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现场。 谷兰丁/摄

    10月18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四位专家分别介绍了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以及2016~2018三年来在解决制约能源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环境和灾害、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基础地质调查突出成果,在油气资源、大宗紧缺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实施地热科技攻坚战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小编撷取了专家报告中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新成果、新部署。

    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

    (2019年-2021年)

    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定位:

    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粮食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地质调查十大计划:

    1 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提升地球系统认知程度;推进基础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方法进步;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任务: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和条件;解决深部制约因素;表生地质过程和控制因素;多圈层交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

    2 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全力支撑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任务:加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突出清洁能源调查,支撑油气体制改革,提供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招标区块。

    3 重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支撑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招标区块。

    任务: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潜力、开采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引领商业性矿产勘查,助推形成一批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锂、铍、铌钽、高纯石英等战略新兴矿产和钾盐、锰、铜、金等大宗紧缺矿产调查;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

    4 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计划

    目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海洋地质调查新模式和重大成果集成新产品。

    任务:围绕重大工程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开展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实现油气突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实现既定目标;开展大洋科学钻探首钻选址,两极科学考察;持续更新国家海洋地质信息和提升服务水平。

    5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支撑国土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支撑服务沿海城市群经济发展。

    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粤港奥大湾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雄安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利用地质解决方案。

    6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生态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服务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承接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支撑工作;拓展生态地质调查领域。

    任务:开展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区的区域活动构造调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开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和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实现动态数据发布;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地球关键带生态地质调查。

    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地质调查支撑计划

    目标: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模式;针对荒漠化、石漠化、湿地退化、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开展专项地质调查,为国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

    任务: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

    8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目标:形成符合各类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及时有效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任务:开展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提供国家级地质产品;建设地质大数据分中心,形成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数据及时在线汇聚机制和运行体系,构建核心数据库;建设“地质云3.0”,构建地质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化地质调查,初步实现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提升地质云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强地质云网络安全制度与防控措施建设。

    9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推进国际能源资源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国情调查报告、标准规范、工作指南和对策建议等。

    任务: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提升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国际合作能力;开展“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数据 更新和服务应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重大需求,开展地质调查战略研究;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调查、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安全战略研究。

    10 地质科技创新计划

    目标:取得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引领地质调查。

    任务: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关键性、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创新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研发新装备;创新工作机制、调查方法和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地质调查实践。

    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解决制约能源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明确银额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存在白垩系及晚古生界两个不同的含油气地层系统,将下部的晚古生代系统划分为7个分区,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 通过联井剖面分析,明确了松辽等主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赋存规律。

    ● 编制了华北平原基岩地质图,突出表达了雾迷山组、马家沟组等热储层,为地热调查提供了基础支撑。

    ● 完善了南黄海海相古生界多源多期油气成藏地质模型,提交了油气勘探井的布设方案。

    解决制约重要矿产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提出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带南、北两侧构造环境不同,分别控制稀有金属、Au成矿的新认识,指明了找矿方向。

    ● 明确幕阜山复式岩体中早白垩世S型花岗岩后期伟晶岩脉控制稀有金属矿成矿,推动江南造山带稀有金属矿产找矿突破。

    解决制约环境、灾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建立华北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格架,明确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过程、环境变化与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 编制了冀东平原区的第四纪地质图,明确滦河冲积扇向东迁移,查明7000年来渤海湾海岸线北岸不断侵蚀、南西岸不断淤积的变迁规律,为寻找潜在水源地和渤海湾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根据浅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揭示了北京南部平原区拒马河和永定河冲积扇物质组成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表层次生盐渍化与农田灌溉的关系。

    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创新

    ● 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 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水平的无人机航空磁测系统,并广泛应用。

    ● 智能地质填图方法在11个区调项目中推广利用,有效促进了地质云和信息化建设。

    解决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厘定了我国主要克拉通最古老岩石的分布和时代,提出扬子陆块与全球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上一致性的认识。

    ● 在华北克拉通识别出三条巨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明确了19.0亿~18.5亿年聚合成统一克拉通,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的响应。

    ● 确定扬子陆块南、北缘均发育840Ma左右的蛇绿岩和弧岩浆岩,以及830Ma变质事件和820Ma板内裂解事件,明确了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聚散的响应过程。

    ● 在昌宁—孟连结合带识别出完整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揭示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建立了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模式。

