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以第一完成单位的《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和《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项目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项目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一等奖,王春连研究员和赵正研究员获青年科技奖。

    《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项目围绕“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机制”和“深部矿化定位机制及深部预测途径”等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度剖析和刻苦攻关,取得了理论、技术、系统平台及找矿突破成果。一是首次提出了找矿模型-三维建模-定量预测的三元大数据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体系,为我国矿集区3000米以浅大深度矿产预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创新研发了地质文本大数据找矿模型挖掘、多尺度分层立体三维建模、大深度成矿构造与物化探响应特征智能提取等新技术,突破了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以及矿化空间定位等关键技术瓶颈。三是研制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平台系统,填补了我国深部矿产预测信息化、智能化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软件卡脖子技术壁垒。通过上述理论、技术、平台等创新,在山东焦家、甘肃早子沟等6个示范区分别预测金潜在资源4960余吨、铜潜在资源4972万吨、锰潜在资源4.17亿吨,拉动社会投资数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为全国深部“第二成矿空间”找矿提供思路与技术支持。2022年以来,该成果已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在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区重要矿山取得了新的找矿成果,潜在经济效益千亿元。

    图1 《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基础性公益性地调项目紧密结合的典范,是我国21世纪以来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勘查技术与找矿成果的集中体现。一是首次将锂作为能源金属矿产并提出了大型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工作指南、关键技术和指标体系,为战略性矿产基地调查评价树立样板。二是系统总结了我国锂、铍成矿规律,全国划分12个锂矿带和7个铍矿带,首次提出松潘-甘孜与西昆仑组成一巨型锂成矿带;在四川、新疆、湘鄂赣等地提交一批新区新类型新层系的锂等稀有金属远景区靶区,奠定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基础。三是创建“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构建“五层楼+地下室层脉组合”勘查模型,指导找矿成效显著;四是研发出“空天地一体化”锂矿找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包括高光谱遥感找锂矿、三定两参填图、高原绿色钻探、生物找矿、含锂地质体多参数识别标志及“以锂找锂”等,破解厚覆盖、露头差及深切割地区找矿瓶颈。在四川甲基卡等地实现找矿持续突破,带钻验证氧化锂资源量149.46万吨(10万吨为大型),潜在价值巨大,部分成果已通过招拍挂出让探矿权实现成果转化。

    图2 《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项目以大兴安岭地区的陆内成矿作用为研究核心,围绕“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富集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在重大地质事件与陆内成矿作用关系、陆内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与控制因素、陆内成矿系统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与成矿预测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揭示: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金属爆发性巨量堆积成矿与区域性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超大陆旋回背景下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金属巨量堆积成矿的关键;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既能形成锡钨钼矿也能形成铜矿;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不具成矿继承性;微陆块是造成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陆内成矿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并得以推广交流。该项目建立了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锡钨铜铅锌银成矿系统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综合地质模型,以及基于不同尺度地质和物化探数据联合反演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找矿成果显著。

    图3《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春连研究员一直工作在科研找矿一线,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3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依托于其所负责项目的实施,该同志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找矿和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相关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在非金属矿产、沉积学、古气候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和找矿成果。先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大部分发表在专业领域重要杂志《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Hydr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Ore Geology Review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Sedimentary Ge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Scientific Reports》《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Applied Geochemistry》《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地球学报》《地球科学》等刊物上。

    图4 王春连研究员获奖证书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赵正研究员正十余年来坚守野外和科研一线,从事华南地区钨多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负责南岭3000m科学钻探的现场精细编录和研究:建立了矿集区科学钻探精细编录方法,构建了南岭-武夷结合部W与AgAu-Pb-Zn复合成矿模式,明确了华南东部燕山期“第二找矿空间”,提出了深部找矿方向。第二阶段,负责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岭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课题,厘定了多期花岗质岩浆演化与W-Sn-U-Nb-Ta-REE-Pb-Zn-Ag富集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华南花岗岩区矿田矿集区尺度的“九龙脑成矿模式”,优化了不同类型钨锡多金属矿体深部勘查技术方法,开展了深部找矿示范—增储优质黑钨矿资源量达大型规模。第三阶段,负责执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课题,提出了华南东部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叠加成矿模式及成矿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花岗岩类相关钨多金属成矿模式”,淘锡坑式钨矿、牛形坝式银金矿和岩背式锡矿等15个矿床式,建立了相应类型矿床的勘查标识体系,实施了深部成矿预测和勘查示范,效果显著。

     

    图5 赵正研究员获奖证书

    本次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76项,其中一等奖27项,青年科技奖39项。

    资源所获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青年...

