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984年孙大中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孙大中:地质学家(1932年—1997.5.1,生于山东威海)。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的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和《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地壳结构模式》。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大中

    孙大中

    该项工作由南京地调查中心、物化探所、地质力学所以及天津地调中心和宜昌地调查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目前,全国六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北京、上海、杭州已经完成成果验收。 广州、天津、南京三个城市正在进行后期的综合研究和评价工作。通过六个城市的试点工作,建立了各城市松散层(第四纪地层)的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与水文地质结构;开展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建筑场地适宜性评价;科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程度,系统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或诱发的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系统获得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城市地质动态数据库和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地学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体系,示范、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目前完成成果验收的上海和北京城市地质调查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首次采用钻孔与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前新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和工程建设层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查明了不同尺度下北京平原区地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获得了北京平原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高精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数据,查明了土壤养分和营养微量元素的丰缺现状,系统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评价,为农田基本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首次使用遥感技术与野外地面调查的方法,完成了北京平原区的生活垃圾场现状调查;首次对地下水水质、地热资源、平原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地壳稳定性、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提出了北京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总体框架,开发研制了城市地质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基岩地层、新生界地层、工程建设层等八个三维地质模型和城市地下水流仿真模型,可对北京市地下地质环境特征进行直观展示。众多成果已经在奥运场馆建设、应急水源勘查、垃圾填埋场选址、新城规划、城市地铁施工、特色农业区划、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在基岩复杂岩体建模、生活垃圾处置调查评价、地下水应急潜力研究、城市地质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奥运场馆区隐伏岩溶塌陷区和活动断裂分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一日
     

     

    北京城市地质调查成效显现

    近日, 美国普渡大学詹姆斯·奥格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邀请,访问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访问期间,奥格教授面向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成都地调中心科技人员作了题为“综合地质年代表-亮点集锦”的学术报告。

    奥格教授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天文旋回、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古生物、古地磁等方法建立综合的地质年代标尺,并用以界定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包括我国湖北赫南特亚阶、大坪阶以及浙江的达瑞威尔阶等“金钉子”剖面等。并且,奥格教授还举例阐述了国际上利用综合地质年代标尺对重大地质气候事件进行对比的成功事例。最后他强调,综合地层定年工作需要全球各领域地质学者的共同努力,并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与成都地调中心开展合作。在报告会后,与会人员就碳同位素正负偏移的指示意义,热电离质谱法(TIMS)等测年技术与综合地质年代表的关系等与奥格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学术交流使业务人员对“金钉子”剖面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成都地调中心也通过此次学术活动与美国普渡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詹姆斯·奥格是国际著名地质学家,美国普渡大学全职教授,已发表110多篇同行审议的论文(其中SCI论文75篇),包括5篇Science/Nature;12篇EPSL, 4篇Geology, 2 篇Palaeoceanography, 2篇JGR 和1篇PRS。此外,他还发表70篇/部专著章节或深海大洋钻探计划报告。截至目前,他的文章引用达18000多次,高引用指数(H-index)为42,其中《Geologic Time Scale(2012版)》引用率超过8000次。他在全球旋回地层、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地层学领域极有建树,他主编的《Geologic Time Scale(2016版)》已经出版,他之前主导或参与编撰的Geologic Time Scale(2004,2008,2012版)已经成为全球地质学工作者地层对比的标准并被广泛引用。

    Ogg教授讲座

    美国普渡大学詹姆斯·奥格到访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

     

    1984年孙大中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孙大中:地质学家(1932年—1997.5.1,生于山东威海)。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的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和《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地壳结构模式》。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大中

    孙大中
    本溪—临江构造复杂区三维建模技术方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