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1018-20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成功召开。期间,摩洛哥能源、矿业与可持续发展部阿齐兹拉巴赫大臣,大臣顾问、地质司司长阿哈迈德本拉克哈迪姆以及摩洛哥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等组成的高访团,巡视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摩能矿部地质司联合承办的摩洛哥矿业展台,对展台展示出的摩洛哥矿产、矿业信息和中摩两国地质调查合作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对摩洛哥能矿部工作人员和武汉地调中心援摩洛哥项目组人员为摩洛哥矿业展台的成功展出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齐兹拉巴赫大臣还对武汉地调中心近5年来在摩洛哥东阿特拉斯山和西阿特拉斯山地区实施的地质填图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果表示感谢和祝贺,并希望尽快实施下一个援摩地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

    1020日,受阿齐兹拉巴赫大臣委托,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阿哈迈德本拉克哈迪姆司长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境外地质处刘大文处长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在阿特拉斯山地球开展十个图幅110万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合作项目、实验室与地质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会谈中,摩地质司长对武汉地调中心完成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主动提出为武汉地调中心在摩洛哥设立办事处提供场所。双方还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近年来开展的地质调查合作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地质调查项目合作和培训摩方地质人员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达成了共识。

    阿齐兹拉巴赫大臣与武汉地调中心援摩项目组成员合影

    中方专家与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长会谈

    摩洛哥能矿部高度肯定武汉地调中心援摩地质调查工作

    2018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与摩洛哥王国能源、矿产与可持续发展部,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隆重举行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商务部“援摩洛哥Meknès-Tafilalt地区1∶100000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合作项目”成果资料交接仪式。中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李立,摩洛哥王国能源、矿产与可持续发展部阿齐兹•拉巴赫大臣出席交接仪式、签署项目成果交接证书,并先后致辞。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及经商处有关领导,摩能源、矿产与可持续发展部官员,摩DrâaTafilalet大区委员会主席,摩Tafilalet和Figuig矿区采购和发展中心(CADETAF)负责人以及摩媒体人士共20多人参加了此次交接仪式,摩洛哥官方阿拉伯语电视台SNRT-1对交接仪式进行了新闻报道。

    交接仪式上,李立大使对该中摩技术合作项目顺利完成并取得显著成果表示祝贺,对中摩双方地质科技人员战胜高海拔山区诸多艰难险阻和默默地付出表示钦佩和感谢。他强调,中摩两国在地球化学填图领域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中方将以中摩建交60周年为契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八大行动计划”框架下,继续在能源和矿产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摩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摩能源、矿产与可持续发展部阿齐兹•拉巴赫大臣感谢中国对摩洛哥无私的援助和为摩洛哥地质科学领域提供的宝贵成果及数据资料,强调矿产勘探对摩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具有重大意义,希望中摩双方能够继续加强矿产研究和地球化学领域等多方面的合作。

    按照“援摩洛哥东阿特拉斯Meknès-Tafilalt地区1∶100000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合作项目”会谈纪要及成果资料移交有关要求,武汉地调中心于2018年9月初完成法语版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的印刷工作,并将该项目11套地球化学系列图件(308张/套)、10套地球化学说明书(3本/套)、10套地球化学图册(3本/套)、10套数据光盘等资料运抵摩洛哥王国能源、矿产与可持续发展部。

    自2014年以来,武汉地调中心已与摩洛哥合作开展了2项商务部援外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摩两国地学领域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交接仪式将作为纪念中摩建交6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本项目成果资料也将作为中摩建交60周年重要成果展示的展品。

    李立大使(右二)与阿齐兹拉巴赫(左二)签署项目成果交接证书  

    摩能矿部地质司司长本拉克帝姆(前排右一)介绍项目成果 

     李立大使(右)接受摩方记者采访  

    摩官方阿拉伯语电视台SNRT-1报道交接仪式

     
    援摩洛哥项目成果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用长远眼光搞清楚地质成矿背景才能为未来找矿提供重要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24岁开启地质人生