    ● 发现并精细解剖了兴蒙造山带10余处蛇绿混杂岩带,提出了古亚洲洋主缝合带展布的新认识。

    ● 地球演化过程中环境与生物巨变事件新认识。识别出1.57Ga古海洋的氧化事件;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与全球一致的1.38Ga中基性火山作用及大洋缺氧事件;厘定了黔西—滇东P/T灭绝事件前后植物群落的演化序列。

    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油气资源地质调查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

    ● 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得日产超10万立方米稳定高产工业气流,引领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开发。

    ● 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多套层系见良好页岩气显示。

    ● 安徽宣城港地1井在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同时获得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油“三气一油”的重要发现。

    ● “三位一体”富集成藏理论指导优选17个页岩气有利区,为加快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提供了目标。

    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

    针对新区新层系优选了15个油气有利区; 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温宿地区获高产工业油流,开拓了库车坳陷、乌什—拜城凹陷新近系缓斜坡区油气勘探新领域;阜新盆地辽阜地2井钻获15.3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油流;在银额盆地优选了油气有利区,部署实施参数井获油气重大发现,展示良好油气勘探前景。

    非常规油气调查

    ● 煤层气:川南川高参1井稳产超6000立方米/日;黔西杨煤参1井稳产超4000立方米/日;新疆新乌参1井稳产超2000立方米/日;黑龙江鸡煤参1井稳产超1000立方米/日。

    ● 油页岩、油砂、水合物:在松辽、鄂盆南部、淮南、川西北、三塘湖、柴北缘、塔北缘、羌塘等盆地钻获优质油页岩、油砂矿;在青海木里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评价了陕南汾渭盆地氦气资源前景。

    大宗紧缺矿产地质调查

    ● 新疆玛尔坎苏锰矿新区、新层位找矿重大发现

    深部发现多层厚大矿体,拉动后续勘查,富锰矿资源量增至5000万吨以上,远景1亿吨以上。

    ● 桂中发现我国石炭系规模最大的锰矿

    广西南丹—宜州地区圈定沉积型锰矿找矿靶区4处,估算资源量8300万吨,资源潜力在2亿吨以上。

    ● 重庆城口锰矿

    累计新增锰矿石资源量1.07亿吨,全区预测远景资源量约5亿吨,其中埋深1500米以浅2.4亿吨。

    ● 皖东地区浅覆盖区金矿找矿重大发现

    江山金矿外围圈定3处激电异常,预测金资源量在100吨以上,有望成为新的金矿集区。

    ● 焦家金矿带北段取得新突破

    圈定后坡—小西庄—招贤等找矿靶区,预测(2000~3000米)金资源量900吨,拉动后续商业勘查,探获金资源量达100吨。

    ● 四川拉拉铜矿外围找矿再获重要发现

    在拉拉铜矿外围银厂箐、双狮、白云山、红铜山等地区新增铜资源量20万吨,会理—会东矿集区铜资源总量有望突破200万吨。

    ● 新疆西昆仑超大型铅锌矿资源基地形成

    新发现多处中小型以上矿床,全区探明铅锌资源储量达2400万吨以上,资源潜力4000万吨以上。

    ● 西藏罗布莎—香卡山地区铬铁矿深部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香卡山深部探获3层厚大矿体,厚度达到32.35米,平均品位50%,新增铬铁矿石资源量近30万吨。

    ● 内蒙古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深部调查

    新增锂( Li2O )资源量35.7万吨,累计探明锡资源量8.9万吨。

    ● 滇东北镇雄富磷矿资源基地显雏形

    新增P2O5资源量超1亿吨,累计探获富磷矿资源量10亿吨以上,初步形成磷矿资源基地。

    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

    ● 川西地区锂辉石矿调查

    甲基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10万吨,累计探获资源量约200万吨;川西可尔因新发现斯则木足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52万吨,进一步夯实了川西锂矿资源基地资源基础。

    ● 新疆西昆仑锂矿调查

    发现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和苦水湖等卤水型锂矿,初步估算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远景500万吨;氯化锂资源量145万吨,远景200万吨。西昆仑和田地区大型锂资源基地初现雏形。

    ● 新疆奇台黄羊山

    发现超大型岩浆岩型石墨矿, 圈定3处石墨找矿靶区,发现8个矿(化)体;累计探获晶质石墨矿物量7264万吨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晶质石墨矿。