    8月18日至25日,越南科技翰林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Do Huy Cuong、越南科技翰林院科技委员会主席Nguyen Van Thao等一行四人, 访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旨在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领域的合作。期间,双方在青岛联合举办了“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合作研究”项目中期交流会。

    自2020年以来,中越双方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依托遥感技术联合开展了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岸线演化等领域研究,有效克服了疫情给国际合作带来的挑战,彰显了双方合作的韧性与成效。

    “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合作研究”项目中期交流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的阶段。会议期间,中越双方分别汇报了项目最新进展,并就后续合作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双方一致同意,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完善河内地质环境监测站,提升综合监测能力;二是继续深化沉积演化、地质灾害研究,探索开展蓝碳生态系统、海洋碳循环等合作研究,研究区域扩大至湄公河三角洲;三是尽早提出第三轮合作方案文本,提交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专家工作组审议;四是共同推进中越海洋联合科学考察,完善航次计划,争取获得双方主管部门及外交部门的支持,作为重要议题纳入未来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磋商会议。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总结了前一阶段合作的丰硕成果,更为双方后续合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后,越方代表还参观了青岛海洋所样品库和码头,并访问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入了解了我国在海洋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就。此外,双方还联合访问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就蓝碳生态系统研究、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合作视野,增进了相互了解。

    此次访问与交流,不仅巩固了中越两国项目组在海洋地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也为未来双方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越海洋地质合作再启新篇---中越第二轮三角洲合作研...

     

     

    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计划中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等方面对国外海洋地质信息情报的广泛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文献情报室依托“世界海洋地质调查情报分析与研究”子项目建设完成了“世界海洋地质情报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文献资料信息”、“机构信息”、“期刊信息”、“内部刊物”以及“专题研究报告”5个模块,已基本实现了系统的存取操作功能、运行管理功能及维护功能等。截至目前所采集的1714条文献资料信息、366条机构信息以及230条期刊信息已全部入库,初步搭建了国外海洋地质情报信息集成、动态跟踪报道及热点专题研究成果对外发布和服务的平台。

    系统首页主要包括最近更新的文献资料信息、机构信息、期刊信息、内部刊物和专题研究报告,以及机构信息的空间统计。以地图投点的形式显示已标注了地址的机构信息,每个点对应显示其外文名称。点击某机构外文名称后显示以其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发布的文献资料清单。

    文献资料信息模块具备检索功能,可对外文标题、外文关键词、外文摘要等进行文本检索,也可对文献资料类型、文献资料内容、语种进行分类检索。检索结果包括检索项及检索内容,并按文献资料内容、文献资料类型、发表时间等对检索结果分类,如需要,可对检索结果进行精炼检索。文献资料具体信息包括外文标题、外文关键词、外文摘要、第一作者、文献资料来源、发表时间、语种等。

    机构信息模块具备检索功能,可对外文名称、外文简介、所属国家或地区等进行文本检索。检索结果包括检索项及检索内容。机构具体信息包括外文名称、外文简介、所属国家或地区、地址等。在某机构具体信息之下,列出了以该机构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发布的文献资料清单。点击某机构某文献资料后,可显示该文献资料具体信息。

    期刊信息模块具备检索功能,可对外文名称、外文简介等进行文本检索。检索结果包括检索项及检索内容。期刊具体信息包括外文名称、外文简介等。在某期刊具体信息之下,列出了以该期刊为文献资料来源发表或发布的文献资料清单。点击某期刊某文献资料后,可显示该文献资料具体信息。

    内部刊物模块具备检索功能,可对由子项目资助创办的内部刊物《海洋地质信息》所涉及的文章标题、外文标题进行文本检索。在检索功能之下,按期次列出了当期发表的文章。检索结果包括检索项及检索内容。内部刊物具体信息包括文章标题、作者/译者、期次、外文标题等。

    日前,“世界海洋地质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已正式上线,可通过进行访问。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95979793\QQ\WinTemp\RichOle\J65QPVBS)_QH5}BFI}9}(KK.png

    “世界海洋地质情报信息服务系统”首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世界海洋地质情报信息...

