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0年10月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召开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成果报告会,总结交流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研讨“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累计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产地152处。这些矿产地大都转入后续的勘查和开发,为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降低了风险,提供了大量的勘查后备选区。

        (二)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其中:煤炭1300亿吨、铁矿石50亿吨、铜3850万吨、铝土矿4.49亿吨、金1830吨、钾盐4.68亿吨。在此基础上,商业性矿产勘查及时跟进开展进一步详查、勘探,从而实现了在资源高消耗的情况下,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却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截止2009年底,煤炭、铁矿石、铜、铝土矿、金、钾盐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分别比2001年底增长28%、11%、16%、30%、42%和23%。

         (三)重要矿产资源均实现找矿突破。一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发现。松辽盆地外围、西北银额盆地、西南中上扬子盆地三大陆域油气新区,已证实具有较大勘探远景,新圈定出一批战略选区。新疆东部等煤炭资源整装勘查新增资源量超千亿吨,为今后煤炭资源普查和“西煤东运”工程提供了地质依据和资源量支撑。二是铁、铜、铝、钾盐等国家紧缺矿产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铁:新发现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新疆阿吾拉勒、西藏尼雄等一批大型铁矿,新增铁矿资源量50亿吨,开创了我国铁矿找矿新局面,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铁矿石资源基地。铜:新发现西藏驱龙、云南普朗、羊拉、新疆土屋—延东等大型—超大型铜矿,新增铜资源量3851万吨,有望形成西藏冈底斯、滇西北、新疆东天山等新的国家级铜矿资源基地。铝土矿:在山西交口—汾西、河南济源—新安、桂西南、黔北等地区新增铝土矿资源量4.5亿吨,为传统的铝土矿资源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钾盐:柴达木盆地显现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初步估算钾盐资源量2.14亿吨,罗布泊大型钾盐矿已规模开发。三是铅锌、钨锡、金银等优势矿产开创找矿新局面。铅锌:在扬子周缘、念青唐古拉、豫西南、西南天山、西南三江北段等地区铅锌找矿取得重大新发现,新增资源量8355万吨。钨锡:新发现湖南白腊水、锡田,新疆白干湖,甘肃小柳沟等一批大型以上钨锡矿,新增钨矿资源量106万吨、锡矿资源量264万吨,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钨锡矿产资源在世界的优势地位。贵金属:青海大场、辽宁青城子外围、内蒙古朱拉扎嘎、海南抱伦等地区金矿以及川西、豫西南等地区银矿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新增金矿资源量1830吨、银矿资源量85165吨,显著提高了我国贵金属资源的保障程度。

        (四)初步形成藏中铜矿基地、滇西北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东天山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罗布泊钾盐资源基地、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基地、阿吾拉勒铁资源基地、乌拉根铅锌资源基地、念青唐古拉山有色金属基地、祁漫塔格有色金属基地、大场金资源基地等十大新的资源接替基地。

        (五)我国东部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开展的“攻深找盲”等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北方老钢铁基地、长江中下游铁铜基地、南岭钨锡资源基地、秦岭铅锌银资源基地、武夷铅锌银资源基地等一批老资源基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实施,推进一批新的国家级战略资源基地的形成,进而有望大幅提高国内重要矿产保障能力。油气新区、新层序远景调查,有望开拓一批新的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东疆地区探获千亿吨级特大型煤炭资源基地,为“西煤东运”战略提供了资源保障。我国西部地区新探明西藏驱龙、云南普朗和新疆土屋等特大型铜矿,有望形成3-5个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为近期形成规模产能奠定了资源基础,将使我国铜矿开发利用格局发生重大战略西移。新发现的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资源基地已迅速转化为产能,大幅提高了我国钾盐自给率,将改变了过去青海察尔汗盐湖一枝独秀的钾盐生产格局。随着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以及冀东等一批隐伏铁矿的发现,开辟了我国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有力推进新一轮铁矿勘查热潮。此外,新疆阿吾拉勒铁铜、乌拉根铅锌矿、西藏念青唐古拉有色金属、新疆青海大场金矿等一批资源基地初显雏形,将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南岭钨锡矿、秦岭铅锌银矿、武夷铅锌银矿等一批传统资源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6年启动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我国的矿产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国情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总体资源查明率平均为36%。煤炭、铁、铜、铅锌、铝土矿、金、钾盐、钨、锑等预测资源量至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2~3倍;锰、镍、锡、钼、磷等预测资源量是查明资源储量的1倍以上。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老矿山深部及其外围和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不断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大调查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调查发展路线图与管理政策研究,近日,项目组在北京召开了年中的业务交流与推进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项目所属工程首席齐亚彬研究员到会指导,并对项目组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二级项目组成员,包括外协子项目或课题组成员,共计30余人参会。