    ● 湘西北铌钽矿调查

    湘西北竹山—竹溪地区新发现超大型土地垭(铌)钽矿,圈定矿体4处;累计探获Ta2O5资源量超万吨,达超大型规模 。

    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

    ● 实施7项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

    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

    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

    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矿集区

    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

    四川攀西钒钛铁石墨矿资源基地

    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

    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资源基地

    ● 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新发现。

    水工环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和长江经济带空间规划编制了一系列地质图集和图件。

    对我国19个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开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新区城市地质调查、成都城市地质地下空间调查等。

    组织编制了《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开展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编制了全国和分省自然资源图集、中国滨海湿地变化情况遥感调查报告和东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报告;梳理总结近年开展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的实践经验,围绕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优化地质调查业务结构和布局等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

    全面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初步实现对全国主要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参与编制完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报告》。编制了33幅全国地质环境区划图系及其说明书,10幅已出版。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

    九寨沟地震:提供了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解译与应急评估成果。

    纳雍崩塌:提供了工程地质孕灾背景及形成机理分析成果。

    茂县滑坡:提供了滑坡解译图、 坡体变形InSAR分析、应急排查及成因机制分析成果。

    初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GPP”模式,即“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模式。

    地热科技攻坚战

    京津冀地热调查科技攻坚战:雄安新区(D18)井口温度达到93℃,为目前地热田范围内温度最高的地热井。雄安新区不仅广泛分布低温地热资源,还存在具备开发潜力的中温地热资源。“献县科研基地”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利用。

    青海共和盆地:圈定出18处干热岩体,总面积达3092平方千米。GR1井3705米处的孔底温度为236℃。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新部署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地质队员们在新疆沙漠地区工作

      

    野外工作中

      

    魏永峰在海拔5420米处工作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订《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决定从2008年到2015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展开地质找矿工作。自治区提出的目标是3年要有好的眉目、5年要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这一项目也被简称为“358”。

    8年过去了,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于今年11月23日在乌鲁木齐召开,在全面总结新疆“358”项目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部署了新一轮新疆“358”项目。这8年间,无数地质队员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在辽阔的三山之间唱响昂扬的《勘探队员之歌》,谱写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找矿华章,不管他们来自何处,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358”。

     

    寻宝天山

    王彦卿

     

    2016年初秋,我随同单位宣传片摄制组一起前往新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所承担的新疆“358”项目组正在那里开展工作,我们想拍摄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秀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绝大多数是近年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80后、“90后”,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激昂的热情谱写出感人诗篇。

    “20天瘦了20斤”

    承担新疆西天山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的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的几个小伙子,他们组成一个项目组,组长叫鞠林雪,大家都叫他“大鞠”。调查区位于西南天山山脉北麓,海拔在5000米左右,大部分属于冰雪覆盖区,山势高耸险峻,多悬崖峭壁,平缓、低凹处则终年积雪,难以攀越和通行,马匹就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乍听来很令小伙子们兴奋,可是山路崎岖难行,又不熟悉马性,骑马出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记得一次下山时,需要骑马过河,河水湍急浑浊,当马行进到河水中段时,一脚踩空,河水瞬间冲上了马背,马顺着水势发生倾斜,队员顿时惊恐万分,稍有不慎,很可能连人带马被奔腾的河水吞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儿瞬间兴奋起来,在河水里猛地向前一蹿,冲到了岸边。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每天上演着,这给本就繁重的地质工作又增加了一分惊险。后来通过与马朝夕相处,队员们渐渐熟悉了马性,骑马技术也越来越高超。

    每次进山10小时的骑马路程,不可能携带太多的补给和生活用品,每次进山前大鞠他们都会认真地计算食品补给量,细化到每一天每一餐,馕和矿泉水成为主要食品。在雪山脚下宿营,最严峻的考验是寒冷,每天清晨,冰冷的山风从脸颊划过。天刚蒙蒙亮,他们砸碎水桶内的浮冰取水,开始烧水做饭,由于天气冰冷、潮湿,点火也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一次次的点燃、熄灭,再点燃、再熄灭。早饭过后,队员们就背上馕上山了。在山上工作时,几乎每天都下雨,在雪山附近,雨水变成了冰雹,海拔越高,冰雹越大、越急。

