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夏雨滋润,激情涌动”。2018年7月20-22日,“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成功举办。这是为进一步贯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九大以来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切实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1+1+6”机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统一部署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功举办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野外学术现场研讨会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省级地调院、行业地勘单位、高校等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峰,围绕“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所李锦轶研究员,吉林大学张兴洲教授等6位专家就“西拉木伦河构造带等东北地区古生代重要断裂构造带演化特征”及“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前中生代重要地质构造单元研究新进展”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百余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沙德铭主持了开幕式。沈阳地调中心总工程师朱群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深入交流与合作,探寻国际前沿地质领域发展方向,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基础地质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团队。如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大泉子屯地区识别出24-25亿年新太古代TTG岩石组合,在乌兰浩特地区识别出18亿年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组合,首次确定了龙江地区和乌兰浩特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在西拉木伦河大板镇、海勒斯台、爱民屯和巴拉格歹地区新识别出多条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为进一步研究西拉木伦河构造带、贺根山-扎兰屯构造带和大石寨-蘑菇气构造带演化特征等提供了新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大兴安岭中南段洋陆转换以及兴蒙造山带东段早期地质记录的认知水平。 

    本次研讨会野外实地考察了赤峰市北部巴林右旗至通辽市扎鲁特旗一带近年来由沈阳地调中心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新识别出的石灰窑、吉林达坝和半拉山构造混杂岩等重要地质记录,来自多个地勘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现场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大会既让参会代表了解到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大兴安岭地区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研究发展的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也加深了“洋板块地质学新理论”的认识。参会代表们既是一名倾听者,也是一名参与者,享受了大会带来的脑力激荡和视觉碰撞,圆满达到了会议的预期效果。会后,各位代表带着收获依依不舍地离开,期待着在下一次基础地质野外现场研讨会议上再次相聚。

     

     

     

    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基于“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开展了地质调查全流程知识+认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泛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体系、方法和流程的研究。在地质填图方面,经过近5年的攻关与试验,基本形成了基于填图单位、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方法、流程和软件系统和应用平台。为检验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方法及应用能力水平,该团队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正在开展奈玛拉吉、巨里河及荷叶哈达等1:5万图幅填图工作的野外项目组,开始同步野外示范应用、验证与评价工作。

    正在开展的3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区属通辽市西北部的扎鲁特旗。其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查明扎鲁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层序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查明火山岩岩相及火山构造特征,探讨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与探讨环境演化及生态景观变迁特征。目前,工作区内共划分14个岩石地层单位和7个成因类型填图单位,涉及大于162种不同填图单位的岩性。

    基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是在该项目三幅图幅区域有近45%左右未跑路线的空白区工作程度基础上开展完整三幅预测地质图验证与评价工作的。通过地质路线知识的学习,采用深度学习,提取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不同成像方式的遥感数据(含SAR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约50种数据特征,在确保地质对象分类识别正确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再开展地质图预测。模型计算精度达98%以上,地质对象的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超过95%,不同填图单位的岩性测试样本平均召回率超过92%以上。

    2020年9月18日至22日,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福建地质调查院相关项目合作组与沈阳地调中心该图幅1:5万图幅填图工作的野外项目组一起通过野外实地验证、室内讨论等形式对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和评价:预测准确的地质体评价;预测新的出露位置并准确的地质体评价分析(指原地质草图未体现);预测与认识不同的地质体评价;浅覆盖地区揭露预测评价;一定深度预测地质对象的评价;地质体相邻关系准确度的评价;火山机构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总体构造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

    目前实验效果表明,预测图有效兼顾了地质体宏观特征的表达及地质体预测的准确性。从宏观来看已经比较接近一名野外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填绘的地质图。预测的地质图基本与目前工作阶段人工填绘出的地质图中地质体的分类及地质体的形态均展现较好的一致性;预测地质填图单位在新的出露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得到验证。在火山机构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方面,预测地质图中共有5处以得到验证,确定在该处存在火山构造。另外,SAR数据的加入展现了所预测的地质图具有浅覆盖地区揭露预测地质体的能力,可以预测出第四系覆盖下的地层展布。

    地质图深度学习预测地质图模型核心就是把近百年来地质人员填图的方法、经验和知识形成可计算的知识库,通过人工智能将各种原始数据转化为高维特征表达,最大化去发现和融合相关填图单位及岩性与多专业(涉及地物化遥)、多模态(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或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多尺度数据(最高精度0.8米,一般精度为10-2000米之间)、可反映地表及一定深度下(去部分掩盖层)等地质特征的数据特点,精度最大化地预测地质填图单位及岩性,最终使地质图最基本的地质对象---填图单位及岩性在空间的分布形态和展布方向、分布位置、地质对象之间的相邻关系等指标可以准确性最大化的体现和表达。这项技术突破后,将进一步变革现有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变地质填图为优化地质路线+地质知识图谱+地质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为一体的新型地质填图模式。

    </p><p>

     

     

    </p><p>

    基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