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最早由美国人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在1970年发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世界地球日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日,并在2009年正式被联合国纳入国际节日。

    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当时只是美国范围内的一项社区性活动。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失败,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漏事故,当时的美国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他们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个“地球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近2000万人参加了当天的游行和演讲会,美国国会也在这一天休会。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1/3的鱼类资源枯竭。

    世界地球日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正是在1990年。1990年4月2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通过电视发表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讲话,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此后,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用以进行相关的纪念和宣传活动。2018年,我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意在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目的。

    世界地球日我们应做些什么

    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公益活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保护地球,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发起了很多公益活动倡导人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比如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熄灯一小时”活动,已经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和机构参加进来。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来说,我们都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地球呢?

    ●绿色出行

    自行车无疑是当下最流行、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果你准备出行且路程不远的话,就请不要乘坐私家车和公共汽车了,我们来一个环保出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中,还可以锻炼身体。如果路程很远的话,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就可以了。

    ●拒绝使用塑料袋

    检查一下家中的餐具,购物袋等生活用品是不是塑料或纸质材料制成的,塑料材质不易分解,纸质产品则是一次性的,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我们可以身体力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冲水马桶是家庭用水的重点设备,过去很多家庭把废水直接排掉,如今很多人开始存留废水用来冲马桶。

    ●充分利用白纸,使用再生纸

    广大办公室一族,可以把用过一面的纸翻过来做草稿纸、便条纸。拒绝接受那些随处散发的宣传物,制造这些宣传物既会大量浪费纸张,又会因为随处散发、张贴而破坏市容卫生。

    再生纸是用回收的废纸生产的,一吨废纸=800千克再生纸=17棵大树。在很多国家使用再生纸已经成为时尚,人们以出示印有“再生纸制造”的名片为荣耀,以表明自己的环境意识和文明教养。

    ●参与植树

    参加领养树的活动,在树上挂一个小牌,写上你的名字,定期给它浇水、培土,照料它成长,让它成为你家庭的一员。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约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历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

    1992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3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4年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1995年 拯救地球

    1996年 认识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惜资源,造福人类

    1997年 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8年 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9年 防治地质灾害

    2000年 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

    2001年 地质遗产保护

    2002年 善待地球

    2003年 生命之水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 认识地球 和谐发展

    2009年 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2010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

    2011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2012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 保障科学发展

    2013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2014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2015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16年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2017年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2018年 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各国如何纪念世界地球日

    美国

    美国是世界地球日的发源地,庆祝世界地球日的传统由来已久。美国民众对于庆祝地球日的热情也较高,庆祝活动大多由民众自发组织,各大企业也会在这一天推出相关的纪念活动。

    美国大众常常在世界地球日上街游行。在这一天,人们会穿着环保材料制作的服装、展示环保相关的生活用品,在大街上跳舞、播放音乐,以此来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

    美国的各大企业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世界地球日的重视。苹果公司就曾发起“Apps for Earth”的活动,旨在宣传和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关注的生物环境问题。世界地球日当天,美国所有苹果零售店的苹果标识都换上了绿叶,店员也都换上了绿色T恤。迪士尼公司也曾拍摄过一部名为《熊世界》的自然纪录片,并将其部分票房捐赠给了自然保育基金。

    日本

    日本是一个环保大国,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民众,对环保都十分重视。除了世界地球日,日本还有一些特有的环保性节日。

    世界地球日在日本颇受欢迎。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曾在2012年举行了以“善待地球,倡导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日本310多家企业和协会组织在公园内摆摊设点,宣传环保理念,推介环保产品,“日本小姐”前田智子也到场宣传。该活动吸引了众多东京市民参与。

    此外,日本还将每年的7月7日定为“清凉地球日”。日本政府号召人们在这一天熄灯断电,关掉空调,走到室外纳凉,节约电力资源。在这一天,东京铁塔等地标建筑的装饰灯光会被关闭,一些日本官员和明星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到活动现场分享节电心得。

    印度

    印度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每年环境退化给印度增加的发展成本是800亿美元,相当于其一年GDP的5.7%。因此,印度政府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

    2010年,在世界地球日迎来40周年之际,印度政府与“地球日网络”组织联手,制定了一项名为“印度计划”的环境保护项目。该项目计划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建立女性环保领导小组、培训环保专业人才等手段,在印度推广环保计划。

    此外,“地球日网络”还在每年的地球日当天开展各种活动,邀请印度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印度政府和“地球日网络”组织通过纪念音乐会、社区服务和植树计划等,让印度民众了解环保对于这个国家的紧迫性。

