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2日上午,陕西省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在拥有奇险峻秀自然风光的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启动。活动现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的游客市民达数千人。

    此次宣传活动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主办,陕西省华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自然资源厅、渭南市国土资源局、华阴市国土资源局、华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启动仪式上,西安地调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致辞中谈到,为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期间,以“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西安地调中心将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向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激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本次科普宣传活动,对提升华山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地位、促进地质旅游发展和地学知识宣传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华山科普基地建设。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讲话谈到当前自然资源有限、灾害频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展地球日科普宣传,目的是宣传自然资源国策国法,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保护地质遗迹的意义,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通过本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热潮。

    西安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宣布第50个世界地球日走进华山地质公园科普宣传活动启动。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游客市民参与热情高涨。主要包括科普知识有奖问答互动、“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环保签名、科普展板宣传及发放科普材料、珠宝玉石鉴定体验、岩石矿物体验、华山地质博物馆参观、走进华山西、北峰山顶地学科普宣传,科普进课堂-走进华山中学等活动。以此向市民游客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倡导全民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自然资源,引导全社会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

    活动中西安地调中心设置了岩石矿物标本体验与珠宝玉石体验与免费鉴定,让游客市民真真切切体验了矿产资源标本和珠宝玉石标本,科普宣传员耐心讲解矿石的成分和成因等知识, 鉴定专家讲解如何辨别珠宝玉石真伪,游客恍然大悟,原来地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

    当天,华山游客如织,在上山的路上科普宣传员免费发放了科普宣传扇、绿色环保袋,开展了科普知识展板讲解,游客积极的在“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签名布上签名,倡导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保护华山花草树木,从自身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两组地质专家爬山到达华山北峰苍龙岭、西峰斧劈石,现场讲解华山著名景点形成原因、华山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等,华山游客对此表示听了讲解不虚此行,没想到科普知识就伴随自己身边,也将积极投身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中。

    下午,西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专家辜平阳博士在华山中学为高三学生开展了华山地貌及成因科普知识讲座,学生们在距离高考46天的时候还饶有兴趣的听着讲座,渴望知识的劲头就是科普工作者的动力,现场回答问题踊跃,对所讲节理、风化等知识点孩子们都能准确答对,激发了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达到了讲座的学习效果,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盼。

    华山、地球日以及地学科普知识有奖问答互动环节穿插在各个活动中,掀起了科普宣传的高潮,旨在通过此形式提高市民游客参与其中、主动了解宣传现场展板、宣传手册等的热情,进一步促进科普宣传成效。

     
     
    陕西省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在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启...
      2016年6月26日一早,我匆匆踏上了前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南疆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所属“西昆仑铁锰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二级项目所在野外驻地的路程。

      车辆在行进途中,向南仰头望去,巍峨的昆仑山脉仿佛能刺破苍穹,炎炎烈日下蜿蜒不尽的灰黄色山峦见不到一丁点儿的绿色,似乎告诉人们那是生命的禁区。刹那间使我联想起在中学时代看过的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昆仑山上一棵草》,那时还很不理解,一棵草有什么稀奇的。此时此刻,忽然间领悟了它想表达的真切内涵——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昆仑山,即使是一颗草都显得弥足珍贵,也倾诉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啊!我作为西昆仑二级项目负责人,在前往项目驻地的途中,我心里难免还有些担心,因为项目组基本上都是年青人组成的,年龄与自己的孩子相仿,担心他们驻地条件怎么样?驻地附近的安全能保证吗?大家工作、生活和相处的如何?……

      项目驻地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的依买克村原村委会院内,那是一个坐落在昆仑山北坡山脚下海拔约2000米的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古老村落。车开进了驻地院子,一张张晒得黝黑的笑脸热切地迎接着我,展现在我眼前的驻地院门正对着高耸的昆仑山,四周是院墙,周边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的村民。在院内有个篮球场,是全村年轻人活动的唯一场所。院子北面是一排住房、会议室兼办公室,墙上左侧挂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右侧挂着“南疆工程西昆仑二级项目部”的牌匾,正中央是“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全力支撑找矿突破”的标牌显得非常醒目和气派,花坛和空地已经种上了菜,宽敞整洁的院落,整齐停放的车辆,院子中央有一个1米见方的升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着,一切都井井有条。看到这一切,一下子让我放下心来,原先的种种不安顿时烟消云散,让我感受到了见到亲人的温暖和回到家的感觉。

