,其重要的一点是监测预警措施有力。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极强特点,为使三峡库区从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层管理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险情识别和应急避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地调局环境监测院于近日在湖北开展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讲解地学科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知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成功案例等内容,近百名学员认真学习和相互交流借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经验,总结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强调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网格责任人、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专管员的责任明确,实行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提出“早谋划、隐患排查奠基石,早发现、四位一体速反应,早报告、网格管理定权责,早应对、智能系统添活力,早撤离、综合预防建机制”。

    黄学斌副院长回顾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历程,并对与会同志提出要求,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性,做到不忘初心,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勇于担当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新局面,为防灾减灾做出更大贡献,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普及地灾防治知识 固牢群测群防基石

        2013年1月12日,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裴荣富和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聂风军共同主持。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研究员李裕伟、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菊兴、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德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中南大学教授陈建宏、国土资源部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袁国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解连库、中国铝业公司广西分公司矿山部主任向瑞群等业内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为更好地开展“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项目建言献策。

        “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所属计划项目“全球巨型成矿带区域构造与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该工作项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 “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会专家从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做了相关探讨。

    寻找超大型矿,要深化认知

        如何找超大型矿床?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在会上给出的问题,吸引了众多参会者。他介绍,矿产资源的形成是各种成矿因素的最佳耦合,但这种最佳耦合出现的机率很小,必须通过大量地质观察、科学实验和深化认知,即裴院士的五字箴言(DECUT),描述矿床学(description)、实验矿床学(experiment)、比较矿床学(comparison)、理解矿床学(understanding)、理论矿床学(theory)等角度深入研究,方能掌握其最佳耦合的机制,合理地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多快好省的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才能保证矿产资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几率是很小的,特别是异常超大型矿床(exceptional superlarge)更难发现。若没有新“认知”在成矿几率很小的成矿区带中找寻一模一样的超大型矿床是难以奏效的。但是,找寻其变异相(Heteromorphic)或衍生相(Derivative)的姊妹矿是有可能的。我们正在进行超大型矿床变异相的新分类研究。如两个一对(A pair)、三个一组(A tripartite)、四个一列(A line)、五个一群(A group)的新分类法。如果发现姊妹矿,我们就能事先辨认其为准超大型矿床(Para-superlarge deposit)。 裴荣富院士说,“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的重要目的是在已知矿集区和矿田、矿床范围内进行理论的和合理的使用技术方法、深化成矿预测的认知,达到综合预测,希望发现超大型矿床或相对大的矿床。”

    勘查开发,要保护环境

        裴荣富院士说,大型-超大型矿应合理开发,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不要过量消耗矿产资源,更不要超过了生态环境合理承载能力。

        袁国华研究员表示,大型矿山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等多方面。他强调,要学习国内外大型-超大型矿床有哪些现代勘查开发技术,还要考虑各种勘查开发技术对开采成本及环境保护的优劣势。武强教授和李德先副研究员指出,环境研究与地质研究不可分割,环境问题伴随矿山开发建设的各个阶段。唐菊兴研究员长年工作在西藏地区,他的主要工作区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在矿山建设、采矿、选矿和矿区复垦等方面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陈建宏教授提出“运用人工智能,建立固体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智能系统,用户向系统输入矿床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指标,系统将运用模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判断,向提交用户提交矿床勘查开发可行性报告”。

        裴荣富院士和聂风军研究员共同建议,从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对典型矿床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并对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查、详查、普查和开发等阶段勘查开发活动进行指导。

        与会专家对巨型矿床具有极大兴趣,张洪涛参事说:“这次学术研讨会可分为四个版块,即经济版块、环境版块、综合版块,从地质、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以后要形成地质与经济双轨评价,注重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后,他建议“与会专家形成科学家联盟,为项目更好地保驾护航”。

    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学术会议综述
      就对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而言,也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和IT进行抗衡。IT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并且还在继续改变。IT 改变了地质工作方式,对地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当IT和地质信息工作交融,更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为地质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014年10月29-30日,国际地科联地学信息委员会(简称CGI-IUGS,或CGI)委员齐聚中国北京,就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Geology×China)建设和地质信息技术开发及数据共享等主题开展交流讨论。此次赴华参会的有CGI主席François Robida,秘书长Kristine Asch,高级信息地质师Ollie Raymond、成员Kazuhiro Miyazaki等。201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华代表中国加入CGI,本次以正式委员身份参加并承办会议。

      对于这次CGI委员会越洋跨海的深情探视,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在致辞中表示了热烈欢迎和感谢,他表示One Geology China 在CGI的帮助下,取得很大成绩,并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随着合作的日益加深,未来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会上,中国地调局地质信息发面的有关专家对其目前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盘点和介绍。包括中国地调局的地质信息工作、One Geology China(全球一张图.中国)、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标准(Geo3DML)的制定和应用以及数字智能系统等内容都在会上进行了分享。到目前为止,中国地调局自1999年起依托数字国土项目已经建设了涵盖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50余个空间数据库,应用了包括ArcGIS,MapGISandMapInfo等在内的多种数据格式。中国地调局近年来在数据开发软件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RGIS,GEOEXPL,GeoMIDS,MARS等的开发和应用等。目前包括省级地质调查机构,CGS大区中心,以及一些大专院校已经将这些系统应用于国家地质工作的多个阶段和领域。同时,还提到了未来CGS地质信息方面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地质云。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标准(Geo3DML)的制定和应用。Geo3DML作为开放性的数据交换标准,这项处于试验阶段的工作将为支撑三维地质调查与深部找矿工作等发挥重要作用。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是近两年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发展的重点。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开发研制的数字智能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全面推广应用,并开始被国外引进和应用。
       
      CGI委员会专家随后介绍了INSPIRE,GIRAF,GEOSCIML等的相关情况以及CGI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和成果等。双方随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方回答了对方提出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委员会专家对一年以来One Geology China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惊叹,尤其是对One Geology China英文网站上线表示了祝贺。

      随着中国地调局和CGI之间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深,这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合作方式正日益取得更好的成果。中国地调局的工作正在慢慢融入世界,发挥着中国作用和力量。世界也以更宽大的胸怀包容中国,以致力于创造出全世界通用的地学信息语言和标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力量的加入,我国在国际地学界的话语权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地学的国际影响力也会日益加深。


    CGI-IUGS委员会成员齐聚中国,共话地学信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