    一次填图过程中,队员们在海拔4000米的露头上,晴朗的天气突然转阴,伴着几声“轰隆隆”的雷声,突然下起了冰雹,几乎是一瞬间,山坡间布满了冰雹,队员们迅速撤离,可湿滑的草地,陡峭的山石,成为队员们下山最大的困难,无数次的跌倒,爬起,相互搀扶……足足花了1个小时,他们才走完平时10分钟的路程。

    第一次进山,在山上工作了20天。下山后称了称体重,小伙子们惊呆了:平均瘦了十多斤。

    采访西天山项目组时,时常能感受到这些年轻地质人对远方父母的牵挂和对妻儿的思念,技术员邓宇飞经常晚上收工后,站在帐篷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一边啃着馕,一边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很好,吃得很好,天气很好,条件很好,放心吧,你们在家要多保重身体!”在他们年轻甚至有些稚嫩的脸上,已经有了一个地质队员所特有的坚韧神色。

    “找到大矿,是我最大的梦想”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刚走近新疆拜城铜矿远景调查项目组的工作区,就传来了这首《勘探队之歌》。

    走进项目组办公室,大大小小的矿石标本摆满了柜子,墙面上挂满了各种地质图和野外地质工作要求及安全规章,六七张简易床整齐地摆放在房间的最里边。项目组组长孟都介绍说,由于矿区房子难找,项目组的办公室和宿舍就合二为一了。

    野外的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这里没有商场、没有网吧、手机有时都没有信号……但是,他们却自得其乐,几个年轻人野外归来一起唱歌,有的还试着创作歌曲,以丰富业余生活,他们像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取暖,互相关爱,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不可触碰的话题——“想家”。组长孟都出队的头一天,爱人刚刚做了一个手术,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和不舍,他来到了新疆项目组。工程师王富强在野外工作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他父亲重病住院需要做手术,当时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他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提起这段,小王还是满脸自责。但一谈起找矿,他们立刻两眼放光,滔滔不绝。“80后”的小伙子王占兵说,能为国家找到大矿,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地质队员最大的梦想。

    “小羊沟硼矿有了新发现”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吐鲁番小羊沟硼矿调查评价项目组,这是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6个小伙子组成的,调查区位于吐鲁番市东北部,区内地形条件恶劣,山势陡峭,交通极为不便,仅靠牧民进出的山间牧道可到达,通过卫星电话才能联系到项目组。每次进山都要翻过十几公里的山路,还要蹚过一条宽约8米、水流湍急的小河,河水是山上融化的雪水。每次过河冰冷的河水让队员们感到刺骨的凉,稍有不慎,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大家互相搀扶着蹚过了河。上了岸大家先是把湿透的鞋和袜子脱掉,用力甩一下水,穿上接着上路。为了节省时间,项目组在工作区搭起了帐篷,由于物资运送困难太大,无法提供床铺,只能在地上铺上防潮布以地为床,潮湿自不必说,各种蜘蛛、昆虫、蚊子是这里的常客,有段时间晚上睡觉总有一群小老鼠在头顶上跑来跑去,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开展灭鼠运动,直到有一天在床铺下面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才彻底结束了这场噩梦。

    在小羊沟工作的小伙子们,除了“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卫星电话、GPS”五件宝之外,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打狼棍。当地人说,这里常有狼等野兽出没。

    第一次到西西尔塔克中点工作区踏勘,由于距离远且没有路,项目组聘请了两个维吾尔族老乡当向导。走在山里,队员们感觉像有一只狼跟在后面,大家立即挥起木棒准备开打,向导赶快拦住说,那只是一条狼狗,跟随他们一块儿进山。爬了一天的山路,队员们都累得筋疲力尽了,发现狼狗脚下的黑色肉垫都磨没了,向导也开玩笑说,狗狗的鞋子都跑丢了。

    就这样的日复一日,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后出山的时候,地质队员的食物吃光了,袋子里换成了几十公斤的岩石样品;他们会为发现一个新的异常而欣喜,也会为几日的奔波无果而沮丧。

    离开小羊沟的时候,技术负责人焦紫辉兴奋地告诉我,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初步查明小羊沟硼矿位于新疆唯一的火山岩型硼矿化带上,发现主要矿(化)体三条,有望在该区找到一个中型以上的火山沉积型硼矿床。

    “这些年轻地质人以找矿为天职,殊不知在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宝贵的精神富矿。

     

    喀喇昆仑记忆

    魏永峰

     

