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31日,“2018年发展中国家地质矿产管理官员研修班”的学员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参观、培训与交流。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自亚美尼亚、阿富汗、苏丹、卢旺达、泰国、蒙古等18个国家的47名学员参观了大型标本园、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及实物地质资料展厅。在大型标本园,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大型标本园的建设目的、建设过程及大型标本的采集来源、服务利用情况,学员们对大型标本产生浓厚兴趣,在一些大型标本和相应解释牌前驻足观看、询问,并与讲解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讲解人员介绍了岩心整理观察厅、数字化工作室及岩心库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并向学员们展示了立体仓储设备的操作方式。在实物地质资料展厅,讲解人员着重介绍了十枚“金钉子”剖面系列标本和松科二井岩心标本,学员们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参观结束后,研修班学员表示此次参观交流收获巨大,十分感谢实物资料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并写下对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实物资料中心为2018年发展中国家地质矿产管理官员研...

    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3月23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开展了2018年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并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2018年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北斗使用、车辆安全、危化品等管理,希望全体职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生产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培训会上,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中心高级讲师、拉萨野外工作站、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环境大数据室、应急北斗设备终端厂商等4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将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突发事件逃生自救和互救技能、CPR现场紧急救护流程、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及北斗终端的应用、安全生产保障系统APP操作方式、北斗终端使用及常见问题的排查等内容进行了解读,为广大职工献上一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科学地互救技巧让大家受益匪浅,极大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防护技能。

    本次培训为2018年贯彻落实地调局安全生产部署,防范安全事故、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地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参加培训会。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2018年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2015817日,来自自古巴、塞尔维亚、刚果(金)等20多个国家的“2015年非洲国家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官员研修班”和“2015年发展中国家地球化学填图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培训班”成员到实物资料中心参观学习。本次参观过程中实物资料中心充分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与经验,为学员们了解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大标本园参观的过程中,讲解人员对园区展示的大型矿石标本数量、采集来源、矿山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泰山石、金矿标本及柱状玄武岩,并对官员代表们提出的专业性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在实物地质资料库,讲解人员首先向官员代表们展示了立体仓储设备的操作方式,自动化的管理模式激发了官员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官员代表拍摄了取芯-还芯的整个过程。随后,学员们参观了地球资源展厅,讲解人员重点介绍了浙江煤山“金钉子”剖面及 “金钉子”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学员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逐一得到了解答。很多学员在参观完地球资源展厅后,在满意度调查表上写下了宝贵意见。

    通过此次参观考察,培训班学员们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开发研究和利用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实物资料中心也为进一步扩大实物资料服务和开展国际地质矿产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资料中心为发展中心援外培训班提...

    2015年8月14日,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2015年埃塞俄比亚地质矿产技术培训班”一行 20名技术官员代表莅临实物资料中心。实物资料中心充分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与经验,为培训工作提供支撑。

    培训班官员代表先后参观了大标本园、实物地质资料库及地球资源展厅,实物资料中心专家逐一进行了讲解。在大标本园,代表们详细了解了园区展示的大型矿石标本的数量、采集来源、矿山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此次参加培训的代表大多为地质学家,他们对大型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在大标本和相应的解释牌面前驻足观察,并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问题。在实物地质资料库,他们对岩心整理观察厅、数字化工作室及岩心库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实物立体仓储设备的操作方式等做了深刻的了解。在地球资源展厅,代表们对浙江煤山“金钉子”剖面系列标本以及我国在“金钉子”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培训班代表们通过此次参观考察,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开发研究和利用情况的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为两国开展地质矿产领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为埃塞俄比亚地质矿产技术培训班...

    近日,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暨数据密集型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现场示范研讨会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县花土沟镇成功举办。会议由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安地调中心共同组织。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是发展研究中心主流程信息化团队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地质云”、推进地质大数据应用总体部署安排,经过三年对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综合研究,联合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组,在南疆工程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开展应用示范研究基础。众所周知,传统的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的模式都是项目立项和预研初期阶段,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来收集和阅读资料。资料积累多,利用程度低,重复收集资料现象是传统模式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各项目组收集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项目组内部使用,资料受众面很窄。显然在阿尔金地区开展工作的远不止西安所一家,每个项目组都需要系统收集资料。造成了人力物力和很大浪费,是否能有一种途径把一个地区的资料整合起来供大家共建共享呢?这一问题,正是由于长期数据的积累和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暴增,促使数据世界的形成。地质领域也一样,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的时代,传统的地质调查收集和应用资料模式如何面对数据密集型的时代进行创新。

    为此,阿尔金项目组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智能地质调查系统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对接沟通,在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的基础上快速搭建了阿尔金地质云平台,在全国率先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出一条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的办法和思路,构建的我国第一朵“地质云”示范模型,初步展现了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尤其在地理信息、地质信息智能感知和服务、采用面向数据密集型的智能编图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1:10万地质编图等方面,体现了地质云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工作效率和新一代工作模式。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在提高地质学家直接挖掘反映物理实在的数据世界的能力,更加精确的梳理的存在问题,更加精准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一代地质工作模式。

