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提升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于2018年11月28日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展资源建设调研,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与调研组举行座谈,双方围绕资源采访、资源开发与利用、资源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就深化拓展两单位合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座谈会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部主任表示,知识资源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展的根本,有效地服务科研,只有依靠围绕科研组织良好的资源才能发挥服务效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基础采编团队、开放资源建设团队、知识组织团队和数据资源建设团队齐心协力,利用先进技术,做好各类文献、数据等资源的揭示、汇集、组织、管理、保存和保障,与行业单位共建共享,共同服务国家持续推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此外,长期保存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的长期保存对我国科研、教育、创新的信息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图书馆都应积极合作共同推动这项工作。

    地学文献中心感谢文献情报中心分享资源建设经验,目前,地质工作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转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重大形势变化,地学文献中心迫切需要放开眼界找准目标,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发展经验,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新需求,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文献大数据为基础,整合集成各种来源、类型、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大数据平台的资源体系建设。文献情报中心的经验为地学文献中心下一步资源建设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双方就下一步推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达成共识。

    此次调研有效推动了地学文献中心与文献情报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拓展资源建设,共同服务国家持续推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地学文献中心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展资源建设调研

    9月17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交流访问。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办公室、科技处、战略与情报研究室、海洋地质研究室和大数据研究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本单位的基本架构、重点工作内容和业务布局等情况,以及战略研究和“地质云”建设及应用的相关工作进展和成效。大家就相互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共识:一是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战略与情报研究的交流合作;二是依托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资料优势和兰州情报中心的知识发现和文本挖掘优势,开展情报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合作;三是拓宽合作空间,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智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到发展研究中心交流访问

    为保障地学专业数字文献资源的持续可靠获取, 2018年1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邀请国家长期保存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地学文献中心317会议室就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

    地学文献中心副主任薛山顺首先介绍了地学文献中心概况及数字资源采购情况,国家长期保存中心主任张冬荣介绍了国家长期保存中心概况,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副主任吴振新介绍了国内外长期保存发展情况及我国情况,NSTL资源建设部副主任郑建程介绍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权益谈判情况。数字文献资源是支撑我国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种技术故障、自然灾害、经济动荡、市场变化、管理失误等因素及其巨大的不可预见性,数字文献资源的“网络获取”随时可能中断,使得这些资源实际上处于“濒于损毁”状态,因此,数字文献资源在中国本土的长期保存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体现。国家有关部门对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科技部部署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负责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建设。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实现对部分重要数字文献资源的本地长期保存,并有200余家机构签署了NSTL发起的《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共同声明》。

    地学文献中心对NSTL牵头组织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建设表示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双方还就下一步扩展长期保存资源、推进国家有关部门等对长期保存的支持以及推进高效的合作保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这次交流对有效推动地学专业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与我国国家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合作,对我国地质科研、教育、创新的信息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学文献中相关领导、采编室及信息技术室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yw4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

    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

    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

    近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二级项目“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负责人田黔宁教授级高工带领情报项目组成员及期刊室主任刁淑娟一行赴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进行调研。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研究部、期刊编辑出版部、资源系统建设部相关人员与地学文献中心调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吴新年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发展历程;战略情报研究部主任安培浚副研究员、期刊编辑出版部主任侯春梅编审、资源系统建设部主任祝忠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各自部门的职能定位及业务发展情况;固体地学与资源战略情报资源与海洋战略情报研究团队负责人郑军卫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及项目情况。田黔宁教授级高工对地学文献中心的发展历史及二级项目任务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对非常规能源相关领域的情报产品进行了推介。之后,双方就科技发展态势及监测、情报信息采集及管理、情报产品显示度提升、情报热点追踪以及科技期刊稿源及影响力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经过座谈交流,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在情报研究、集成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出版集群建设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使地学文献中心调研人员印象深刻,双方均认为两个中心在专业领域和支撑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具有相似点,希望今后能有效沟通,在情报研究和学科服务等方面争取合作机会,协同发展。

    地学文献中心赴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调研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学文献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推进地质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项目的整体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于11月21日至23日在成都组织召开“地质大数据技术研讨交流会”,来自地调局发展中心、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科院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地学文献中心信息技术室主任王春宁主持,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地学文献中心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和整体架构,以及所承担的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截止目前进展和下一步发展目标。西安地调中心地质信息处主任王占昌、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副主任郭文胜、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东辉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与会专家一致对地学文献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并从进一步丰富行业资料的积累、加强文献与地质调查科学数据的关联、实现从数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提升等方面对地学文献中心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会后,参会人员赴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进行了访问交流。

    本届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地质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并促进了行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研讨
    赴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交流 
    地学文献中心组织召开地质大数据技术研讨交流会

    美国地调局


        2008年5月12日上午,美国地调局在第一时间里,通过CoreCast(一套直接向听众介绍有关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卫星图片与监测、水质、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疾病等科学观点的广播)报道了中国四川发生的地震。地震的有关情况,由美国地调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的负责人Harley博士与CoreCast做了连线报道,涉及内容有:其广播录音和脚本文件均可从美国地调局网站首页上下载(如图)。

        同时,美国地调局还在地震中心的网页上,公布有关中国四川地震的详细资料,包括地震的详细信息(Details)、基本情况(Summary)、图件(Maps)、科技和技术数据(Scientific & Technical)等。 

    Magnitude

    7.9

    Date-Time

    ·                                 Monday, May 12, 2008 at 06:28:01 UTC

    ·                                 Monday, May 12, 2008 at 02:28:01 PM at epicenter

