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为全球碳中和技术体系的关键部分,并预期在未来成为支撑碳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为了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双碳”战略,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逐渐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新兴低碳产业链及蓝色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青岛举行,旨在深入探讨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讨论OCCUS的战略定位以及促进蓝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研究OCCUS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推动陆海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论坛主题

    以OCCUS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中国太平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协办单位:

    崂山实验室

    鹭江创新实验室

    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

    三、论坛组织结构

    (一) 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李  阳

    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合  李家彪  吴立新  邹才能  林  君  周守为  郝  芳

    谢玉洪  戴民汉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世明  王立忠  王厚杰  方银霞  刘  强  李小春  李玉星

    李铁刚  李清平  吴能友  张  建  张春雷  陈建芳  周  蒂

    赵洪伟  彭  勃  程  军  戴彩丽

    (二)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姜辉

    副主任:李  琦  王宏斌  陈建文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明  牛雄伟  冯旭文  刘树阳  李彦尊  李  智  李鹏春

    余凤玲  沈佳轶  宋学行  赵明辉  俞红玉  袁  勇  高  光

    傅维琦

    (三)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印  萍

    委  员:张  勇  张  波  姚长新  杨金玉  白凤龙  梅  西

    陈  斌  梁  杰  胡高伟  陆  凯  刘  鸿  徐  磊

    刘京鹏  史慧杰

    (四) 秘书处

    秘 书 长:袁  勇

    副秘书长:徐  路

    成    员:李  清  骆  迪  赵化淋  王  伸  张兆代  林文荣

    王文娟

    四、时间、地点和网站

    论坛时间:2025年10月24日-26日(24日报到、学术委员会会议、圆桌研讨)

    论坛地点:青岛蓝谷国际酒店(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68号)

    论坛网站:www.occus.cn

    五、内容与形式

    论坛内容

    论坛将集中讨论OCCUS技术实施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复杂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将涉及科学技术难题、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政策法律框架的构建等多个领域。论坛还将涵盖离岸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OCCUS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本届论坛还将设立圆桌研讨环节,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论坛形式

    本届论坛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我们致力于低碳环保的办会理念,所有会议信息的发布、资料的填写、注册缴费以及摘要的提交都将通过论坛的官方网站www.occus.cn一站式完成。

    本论坛是一个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国际性开放平台,中英文双语包容展示。报告形式多样,包括圆桌研讨、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海报展示和技术展览等。

    圆桌研讨:将邀请国内外在OCCUS领域活跃的独立PI,围绕年度论坛主题及当前形势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参会者进行互动,最终形成研讨纪要。

    主旨报告: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O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享前沿性、引领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专题报告:将由来自科学、工程、技术、产业、金融及政策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探讨相关专题,其中学生报告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海报展示:将由参会学者通过提交专题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学生海报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技术展览:欢迎OCCUS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积极与论坛合作,通过技术展览宣传,包括午间宣讲,推介各自的技术和产品。

    六、专题召集人申报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推荐如下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OCCUS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新质生产力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运输: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技术与选址评价

    OCCUS环境影响评估、监测与监管

    OCCUS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请各位有意申报专题召集人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在上述主题框架下提出适合的专题进行申报。专题召集人可由多名学者联合申报,并负责组织专题报告交流。

    拟申报专题的召集人请在线填写专题召集人报名申请表,申报时请注明召集人姓名、单位、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并简要说明拟召集专题的研究背景、意义、预期目标、主要议题、所属主题及专题报告初步组织情况。我们将根据申报情况,结合论坛主题和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的专题及召集人名单。

    专题召集人申报拟于2025年5月开放,请登录会议网站(www.occus.cn)提交相关信息。

    截止日期:2025年6月20日

    七、报告摘要征集

    报告摘要提交系统拟于2025年6月下旬开放。

    八、注册缴费报名

    参会人员需缴纳一定的论坛注册费,缴费系统拟于7月开放,具体缴费信息将于7月初公布。

    九、论坛赞助及展览

    欢迎国内外OCCUS领域的软硬件设备、图书等供应服务商参加本届论坛的技术展览。我们热情邀请有实力、愿意支持OCCUS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本届论坛。根据需求,我们将提供线上和线下推送宣传、会场展位、午间宣讲等多种支持。

    论坛同样欢迎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服务商报名参加专题研讨,以促进软硬件及学术服务等交流活动的开展。