    11月2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约300人齐聚一堂,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隆重召开。这一天,新疆西昆仑地区5幅 1∶5万区调获新疆“358”找矿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我也被评为新疆“358”找矿项目先进个人,并代表单位上台领取了先进单位的牌匾。

    2012年4月,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取得新疆西昆仑地区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之后的每年春天,项目组成员都会带着梦想踏上喀喇昆仑山。

    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原,有迷人的冰川,无垠的高原草甸,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幽静深邃的山湖泊……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景中无法自拔时,高原的天气来了个当头棒喝,突然飘起了雪花,越来越大,变成了冰雹,打在车上噼啪直响。气温急剧下降,不少队员的高原反应也越来越明显。这时,有多年高原经验的项目经理不厌其烦地向新队员们交代注意事项:下车不要往下跳,走路不要太快,吃饭不能太饱,睡觉不能太早,上厕所蹲下起来要慢一点……

    在狂风怒吼、暴雪纷飞中,在海拔5500米冰川下方,队员们忍着身体上的不适,升起了鲜红的队旗,搭起了青绿的帐篷,在巍峨的昆仑山上安下了简陋却不乏温馨的新家。

    清晨八点半,队员们带上干粮和仪器,顶着寒风前往工作地,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汗水浸透了衣裤,浑身冰冷。天色渐晚,队员们经过一天的测量,坐上车子回到驻地。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回驻地的路上,大家正昏昏欲睡,突然,驾驶员谭梦大叫一声“糟了”,我们猛然惊醒,往车窗外看去,车子陷进了淤泥中。

    看着谭梦懊恼的表情,队员陈威开解道:“我们还真够幸运的,现在活动一下晚上可以多吃一些。”取出木板,搬来石头,挥起铁锹,原本沉寂的戈壁滩也热闹起来,气温很快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谭梦好几次试着发动汽车,可惜奇迹并没有出现,挖车还要继续。两个小时过去了,伴着大家的口号声,车轮终于从泥泞中出来了,人群一阵欢呼,这时,前来寻找我们的同事也赶到了。

    队员们的青春就这样与这片孤寂亿万年的热土联系在了一起,观察、采样、记录、连图,熟悉的工作流程,忘我的工作节奏,还有高原赋予面容的那抹红。

    青春从不畏艰险,但是现实也同样残酷,项目部技术负责陈大健在刚到昆仑时昏迷,患上脑水肿,被迫离开;副项目经理邓浩然面部偏瘫发作,离开了昆仑;朱华患上脑水肿,离开了昆仑;甘海涛在工作中胃病发作,患上肺水肿,治疗后坚持工作;患上脑水肿的赵志强也在诊治后坚持到了最后。

    在工作区,有一条向北流的大河,名叫喀拉喀什河,因为盛产墨玉,又被称为墨玉河,工作区最高峰团结峰(海拔6644米)也是此河源的最高峰,在河畔还驻扎着一个边防连。8月的一天,项目组的车子已经非常小心了,但还是陷入沙石之中,队员们想尽了办法都没能脱困,眼看着原本温顺的河水似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起来。项目组只好向边防连求援,夜幕低垂,远处点点灯光点燃了希望,随车来的于连长和彭指导员还带来了水与干粮。顺利脱困到达边防连驻地已是凌晨3点,连队还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军民鱼水情谊深”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中荡漾。

    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个项目有多个成果得到专家们认可。 2015年12月15~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专家组在西安市对项目最终报告进行验收,项目总体为优秀级,得分90分。

    转眼已是五年,每一位奋斗在喀喇昆仑的地质人,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用青春为地质事业书写着传奇,如今,他们依然披荆斩棘,毅然前行。

    我们共同的名字叫“358”

    油气中心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有关专家在尉参1井施工现场检查实物资料

     

    突参1井钻探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中心”)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挂牌。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党组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该中心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有突破”的近期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落实局党组确定的地质调查工作,全力提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坚定不移地在实现“六个一流”目标上下工夫,取得显著成效;坚定不移地按照局党组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重点工作,油气资源调查取得重要成果;坚定不移地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努力防控廉政风险,被誉为坚定执行局党组决策的典范,讲政治、守规矩的表率。

     

