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全面展现了2024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并为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状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院士获选为202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人物奖——十大杰出人物”,以表彰他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左一)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左二)颁奖

    毛景文院士是国际知名矿床学家,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排名第一和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排名第一),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库汀纳-斯米尔诺夫(Kutina-Simirnov)矿床学终身学术成就奖,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等多项荣誉。

     
    资源所毛景文院士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十大杰...

    201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农工民主党中央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赴贵州省开展“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情况”联合调研。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等参加调研。 

    调研组在贵阳市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相关单位和企业情况介绍,并赴六盘水市水城县黔水地1井、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毕节市织金县八步街道供水井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实施的黔水地1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实施的八步街道供水井得到调研组高度评价和地方政府充分肯定。织金县八步街道党委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赠送“吃水不忘打井人,精准扶贫惠民生”的锦旗和感谢信。

    农工民主党中央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页岩气、煤层气和水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显著。

    调研组指出,能源是国家发展命脉,贵州省页岩气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商业开采价值,对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推进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地质结构、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加快推进贵州省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张光奇,农工党贵州省委会副主委杨瑞东,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农工民主党中央与局联合调研组赴贵州调研
      5月17-18日,2016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廊坊开发区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出席会议。我院赵文津院士被聘为廊坊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本届经洽会举办了“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高峰对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童庆禧,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等4位院士被聘请为廊坊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向4位院士颁发了聘书并发表讲话,赵文津院士作了题为《发挥遥感技术优势,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的主题演讲,与会院士专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应用进行了交流研讨。

      会议期间,河北省和廊坊市有关领导亲切接见了赵文津等4位院士。


    赵文津院士被聘为廊坊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5月22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同期举行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第三届“双十佳”、“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和中国海洋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等国家领导人,协会孙志辉会长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本次会议上,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当选为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由广州海洋局牵头完成的“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我国矿区申请方案研究”获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此外,广州海洋局被评为第三届 “十佳单位”,技术方法所教授级高工陶军被评为“十佳标兵”。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海洋协会,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成立,其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业务指导和具体管理部门为国家海洋局。其设立的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每年评选一次,设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十佳单位”和“十佳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共表彰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我国矿区申请方案研究” 成果获评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主要完成单位除广州海洋局外,还包括国家海洋局二所、一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北京矿冶研究院等5家单位。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牵头项目团队开展了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通过近5年的工作,在富钴结壳矿址的面积模型建立、海底结壳成矿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国际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外交谈判中争取主动,并第一时间提出矿区申请提供了提供关键的学术支持,成为“科技服务外交”的典范。
        广州海洋局获评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三届“十佳单位”。近年来,广州海洋局尊重科学规律,勇于探索创新,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科学考察、海洋高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该局成功在我国南海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预测远景资源量为744亿吨油当量,实现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南海北部陆坡、黄海海域开展新一轮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发现了一批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评价,为我国成功获得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全面完成我国南海海域1:100万国际分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牵头研制我国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已成功通过海试验收并投入海上生产等,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积极做好海洋地质基础保障。
        技术方法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陶军,获评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三届“十佳标兵”。陶军从事海洋地质工作三十年,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地勘科研专项工作,近年来,他牵头深海技术团队,艰苦努力,突破并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套 “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并迅速投入南海水合物资源、大洋富钴结壳资源等调查工作中,取得了 “海马冷泉”发现等突破性成果,为我国在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研发和应用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海洋局荣获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三项大奖
     

    李四光,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地质教育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领导者之一。蒙古族,188910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1429日在北京逝世。李四光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始会员。1910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系主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51936年应邀赴英国和爱尔兰,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学,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前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地质学会第6届会长、第1016222631届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地质部部长,兼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等职,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和英、美、法、捷等国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发起组织“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1951年被选为该协会副主席。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涉猎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科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期,他对科化石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石炭纪  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 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分类的10项标准,迄今多项仍被国内外学者采用,他的《中国北部之科》巨著于1927年出版。在中国古生物研究方面,他还建立了三峡震旦系。除此之外,还对我国煤炭资源状况及其分布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李四光开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第一次发现了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撰写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刊载在英国的《地质杂志》上。此后,他又在中国东部、中部进行了广泛的冰川地质调查,发表了《冰期之庐山》 (1947)等多篇论文,提出了第四纪冰川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李四光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地质力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发现了海水进退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提出了“大陆车阀”的概念;他将力学原理引入对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分析,开创了一系列构造变形的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构造体系“迭次出现”原则,以及构造体系、构造序次、构造复合等重要概念,相继出版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1945)、《地质力学概论》 (1962)等专著。地质力学理论的创建,不仅开辟了一条研究地壳运动的新途径,而且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970年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专著,再次体现了地球系统整体观的重要思想。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天文、地质、古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自然现象,以及地球热场、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都应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李四光是我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工作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他开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是部署全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的理论基础。他对我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事业和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垂询李四光关于中国石油的前景时,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中国油气前景,提出扩大探油范围的建议。 1954年,他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远景》的著名报告中,较系统地阐述了成油沉积条件和构造控制的原理,指出4个构造区域为远景区,其中包括“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自1955年起,地质部负责中国石油普查工作,李四光居于领导地位,在石油普查的战略选区上起了重要作用,迅速改变了石油普查的被动局面。19551月,他在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结束前夕主持部务会议,听取黄汲清等人汇报,批准了会议关于石油普查的部署。据此,地质部组成了5个石油普查队,分赴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等地开展工作,同年又开展了东北地区的“调查摸底”工作。地质部进行的大规模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1957年末地质部党组实施战略重点东移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揭开了中国油气普查史上的辉煌篇章。19599月,他著文指出:在松辽平原多层油砂的发现,“对其他地区如渤海湾、华北平原乃至苏北平原的石油勘测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同年12月,他在地质部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根据构造体系控油的思想,提出了海拉尔-巴音和硕、下辽河、渤海、东部近岸海域、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等若干广大的山间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等重要工作区。19619月,他致信副部长何长工并地质部党组,指出松辽、华北、汉中等地油气的发现,“揭开了我们对整个新华夏系沉降带石油勘探工作的辽阔远景”,并表述了新华夏系构造运动逐级控油的思想,建议“系统地进行构造体系分析”,做出评价,以便“更快更省地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他认为找油不在于地层是陆相还是海相,其关键在于对构造规律的认识,在战略上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还提出了油气运移是构造应力驱动的看法。196210月,他在总结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石油勘查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油区及油田一般勘探程序的7个工作步骤。19562月,他致信陈云副总理提出了在已选定区域内加强油气勘探,尽快做出评价的具体意见。他十分关注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与外交部和地质部领导多次谈及黄海、东海、北部湾等海域油气勘查意见。他还对西藏、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江汉、四川以及海域等地的油气普查勘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寻找固体矿产资源、水资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地震机制研究及其预报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十分关注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指出我国的地热资源大多属低温热田,要注意寻找高温地热田,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此外,他还指导了铀矿的普查勘探。他创立和发展了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磁学应用的新领域;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对地震预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出版了《地震地质》 (1973)等重要论著。