    目前,数字地质调查已全面支持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矿产调查和勘查全流程信息化,为推进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地貌调查、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等综合调查领域的应用,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智能地质调查开发与推广二级项目组紧密结合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等工程和项目的调查需求,在数字地质调查PRB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形成了开放式通用数据采集与集成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通过“空间+属性”的PRB采集模式的约束和扩展、公共通用机制与专业通用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灵活的各专业数据项配置和管理界面,通过数据模型定制化,也将采集类型由传统的文本数字延伸至多媒体、表格等形式,很好地支持了各专业野外数据采集的个性需要。支撑该技术方法的采集模块现已集成到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很好地满足了各项目的需要。

    为了让各项目在野外更便捷地使用开放式通用数据采集模块,由发展研究中心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数字地质调查培训班于2017年3月27-29日在青岛举办,来自青岛海洋所、北京地质矿产研究院、地科院地质所、水环所、岩溶所以及安徽地调院皖江经济带综合调查相关子项目组的技术人员约120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班除了重点实践开放式通用数据采集模块外,还系统培训了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与数字填图核心技术方法,以及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处理、成图、建库等数字化技术流程。最后半天,研发团队针对进一步应用需求、下一步的软件完善计划等与各应用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后期数字调查技术在海岸带综合调查、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等领域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开班式

    集体合影

    教师授课现场

    培训班交流现场

    数字地质调查中支持全领域的通用数据采集模块开始推...

    8月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代表局在上海举办的2016年华为全联接国际大会期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自然资源信息管理领域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我局与民营高科技、国际性公司签署的第一个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议定的合作领域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大数据、云技术平台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合作;二是双方全球国际合作平台相互利用、全球推广方面的合作。

    双方合作前期已具备一定基础,本次合作框架的签署,为双方建立长期战略性合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也是我局探讨与企业合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地质调查科技,提高地质调查能力,助推境外地质调查一种新的探索。

    我局与华为优势互补,具备良好合作前景。我局利用华为信息技术和170个国外合作平台,一是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建立基于云平台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二是在全球推广地质调查信息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目前双方合作在莫桑比克开展试点工作。华为与我局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整合专业(地质、矿产)信息,为其全球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全球业务能力和商机。

    签署协议之后,王小烈书记与华为高层管理层、代表华为签署人喻东总裁带领的全球业务智慧城市总经理、中华区总经理等团队一起进行了座谈,就地质调查信息化全过程,包括地质信息采集终端解决方案与APP应用开发、基于通讯技术的数据传输、云GIS云计算与云平台的数据整合、管理和服务以及国际合作平台的相互利用等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为进一步落实合作框架内容探讨了合作的方向和举措。

    局科外部、发展研究中心等见证协议签署,并参与会谈。

    王小烈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喻东总裁交换协议文本

    双方座谈

     

     

    王小烈与华为签署信息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海南省海口市对“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测量技术指南”进行了第四次讨论。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

    项目负责人、指南起草人王大勇同志详细汇报了指南的编写背景及前期征询意见和修改情况,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并详细审阅文本后,充分肯定了指南中针对不同调查目标的方法技术组合和指南适用性,对指南中方法技术应用参数进行了讨论,结合项目实验效果提出了修改意见。专家一致认为,该指南对海岸带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该指南只适用于砂质和硬泥质滩涂区,专家组建议应该进一步开展软泥质滩涂区示范调查,增加指南的完整性和普适性,同时建议增加其他地质调查目标体的示范调查工作,完善不同调查目标的技术参数。

     

    “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测量技术指南”研讨会成功召开

    11月7日,“第一届全国煤炭地质技能大赛”圆满结束,经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赛前培训的华北科技学院学生荣获“标本鉴定技能竞赛”二等奖和“钻孔岩心编录技能竞赛”三等奖,这是对实物资料中心教学服务的认可和肯定。

    赛前一个月,实物资料中心资料服务室教学服务工作人员依托馆藏岩心和教学实习室标本、薄片资源,针对竞赛内容,面向参赛学生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技能训练,采取讲解、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参赛学生的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培训工作。面向标本鉴定技能组,从手标本观察鉴定为契入点,按照矿物、岩石的各种类别,每次一类进行讲解、观察和描述,重点为手标本、薄片的鉴定能力和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做指导,利用1:25万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图幅的剖面薄片及文本资料,提供每人一台仪器鉴定操作,直至同学们基本达到鉴定能力并融会贯通;面向钻孔岩心编录技能组,按照煤系岩心编录规则,进行分层、岩性、沉积构造、化石、岩相及沉积环境、湖/海平面变化等讲解,以及对重要地质现象记录、素描、数据采集和岩心段小结、地质相对演化史等做了针对性答疑,还利用地球资源展厅岩心做了多次的模拟实训。

    华北科技学院的师生们对实物资料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他们表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的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因其大量的实物教学资源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传教人才,为他们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提供保障。他们希望在实物教学实践方面与实物资料中心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促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取得显著成果。