    9月19日的主题汇报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由发展研究中心副总李超岭研究员总体介绍“地质云(地质大数据)总体架构研究与思考---阿尔金地质云实践、应用与验证”,然后由阿尔金项目负责李建星结合实际工作介绍“阿尔金地质云”总体情况,最后由项目组技术人员以实际操作方式展示阿尔金地质云的工作模式,云端应用系统以及野外项目组编图等实际工作过程,并为各位专家预装地质云端软件与数据。

    9月20日,会议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际考察,体验云技术在野外工作中的应用,包括阿尔金成矿带时空一致性数据综合(感知、自适应)服务、野外数据采集智能位置服务、数据挖掘服务、成果发布服务等。野外路线地点为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阿克达板野外现场,据花土沟镇160余公里,地处没有任何常规通信信号的无人区。项目组专门在野外架设了IP卫星设备,为示范工作提供了互联网宽带接入,确保了参会专家可以在野外连接云平台,体验云端服务。

    领导、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和观看野外示范之后,对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示其技术构架、应用模式充分体现了“地质云”的基本内涵,并能结合实际地质调查工作,是很好地落地措施,是信息化与地质调查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地质调查全过程中拥有数据规模和密集特点及其运用数据、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专家们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积极促进阿尔金地质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献计献策。

    地调局总工室、基础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我国从事在大数据领域长期从事技术研究的专家,部分工程首席、二级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及在阿尔金地区工作的三个项目组地质人员等会议正式和非正式代表近70人出席了会议。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现场示范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年12月10日,海况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正在西太平洋海域执行科考任务。由于出海作业时间已有5个多月,轮机部按惯例轮流对三台主机运动部件进行全面检查,中午两点钟,大管轮李宗超在检查1号主机时,发现第3缸连杆大端后侧上部两根紧固螺栓断了一根,缸套下部崩了一块。

    要知道,连杆是柴油机内部主要运动部件之一。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曲轴的回转运动。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另外一根螺栓跟着断裂,柴油机“伸腿”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就是命令!轮机长覃海杰接到故障报告后,立即到机舱察看故障情况,并对其它汽缸进行更详细地检查,在确认故障没有扩大后,指示大管轮在保证航行值班安全,不影响船舶正常作业的情况下,抽调精干力量,吊缸抢修,恢复1号主机运行。

    船上临时党委接到报告也下机舱了解情况,指示船上各部门全力支持,抓紧抢修。部门人员分工合作,各就各位。轮机长和大管轮连夜商讨拆卸程序和安装方案,检修组人员紧锣密鼓地着手拆卸吊缸前的准备和查找修理所需备件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大管轮李宗超就带领方国明、王东悦等开始了紧张的拆卸、吊缸工作:拆卸附属件,起吊缸头,缸套和连杆等,中午,各值班人员下班后,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参与抢修,都希望自己能搭上把手。拆卸工作开始还算顺利,可拆卸连杆大端时遇到了麻烦,连杆大端相对笨重,曲轴箱空间狭窄,人根本进不去,拆卸一度陷入停顿。后来,经过查找资料,讨论琢磨,借助专用工具好不容易拆了下来。下午,开始回装,在顺利装复连杆大端后,又碰到了更大的难题,连杆小端和轴瓦是过盈配合,硬敲进去是没有用的,必须借助特殊的工艺和手段。广州海洋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冼伟伦了解情况后,非常关心,熬夜组织协调家里、船上和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三方会诊,厂家提供的方案是要测量做模具,轴瓦用液氮冷却后快速安装到加温至接近200°C(不能超)的连杆小端轴孔,安装时一定要快、要准,否则会废掉。可船上不是车间,哪有那么好的条件,连杆足足有一米长,重有上百公斤,加温到200°C谈何容易;液氮,船上就更难找了,以前或许实验室会带有出来,但是我们船已经出来作业几个月,就算有早就放掉了,经核实,真没有。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热连杆,根据船上有限条件,我们使用的方法虽然原始点,但是解决了;轴瓦降温到零下50-60°C就不是那么顺利!尝试把铜套放到肉库降温(-18°C),用制冷剂直接降温,结果都不太理想。晚上十一点左右,调查部部门长李柯良提供了个重要线索,船上有个生物保温箱可以降温到零下80°C,二所的,但人回去了。船上临时党委连夜协调。

    第三天早上,正当轮机人员用油加热连杆的同时,临时党委余天明书记传来喜讯,二所已回电并告知了生物保温箱的开箱密码和操作方式。中午12点,连杆小端轴孔和轴瓦终于实现了完美结合,一次性安装成功!最困难的坎一下子跨过去,犹如一剂兴奋剂,重新调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忘记了两天来连续奋战的疲惫,加紧组装连杆活塞组件,吊装缸套活塞,装复缸头,不用四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机件的回装任务。16点,启动试车成功!

    经过两天的运行负荷试验,目前,1号主机各项运行参数显示正常!大家的心终于踏实了。历时三天的紧张修理,大家虽然很累,但是,想到及时排除了一次重大的险情,避免了更加重大的经济损失,大家心里甚是欣慰!

    故障维修 (1)

    故障维修 (2)

    故障维修 (4)

    故障维修 (3)

    故障维修

    “海洋六号”船全力排除1号主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