      一些上山的同志们陆续都陆续收工回来了,简单吃过饭后,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出队和驻地建设的情况。项目负责人贺永康谈到,项目组能够顺利进到驻地,应该感谢当地政府和有关地勘单位的帮助,克州、乌恰县和波斯坦铁列克乡各级党委、政府和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领导的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项目提供了工作、生活的许多有利条件。驻地选择在依买克村旧村委会院内,当时,由于新村委会搬迁,旧村委会房屋年久失修,房顶漏雨,院内也淤积了十几厘米的泥水,院内杂草丛生,显得破败不堪,生活用水要到村口露天的泉眼处去挑,水源常受到牲畜污染,极不卫生也不方便。面对简陋的驻地条件,项目负责人与大家共同商议,这是项目今后几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要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展现出新一代地质人的精神风貌。于是,党员干部带头,大家自觉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驻地建设工作中。项目组购买了水泥、砂子、砖头、防水材料、塑料管材和水管,自己动手修缮房顶,做防水处理,清理院内杂草、淤泥,挖沟埋管和引水,搭建伙房,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燕洲泉,大家都昵称他小燕子,肯动脑子,主意多,买来了菜种,在院内新开垦的空地上撒上羊粪并种上了菜,现在已经长出了淡绿色的小菜苗。为了美化环境,他还自己花钱买来了几盆花,摆放在门前,为院内点缀上点点绿色,显得那么抢眼。他笑着说:“等您下次来时,就可以吃上我们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了”;在挖沟埋管过程中引来了周边村民的围观,由于语言不通,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司机小黄主动担任起水暖工的角色,设计水管线,安装水龙头,并且把周边几户村民的院内都安装了水管线和水龙头,当水龙头打开,一股清澈的水流涌出来时,村民们仿佛才恍然大悟,大人们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孩子们在院子里相互撩着水追逐撒欢儿,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啊!村民们都一个个冲小伙子们竖起了大拇指,用最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了他们的赞许之情。虽然项目组仅仅做了一些便民惠民的小事,但却表达了我们的真挚的情谊,很快就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和团结。我问小黄你以前干过吗?他憨憨地笑着说:“没有,以前只看过,边干边琢磨呗!”;为了解决房屋不足的问题,小伙子们顶着烈日搭建伙房,人工拌混凝土、砌砖墙、一个个又俨然是泥瓦匠,上梁、铺房顶、做防水顶棚、安装门窗、刷墙、垒灶台,尽管大伙儿都是第一次干这活儿,但一切显得专业又认真,崭新的厨房展现在大家眼前时,享受着自己出辛勤劳动成果的那种感觉真好啊!通过近十天的努力,院内面貌焕然一新。眼前的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个充满活力、能战斗的集体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内心不由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由于周边居住的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村民,尽管项目上有的同志不吃羊肉,但为了尊重邻居的民族生活习俗,食堂就改成了清真饮食,大家也毫无怨言。懂得入乡随俗、识大局,如何与村民和谐相处的道理,不计个人得失,才是我们新一代地质人朴素的品德和包容的胸怀。

      面对南疆地区存在的不安定因素,项目组与同处一个院内的村警务室加克库瓦力警官和协警共同商议加强防爆防控的措施,在院墙上拉上了安全防护网,在院门口和院内安装了监控探头,实施24小时监控,大大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我和项目组人员在与加克库瓦力警官交流时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到:你们的人员素质很高,为我们村里干了许多实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感动。加克库瓦力警官在我们驻地建设、物资配给和保管等方面给予项目组很大帮助,我也用简单的民族语言表达了我们对他的谢意,也表示我们共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好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互相帮助,民族团结兄弟情、警民共建一家亲的强烈愿望,得到了他热烈的响应,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情感。他表示,你们从遥远的内地来到这偏远艰苦的山区,是为了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作贡献,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安保工作,我们是兄弟,是一家人,为你们做好服务是我的职责。凝视着他真诚的眼睛,感受着民族间兄弟般的情谊,我作为一个新疆人,我的心一下激动起来,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心连心的力量。

      接下来的时间,我和项目组的同志们进行了交流讨论,对今后的工作、目标任务、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宣传报导和项目临时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紧张的野外工作即将开始了,大家都信心百倍,表达了紧紧围绕南疆工程和项目成果目标,以西昆仑锰矿找矿和调查研究为重中之重工作,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的强烈愿望。望着一张张充满热情的脸庞,我这个老地质人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地质事业“三光荣”传统却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与品德;以无私奉献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更显得地质人博大的情怀;他们所说的、所做的真正展现了新时期年青一代地质人的精神风貌,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因为工作的关系,第三天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们,虽然担心没了,但我的心却留在了那里,因为那是我的业务团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天空中一支雄鹰掠过头顶——那是大山中少数民族崇拜的神,它就像我团队中的小伙子们一样,展翅翱翔在帕米尔高原上,穿越在西昆仑的沟谷、山巅,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胸中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我内心深深地祝福他们,祝他们早日传来找矿重大新发现的喜讯!
       