    赞助及展览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联系人:

    徐路(厦门大学)

    电话:17605088628

    邮箱:xulu@xmu.edu.cn

    十、论坛重要日程节点

    2025年5月注册报名系统开放 专题申报

    2025年6月20日专题申报截止

    2025年6月下旬报告摘要征集系统开放

    2025年7月初缴费系统开放

    2025年9月20日报告摘要征集截止

    2025年10月24日论坛报到,圆桌研讨

    2025年10月25-26日论坛交流

    2025年10月27日离会返程

    十一、论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勇

    电  话:15589820819

    邮  箱:yuany010@126.com

    热烈欢迎OCCUS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产业从业者、金融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工程技术专家踊跃投稿,积极参加本届论坛,论坛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OCCU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导向。

    我们期待与您相聚在青岛,共襄盛会,为推动OCCUS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第一号通知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地学校纷纷推迟开学时间。什么时候开学?在家怎么学习?返校要注意什么?留学生要注意什么?……学生和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我们一一做了梳理—— 

    1、各类院校延期开学 

    近日,教育部部属各高等学校适当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具体开学时间与当地高校开学时间保持一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技工院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同时,湖南、广东、山东等多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不早于2月17日。此外,春节返乡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要提前返校。

    详细阅读 >>

    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 

    2、这些考试活动被暂停 

    近日,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2020年1月31日和2月所有各类雅思考试以及2020年2月所有托福、GRE、GMAT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根据疫情防控的进展情况,动态更新2020年2月后雅思、托福、GRE、GMAT等报名和考试安排。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全国范围内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现场考级活动一律暂停举行,具体恢复日期另行通知。

    详细阅读 >>

    教育部考试中心:取消2月份雅思托福GRE等考试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关于暂停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的通知 

    3、停课在家不“停学” 

    针对延期开学后孩子的学习问题,教育部拟于多数地区原计划正常开学的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获得部级奖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吸收其他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此外,教育部还协调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小学将本地本校网络学习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广大中小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学习;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将“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免费向社会开放。

    详细阅读 >>

    延期开学后,孩子“宅家”咋学习?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4、返校途中要注意这些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寒假后返校学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临时指南,提醒学生在返校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如返校前有过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

    详细阅读 >>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寒假后返校学生(学生篇) 

    5、出国留学合理安排时间 

    目前,一些国家、地区已实施入境管制措施,教育部提示,如无特殊需要建议推迟出行时间。确需出境的,应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当前对人员入境管理的相关规定,并提前到达出境口岸,留出足够时间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出现发热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状的人员应当立即停止出行并及时就医,如实向有关管理人员说明有关行程和搭载的交通运输工具信息,以便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排查措施。在疫情防控期间,留学人员因证照办理、通关查验等事务需要协助的,可随时致电国家移民管理局24小时值班电话:010-66265110。邮箱:gjymgljmhwz@nia.gov.cn。

    详细阅读 >>

    教育部平安留学建议留学人员合理安排出国时间 

    6、在外留学注意加强防范 

    教育部特别提醒在外留学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密切关注国内有关疫情通报和防控指导,注意日常防护,并积极配合所在国家采取的相关措施。如发现疑似病情或出现相关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如实告知医生感染和发病事实,以免延误治疗。如需协助,请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联系,或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寻求帮助。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10-12308;+86-10-59913991。

    详细阅读 >>

    教育部平安留学提醒在外留学人员注意加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7、各类托育机构暂停收托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知,各类托育机构可依法暂停开展收托、保育服务,具体恢复入托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指导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暂停开展线下培训活动,鼓励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务。

    详细阅读 >>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做好托育机构相关工作的通知及解读 

    8、线下课外培训要暂停 

    近日,北京、上海、辽宁、重庆等多地教委要求暂停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所有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并建议疫情发生期间,学生尽量取消出行计划,减少外出活动。

    9、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系列海报来了,看看学生、家长注意啥 

      

     

     

     

     

     

     

     

      

     

     

    学生和家长看过来!疫情期间,这些事情要知道!