      会议邀请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研究员为项目组做了“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方法”报告。张新安研究员认为,战略研究工作的定位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要求战略研究人员要能贯通文理、中西、古今,擅于从细微的边际变化中洞察全球趋势,从历史性的国内外对比中进行战略性思考。他指出战略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正确使用,可归纳为四个关键环节,分别是把准形势、探求规律、提炼理论、支撑决策,进而对四个环节的内涵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会议,还邀请发展中心副主任施俊法研究员解读了新一届局党组成立以来的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战略布局及其内涵。施俊法研究员强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要聚焦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人员需要认清形势把准脉搏,才能做出有用的成果。

      会上,各子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分别对照2016年度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汇报了上半年项目进展,包括主要成果、观点和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参会人员围绕各子项目的研究任务和困难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加强子项目团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中碰撞了思想,拓展了视野;二是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听取专家报告,提升战略研究工作能力,统一了工作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既定任务;三是极大地推进二级项目的研究进度,明确了预期成果提交的时间节点和质量。

     

    地质调查发展路线图与管理政策研究项目召开业务交流...

    祝辞:

     

    在广袤的长江之滨,在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江西九江,闪耀着一颗璀灿的地质勘查明珠,她就是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等四部委首批命名表彰的“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1955年建队的赣西北大队,1958年夏天由江西赣南转战赣北。长江鄱湖两岸,幕阜九岭山脉,留下了赣西北人高唱《勘探队之歌》,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为祖国探寻宝藏的坚实脚印。赣北大地崛起的一座座矿山,就是赣西北人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而矗立起的一座座丰碑。

     

    忆往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赣西北大队在九瑞地区首次创立和运用“三位一体”广义矽卡岩成矿模式,突破了矽卡岩型矿床无大矿的传统认识,探明的九江县城门山和瑞昌市武山大型铜矿荣登享有“五朵金花”美誉的江西五大铜矿之列。

     

    看今朝,从找单一的石英大脉型黑钨矿,转移到蚀变花岗岩为主的白钨矿,“颠倒黑白”的思路创新,异曲同工之妙催生了世界级储量的武宁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彰显了雄厚的地质找矿技术实力。建队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类成果奖40余项,参与的《长江中下游铜硫金银资源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和香炉山钨矿获原地矿部找矿一等奖。

     

    感言:

     

    六十年来,赣西北大队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六十年的华彩荣耀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汗水、拼博与奉献,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激情澎湃。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不仅要珍惜好、继承好、发扬好“三光荣”优良传统,更要勇敢地面对改革,创新思考,加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地勘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迈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赣西北人将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服务绿色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观察透视:

     

    建队以来,赣西北大队先后探明大中型矿床30余处,提交各类地质矿产及技术成果报告700余份,探明储量铜500万吨、钨100万吨、金150吨、银5000吨、石灰岩32000万吨等。仅“十二五”期间,就完成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65项。《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勘查》科研项目创新总结出“层-体”耦合型成矿模式,构建了该区400平方公里范围内-3000米以浅立体模型,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有利条件,预测估算该区远景资源量铜461.3万吨,金37.39吨,银1872吨,为实现江西铜多金属找矿重大突破指明了方向。2011年至2015年期间,职工人均收入由3.6万元增加到6.18万元,全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职工幸福指不断攀升。

     

    作为中国地勘行业的“排头兵”,她如同一棵常青树,六十个年轮见证着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又如同一块铺路石,融入了中国矿业经济的宏伟长城。

     

    九江城西港新基地

     

    地质队员在大湖塘矿区填图

     

    为80岁老年办理高龄补贴

     

    机修厂职工制作钻塔

     

    九江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勘察工地

     

    都九高速公路鄱阳湖水面勘察施工

     

    九江县金鸡窝矿区一角

     

    60年风雨岁月,追逐找矿梦想,赣西北大队探明城门山、武山、香炉山大型铜、钨矿。2011年,在武宁大湖塘这个世界级大钨矿的发现史上,赣西北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书写了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地质找矿的传奇。

