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州七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协调联动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后,2018年12月16日,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暨科普宣传活动在红都瑞金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齐亚彬主任,瑞金市政府副市长董良云,支撑服务赣州七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协调联动办公室成员、赣州市矿管局原调研员马钊善等出席活动。瑞金市委常委、瑞金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北林主持成果移交仪式。

    齐亚彬代表实验测试中心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州市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和《瑞金市农业基地档案集》。瑞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良云同志代表瑞金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赠送了锦旗。

    实验测试中心刘斯文副研究员代表“湘鄂重金属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组,向瑞金市人民政府详细汇报了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成果。北京大学医学部马文军副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了《矿物元素与人体健康》科普讲座。

    江西瑞金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共调查面积716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瑞金市的农耕区。调查成果有“四大发现”:一是,瑞金市土壤环境质量优越,清洁土壤约占98%;二是,土壤中富含有益元素“硒”和“锌”,发现富硒土壤119平方千米,发现富锌土壤90平方千米;三是,发现了富“硒”、富“锌”以及富钙、磷、钾、锰等他营养元素特色农产品,瑞金莲子矿物元素丰富堪比“天然善存”;四是,发现并圈定了“特色农业基地”。圈定绿色富硒农业产业基地15个,绿色富锌农业产业基地8个。

    瑞金市人民政府表示“江西瑞金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于瑞金市脱贫攻坚,发展地方经济、脱贫致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近期将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重要成果应用与转化进行稳步推进,为当地经济建设、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赣州矿管局、瑞金市矿管局、农工部、农粮局、果业局、国土局、各乡镇代表等90余人参加了活动。

     

     

     

    江西瑞金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暨科普宣...

    追逐大海,扬帆远航,大约是每个男孩少年时都会有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瞧,有这样一群幸运儿,前脚刚跨出校门,后脚就扬波万里驶向茫茫大洋……

    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年超过200天在海上度过,“海洋六号”上的这群90后,究竟是得偿所愿,还是收获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领悟?

    “踏浪的孩子”,是助理电机员戴文军的网络签名。这位22岁的湛江男孩,来“海洋六号”不满一年,是船上年龄最小的海员。他个头不高,黝黑精干,戴一副黑框眼镜,乍一看很像高中生。

    1231130,经过四层舷窗时,一个橙色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上方。正午的太阳十分刺眼,我抬头努力张望,只见小戴双脚踏在五楼绞车操作间旁的栏杆上,正在修理右舷的摄像头。

    “摄像头出了点问题,驾驶台需要时刻观察到全船的情况,得抓紧时间修好。”小戴告诉记者,由于海水的盐份大,对船上电器的损害也相对更大,摄像头这些常用设备更是容易出故障。半小时后,连姿势都没变,周围的一切好似静止一般,偌大的海上,只有他和眼前的摄像头。

    “这小孩很有钻劲。”轮机长耿志爱介绍说,小戴经常将船上待修的摄像头拆下来,休息时一个人在房间“捣鼓”,修好了再装上。一般情况下,如果送到厂里维修,一个摄像头需要花费两三万元。

    助理电机员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电机员,完成对船上所有电器的维护和检修。提起师傅郑正大,小戴马上变成“追星族”:“我师傅是真的厉害,跟着他,要学的东西太多!”他记得很清楚,刚上船时,师傅就告诉过自己,“看得懂图纸才是最大的本事”。走进小戴的房间,书桌上堆着关于船舶电器的专业书籍,柜子里则整整齐齐地摞着二尺高的图纸,“英文的比较多,船上主要的电机设备都是进口的”。

    换上工作服的小戴,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沉稳。“既然是工作,就有一份责任。”谈起24小时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小戴说,这是职责所在。比起这个,技术不过关、解决不了问题,才真正让他寝食难安,有时半夜躺在床上想到什么,马上爬起来看图纸,“不用别人说,你心里知道自己不行,都不好意思拿那份工资。”

    几次检修和抢修下来,看着这个男孩日渐精进的技艺,我忽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一名助理电机员的正确打开方式:眼里有活儿、脑子肯琢磨、能吃苦又有定力。

    现在,翻过A——助理电机员戴文军,再来看看B——“踏浪的孩子”。94年出生的小戴,是家里最小的男孩,他笑称自己不太像“90后”,喜欢看古龙小说,不玩电子游戏,喜欢的歌曲和电影也不都是最流行的。

    然而,这绝对是一个“爱玩”的男孩。在他的房间里,有一套不算精致的音响,由4个音箱、1个低音炮和1个功放组成。“这是小戴自己做的。”同船的兄弟们介绍说,他从网上买了各种元件,从画图设计,到锯板子打孔,全部自己完成。

