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年5月20日,出访巴西的李克强总理在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为里约奥运专线制造的地铁列车,体验其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运行的全过程。

     

        巴西名城里约热内卢的地铁公司内,一辆从中国长春跨越重洋而来的银色列车,亮眼地停在试运行轨道上。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里约州州长陪同下,步入车厢体验列车的舒适度和安全度。“这是中国装备的机遇,也是对中国装备制造的检验!”得知里约市民对中国产的地铁列车非常满意后,李克强当即表示,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中巴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典范”。

     

        这一幕发生在巴西当地时间2015年5月20日上午。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访拉美四国,而“国际产能合作”正是贯穿此访的一个核心理念。

     

        就在5月17日李克强踏上访程的前一天,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被舆论解读为“重要的路线图”。

     

        事实上,这一路线图此前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部署过。作为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亮出的一张新牌,国际产能合作也经历过一个相互磨合深化与认同的过程。观察人士注意到,从最初的“双方”合作演进至“多方”合作,正是基于各方利益的最大契合点,国际社会才对此积极回应。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理念即:位于全球价值链上不同位置的国家,通过多方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共同“分享”工业文明与和平发展曙光,在多方深度合作中,提升各自位置,重构价值链,实现“多赢”格局。

     

        这样基于全球视野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势必给中国带来更多红利。正如李克强在常务会上多次强调的,借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是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机遇。

     

        ■ 改革开放初期,靠输入生产线成就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也走到“产业输出”的时候了

     

        在被视为“行政系统最高决策平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不到40天内,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部署国际产能合作。

     

        2014年12月24日的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李克强明确提及与国际产能合作有关内容。

     

        2015年1月28日,常务会议题中出现了“部署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总理说,“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经济发展,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重大机遇。”

     

        据悉,当天会议上,针对这一议题,足足研究讨论了两个多小时。

     

        国务院常务会议初步确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由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金融支持的运作模式。

     

        2015年4月15日的常务会上,一个细节透露出总理对于这一议题的高度重视:当天的会议部署落实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这一条要写进来!”在上会文件原有表述之外,李克强特意要求加上两项内容,其中一项就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李克强在多次常务会上阐释过国际产能合作对于中国经济的深远意义。

     

        “我们常说,要从‘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升级,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产业输出’。这也与发达国家的转型路径相吻合。”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常务会上说,“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国家把大批生产线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也走到‘产业输出’的时候了。”

     

        总理进一步强调,推动中国装备及优质产能“走出去”,目前是一个极好的时点。

     

        “现在不仅发展中国家,包括中东欧的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基础设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甚至有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面临老化等问题。”李克强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性价比有很强的竞争力,因而要不失时机加快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与各国广泛进行产能合作。”

     

        ■ 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帮助输入国发展实体经济,也推进了其工业化进程

     

        梳理国际产能合作,李克强总理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共进“天价早餐”,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年12月底,李克强出访哈萨克斯坦时,两位总理在早餐间围绕“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初步敲定了一份价值180亿美元的大单。

     

        后来在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讲起了当时的情景。

     

        “哈萨克斯坦公共产品匮乏,希望加大投资力度、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但他们国内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生产线一条都没有。所以我提议,与其他们向我们购买成品,不如我们去当地直接建厂。”总理说,“哈方一听非常乐意。因为中国输出生产线,不仅帮助他们发展了实体经济,也推进了他们的工业化进程。”

     

        也就是在这次常务会上,有关国际产能合作的行动路线图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比如,对于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会议确定要“大力开拓”相关国际市场,探索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确立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目标后,与一些国家的产能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仅仅与哈萨克斯坦几个月的合作,订单预计就超过500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全年出口额的一半。”

     

        ■ 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合作关系就此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会见法国总统奥朗德,并同法国总理瓦尔斯举行会谈,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联合声明。

     

        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欧盟。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出席中欧工商峰会时,李克强在致辞中说:“2014年,中欧每天的贸易量就超过17亿美元,全年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中欧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经济体,应该携手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讲到这里,他笑着转身,对着同样坐在主席台上的容克说:“中方参与欧洲投资计划的考虑是宏大的,主席先生须得有个好胃口。”

     

        这是李克强与容克的第一次会面。他力推的“国际产能合作”与容克提出的“欧洲投资计划”不谋而合。最终,中欧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同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并尽早达成一个全面的中欧投资协定。

     

        此间评论称:基于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全新思路,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合作关系就此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据不完全统计,李克强总理出访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拉美四国期间签署的基建、产能等实际项目及意向协议,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一个多月后总理出访欧洲,这份国际产能合作的成绩单被进一步丰富:中国与比利时签署12项双边合作文件,金额超过180亿欧元;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联合声明。

     

        这被媒体评价为“开拓性的联合声明”。此前国际社会还没有过这样的协议。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法国等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

     

        对于中国总理力推的国际产能合作而言,这样的坐标系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将中国的中端装备与法国的核“芯”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促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对法国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而对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核“芯”技术,提升自身工业化水平。

     

        1+1+1>3:这正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奥妙所在,也意味着中国会在全球市场上赢得更多和平发展伙伴,并从中获得更加持久的红利。

    正如李克强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言:“中国经济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开放与改革一样,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常务会议回顾解读(九):国际产能合作:1+1+...