    12月8日上午,由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如兰杯”作文大赛在石家庄举办,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市第四中学、正定一中等高校、中学的近百名学生参赛。

    本次比赛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发起。今年4月份,卢耀如个人捐资360万元,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人才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优先支持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次比赛是基金会成立后助推的首个项目。

    卢耀如院士以基金会回报社会,是因为建国初期他的求学之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的家国情怀、求实作风、担当精神、高尚品格,不仅是汲取榜样力量的机会,更是为今后的工作探求前进的方向。如今举办作文比赛就是希望激励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才,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本次比赛以“环境与城镇化发展”为主题,采用集中命题、现场作文的形式开展。作文题目有3个,分别为城镇化发展与保护绿水青山的博弈、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城镇化发展与大气雾霾关系探讨。比赛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结合城镇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抒发认识和心得。作文比赛历时一个半小时。比赛将分别设立高校组和中学组的一、二、三等奖,拟于本月中旬公布比赛结果,并组织颁奖。

    作文大赛现场

     
    首届“如兰杯”作文大赛在石家庄举办

    为深入贯彻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4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举办了201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培训会。

    此次培训采取制度讲解与实践指导、案例警示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环所纪委书记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题,对十八大以来水环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对近年来发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问题的后果及影响进行深入阐述,并对近日印发的《中纪委驻自然资源部纪检组关于加强监督严明纪律保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驻国土资纪发〔2018〕11号)文件有关精神进行认真解读。会议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监督查处违反政治纪律、违反组织纪律、违反廉洁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工作纪律、违反群众纪律、纪检人员违纪等七类违纪行为,对影响改革工作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做到从严从快查处,并按照“两个为主”、“上下联动”等要求,及时将有关问题情况上报局监察审计室。

    水环所监察审计处负责同志以《廉政风险防控与警示教育》为题,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预算编制与执行”、“野外工作费用管理”等10个方面,对可能出现问题的70余项廉政风险点进行深入解读,逐条分析原因、提出防控要求,并结合近年来局系统发现具体违规违纪案例,对与会干部职工开展了警示教育。

    专题授课结束后,参会干部职工继续开展座谈讨论。办公室、科学技术处、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室、地热资源研究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代表职能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及党支部作典型发言,与会同志结合个人及部门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发挥廉政风险防控职能等内容进行座谈讨论。会议还对局党组拟于近日印发的《关于强化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综合运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直属单位开展内部巡察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有关内容进行了学习。

    通过培训,参会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到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是推进所内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水环所干部职工作风建设的有力保证。在今后工作中,将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做到守住底线、不踩红线,全面履行“一岗双责”有关要求,切实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处室负责人的“头雁”效应,以党风、政风、学风的不断改善,为实现“两出一不出”工作目标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水环所纪委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党支部(野外临时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及部分业务部门职工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培训。

    水环所举办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培训班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刘学浩博士,成功入选中英两国工程院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家培养项目,为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15名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家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唯一入选该项目的研发人才。

    “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隶属于中英两国政府人文对话机制/科技合作框架下的联合科学创新基金(英方称“牛顿基金Leaders in Innovation Fellowships”)项目。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工程院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拟于2018年选派中国优秀科研人员赴英国参加创新成果转化研修班,由中国工程院推荐候选人,英国皇家工程院负责人选的最终确认和项目管理,为牛顿基金合作伙伴国家的技术创业领军人才提供系统的技术成果商业化培训,并建立与英方企业对接的商业网络。

    本项目旨在帮助中国优秀科研人员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创新成果可以是工程领域的任何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申请人需为中国籍科研人员或初创企业家,拥有自主创新成果或技术,并处于准备商业化阶段。刘学浩博士的入选,更加坚定了武汉地调中心水工环地质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信心。

    image001

    英国工程院邀请函

    武汉地调中心刘学浩博士入选中英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

    近日,新西兰石油与矿产资源司(NZP&M)顾问主管Suzannah Toulmin女士、顾问专家提姆Tim Roser等一行4人与局机关会谈后,访问了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科技处组织安排下,与发展研究中心境外地质调查部门、地质资料开发服务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围绕双方拟开展的新西兰地质矿产与矿业开发国别报告编制和地质数据公开出版等合作事宜深入交流。

    新西兰方非常希望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制新西兰地质矿产与矿业开发国别报告,同意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国别报告英文提纲,愿意提供编制报告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发布的成果数据,并协助发展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相关地学机构及石油矿产公司建立联系,共同开展报告编制工作。双方商定,拟于2018年8月底前完成报告编制,并在2018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向国内外公开发布。