     

    60年筚路蓝缕,坚守和弘扬“三光荣”精神,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黄恩邦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激励着三代地质队员将赤胆忠诚写在赣北大地。

     

    夯实地勘主业基石 书写“功勋单位”荣光

     

    不管是在地勘行业的低谷时期,还是在地质找矿的春天里,赣西北人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地质找矿第一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五年磨一剑,“十二五”期间,该队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求突破,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外创收总额6.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9.76%;职工年均收入增长13.8%,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5年间,赣西北大队立足于九(江)瑞(昌)、修(水)武(宁)地区,累计完成钻探22.94万m,槽探10968m3,坑探1971m,地质测量717km2,地球化学测量170km2,地球物理测量4909km2,地质找矿取得丰硕成果。勘查资金投入达到41000多万元,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社会资金,达到中央(地方)财政资金的4倍之多。

     

    5年间,赣西北大队新发现靖安县大雾塘矿区钨矿、瑞昌市南港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地5处;探明江西省九江县金鸡窝铜矿等可供开发矿产地5处;新增钨35万吨、钼6万吨、钒15万吨、锡3000吨、石灰岩矿6000万吨。除此之外,该队在瑞昌市武山矿区深边部、九江县城门山矿区深边部均有望新增50万吨以上铜金属资源量,武宁县大雾塘矿区有望新增WO3资源量20万吨以上。

     

    赣西北大队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先后与中国地大、南京大学、中科院、地科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江西省瑞昌市武山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野外验收获全国最高分;《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验证》等项目经勘查验证,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其中,2014年完成的科研课题《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验证》,创新性地总结了“层-体”耦合型多位一体铜矿成矿模式,圈定了流体活动域和12处蚀变矿化异常,预测出27处找矿有利区,为该区开展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队属探矿工程院牵头完成的《螺杆受控定向钻探》课题,经过技术论证、现场试验后,掌握了定向偏斜与分支技术,并于2013年成功运用于九瑞东雷湾矿区,施工1409.05米的孔深刷新了当时九瑞矿集区最深地质勘查斜孔的记录,为解剖矿集区成矿系统的结构、总结成矿规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该队积极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外合作,盘活自有矿权,走“多条腿”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果。该队拥有34个探矿权和4个采矿权,在加大自有探矿权勘查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修水县洞下-官塘尖钨矿、修水县土龙山金矿等探矿权依法依规招拍挂转让,实现转让价款2亿多元,矿业权流转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壮大了大队经济实力;优选出了一批找矿前景较好的探矿权,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促进了资本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九岭探“钨”梦成真

     

    在群山环绕下的江西武宁县,陶渊明曾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这里也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赣西北人的福地——大湖塘,静静地屹立在此,她见证着赣西北人改写历史的时刻。2010年,该队与兄弟单位一道,共同承担武宁大湖塘采矿权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详查)工作,最终探明钨矿储量106万吨,彻底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

     

    时光倒回,1958年赣西北人初上大湖塘,就异常找大脉,拉开了九岭找钨的序幕。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地质人员跋涉在山高路远、沟壑纵横的九岭山脉,赣西北人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到达大湖塘山顶安营扎寨,开始了长达3年的野外勘查。3年中,赣西北人提交了大湖塘钨矿初查报告,钨矿远景储量6419吨,改写了赣西北地区没有钨矿的历史。

     

    1979年再上大湖塘,由大脉找细脉带,扩大了资源远景。技术人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新华夏系主应力场分析方法,确定北西西向张裂隙是细脉带型矿体的主导容矿构造,改变了原东西走向圈矿认识,使勘查工作顺利实施。在大湖塘一矿带探明三氧化钨资源接近大型矿床规模,并在二、三、四矿带及茅公洞、新安里、昆山和石门寺等地分别发现隐爆角砾岩型、大脉型和云英岩型等矿床类型钨锡矿体。1987年提交的《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钨矿一号矿带详细普查地质报告》获得了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2010年会战大湖塘,赣西北大队组织地质、探矿、水文、测量、化验等“兵种”300多人在这里集结,从黑钨到白钨,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勘查过程中,技术人员认真观察、仔细编录、刻苦攻关,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每一个地质信息。在狮尾洞,原来圈定的成矿范围很小,且主要为大脉型钨矿床。技术人员通过坑道编录发现大脉型矿体边缘围岩中细脉发育且矿化程度较好,经萤光灯照射,反射出浅蓝色萤光,这就是细脉浸染型白钨矿。于是,通过地下深孔跟踪,一个宽800多米、深400多米的矿带显露无遗;在大岭上,技术人员不仅新发现了细脉带型钨矿,而且还在深部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钨矿,从而使大湖塘一矿带纵深西扩。