    “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启动仪式

    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无疑将给我国经济尤其是矿业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我国矿业投资安全高效地“走出去”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2015年6月9日,由展腾投资集团发起,香港天立国际集团、中亚资源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的国内首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矿产资源及产业的私募股权基金——“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我国矿业投资在“走出去”方面又多了一个投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加了一把“安全锁”。

     

    矿业产业发展基金应运而生

     

    2013年9月至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一带一路”旋即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词,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引擎。而到了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标志着作为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开始在2015年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经贸、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人文交流、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矿业投资“走出去”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

     

    “在全球矿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给矿业发展带来机遇,而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我国矿业投资‘走出去’,将有效弥补我国资源环境不足的问题。”展腾投资集团董事长高健智表示。

     

    然而,我国矿业投资“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矿业项目的并不少,但大多铩羽而归,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除了对目标国尽职调查不够、政治风险考虑不足、文化理念差异较大等,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程序复杂,决策太慢,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如何让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之路更便捷、更安全,使“走出去”的成果更突出、更明显,无疑成为了我国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而“一带一路”矿业发展基金的成立,不啻为我国矿业投资安全“走出去”又提供了新的选择模式。

     

    我国国有企业如果在海外发现一个优质矿业项目并准备投资,则需要层层审批。等投资计划审批下来时,这些优质项目早被其他国家的企业拿走了。更令人忧心的是,海外的一些国家一听说我国国有企业准备投资买哪一个矿山,那一个矿山肯定马上涨价。

     

    高健智介绍说:“失败有原因,成功有办法。成立‘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首先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这方面的‘痛’。”

     

    但是,对“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的时机把握准确,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符合国际战略规划,容易获得政府支持。

     

    助力安全高效“走出去”

     

    “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是专注投资于“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及其相关行业的私募股权基金,以股权及其他多种金融工具投资于签约的标的项目。投资领域以“一带一路”上的优质矿产资源、基础设施为主,并将重点投资与采矿业、选冶业、勘探业、物流业及贸易相关且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高健智介绍称。

     

    矿产资源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使“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有所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必须有很丰富的矿产资源。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京彬的一席话则打消了人们的顾虑。王京彬指出,从全球矿业发展趋势上看,虽然矿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低迷形势,但长期将震荡上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将提振全球矿业市场。

     

    “2015年至2017年将是低风险资源扩张的重大机遇期。‘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巨大,区内矿产资源近200种,价值超过250万亿美元,占全球的61%,拥有巨大的投资机会。此外,‘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资源消费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王京彬表示。

     

    既然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为什么还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高健智自有自己的“小九九”:“矿业发展首先离不开交通的发展,许多矿业项目包括国内的一些项目因交通不便影响了建设和发展。新疆、贵州不乏一些好的矿业项目,但存在交通问题而无法很好地发展。没有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支持,在国外的矿业项目的回报收益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中亚地区有很多矿山,要么是资金不充沛,要么是交通不畅通,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中国铁建投资有限公司来作为‘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此以来,可以有效解决所要投资的矿山企业的交通问题。”高健智表示。

     

    基金作为新的一种投资模式,保证资金安全无疑是首位的。高健智认为,投资只有输家和赢家,而没有专家,所以对海外矿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让投资海外的企业成为赢家,而不是输家。

     

    而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必须具有一流的管理团队和丰富的经验。

     

    据悉,该基金管理人北京展腾渤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展腾投资集团设立的专业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着眼于我国国内资本和境外项目资源的直接对接,投资领域涉及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矿产资源、文化传媒、消费行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国际化专业投融资团队。

     

    而合作伙伴中亚资源有限公司则以中亚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为核心业务,是集矿业投资、开发、勘探、生产为一体的国际矿业公司。自2008年起,其陆续取得了中亚5个优质矿产项目,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当地地质专家和管理团队,并按照JORC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地勘工程,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最主要的矿业投资企业,也是最早进入吉尔吉斯斯坦进行矿业投资的中方企业之一。

     

    而另一个合作伙伴香港天立国际集团矿产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的实力也同样不可小觑。该公司专门提供矿山勘探开采、项目融资并购以及企业评估等服务。

     

    “通过与香港天立国际集团、中亚资源有限公司等合作,‘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团队将充分发挥各方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潜力,为我国矿业投资‘走出去’保驾护航,更好地推动矿业产业的发展。”高健智信心十足地表示。

     

    万事俱备东风起

     

    “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的成功与否,以及该基金能否更好地为我国企业矿业投资“走出去”服好务、助好力,关键还在于对矿业项目的掌控程度。

     

    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启动仪式上,基金发起人同期发布了包括吉尔吉斯斯坦铝钾、水泥工业联合体、SGT吉尔吉斯斯坦金矿项目、Nike哈萨克斯坦金矿项目等18个优质项目,对项目的地理位置、矿业权取得情况以及资源储量、开采规模、选矿工艺等进行了说明。

     

    香港天立国际集团CEO陈式立在对扎尔达列克铝钾矿、哈萨克Prime金矿、苏古特金矿等重点项目进行了相关介绍后表示,中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矿产资源优势。目前,在“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池中,其已控制了51个“一带一路”上的优质矿业项目,包括金、银、铝、铜、铅、锌、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

     

    “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的成立,无疑开启了新时期下我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业的新模式。但是,新模式必然存在一定的新风险,如何回避和防控风险、增加“走出去”的安全性,自然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政治和商业风险。企业还需要通过风险管理与保险等措施规避出口收汇风险。”在谈及“走出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时,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深专家林九江表示,在“一带一路”矿业投资过程中,要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的帮助,使企业增加贸易机会、获得融资便利、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弥补收汇损失。

     

    然而,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至于其发展前景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一带一路’矿业产业发展基金募集规模100亿元人民币,募集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仅仅半年时间,是否可以实现?每个项目的投入不超过2亿元,意味着100亿元的资金至少需要投向50个项目。而2亿元的限额对于一个成熟的矿业项目来说,不足以形成对项目运营的管控。”相关业内人士比较谨慎地说。

    为矿业投资“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