    在地质数据公开出版方面,新西兰同意推荐专家加入发展研究中心拟办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刊物的国际编委,并协助推荐数据集和撰稿,致力于提升该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此次参观访问是今年9月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率团访问新西兰石油与矿产资源司后,该单位对发展研究中心的回访。此次交流增进了新西兰石油与矿产资源司对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业务的了解,有利于推动开展更加深入而实质的合作与交流。

    新西兰石油与矿产资源司回访发展研究中心洽谈合作

    4月1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在317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地质科普大讲堂”实施方案专题座谈会。国务院参事蔡克勤、中国地质学会郝梓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包书景等数10位专家出席了座谈会。

    “地质科普大讲堂”是由地学文献中心策划的,旨在整合全局科普资源、推动地质科学知识传播、提高传播效率的系列活动,拟于“世界地球日”期间正式启动。“地质科普大讲堂”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十大计划”、六十项工程、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核心业务为选题方向,以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工程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构成讲解团队,围绕地质调查工作与公众社会生活、青少年兴趣、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内容,挖掘特色资源,确定讲解主题,录制以讲座、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视频产品。

    与会专家就开展“地质科普大讲堂”系列科普活动和制作视频类产品给予了认可,并建议专题要按照公众感兴趣的热点进行分类,专题名字要引人入胜,在目前的内容中加入基础地质知识;具体内容制作要强化故事性、趣味性;每个科普视频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如何有效开展地质科普工作展开讨论,认为地学文献中心作为全局科普工作的统筹单位,要采取大合作的工作模式,整合部、局系统的力量,协同推进地质科普工作的发展。

    会后,地学文献中心科普工作人员认真梳理了专家们的意见,纷纷表示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对“地质科普大讲堂”的顺利实施,以及今后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地质科普大讲堂”专题座谈会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精神,落实今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局会议计划,拟于528-30日在沈阳组织召开《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42020年)》研讨会  

      一、会议内容

      研讨《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4~2020年)》。交流大项目机制经验。针对实施方案分组讨论,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

      二、参会人员

      1、局属6大区地调中心和8个专业所(中心) 水工环主管领导、项目办(或科技处)水工环负责人、水工环研究室(院)负责人。

      2、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调院主管领导。

      3、有关地质院校地调院水工环主管领导。

      4、有关领导和专家。

      具体请见附件1、参会人员名额分配表。

      三、会议主办和承办单位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会议承办单位: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四、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14年5月28-30日,27日报到

      会议地点:沈阳金城宾馆

      会议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1号

      行车路线:宾馆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约28公里,打的士约40分钟;距沈阳火车站约2公里,乘坐328路、152路等在西塔南站下车约20分钟;距沈阳火车北站约4公里,乘坐152路、216路在西塔南站下车约30分钟。


      五、其他事项

      请参会人员于5月20日之前,将参会回执反馈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便安排工作。如需接站请直接与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联系。

      六、联系方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

      姜义    010-58584552   18611899881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郭常来  024-86002998   13804022606

      陈婷玉  024-86002967   13236632717

      传 真  024-86002901

      沈阳金城宾馆:

      总机    024-23168888



    附件:1参会人员名额分配表.docx

          2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研讨会参会回执.docx

     


    2014年5月9日

    关于召开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研讨会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为深入推进我局地质科技国际合作工作,局科技外事部、人事教育部拟于2014年5月6日下午14:00举办“第四期国际专家讲坛”。现将相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 报告内容
      报告题目:全球页岩气环境风险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最新进展
      报告人简介:张东晓教授 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历任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讲席终身制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石油和地质工程系米勒讲席终身教授、美国拉萨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二、活动安排
      1.请京内局属单位统一到局机关322会议室参加报告会。并于2014年5月4日(周日)下班前将参会人员名单报送至发展研究中心刘玉霞处,邮箱lyuxia@mail.cgs.gov.cn
      2.请京外局属单位通过视频参加报告会,并于2014年5月6日(周二)上午09:30联系局发展中心高志新进行视频调试。
      三、参加人员
      请各单位高层次地质人才、青年地质英才、从事科技外事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会议,并请各单位人事处做好参会登记考核工作。讲坛PPT 等材料可到局外网“热点专题” 栏目的“国际专家讲坛”专题下载。

      联系人:
      舒思齐  局科技外事部   010-58584663
      胡海波  局人事教育部   010-58584834
      刘玉霞  发展中心科技处 010-58584469
      高志新  发展中心网络室 010-58584260