    实物地质资料教学实习服务喜获成果

    2018年10月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河北廊坊召开“地球化学勘查(1:250000)和普查(1: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研讨会。来自核工业、有色系统、省级地矿实验室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各大区调中心的分析测试专家和物化探所地球化学领域内专家等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课题组关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化学成分分析(1:250000)和地球化学普查样品化学成分分析(1:50000)两个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的修订情况汇报。与会专家审查了两个规范的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就有关技术细节进行了系统讨论,并分别为两个规范提出了书面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减少了分歧,为标准的进一步修改、申报以及推广应用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题组下一步将对专家意见进行汇总,根据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尽快形成标准文本申报稿提交二级项目承担单位。

     

     

     
     
    “地球化学勘查(1:250000)和普查(1:50000)样品化...

    9月17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交流访问。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办公室、科技处、战略与情报研究室、海洋地质研究室和大数据研究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本单位的基本架构、重点工作内容和业务布局等情况,以及战略研究和“地质云”建设及应用的相关工作进展和成效。大家就相互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共识:一是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战略与情报研究的交流合作;二是依托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资料优势和兰州情报中心的知识发现和文本挖掘优势,开展情报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合作;三是拓宽合作空间,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智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到发展研究中心交流访问

    为进一步提升勘查技术标准质量,满足地质调查工作对新技术标准的需求,根据自然资源部下达的2018年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和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标准升级项目安排,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勘查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9月12-13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地质勘查技术标准审查会。地质勘查技术分技委委员、特邀专家等近50人到会。

    会上,地质勘查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史长义对标准审查要求、标准审查工作流程、各组分组安排等情况做了部署和要求。

    按照标准涉及的专业,分5个审查组,共审查《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浅钻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等10项物探、化探、钻探、地质测绘专业技术标准。审查组听取了标准编制情况的汇报,认真审阅了标准文本和标准编制说明等文档,在深入研讨基础上,就每项标准分别形成了标准审查会议纪要和审查意见,对提升标准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经与会委员投票表决,同意《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2项标准申报国家标准、其余8项标准申报地质矿产领域行业标准。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将组织各项标准编制人员,按照审查组意见和建议,分别对标准文本进行完善,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报批稿,按标准报批流程上报。 

    2018年度地质勘查技术标准审查会顺利召开

    2018年3月23日上午,为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职工法律意识,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邀请法律顾问、湖北明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殷书国和专职律师杜橙,为全体干部职工作合同法知识专题讲座。

    殷书国律师以“合同签订、管理中的法律实务”为主题,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合同常见法律知识要点、单位合同处理流程以及合同文本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杜橙律师围绕“具体合同签订、履行的法律风险防范—劳务合同、委托合同”,对武汉地调中心所涉及的主要合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武汉地调中心以往合同签订情况,对合同文本中应完善的条款给出了专业化建议。讲座结束后,授课律师与部分职工就合同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互动。

    举办合同法知识专题讲座,是武汉地调中心纪委落实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具体举措,旨在从法律专业角度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明晓合同法有关知识,及时防范现实工作中因合同签订与管理而带来的风险隐患。两个讲座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武汉地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在汉职工参加了讲座学习。

    image001

    武汉地调中心举办合同法知识讲座

    近日,中国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在贵阳召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讨论会”,进一步开展《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行标征求意见稿)的专家意见征求和研讨。根据2017年项目实施方案,本次研讨会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是项目与二级项目在新的项目管理体制上建立的新的沟通模式,便于二级项目了解和控制子项目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修订质量。

    讨论会邀请了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武汉中心、南京中心、天津中心、沈阳中心、成都中心、青岛海地所等相关业务处室的专家,湖南、浙江、四川、重庆、贵州等省馆从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家海洋局一所、陕西标准物所等单位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实物资料中心副总工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研讨。

    讨论会就《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DD2010-05)修订前后进行了对比,并就各章节内容及条款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本次讨论形成以下成果:一是标准内容和篇幅应进一步精简;二是资料的接收手续应符合单位行为,正规统一;三是资料著录内容设置应科学合理、简洁,资料类别的划分应全面,层次分明;四是资料的服务与库房管理应该分开,职责清晰。

    本次研讨会主要面向地调局6大区中心以及西南片区省馆和地勘单位征求意见。专家意见和建议较为全面,专家意见达110余条,项目组经过一周的汇总、梳理、合并,总结形成80余条意见建议,并逐一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讨论和处理。下一步,项目组将根据专家意见及处理情况,进一步完善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并做好2017年度项目的总结和汇报等工作。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