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1月22日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培训分室内、野外两个阶段进行。

    室内阶段,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剑研究员和成都理工大学伊海生教授为科技人员讲授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和成都地调中心共4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了培训。

    王剑研究员以其亲身的野外工作经历和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工作笔记为例就沉积岩学的由来、野外工作方案的制定过程、野外的工作细则执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伊海生教授结合成都地调中心业务工作特色,作了题为《数字图像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以其近年的项目为例,向大家传授了遥感影像叠加处理技术和三维地质图的合成技术,并分享了2018年其团队在藏北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辅助获取岩石露头图像、地形和交通条件踏勘等信息的心得。

    野外阶段于11月23-24日举行,成都地调中心20余名学员赴南江地区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参加了野外考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国芝和邓斌全程讲解。

    此次考察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在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米苍山一带,其岩石组合特征可与四川盆地地腹内对比,是观察震旦系灯影组岩石组合、古岩溶、储层特征和古油藏的理想剖面。王国芝和邓斌两位教授分别向学员详细介绍了该剖面观音崖组地层的浅变质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灯影组地层内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古岩溶特征、葡萄状构造特征及成因、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演化特征等。同时,还讲解了该地区灯影组地层中MVT型铅锌矿受古岩溶作用控制的各种证据。

    专家们对地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沉积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实例介绍了如何从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来判断沉积环境、识别古岩溶作用、分析古油藏演化等实用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并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互动,现场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此次专题培训,学员不仅对沉积岩学的内涵、野外工作方法和近年来引入到沉积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有了深入了解,也回顾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敬业精神,这对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乃至其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王剑研究员授课

    学员认真聆听专家讲课

     
    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

    黄铁矿是地壳中最常见的硫化物之一,热液矿床中的黄铁矿常发育多阶段多世代的复杂结构。含砷黄铁矿与金成矿密切关系,但由于黄铁矿的As含量变化导致其反射率差异较小,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如何快速且非破坏性揭示黄铁矿成分和结构的不均一性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朱乔乔副研究员和谢桂青研究员,与国际矿床学家、矿物学家Cook NJ合作,以湖北狮子立山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伽马增强法能够放大黄铁矿颗粒尺度反射率的差异,且增强后的照片与背散射电子照片(BSE)在亮暗程度上呈镜像关系(图1)。相比传统的方法(化学蚀刻和染色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在常见的数字拍照软件上即可实现)、效率高和无损伤的优势,这一发现将极大地推进黄铁矿和其他矿物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减少对于扫描电镜的依赖性,从而节省大量的实验经费。

    同时,研究还发现As进入黄铁矿可以导致其拉曼光谱曲线中的谱峰位置发生偏移(图3),且As的含量与其峰值的偏移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图4),因此,提出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来确定黄铁矿中As含量的方法。这一发现扩展了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金矿找矿勘查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有助于利用可移动式(手持)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野外现场快速确定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进而开展金矿找矿勘查和环境样品的采集。

    图1 黄铁矿镜下照片(a为反射光照片;b为伽马增强的反射光照片;c为BSE照片;d为电子探针面扫描)

    图2 黄铁矿镜下照片(a、d为反射光照片;b、e为伽马增强的反射光照片;c、f为BSE照片)

    图3 矿物尺度黄铁矿As含量变化与拉曼光谱曲线的对应关系

     

    图4 黄铁矿As含量与拉曼光谱峰值变化的线性关系
     

    上述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702093)、杰出青年基金(41925011)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600206)的资助。

    资源所在黄铁矿非破坏性研究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先后被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和《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在线发表。 

    其中,“基于纳米焦点X射线CT的含水合物石英砂多参数观测”(Investigation on the multiparameter of hydrate-bearing sands using nano-focu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一文,从石英砂介质内部孔隙结构、水合物赋存形态和微观渗流规律角度,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孔隙尺度下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或分解阶段呈现显著差异,孔隙中气泡的存在也会改变水合物的分布特征;水合物赋存形态及含量的变化影响介质内部有效孔隙的连通性,继而控制的渗流性质;基于CT数字岩心分析,实现了介质内部绝对渗透率参数计算以及流体运移的仿真模拟。JGR审稿专家对本研究给予评价:“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前所未有的细节。”

    “南海神狐海域沉积物中水合物分解过程声学特征和微观分布预测”(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distribution prediction during hydrate dissociation in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一文,主要针对南海粉砂质沉积物水合物微观赋存形态与声波速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展示了南海沉积物中水合物分解过程声波速度呈曲折式下降;沉积物中富含的有孔虫壳体对水合物的赋存产生显著的影响。结合CT扫描和声学探测结果,对南海沉积物水合物分解和赋存规律进行了预测。JNGSE审稿专家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肯定:“文章完成了具有挑战性的实验研究,将地球物理特性和水合物微观特征结合到一起,既有趣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述研究利用了高精度X射线CT扫描、数字图像分析、超声探测等多项实验技术,通过实验方法创新有效提升了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的能力。研究成果在揭示水合物储层属性变化的内在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为海洋水合物资源勘探和开采提供参考。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实验探测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