    巴西

    巴西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巴西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巴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提倡环保,改善巴西的自然环境。

    2009年地球日被联合国正式纳入国际节日,当时的巴西政府在全国中小学内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巴西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图片展、教育讲座等向中小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同时还让环保警察走进中小学,讲述各种环保案例。此外,巴西环保部门还通过广播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

    巴西还曾利用足球比赛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经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加入特效,使足球场的绿茵地在4分钟内从绿色变成棕色。此举使得巴西民众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的浏览量提升了73%。

    关爱地球从点滴做起——世界地球日我们应做些什么

    为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地调局科普办公室双重职责,全力做好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利用科学传播优势,认真谋划,精心准备,陆续推出丁文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2016年度地质科技专题展、地质科普大讲堂、地质科普进校园、地质科技进展巡展、科普专题讲座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科普活动;同时完成地调科普网上线和启动“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民众奉上一道道科学人文盛宴。 

    丁文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沿着先贤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行 

    2017413日是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为缅怀丁文江先生的科学成就和为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丁先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生的治学风范和学术思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联合泰兴市人民政府在江苏泰兴举办了“丁文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地调局文献中心及地方省、市专家学者代表,丁文江先生的亲属等100多人参加大会。 

    会议安排主题报告、代表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代表认为,在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地质事业上,丁文江先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研究和活动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发挥了先驱的作用。 

    会议缅怀丁文江先生的同时,还提出向先生学习的倡议。倡议大家学习先生致力于民族振兴的责任担当,学习先生为万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科学爱国情怀;学习先生“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的实践拼搏精神;学习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神。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深刻领会了局党组确定“责任年”的深远意义。我们会继续秉承地质先贤精神,紧紧抓住机遇,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围绕“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征程上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谱写新篇章。 

     

    2016年度地质科技专题展 

    ——搭建地质科技传播平台 

    2017417日,文献中心精心谋划的“2016年度地质科技专题展”拉开帷幕。文献中心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内和图书馆内布置了2016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度地质科技成果展、地质调查十大科技进展和生物大灭绝等系列展览,以展板、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地大师生及社区居民宣传地质调查成果、地质科技进展和生物大灭绝知识。学生们在地质调查科技进展和生物大灭绝系列展板前驻足观看,热烈讨论;教师们则对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饶有兴趣地品头论足。 

    此次系列展览持续一周,文献中心借助地质科技专题展览,为推介地质科技成果、传播地学科普知识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地调行业后备人才开辟了深度认识和全面了解地调局的窗口。 

     

    地质科普进校园 

    ——让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 

    420日,石油附小的电教教室格外热闹,地调局文献中心主办的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之走进石油附小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主办方邀请了地质出版社的倪志玲和马睿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生物大灭绝》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从地质奇幻故事入手,由生活引入科学,由浅入深地讲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演化史中的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无脊椎动物消失;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时期,鱼石螈出场;第三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地球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第四次生物大灭绝时期,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几乎全部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地球霸主恐龙灭绝。在这几次被视为生物演化史上革命性的事件中,除了地球自身的演化外,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也对生物的灭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办方旨在通过科普活动向孩子们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倡导大家用科学的方法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科普讲座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通过科普知识抢答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对能源资源的认识;通过现场绘画的形式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地球和未来的世界。 

    本次活动全程采用幽默风趣的儿童语言、开放活泼的表现形式进行科普展示,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愿望,点燃了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地质科普进社区 

    ——让地质科技走进百姓生活 

    421日,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地质学会、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多家单位联合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东门举办了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文献中心精心制作的“地质科技专题展”系列展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围绕“三深一土”科技发展战略,宣传资源国情,介绍地质灾害防治,普及服务民生的地学知识。 

    系列展览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把高深的地质科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工作人员的精彩讲解,现场咨询和答疑、发放宣传材料、展示宣传展板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了地球生物演变历史、地质科技进展、我国矿产资源概况等地学知识和国土资源国情现状,吸引了大量市民的驻足观看,起到了很好的科学传播效果。 

     

    科普大讲堂 

    ——让科学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42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和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办的科普大讲堂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讲,来自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教授级高工为现场五百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看护地球的“天眼”》的精彩讲座。 

    “天眼”是深空对地观测的一个形象比喻。遥感是“由表及里、由上到下、从外到内”为我们认识地球、利用资源提供技术支持。遥感就像人类的第二双眼睛,从遥远的天际时刻注视着地球,从而实现对山、水、林、田、湖等多角度立体式的动态监测。在深空对地观测领域,遥感以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气象遥感等形式来实现地球的全方位监测,进而实现在资源调查监测、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领域实现精准化管理。 