    理清工作思路 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构建世界一流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和“起好步、开好局”的总要求,油气中心成立之初通过开展油气资源调查大讨论活动,明确了三条主线:一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调查不动摇。二是明确推进时序,优先突出战略性调查,稳步推进基础性工作。三是明确发展策略,三年分三步走,第一年以“快”为主,在“快”的基础上做到“稳”,迅速壮大人才队伍规模、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业务工作体系、落实临时办公基地;第二年以“稳”为主,在“稳”的基础上做到“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工作重心放在精细化管理上,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第三年以“好”为主,在“好”的基础上做到“精”,逐步夯实业务基础,不断完善业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争取油气资源调查实现重大突破,在业内取得话语权,实现又快又稳又好发展。

     

    新常态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油气中心领导结合中心实际逐步理清了发展方向:在总体思路上,发挥油气中心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全盆地、跨区块以及跨盆地的专业性研究,努力实现“全盆地研究、大背景工作”;在队伍布局上,形成“专业一条线,区域一个片”,通过盆地分工、专业分组,统筹各个项目,努力培养区域专家和矿种专家;在主攻矿种上,以非常规矿种为主攻矿种(其中页岩气为重点),兼顾常规油气;在工作区域上,优先部署新区和外围油气资源调查、勘查,其次部署新层系,力避矿业权区,不与企业争利;在工作手段上,主要依托战略选区专项,最大限度地加大实物工作量投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决策,敢于布钻,力争获得好的找矿线索;在合作对象上,以石油企业、掌握重大价值资料的单位为先;在成果产出上,积极采取措施,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项目报告;在社会服务上,力求主动、全面、实时、高效。

     

    据悉,为夯实发展基础,油气中心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规划长远发展蓝图。结合油气中心业务编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业务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装备建设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油气资源调查实施方案(2015年~2020年》等。二是实行规范化科学管理。通过ISO19001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气体矿产勘查资质(甲级);建成了中国地调局第一个油气调查野外标准化基地,并在该中心7个重点井场进行推广;三是狠抓业务工作质量,对工程部署充分研究,组织专家赴野外开展质量抽查和工程验收,项目组自查、互查达100%;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对外包工程实施监理。

     

    引进优秀人才 加快科技创新

     

    油气中心按照“石油专业为主、其他专业配齐”的思路,通过划转、选调、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面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直属事业单位及石油企业、高校招揽优秀人才。2年多来,该中心开展了7次人才引进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人才队伍。同时,该中心还加大了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依托各类人才与团队培养计划、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二是公开遴选项目负责人,采用放开申报、公开竞争、民主票决方式推优荐才;三是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建“地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推荐优秀科研人员担任导师;四是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教育;五是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开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竞争促提升。据悉,该中心1人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人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中国地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人荣获“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2人获“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称号。

     

    没有一流的科技,就没有一流的成果。该中心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油气地质调查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油气地调科研的活力和生命力。目前,由油气中心组建的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两个局业务中心已报局审批,页岩气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野外长期观测基地已建成。同时,该中心科研平台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同时,该中心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仅2014年,该中心举办各类学术活动20余次,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派46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找准行业标杆,利用后发优势,提高科研水平,是油气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2年来,该中心多次组织职工赴石油企业、中科院、石油院校等单位调研学习,积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与中石化勘探公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加快了发展步伐。同时,为鼓励科技人员多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该中心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专利成果、项目验收优秀、成功申报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人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科技引领,搭建创新平台。油气中心聚焦制约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关键性问题,不断加强与中国地调局大区中心、专业中心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油气公司、地勘单位的合作,努力构建开放、共享、互赢的合作平台,着力解决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我国油气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 防控廉政风险

     

    油气中心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项目多,经费盘子大,外协委托量大,合作单位多,存在重大风险;二是人才引进来源广,新人多,如何统一思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能源领域案件频发,行业风气不正,如何在合作的同时避免沾染不正之风,压力巨大,风险巨大;四是党风廉政新规频出,要求日益提高,把中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到不空不虚、行之有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为防控廉政风险,油气中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油气中心制度建设狠抓三个环节:一是大家定制度,制度管大家。让全体职工参与进来,更好地了解制度,从而确保制度更加切合实际,得到更好地执行。二是坚持制度先行。没有制度,先议规则,再依规则来讨论具体事项,确保依规行事。三是及时推进制度“立、改、废”,确保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据悉,该中心现行有效制度58项,基本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序规范进行。

     