    在四处找矿中

    提出

    “大冶式铁矿

    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

    总结了

    锰磷矿层变质变形规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20世纪60-70年代

    他多次率队援外

    在巴基斯坦找到赤铁矿

    为苏丹探明铬铁矿近百万吨

    ……

    1981年任苏丹国地矿局顾问,赴红海山区考察铁矿(中)

     

    20世纪80年代

    他开启了自己创新的巅峰期

    提出了

    矿产勘查的“双控论”

    “合理域”模型

    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

    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在工作室对岩矿标本观察研究

     

    20世纪90年代

    他组织编辑出版了

    《中国矿床模式》

    带领团队完成了

    《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

    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

    一系列成果

    让他获得诸多荣誉

    在获第四届李四光科学奖会上(右)

     

    但是

    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而是把目光转向国际

    参与编制了

    《1∶1000万亚洲成矿图》等图件

    总结提出了

    “四元”模型

    裴荣富院士在工作

     

    如今

    他用毕生积蓄设立基金

    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

    投身地质事业

    他说: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

    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

    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裴荣富

     

    为国家勾勒找矿蓝图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裴荣富

    8月24日,裴荣富刚刚度过96岁生日。作为一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踏入地质行业已70余载,踏遍青山,为国家探明铁、磷、锰等丰富矿藏,开创“双控论”“合理域”等固体矿产勘查模型,提出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异常成矿”等新概念,建立研究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的“四元”模型,为地质勘查、合理探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如今,这位九旬的老院士担任我国“1∶100万海陆成矿系列编图”项目名誉顾问,通过总结海陆成矿演化的规律,勾勒着新一代找矿蓝图。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得。

    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24岁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他的地质人生就此启幕。

    毕业后,裴荣富先后赴山西大同、辽宁青城子、山西五台山和丹东接梨树,开展煤炭、铅锌矿、铁矿和铜矿普查工作,在实战中积累了对各类矿床的丰富经验。此后,他又参加了湖北大冶铁矿的普查勘探和江苏海州磷矿的资源评价,在实践中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总结了锰磷矿层变质变形规律,为两地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我来说,野外考察是从学院走向地矿界从事矿业开发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我后来在地学界成长的基础。”裴荣富说。

    20世纪60~70年代,裴荣富受命领衔国家地质援外项目,先后率队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在巴基斯坦卡拉巴赫找到了赤铁矿,为苏丹探明铬铁矿近百万吨,并在苏丹红海山区探明1530余万吨富铁矿。他和援外团队的工作受到巴苏两国地质部门的高度评价。

    1979年回国后,裴荣富先到原地质部地矿司黑色金属处任工程师,继而调至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在持续深入进行野外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这一时期成为他创新的巅峰期。

    20世纪80年代初,裴荣富率领原地质部综合地质大队等单位的研究队伍,首次在全国完成10个矿种、30多个矿山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他提出了矿产勘查的“双控论”“合理域”模型和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为高效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路,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20世纪80~90年代,裴荣富先后在南岭、华北、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在区域成矿学、成矿年代学理论方面又有诸多建树。1995年,裴荣富组织原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等28个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中国矿床模式》。该书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4大构造成矿域和27个成矿堆积环境,建立了92个普适性矿床模式,是当时我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大荟萃。

    他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研究团队历时4年完成《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一书,提出特大型矿床与一般矿床在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上存在差异的见解。

    众多理论创新和开创性的工作让裴荣富在1995年获得中国地质学研究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并于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工作要勇攀高峰”

    荣誉并没有让裴荣富停下前进的脚步。“地质工作要勇攀高峰,不断深入。”他说。

    长期的国内外地质实践工作,让裴荣富深刻感受到矿产资源图在找矿中的重要性。他把目光转向国际,申请编制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

    2008年5月,由裴荣富任首席科学家完成的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他的带领下,由中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地质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提出了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厘定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

    “全球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并达到有开发效益的概率,不超过10%。要突破这个瓶颈,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裴荣富说。他们还提出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的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极大地丰富了经典矿床学成果。