      附  件:报名表.doc




                                  2014年4月29日


     

    关于参加第四期国际专家讲坛的通知

    2019年8月6日,应马来西亚邀请,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与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JMG)就中马地学合作等事宜进行了交流研讨,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局长Datuk Shahar Effendi Bin Abdullah Azizi主持研讨。

    会议推动三项工作取得进展:一是马方将积极参加拟于11月在中国举办的“2019中国-东盟矿业论坛”,出席“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地调局长圆桌会议”,并希望届时与中国签署“中国自然资源部与马来西亚水、土地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地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二是马方将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共建,打造区域地学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升双方地学领域能力建设;三是双方就共同开展“中国-东盟跨境地质联合编图及研究”提升区域地学研究水平初步达成合作共识。

    紧随其后,8月7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与马来西亚矿业联合会(MCM)开展业务研讨。马来西亚矿业联合会秘书长Muhamad Nor Muhamad先生介绍了马来西亚矿业联合会的发展历史、业务活动及主要成果,希望能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马来西亚矿业勘查开发领域开展合作,促进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并热情邀请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代表参加将于1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马来西亚“国家锡矿会议(2019)”。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东南亚大型锡铜金矿资源基地评价项目组参加了座谈。

    与马来矿产与地球科学局(JMG)交流研讨

    中国、马来西亚地学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署国际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

     

    深海富钴结壳

    阅读提示

    5月12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署国际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迈出了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海底矿区勘探开发的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推进国际海底矿产资源从勘探走向开发的步伐。

    如今,无论是有意涉足深海勘探开发的企业,还是多年密切关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关注着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的条款制定和总体推进情况。请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权威解读。

     

    1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加速,商业性开采时代或即将来临

    根据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除各国领海、毗连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外的区域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被称为“区域”。为此,联合国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的1994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对国际海底进行统一管理。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的区域达2.3亿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面积的1.5倍。

    国际海底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铁锰结核为主。据估计,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总资源量约3万亿吨,有商业开采潜力的达750亿吨;海底富钴结壳中钴资源量约为10亿吨。另外,最近几年在深海又发现了大量的稀土资源,仅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资源量就达880亿吨。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深海战略资源,美、英等海洋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调查活动,70年代已完成多金属结核的勘查和采矿试验,到8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前的技术储备。近年来,加拿大、英国等一些国家的深海矿业公司正在加紧采矿技术研发。以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为代表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已正式开展了海底采矿相关工作,其中该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海的索尔瓦拉一期铜金矿项目预计将在2019年投产,这也将成为首家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深海矿业项目。

    随着深海采矿技术的进步,水下机器人、通信、电力供应等配套技术能力的提升,深海采矿将越来越接近现实。

    2 勘探合同到期继续顺延,深海采矿技术环境难题仍需破解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各国政府和企业可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矿区申请,分享应有的权益。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海底资源勘探活动的管理,国际海底管理局于2000年发布了《“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章》,2010年发布了《“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2012年发布了《“区域”内富钴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这三个规章的出台为全球各国申请勘探区块提供了指南。

    根据勘探规章,在2001年,先后有中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的企业和组织申请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多金属结核的勘探区块,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了为期15年的勘探合同,享有了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权。从2001年至今,国际海底管理局已在太平洋、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海域发放了28个不同的矿产勘探许可,申请主体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勘探区块面积达到120万平方千米。

    根据合同规定,勘探工作计划期满后,承包者应申请开发工作计划。由于承包者大都面临技术条件、矿产品价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各方面问题,2016年到期的各区块勘探合同所有者纷纷申请了延期,经国际海底管理局22届理事会讨论,决定延期5年。

    接下来,解决深海采矿技术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环境污染是否可控等系列问题,以及填补开发规章的空白仍是管理者及投资者需共同关注的问题。

    3 制定深海矿产开发规章,国际海底管理局步伐加快

    其实,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的制定早在2010年就进入了前期酝酿阶段。

    2010年,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6届年会上,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就提出要尽早开展采矿规则研究。在2011年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上,斐济代表团提请着手拟定“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处着手编写了关于拟定开发规章的战略计划。

    2012年,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8届理事会上,秘书长提出了《关于拟定“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开发规章的工作计划》,并且将此类规章制定工作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工作方案的优先事项,这标着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的制定正式提上日程。