    熊盛青总工程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为听众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奥的地球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引发了听众对遥感技术应用的浓厚兴趣。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对地质科学的理解,并提出了他们思考的问题,如:人类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地下空间?太空垃圾该如何处理…… 

    科普大讲堂作为国土资源部和地质调查局科普活动的一个品牌产品,已连续四年在地球日活动期间推出重磅科普讲座,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地质调查科普网 

    ——努力打造地质科普传播平台 

    世界地球日期间,由地调局文献中心开发运维的地质调查科普网正式开通上线。 

    地质调查科普网开发建设是文献中心履行地调局科普办公室职能,加强地学知识传播,推动地质调查成果宣传,全力支撑地调局科普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地质调查科普网启用全新的主题设置进行构架设计,凸显地学知识生活化、地质科普差异化设计理念。网站整体以“地调科技成果宣传”为主线,以青少年、城乡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服务对象,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结合部局工作重点和科学普及的特点,着力打造“科普资讯、科普活动、热点专题、成果展示、地质人才、地质百科、趣味地质、文苑史话”等主要业务板块。 

    在主要内容设置上,科普资讯是展示局属单位、行业内和地质科普知识点相关的新闻;科普活动旨在推送主题日宣传活动和各类地质主题展览、观赏石展会展览信息;重大计划意在及时展示十大计划的科普目标和阶段性成果;热点专题围绕地质调查工作的六大服务领域,汇聚热点信息,通过专题展现地质调查的过程性和连续性;成果提交和投稿窗口是提交国家地学类重点项目科普成果的入口和科普征文、摄影作品及微视频作品提交的窗口;地学科普资源汇集区是集合图集、名师讲堂、科普作品等资源,展示地调局系统具有地学特色的原创科普作品;地质百科、工具书和政策解读板块是电子版的百科系统和中国地球科学大辞典;活动专题展示区用于各类科普主题活动日专题活动和临时专题活动的展示;科普场馆主要从旅游的角度展示特色地质工作;文苑史话围绕地质学史,就机构变迁、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学科发展演化等方面展现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弘扬地学文化。地质人才展示地质工作者的学习生活成长经历和杰出贡献,体现地调精神的人文关怀。趣味地质通过把地质知识融入科普互动和科普游戏中,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另外,地质调查科普网在技术开发上加强了用户管理认证体系建设,保证了各类信息的安全;在展现方式上考虑不同用户体验,主要运用flash、视频、游戏等形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展示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在传播效果上设置了及时推送科普信息的功能,增加不同受众群体充分了解多远地质知识的机会。 

    地质调查科普网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的集中展示,是国内地学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工作门户网站。文献中心将致力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深度融合的多元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力争把地质调查科普网打造成为地调局科普工作的主要窗口和地调局科普工作宣传的重要阵地。 

     

    科普作品大赛 

    ——集中展示光影年轮里的地质情怀  

    同地球的古老历史相比,人类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却占据了自然大舞台的中心位置,并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逐步实现了上天、入地、下海的梦想。地质学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但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生态、国土规划、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中不断拓展出新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但是,地质科学尚未走进人们的生活,地质工作的科学元素、轶闻趣事和科学精神被地质矿产掩盖。 

    为了体现地质人充满激情的日常生活,展示光影年轮里的地质情怀,鼓励大家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记录下地质科学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更多的人分享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精彩,文献中心作为主办单位,联合了中国矿业报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桔灯勘探公司等业内伙伴,向全国地质工作者、青少年学生、及广大社会公众发出征集原创科普作品的征集令。 

    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评选规则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此次大赛将开启地质科学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以科普视角表现地质科技和地质生活的活动。 

    地学文献中心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掠影

    每一年的地球日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以此来倡导大家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出发,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为做好地球日科普宣传及服务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联合信息资料室,将渤海湾海岸带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沧海桑田的成陆过程,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故事地图”新颖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该“故事地图”采用中、英、法三种语言,以“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变迁”为主题,以中国的大陆海岸、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五千年、现代岸线变迁四个时空维度为主线,从中国大陆岸线的类型与分布,2万年以来渤海湾海岸带的气候环境、古岸线变迁、贝壳堤记录的沧海桑田的成陆过程以及在人类活动参与下的现代岸线变迁等方面结合GIS向公众生动讲述了渤海湾海岸带自己的“地球故事”。意在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唤起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网站首页

     

    天津地调中心“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变迁”故事地图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