    就是这双自称“拿螺丝刀的手”,玩起相机来也毫不逊色。海水、飞鸟、岛屿……取材离不开大海,小戴的摄影作品中呈现的构图和张力,完全看不出是个入门不到半年的新手。 “这是你拍的?”对着电脑屏幕,记者忍不住惊叹。“必须的!”这一刻的他,既开心又得意,孩子气十足。

    “昨天又看了一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三副李峰谈起自己喜欢的电影,声调都高了几分。这个91年的山东小伙,每天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刚刚值完班就乐呵呵地去检查消防设备,全船的每个角落,都摸得“门儿清”。

    这群年轻帅气的“90后”:耿强林、段开明、方国明、王征亮、张力中、银良明、徐兴、何能清,在日复一日地忙碌中成长着,从没听到他们抱怨干得太多。

    海洋六号这个平台太难得,没理由不珍惜。”正如他们所说,这是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无论是设备还是团队都是顶级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年纪轻轻不累,还想什么时候好好工作呢?玩命儿学就好了!”

     大海的孩子们,好样的!

     

    戴文军和其他轮机部船员一起抢修故障电机设备

    助理电机员戴文军配合电机员郑正大对DP主机进行清洁

    助理电机员戴文军配合电机员郑正大对DP主机进行故障排查

    90后水手在给甲板“美容”

    快乐的“大力水手”

    踏浪的孩子

    当地时间11月26日13时,“嗡嗡嗡”,久违的声音响起,右推进电机终于正常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重启双桨,奋力向位于东太平洋的工区驶去。然而,对船上的所有人来说,刚刚过去的70多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鬼知道轮机部都经历了什么!”

    “低速运行时右推进电机轴承部位声音和振动异常。”当地时间11月23日15时,轮机部二管轮耿强林在值班检查时发现了问题。

    闻讯后,轮机长耿志爱、大管轮李宗超、电气工程师郑正大马上赶到了舵桨舱,初步判断是电机轴承或者连接部位有问题,继续排查故障点。三个小时后,拆下联轴节,电机空转仍有异响,振动明显,轴承成为最大隐患。

    “问题严重了。“大家立即紧张起来。船长蓝明华告诉记者,右推进电机与右侧舵桨相连,为其提供动力,如果推进电机发生故障,就相当于“海六”的“右腿关节”出问题了。

    怎么办?这种“大手术”,一般来说都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待停泊靠港后在厂家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完成。显然,目前不具备如此条件,船已经离开夏威夷行驶到赤道附近,方圆5000公里都是海,无法寻找外援。

    去智利船厂维修,是最稳妥的方案,但路程太远、代价太大。单桨推进的速度仅接近正常航速的一半,如果仅靠一条“腿”蹦,中途不去工区开展作业,直接驶向最近的码头,也赶不上靠泊计划,再进厂修理,时间上吃不消,可能严重影响后续的南极科考任务。

    “自己动手吧!”轮机部主动请缨。有了这句话,“海六”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一直悬着的心稍稍安顿,但他也深知难度有多大:“这么大的故障,如果在船厂或者车间,有专业的拆装工具还好办一些,但船上的条件实在有限,以前还从来没做过,只能靠经验和技能。”

    缺少专业工具,说明书上没有完整的零部件结构图,更没有拆装工艺流程图……对于即将要面对的困难,老轨耿志爱心里也很清楚,但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担心和焦虑,“就算遇到问题,也不用害怕,总会有办法的”。

    位于二层的舵桨舱,犹如一个机器的迷宫,四周是各种大型设备,头顶管道密布,侧身走在里面,一不留神头就撞上了。

    将疑似有问题的轴承拆下来,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当地时间11月24日12时,在不足一人高,约2平方米的空间里,塞进了8个人,老轨、大管、郑师傅、助理电机员戴文军、机工方国明、梁安林、邱石、三管轮段开明,正忙得不可开交,轮机部其他人值完班后也陆续赶来帮忙。今早已经干了四个多小时了,他们刚刚又拆下一块“硬骨头”——动力输出法兰,即电机与舵桨之间的连接件。

    下午16时,坏消息传来:拆卸过程中,大家发现厂家随船提供的图纸与实际情况有差别。“按照图纸标识,轴承外面有道保护环应该是螺纹连接,但我们按照对应的方法却没法拆下来。”耿志爱的脸上不再有笑容,在和孙雁鸣、蓝明华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商量后,决定向“家里”寻求支援。

    电话打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和船舶大队负责人听闻海上的突发情况,立即与国外设备销售方联系,希望获得更详细的拆装说明书。

    然而,新图纸传来,却是空欢喜一场:与船上的图纸一模一样,厂商也无法提供更多支持。

    “总会有办法的。”大管轮带着大伙儿反复地研究图纸上的加工尺寸,再结合各方面的验证,最后判断——保护环的连接方式应该不是螺纹连接,而是过盈配合。所谓过盈配合,就是为了确保轴套配合得尽可能紧密,一般在设计轴和套的配合时,有意将套的尺寸加工得比轴更小一些,然后通过加热套膨胀后安装到轴上,待温度冷却后达到“抱死”效果。这也意味着,在船上的既有条件下,拆卸难度超乎想象。

      

    轮机部船员使用液压工具拉离故障轴承 

     

    安装调试轴承 

     

    使用手动葫芦吊装联轴节设备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下轴承外的保护套后,就要拆卸轴承了,轴承也是过盈配合,而且直径近200毫米,和传动轴咬合得极为紧密,在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专业工具,人力也不可为,怎样才能拉出来?