     

    两队技术人员将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模式应用于地质工作实践中,不断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对新的矿床类型和矿化种类进行仔细分析,从原来单一找黑钨矿石英大脉型钨矿转移到寻找斑岩型多矿种的黑、白钨矿(铜矿)上来。找矿思路的重大突破,让大湖塘的深部矿体一一被解密,一个崭新的矿产分布格局展现在世人面前。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曾这样总结大湖塘找矿突破的经验:“基础先行,整合推进,优选队伍,集中投入,创新思路,合作共赢。”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关键时刻,我们看到了黄恩邦、曹钟清、占岗乐、但小华等一批优秀的地质人精神价值的升华。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地质人质朴的情感,为早日完成大湖塘整装勘查项目而忘我工作,用行动践行着“三光荣”精神。

     

    延伸产业助力经济腾飞

     

    赣西北大队在致力于地质找矿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延伸业,工程勘察、工程测绘、地灾治理呈现“三业并举”的良好局面。延伸产业的产值从2011年的58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0万元,在全队经济总量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遵循“以质量求信誉,以技术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经营理念,工程勘察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质为依托,以多元化经营为路径,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为建筑、铁路、水利、航务、管道等行业部门进行勘察服务,先后完成京津铁路、武广高铁、汕昆高速、蒙西至华中运煤通道、湖北桃花江核电站以及新建中缅油气管道澜沧江穿越工程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勘察项目千余项。

     

    工程测绘业已实现了全数字化成图,投入近百万元引进了GT4空中解析设备和三维航模软件技术,购置了无人机、NTS32R南方全站仪及航测内业工作站等设备,极大提升了测绘服务能力,为测绘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在多县市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项目,无人测量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赣西北大队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在地灾勘查、地灾治理等方面上重点推进公益性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产业,利用技术优势参与三峡库区等应急抢险地灾防治工作。同时,还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为庐山风景区、八里湖新区等一批国家5A、4A生态旅游点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

     

    目前,该队拥有8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和4名市级地震宏观观测咨询专家组成员,长期服务于公益事业,成功预报了武宁鲁溪地面塌陷、瑞昌范镇山体滑坡等灾害险情,为支持地方地质灾害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赣西北大队已成为一个地质找矿水平高、地勘经济产业优、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现代新型地勘单位。

     

    从队情实际出发,突出市场化功能,不断优化设置经济实体,下设赣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探矿工程院、水工环院、物化探院、岩矿实验室、大地矿业开发公司;九江地质工程勘察院岩土分院、测绘分院、地灾勘察分院、地灾治理分院、岩土测试中心,以及装饰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工程机械厂等19个二级经济实体单位。

     

    此外,该队还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职工1576人,在职70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3人,教授级高工4人,其他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120人,各类在岗专业技术人员364人。

     

    资质是管好进入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是单位承接项目的基础。该队目前取得了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委、厅局颁发的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工程勘察、测绘、建筑五大类“9甲7乙4丙”20大项共41小项资质,其中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地灾危险性评估、地灾治理施工、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等9大项甲级资质,已成为全队资质体系的骨干中坚。

     

    此外,水工环、地质实验测试、航空摄影、土地规划等7大项乙级资质,对于拓宽服务领域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样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该队通过不断提高资质等级、拓宽资质范围,从而改进单位自身的市场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增加顾客信任感,帮助单位做大做强。

     

    “民生账”催生“幸福花”

     

    情系民生、幸福赣西北诠释奋斗的意义,温暖职工群众的心窝。赣西北大队党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顺应职工群众期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工人先锋号、江西地矿局科学技术特等奖、九江市综治先进单位、九江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加强党员干部素质教育,提升了干事创业积极性。赣西北大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增强了为职工、为基层、为发展的服务意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赣西北大队成立扶贫济困基金会,累计放发救助金额达60余万元;开展了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向广度、深度拓展;组织职工参加无偿献血、捐款等公益活动,吸引更多职工发现身边的文明细节,主动参与文明创建。

     