    2013年,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出台了《努力制定一个“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开采监管框架》的技术文件,扼要的讨论了“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相关背景及监管制度建立可能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2014年3月,法律与技术委员会组织了一次针对“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框架构建的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并得到广泛响应,收到55份相关成员国、承包者、非政府组织及科研机构的反馈意见。

    2015年3月,在综合考虑了各利益相关者观点的基础上,法律与技术委员给国际海底管理局各成员及利益相关方发布了《“区域”内开发活动规章的草案框架构建》,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方案和日程安排。该计划提出拟于2016年1月形成初步草案,2016年3月再次征求利益相关者意见,2016年7月提交理事会审议。

    2016年7月,国际海底管理局发布了《“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工作框架》,并广泛征求意见,截至2016年底,国际海底管理局网站共发布了43个国家、企业和相关国际组织反馈的意见,其中6份反馈意见根据反馈者的要求没有公开。该草案共包括11个部分、9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开发合同的申请、开发合同、采矿计划的调整、财务条款、信息获取和处理、一般规定、检查、执法和处罚、争议的解决、审查当局的规定等;9个附录分别为:可行性研究、采矿计划、财务计划、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应急计划、开采合同和日程、开采合同的标准条款、违反合同的货币惩罚、其他费用表。

    根据各国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的意见,各国政府对草案普遍持支持的态度,大都对草案进行了总体评价,提出了方向性的修改意见,如明确相关的概念及范围、细化环境规章、明确责任、考虑采矿的期限等;海底资源开发企业大多对草案的具体条款进行了研究。其意见主要集中在采矿期限、申请资格的要求、收取的费用等方面;相关国际组织也针对自己关注的领域提出了意见,大多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以Sea at Risk为代表的海洋领域环保组织明确反对海底资源开发,表示在没有对深海采矿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论证之前,禁止颁发开采许可证;而其他更多的国际组织对海底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表示非常关注,并提出重视对海底环境的破坏和对潜在的影响进行评价的具体意见。

    进入2017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对开发规章的制定节奏明显加快。

    2月,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在牙买加根据各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对《“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工作草案》进行了研讨;3月,在柏林召开了“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规章研讨会,对制定海底开发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约束进行了研讨;4月,在新加坡就开发规章中的缴费机制条款专门进行了研讨。

    4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深海治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的国家,在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脊、东太平洋CC区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铁锰结壳等矿种的4个矿区,面积总计16.1万平方千米。

    中国不仅是国际海底采矿直接参与者,也是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的积极践行者。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并履行在国际社会中的承诺,自始至终参加了制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各届会议,在公约开放签字的第一天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在1996年获得了全国人大的通过。同时,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备和发展过程中,先后有张炳熹、李裕伟、张洪涛、张海啟、吴峻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等专家机构任职,积极参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国际海洋事务的管理,积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在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制定中的积极作用,在4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研讨会”上,前一任法技委张海啟认为,根据以往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勘探规章的经验,开发规章涉及内容更多,涉及的利益更加复杂,且各国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各自立场等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协调起来更加困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和参与该规章具体条款的制定,尤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短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样担任过法技委委员的李裕伟也认为,该开发规章的制定虽然迫切,但要注意该规章的可操作性,要广泛征集采矿专家、选冶专家的意见,借鉴陆地矿产资源相关管理办法,来推动该规章条款的制定和文件出台,不宜急于求成。现任法技委委员吴峻表示,该规章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保护和合理开发“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继续深入研究,广泛吸取各界专家的意见,并将意见反映到海底管理局理事会。

    面对国际海底激烈的竞争局面,我国除在规章制定过程中广泛参与并发挥作用外,更要加紧研发深海采矿技术设备,储备相关技术,随时为海底资源的开采做好准备,争做第一批海底采矿的投资者。同时做好在海底采矿过程中对海底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体现大国责任担当
      2015年3月23-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派代表出席于泰国甲米举办的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简称CCOP)第64届指导委员会会议,介绍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承办的CCOP第65届指导委员会和51届年会的筹备进展情况,并参加了CCOP组织战略计划(2016年-2020年)编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研讨。

      CCOP是东亚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13个成员国,14个协作国和13个国际或地区组织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为提升局国际影响力和为我实施“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计划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申办了第65届指导委员会和51届年会,并拟于2015年11月23-29日在西安举行。届时,将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地矿官员和地质学家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出席CCOP第64届指导委员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