    李四光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201937年,他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系主任,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地调查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家,其中20余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他应蔡元培之邀,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建成了校园优美的武汉大学。同年,他应蔡元培邀请筹建了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所长达22年,推进了地质科学研究。翁文灏1942年在第二届丁文江纪念奖颁奖的致辞中称赞李四光对推进“地质科学在国内研究精神之提高,先生之力极大”。自1952年起,他与何长工、孙云铸等人一起大力推进和发展地质教育,从全国进行大专院校部分院系调整时起,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和10余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他还亲自为高级干部地质业务班讲课,为新中国培养出大批各类地质技术人才。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强调科研工作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地质情况,从大量地质现象中总结规律,探索本质。新中国成立后,他受中央委托,在迅速组建中国地质工作领导机构的同时,组建了科研机构和地质矿产调查机构,倾注了极大精力组织指导普查找矿,成果卓著。


    李四光毕生献身于地质事业,有170余篇()科学论著,涉及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地热地质学、地震地质学以及天文学等诸多领域。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为彰显他对地质科学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1989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杨尚昆主席称赞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
    李四光院士

    2016年1月19日,由广西桂林市委副书记石东龙,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锋,桂林市政协副主席李文升和桂林市委副秘书长周理胜等组成的慰问组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进行了春节慰问。

        慰问期间,石东龙副书记与院士在家中进行了亲切交谈。交谈中石东龙副书记代表桂林市委、市政府对袁道先院士长期以来为桂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仔细询问了袁道先院士的身体、生活方面的情况,并向他致以新春的祝福。袁道先院士对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表示感谢;并就桂林的生态文明建设、岩溶水文地质工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石东龙副书记认真倾听,不时与袁道先院士交流探讨。

    桂林市委春节前夕慰问袁道先院士

    中国网讯(记者韩琳) 9月10-11日,“‘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论坛对上合地学中心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上合地学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活动主办方在论坛举办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为“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授旗。(韩琳 摄)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尼日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根廷、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苏丹、约旦、古巴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有关直属单位,地勘单位,地学研究机构,矿业企业,媒体方面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网:“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

    9月10日至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立5年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科学报:“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

    9月10日至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立5年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科学网:“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召...

    910-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论坛对上合地学中心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尼日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根廷、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苏丹、约旦、古巴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有关直属单位,地勘单位,地学研究机构,矿业企业,媒体方面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西安召开

    2019年7月31日-8月1日,由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原主委曾华,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徐国权,云南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解丽平等组成的古生物化石调研组就罗平生物群开展专项调研。曲靖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张长英,曲靖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曲靖市委主委周智鸥,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等参加调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研究员、周长勇高级工程师、刘伟博士应邀参加。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采场、游客接待中心、罗平生物群野外基地标本陈列馆和展厅。在随后座谈会上,罗平县委副书记李四荣汇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及化石保护情况;张启跃研究员汇报了罗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研究员也应邀参会,他用“震撼”两个字表达他考察罗平生物群的感受,强烈呼吁加大罗平生物群的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考察,调研组认为应加大罗平生物科普价值的挖掘,让更多人了解罗平生物群。曾华建议各方通力合作,把罗平生物群申报成世界地质公园。

     

    罗平生物群3号采场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应邀参加罗平古生物化石群专项调研

    2019年8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委副书记韦海山、县政协副主席黄中涅等一行四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双方就推进金牙瑶族乡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座谈。 

    技术支持与推进下牙地质文化村创建是岩溶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2019年重要工作内容。会上,项目负责人首先汇报了下牙村自然资源调查等系列工作的进展。岩溶所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对下牙村独特的地质遗迹与景观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加强科普教育与宣传,有效注入地质科学元素,丰富项目的地域文化内涵;岩溶所将一如既往的对下牙地质文化村创建给予技术支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韦海山副书记表示,地质文化村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凤山县将以项目为契机,全力支持岩溶所的地调科研工作,努力推动下牙村成为广西首个地质文化村。

    与会专家就如何有效推进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项目所属“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董颖提出,应对照地质文化村建设指南,将地质文化村建设和乡村规划紧密结合,将地质与民族文化、农业、生态等有机融合,有效开展科普建设,讲好地质故事。与会专家对下牙地质文化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乡村基础设施改造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就下牙村石马湖堵塞内涝排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参加会议。

    岩溶所与凤山县举行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