    办好事,暖人心;办实事,聚人心。3年间,该队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基地的“水改”、“平改坡”工程及道路绿化、硬化、美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职工生活环境;300多名职工家属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200多名外地离退休职工多年来在银行领取工资时被扣手续费的问题;为130名8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高龄补贴……这一笔笔“民生账”,悄然催生出了“幸福花”,构建出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生动画面。

     

    新常态、新思路、新作为

     

    思路决定发展出路,信心关乎前进动力。近两年来,地勘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面对经济新形势,赣西北大队积极应对新常态,创新谋发展,按照局党委制定的“抓项目、争市场,活机制、强管理,上规模、增效益,办实事、惠民声”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地质勘查立队、工程勘察稳队、多种经营兴队、多业并举强队”的发展思路,积极发现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推动地勘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2015年,该队积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首次在新疆中标《新疆东准噶尔1∶5万三幅区域地质调查》和《新疆西准噶尔1∶5万三幅区域地质调查》两个基金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全队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增强了改革发展的信心,为开辟新疆市场打开了突破口。

     

    新的征途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赣西北人更加豪情满怀,奔跑吧,赣西北!赣西北人将带着对地矿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真正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干劲;拿出百折不挠、驰而不息的韧劲,以崭新的姿态迈入“十三五”,满怀激情上路,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实现富民强队“地矿梦”而奋力书写出“十三五”精彩开篇。

    闪烁在赣北大地的“勘查明珠”

    2020年8月30日至3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一行8人赴江西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章源钨业”)开展调研交流,回顾15年合作成果,展望未来合作方向,加快促进资源所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快速发展。资源所成果转化中心、科学技术处及稀有稀土贵金属矿产研究室有关人员参与调研。

    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世界钨都”——江西省赣州市的崇义县,是国内集钨的采选、冶炼、制粉、硬质合金与钨材生产和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大型钨行业骨干企业。该企业与资源所渊源深远,早在200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淘锡坑研究基地就在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淘锡坑矿部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在民营矿山企业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基地成立以后,资源所科研团队主要针对赣南地区地质找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把科研与矿山企业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本次调研中,资源所一行考察了章源钨业淘锡坑矿区、新安子矿区,参观了章源钨业湿法冶炼及粉末冶金车间、钨深加工企业,并举行现场交流会。交流会上,资源所介绍了15年以来双方合作的丰硕成果,包括马达加斯加金矿找矿重大成果、赣南崇余犹成矿带钨矿找矿突破、钨矿成矿理论创新、深部探测成果及人才团队培养等。章源钨业对与资源所合作以来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期望在未来与资源所继续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引领作用,助力企业在地质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资源所对章源钨业长久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未来将在地质找矿、区域成矿规律总结、人才培养方面与章源钨业继续开展深入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

    交流会还就章源钨业钨矿勘查关键问题、加强业务党建工作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调研组参观章源研究基地 

     
    资源所赴章源钨业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安江流域生态和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工作,亲自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针对千岛湖水资源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求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对接需求,支撑服务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近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人员赴安徽黄山市,对中心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新安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与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座谈。在调研座谈会上,南京地调中心介绍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部合作项目取得的重大成果,指出了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重要作用。黄山市政府副秘书长汪俊对中国地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支撑服务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及黄山地区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等对地质工作的进一步需求。通过调研座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地质工作,为精准支撑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行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奠定了基础。

    联合考察

    深入对接需求,支撑服务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在全世界爆发,灾难面前人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这个困难时刻,第51个世界地球日提出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倡导珍爱我们的地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4月19日,经黄山市屯溪区疫情防控部门批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黄山市屯溪区科协、昱东街道阜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以“保护新安江,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城市地质室“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成员和联合单位志愿者们向民众分发了“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材料,介绍了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与内涵,并邀请广大市民群众参观了地质科普宣传展板,宣讲项目在黄山地区开展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重点介绍了黄山地区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城市群综合地质工作成果,向社会大众普及岩石分类与鉴别、地下水基本概念、地质灾害常识与防治等地球科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参与公众对地球科学的了解,加深了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本次科普活动,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保护身边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本次活动仍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黄山市屯溪电视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

     

     

    南京地调中心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展第51个世界地球日科...