    “需要什么工具,自己动手做就行了。”轮机部成员没有被困难吓倒,能想到的任何办法都要试一下,十八般武艺样样不放过,最后锁定了船上的液压工具,同时又是切割又是焊接“捣鼓”出好些件自制工具。尽管大家心急如焚,可每个人都清楚,这台主推电机是进口的精密设备,“娇气”得厉害,必须耐着性子一毫米一毫米往外拉轴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地时间11月25日12时,轴承顺利拆下,大伙儿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正如所料,马达的轴承磨损严重,即使手推都能感觉到明显滞阻。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明确了,换上备用的新轴承。于是,好不容易才卸下的每一个零件,又要艰难地重新装回去,有时仅仅装一个环就需要7、8个人忙上一个小时。

    次日早晨9时,通过加热膨胀,新“关节”终于装上了。17时,通过打表测量推进电机输出轴和舵桨输入轴轴线符合要求后,联轴节安装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半小时后,耿志爱与驾驶台联系,开始测试。李宗超和郑师傅一左一右,侧耳仔细辨别声音,同时用手感受马达的振动。其它的小伙子们也没闲着,或是拿起扳手紧螺丝,或是俯身倾听周边设备的声音是否正常。

    “无异响,无振动。一切正常!”直到此刻,这台“外科手术”才算真正成功了。“太不容易了!”孙雁鸣反复地说:“这次海上抢修的难度史无前例,真没想到能如此迅速地顺利完成。”

    喜讯传到万里之外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光学副局长也特意发来祝贺信息:“同志们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自修工艺值得称颂。”

    是啊,如此复杂的一台“手术”,完全以自己的力量完美解决,靠的是什么?回想起这三天来的一幕又一幕,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担当精神。在海上遇到突发问题,无论“海六”临时党委,还是轮机部,都是沉着应对,不推诿、不畏难。身处深海大洋,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其次是“钉钉子”精神。在海上抢修的70个小时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难题,但比问题更多的是解决方案。在每一个重大关头,“总是有办法的”,这句话就会响起。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一寸一寸地推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是团队精神。无论是前方和后方的配合,还是“海六”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支持,无不述说着“海六是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具体到轮机部,更让人印象深刻。

    发现故障后,我第一时间询问耿志爱,自己动手修有把握吗?“应该没问题,除了水下的部分我们没有条件修,其它的基本都可以搞定。”他既谨慎又肯定地回答。第二天,轴承拆不下时,我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回答依然是,“应该没问题,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优秀,一定能找到办法。”

    抢修完成后,有一个场景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11月26日上午9时许,轴承已经装好了,接下来需要“对中线”,可怎么试误差都比较大。于是,分歧出现了,不同于大管李宗超的方案,段开明和戴文军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在逼仄的空间里,大家或蹲,或跪,或坐,或弯腰,或屈膝,手上拿着扳手、锤子或其他工具,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在这里,没有老轨、大管、大师傅、机工、助理这些身份,每个人都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为争出输赢高下,而是共同找寻最佳的答案,像极了一群学生在课间讨论数学题的场面。

    毫无疑问,这一场硬仗,“海洋六号”赢得漂亮,成功通过了考验。新的征途已在前方铺开,我们相信,只要有“海六精神”护航,未来将无坚不摧。

    “海洋六号”首次海上成功抢修“右电推”

    为进一步落实“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2020年6月8日至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安委会对四川省宣汉县“川宣地1井”野外钻探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检查还邀请了中石化钻井公司殷子横总工程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单文军高级工程师作为第三方专家参与了检查。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施工方四川省地矿局405队关于项目施工疫情防控和野外钻井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认真查阅了疫情防控管控制度和工作记录,专家就施工方人员、设备、器具、物资材料、井控、应急演练、HSE、井控安全、井身质量、取芯和储层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同时,检查组深入钻井现场,对井场安全设施设备配备,防汛防暑、野外交通安全、北斗终端配备使用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专家组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钻井施工的安全。

    检查中,赵余还对项目组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进一步将“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理念渗入到野外和项目,营造了人人关注和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现场安全检查                        野外车辆安全检查

                    

     

    悬挂安全月宣传条幅                           井场现场

    资源所对“川宣地1井”野外钻探现场进行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