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集中攻克一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

    近期,水专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高度敏感性,开展地下水污染机理、污染特征、修复、监测技术装备和工程示范的研究工作,为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该项目由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

    水环中心承担京津冀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方法研究、地下水污染风险调查评估与监测方法、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综合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指示性因子在线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等多项研究任务。针对研究任务,水环中心组建了污染调查监测、采样技术、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

    水环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地质科技创新,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工作。水环中心将组建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多年的技术成果积累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力争在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水环中心启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研究相关工...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与保护监测示范”项目对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开展了详细调查工作。该化石产地为2014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成果,为国家级地质遗迹。为进一步确定其规模、价值及保护现状,环境监测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对该化石产地再次开展了野外详细调查。

    该产地出露面积达1500平方米,地层出露连续、沉积构造明显,足迹化石保存清晰、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在15个不同层位的产地剖面上规律分布着270余枚疑似蜥脚类、兽脚类恐龙等足迹化石,并同时赋存虫迹化石。

    项目组协同专家通过对产地波痕、龟裂纹等沉积构造及伴生双壳、菊石等指示性化石等现象的研究,初步判断该产地疑似为海陆交互相地层,未来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并佐证,以确定该化石产地所处具体地质时代及层位信息。目前国际上现有已知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均为陆相沉积地层,该产地将有可能成为全世界首个海陆交互相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该处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发现和调查,将对研究西藏昌都地区恐龙的演化、分布、生物群组合特性、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科研意义。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继续对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协助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及地方政府做好该产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

    古生物足迹化石

    环境监测院西藏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取得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