    2019年12月5日至8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大专项“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课题,组织专家及各专题组骨干在江西赣州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并对区域地质与地球化学专题、地球物理专题的野外工作进行了验收。

    本课题是国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在赣南地区设置的首个矿集区尺度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课题,该课题的实施将构建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透明化”探测技术体系,揭示三维结构与成矿地质体空间展布,建立成矿模式和深部勘查模型,实现3000m内“透明化”勘查示范,提供5000m深地资源科学钻探选址建议,拓展深地资源勘查空间。

    根据专题目标任务,由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承担的“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区域地质与地球化学模型研究”专题对会昌岩背工作区开展了1:5000地质剖面测量(43.46km),对于都银坑工作区开展了1:2000地质-汞气剖面测量(33.16km),并对于都银坑、崇义淘锡坑、会昌岩背工作区开展了原生晕测量,进一步确定了会昌岩背重点工作区的构造格架,建立了于都牛形坝、崇义淘锡坑、会昌岩背工作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找矿勘查模型,圈定了找矿靶区,提出了5000m科学钻探选址建议。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承担的“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模型与技术方法研究”专题对于都银坑工作区开展了1:25000高精度重力测量(33.7km2)、1:10000重、磁、电综合剖面测量(10km)和大地电磁测深(80点),对崇义碧坑和石咀脑工作区开展了1:10000高精度重磁测量(21.26km2),对崇义新安子-石圳工作区开展了1:20000高精度重力测量(3.39km2),进一步刻画了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的地壳浅部地球物理特征,推断了银坑和新安子-石圳重点工作区隐伏岩体的空间展布。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江西于都县润鹏矿业股份公司和崇义县章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在于都县大山排、金塘下铅锌银金找矿靶区和崇义县东峰、长流坑、泥坑、石咀脑、碧坑、龙潭面钨锡找矿靶区开展钻探验证,均见到工业矿体。

    赣南地区是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的革命老区。200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暨资源所淘锡坑研究基地在崇义章源股份有限公司淘锡坑矿区挂牌成立;2011年,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形成了以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资源所裴荣富院士带领的、以中青年地质研究人员为骨干的研究团队。科研与找矿高度结合,有效解决了赣南地区地质找矿过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赣南革命老区资源基地建设和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以老一辈地质矿产专家总结的成矿与找矿理论为基础,中青年地质工作者继承前辈“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地质情怀和职业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是对“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生动呈现。

      

    在润鹏矿业股份公司进行工作进展交流                                在章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进行工作进展交流 

      

    专家组在合龙矿区观察岩心                                 专家组对新安子矿区坑道内矿体进行考察

      

    石咀脑矿区地表新发现的白云母-石英线脉                           新安子验证钻孔揭露的黑钨矿石英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三维综合...

        2007年12月26日,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西郊宾馆召开会议。国家行政学院方克定教授,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成功研究员,青年分会理事长姚华军,常务副理事长齐亚彬,副理事长孙宝亮、车长波、雷涯邻、魏铁军、王文以及张新安、龙宝林等常务理事、理事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同志委托青年分会理事长姚华军向与会专家和青年会员问好,希望大家认真开好会议,出好成果。
        青年分会秉承“团结凝聚青年,推荐优秀人才,倡导会员意识,鼓励交流创新”的理念,围绕“建立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会议主题,推举了9位青年会员进行了大会交流,内容涉及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指标体系及其相关的核心理念、科技进步、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国家地调机构公共关系、政策环境、相关投入及产出,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 
        方克定、赵成功等专家认真听取了青年会员的专题发言并进行了逐一点评,对会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学术性很强的会议,提出了“后生可畏、后生可塑”的鼓励与希望。同时,专家们还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局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调局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提出要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打好基础、练好内功、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搞好服务与交流,做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认可的“一流”地质调查局的建设。
        青年分会理事长姚华军同志作了总结性发言,感谢领导、专家对青年分会工作的支持和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希望广大青年会员按照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前地矿工作面临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工作,要求本次会议发言的青年会员按照专家意见深化相关问题研究。并指出,当前我国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要紧密围绕“建立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局”的宏伟战略目标,从成果、科技、服务、人才、投入、管理、文化、公共关系等各个层面深入展开研究,要总结国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地质调查机构发展的经验教训,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好阶段研究成果。继续充分发挥地质矿产经济的特色,加强青年分会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挥青年会员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等特点,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制定了2008年工作计划。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邓志奇,副主任邓军、卢进、姚华军、段怡春、戴进业,秘书长施俊法,副秘书长茹湘兰、连长云、陈梦熊、陈喜禄等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矿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科情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