    其次是切实强化内控执行。为了让制度真正落地,针对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的实际和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各个节点,该中心坚持抓细节、抓具体、抓关键,重点实施了九大内控机制:一是项目负责人遴选机制;二是严格的内审机制;三是预算计划细化落实机制;四是部署和采购分体运行机制;五是业务决策民主自由研讨机制;六是项目进展及时跟踪机制;七是野外安全日报制度;八是成果效益与绩效分配挂钩机制;九是外协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此外,该中心还对野外用车、样品测试等项目运行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公开竞价方式确定了若干家意向单位,基本规范了服务内容和价格。

     

    再次是重点监管外协资金。该中心高度重视外协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内部监察、巡视、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做到了资金到哪里、监管就到哪里;委托业务招标时,纪检监察人员对专家抽取、开评标等进行全程监督。2015年4月,该中心开通了举报电子邮箱,全面受理外协项目设立、招标、管理、报销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行为和化公为私行为举报,由纪检监察部门专人负责管理。此外,该中心分管领导带队,纪检监察、财务人员组成专项巡视组,赴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等6个承担该中心500万元以上委托业务的高校开展调研,重点检查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抽查了相关凭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该中心做到了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廉政风险和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加强思想建设 增强内在活力

     

    在抓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油气中心也十分注重加强思想建设,用先进文化育人,增强内在活力。该中心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持续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加大创建力度,制定了《精神文明单位建设工作方案》、《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职工行为规范》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学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促进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在政治思想建设方面,该中心一方面坚持把握主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开展一系列群众性、大众化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激发队伍活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树立良好形象,成立2年来,公益性油气地质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突破引起地调系统、油气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该中心着力培育具有油气特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此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倡导“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引导职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二是着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各类活动,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三是以多种方式加强廉政教育,营造强浓烈的廉政氛围。

     

    初战进展良好 调查成果丰富

     

    2012年~2014年,该中心共承担各类项目86项,货币工作量约8.5亿元,基础性、公益性油气调查取得多项成果,其中2项入选“201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项入选“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成果丰富。松辽外围火山岩下侏罗系获轻质原油,开辟了油气勘探新阵地;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首获厚层轻质原油,揭开了油气勘探新序幕;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首次钻获油气,开辟了油气勘探新战场;准噶尔盆地南缘二叠系发现厚油层,开拓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塔里木盆地柯坪1井钻获良好油气显示,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宜参1井获较好油气显示,揭示了奥陶系风化壳勘探良好前景。

     

    新领域新类型油气调查取得明显突破。湘西北复杂构造区下寒武统发现页岩气,证实具备成藏条件;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西部新区尉参1井发现多层气测异常,有望实现盆地上古生界油气重大突破;鄂盆南部黄探1井发现长9段页岩气高含量层段,初步证实了陆相延长组深层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祁连山冻土区再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扩展了资源分布范围;鄂盆南部渭北隆起首获侏罗系油砂,新发现油砂露头6处;松辽盆地北部及外围小盆地、老黑山盆地、新疆拜城地区、三塘湖盆地南部等地钻探发现优质油页岩。

     

    大型含油气盆地综合调查取得初步进展。一是西部主要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取得新进展,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领域的构造、沉积储层、油气成藏、区带目标等方面取得新成果,优选出多个勘探有利区带和远景区带;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组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东部寒武系两个规模性区带已取得勘探重大突破。二是塔里木地震综合处理解释识别出新层系,首次分辨出前寒武系地层和其裂谷型沉积特征,并在塔中南坡和北坡识别出典型台缘相带,揭示了盆地深层结构。

     

    坚持需求导向 积极主动服务

     

    油气中心全面支持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管理、油气体制改革等工作,做到了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油气资源地质调查信息服务。

     

    油气综合研究和动态跟踪支撑政府管理。自2013年起,该中心按年度编写了《中国页岩气勘查开发报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进展》、《中国陆域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开发动态跟踪》、《中国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开发动态跟踪》、《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动态跟踪》,编制了1∶400万全国盆地分布、资源分布系列基础图件和典型盆地石油地质图册等一批基础地质图件。

     

    服务国土资源部油气体制改革。该中心承担了国土资源部勘查司“油气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写完成了《支撑服务部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工作方案(2015年~2020年)》,提出8项重点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全力配合国土资源部开展新疆油气勘查开发勘查区块竞争性出让工作,对该地区连续3年投入不足的85个油气勘查区块进行了梳理分类,对已退出的58个勘查区块收集了重磁电、二维地震、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着手编写了资料包。

    积聚正能量 服务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