    ·                                 Time of Earthquake in other Time Zones

    Location

    31.015°N, 103.365°E

    Depth

    19 km (11.8 miles) set by location program

    Region

    EASTERN SICHUAN, CHINA

    Distances

    75 km (50 miles) WNW of Chengdu, Sichuan, China
    145 km (90 miles) WSW of Mianyang, Sichuan, China
    345 km (215 miles) WNW of Chongqing, Chongqing, China
    1545 km (960 miles) SW of BEIJING, Beijing, China

    Location Uncertainty

    horizontal +/- 4.6 km (2.9 miles); depth fixed by location program

    Parameters

    NST=236, Nph=236, Dmin=592.4 km, Rmss=1.19 sec, Gp= 25°,
    M-type=moment magnitude (Mw), Version=A

    Source

    ·                                 USGS NEIC (WDCS-D)

    Event ID

    us2008ryan

        1989年曾发生过6.1级地震;1933年发生7.5级地震,9000人死亡。该区地震不算频繁,但没有预计。
    地震主要发生地震活动带上。大盆地的边缘,NE、EW向,在龙门断裂。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东部发生7.9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地震,是由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南走向的逆向断层或逆掩断层运动造成的。地震震中及其震源机制与发生在龙门山断层或一条构造相关断层的运动一致。地震反映了地震应力的释放,这种能量源于地壳物质从青藏高原缓慢向西运移,与下伏的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的刚性地壳碰撞所产生。
    从大陆尺度来看,亚洲中东部的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以50mm/年的速度向亚欧板块的北向汇聚所造成。两大板块的汇聚伴随着广泛的亚洲高地隆升,以及地壳物质从隆起的青藏高原向东部运移。
        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以前也曾经历过破坏性的地震。1933年8月25日7.5级地震造成9300多人丧生。

     英国地调局报道


       英国地调局在网站以“China hit by earthquake”为题进行快速报道(见图1)。

      

        详细报道如下:
    地震警报:2008年5月12日UTC(世界协调时)06:28分,中国四川东部发生7.8级地震
    日期:2008年5月12日
    发生时间:UTC 06:28分00秒
    经纬度:北纬31.104°/东经103.270°
    深度:10km
    震级:7.8级
    地点:中国四川东部(四川成都西北西方向90km;中国北京西南方向1545km)
        据最新报道,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发生的7.8级地震已造成12000多人丧生。地震发生在四川东部,成都西北方向92km处。远在1500km以外的北京也有强烈的震感。本次地震的规模足以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山区中。此次地震是由于盆地边缘的断层(striking thrust)向东北方向走滑运动所引起的。
        亚洲中部和东部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每年以5cm的运动速度向东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起。碰撞造成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升,并引发相关地震。这种变形挤压还造成高处的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挤出。
        中国频繁遭受大型乃至灾难性的地震。1933年8月,此次地震东南方向90km处发生了7.5级地震,毁灭了叠溪镇及其周边的村庄,并引起大量的滑坡,阻断河流。那次地震造成了9000人丧生,尽管对成都的毁坏不大。

    四川地震在BGS台站上的记录

    青藏高原东部的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图

    四川7.9级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图

    日本地调局


       日本地调局应对四川发生的地震专门组织“对应事务局”,设置在日本地调局情报中心的地质调查规划处。
       另外,专门建立一个网页,第一时间发布地震灾情。 

    图  中国四川省地震汶川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史


     

     

    美国地调局、英国地调局、日本地调局对四川汶川地震...

    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会议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李四光科学论著集》编委会主任邢树文介绍新书编写出版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作了发言,与会领导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图书服务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等机构赠送图书。会议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主持。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下,由地质力学研究所与李四光纪念馆、地质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科学巨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以《超级大师 永恒丰碑》为题,为论著集作序。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全面详实地反映了李四光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历程及丰硕成果,是其毕生研究地球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忠实记录与科学总结。全书收录了李四光1920年-1971年间的专著、论文、讲话、谈话、书信、手稿等,总计篇幅约500万字,按专业领域分成11卷。第一卷至六卷分别收录了其在地质力学、中国地质学、䗴科化石、冰川地质以及天文•地质•古生物五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理论篇。第七、八卷地质力学实践,第九卷讲话辑丛分别为应用实践篇和工作实践篇,是其学术思想指导实践的重要补充。第十卷简文著述,第十一卷文稿荟萃是其思想言行的展现,也是后人理解探讨其科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史,也凝聚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追求真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共产党人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学好百年党史、回顾地质事业百年历史的重要途径,是积极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必修之课,是地质工作者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组织人员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所属情报分析与知识产品研发中心咨询交流,旨在深入了解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情报跟踪和分析、服务及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情报分析与知识产品研发中心王学昭对地学文献中心情报项目组关注的相关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中心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针对中科院院内外学科态势、技术研发、产业趋势、科技竞争力、区域发展等情报服务需求,组织完成情报分析报告,并依据需求,研发新型情报分析的知识服务产品;组织完成引证、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组织科研项目与技术评估服务;组织技术分析、情报研究数据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知识产品研发与管理服务平台。采取新型运行机制,组织完成情报服务,支持知识产品研发与情报分析方法探索。

    另外,双方就情报分析与知识产品研发中心的团队和人员结构及团队专项情报工作和跨团队情报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为今后的情报资源共建共享,情报分析研究上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

    此次咨询交流,拓宽了地学文献中心情报项目工作开展的眼界和思路,地学文献中心将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相关团队建立长期的交流机制,更好地为地质调查重点工作做好情报服务支撑,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适合于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情报工作体系。

     

     
     
    地学文献中心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咨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