    这项国际合作为我国地学“走出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裴荣富被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称号,当时只有8位国际著名矿床学家获此殊荣。此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又批准裴荣富担任首席科学家,先后编制了《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和《1∶1000万亚洲成矿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促进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2017年,已是93岁高龄的裴荣富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从地质、环境、技术和经济4个方面研究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的“四元”模型,指出只有在地质背景显示有矿、勘查开发技术可行、能实现矿床经济效益最大化且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才是合理而非盲目的。他和团队还运用该模型检验了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四元”模型与裴荣富此前提出的“矿业三资”——资源、资产、资本,以及“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再发现(Rediscovery)和复垦(Reclamation),共同构成了他的绿色矿山开发理念。他希望能够通过“四元”模型、“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让地质资源经过合理勘查变成资产,再经过合理利用变成资本。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如今,裴荣富仍在继续他的事业,作为我国1∶100万海陆成矿系列编图项目荣誉顾问,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这一系列图集的特点是海陆统筹,总结海陆演化的规律,对于找矿预测很重要。”裴荣富介绍,目前该项目要绘制的7幅图已经完成80%,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70多年的地矿勘探实践,让裴荣富体会颇深:地质工作不确定性非常大,必须通过长期的野外调查,才能达到对客观地质体的正确认识,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攀登科学高峰,所有论著必须建立在稳固野外工作的基础上。

    回顾地质生涯,他总结了地质工作应遵循“DECUT”5字箴言:D(Description)即描述野外地质观察研究是基础;E(Experiment)即开展室内测试是野外基础地质的锦上添花;C(Correlation)即已有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对比,避免坐井观天;U(Understanding)即对客观地质的理解,达到知其所以然;T(Theory)是达到理性认识和自主创新。他说,这是“从事地学工作的研究者脚踏实地攀登高峰的阶梯”。

    裴荣富说:“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用长远眼光搞清楚地质成矿背景才能为未来找矿提供重要价值。”“希望自然资源部加强地质工作、支持矿业发展!”

    这位九旬院士一直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地质事业。今年5月,“裴荣富矿产勘查奖”正式设立,成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谈到用毕生积蓄的500万元设立该基金,裴荣富说:“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院士裴荣富:为国家勾勒找矿蓝图

        9月22日至23日在沈阳召开了“中俄蒙等毗邻地区第八届地质及成矿对比研讨会”。本届讨论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后贝加尔边疆区自然资源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大地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连长云副主任、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单海平主任、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张允平副主任、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后贝加尔边疆区政府自然资源与生态部部长塔拉巴尔考.阿列克山德尔.尼克莱耶维奇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地质调查局、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后贝加尔边疆区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大地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俄罗斯科学研究院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地质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地质学与金属矿床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研究所、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俄罗斯沃斯托克地质有限公司、俄联帮《东方地质》企业、日本国家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地质勘查局矿业集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交流论文38篇 
        针对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讨论,内容涵盖区域成矿、矿床特征、找矿方法和理论、资源定量评价、靶区优选、矿产勘查与开发、选矿、东北亚地区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变质核杂岩、蛇绿岩、绿岩带、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古地磁、岩石圈演化、岩浆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与成矿的关系、地质和成矿年代学、遥感地质、中国毗邻地区地质和矿产及对比等。范围涉及到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和日本等地区,内容丰富新颖、文图并茂。 
        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了在中国辽宁鞍山地区发现的最古老3.8Ga.的不同类型太古宙奥长花岗岩、中国辽宁省东部太古宙沉积变质铁矿床、辽宁金刚石矿产矿床、辽东古元古界地质剖面及相关矿床(大石桥和海城地区菱镁矿)和30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的大连地区韧性滑脱构造等地质内容。 
        这次国际研讨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野外地质考察展示了新的地质成果,地质学家在理论认识与技术创新方面进行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同时也进一步相互认识和增进了感情的交流。会议将为今后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和资源勘查与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期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大地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南部、中国东北部)深部构造、地球动力学及成矿学》研究工作协议书”;与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后贝加尔边疆区政府自然资源与生态部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进行了座谈讨论,明确了第九届中俄蒙毗邻地区国际地质研讨会的有关事宜,探讨了今后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方向和研究工作的领域。

     

    中俄蒙等毗邻地区第八届地质及成矿对比研讨会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