      再见了,小伙子们,你们都是好样的!我不久就会回来,和你们一起战斗!


    通到柯尔克孜族牧民邻居院内的自来水


    自力更生挖沟、埋水管


    齐心协力挖水管沟


    自建伙房的内景


    自建的伙房(左侧)


    焕然一新的驻地院落全景


    标准化建设的基地


    自己耕种的曼陀罗花与蔬菜


    垃圾分类回收


    项目驻地办公室内景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在帕米尔高原的新一代地质人

      

    野外考察合影

      

    第三届IGCP-649蛇绿岩研讨会上,古巴地质学会主席致欢迎词

      

    参观莫阿矿业大学标本博物馆

      

    加勒比地区板块构造简图

      

    古巴地质简图

     

    对中国而言,什么国家距离无比远、心却相当近?古巴!这样的答案当然是基于有段时间的文化历史记忆。可是地质学家的考虑另有角度。

    2017年4月3日~4月14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地幔研究中心承担的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计划“金刚石与地幔再循环”项目(IGCP-649)在古巴举办了第三届蛇绿岩国际研讨会。

    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埃及和古巴及其周边国家近百名科学家参会,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香港大学的24名中国代表团参会并组织了蛇绿岩及铬铁矿的野外考察。

    不久前,记者专访了本次会议主席、IGCP-649项目首席、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杨经绥。他说,这次的地学合作活动,如同完成了与古巴地质的约定。

    1 第三届会议选择古巴当然是从全球对比研究的考虑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在古巴开这个会议?

    杨经绥:IGCP-649项目《金刚石与地幔再循环》是国际地科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一项全球性的地学研究计划(2015~2019)。项目的目标是从全球范围开展不同造山带中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超高压—强还原伴生矿物(如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研究,探讨大洋岩石圈地幔中深部地幔矿物的形成和碳的起源等新的科学问题,并由此探讨地幔的演化规律和蛇绿岩侵位期间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动力学过程。

    这项研究每年都要选择具有重要地学研究意义的地区,举办一次研讨会和野外考察,一方面是为了交流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分别在中国和塞浦路斯举行,因为我国祁连山蛇绿岩非常经典,塞浦路斯有全球最发育和保留最好蛇绿岩。

    第三届会议选择古巴当然也是从全球对比研究的角度考虑。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地质构造上属于南、北美洲大陆之间的连接。古巴的蛇绿岩和铬铁矿很发育,其蛇绿岩作为古洋壳,记录了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汇聚和增生历史,是认识全球板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同一蛇绿岩中发育高铝和高铬两类不同的铬铁矿。这在中国没有发现,全球也很少见,仅阿尔巴尼亚和菲律宾等地有过报道,前者属特提斯洋西段,后者属环太平洋带,且研究程度都很低。我们已经在开展阿尔巴尼亚的两类铬铁矿研究。古巴的样品得天独厚,我们要从中寻找金刚石等深部矿物,探讨铬铁矿的成因和深地幔作用。

    记者:古巴与我国地质情况有什么异同?

    杨经绥:古巴位于一条极其重要和十分特殊的板块缝合带。缝合带中有大量的蛇绿岩和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石,它们是古洋壳的残留,记录了洋盆的形成和闭合的复杂历史。尤其规模巨大的蛇绿岩地幔岩中产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床,这些矿床具有重要工业价值,曾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胜利作出过贡献。

    中国大陆上发育多条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角度来看,也是十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位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界线,板块缝合带中蛇绿岩发育,地幔橄榄岩规模巨大,并产有我国最大的罗布莎铬铁矿床,与古巴的缝合带存在可比性。此前我们已经在罗布莎铬铁矿和雅鲁藏布江的多处地幔橄榄岩中找到了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如今我们十分期待古巴蛇绿岩的研究结果及其意义何在。

    中国中部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记录了我国南、北两大板块的汇聚历史,与古巴蛇绿岩代表的板块缝合带有可比之处,但由于我们的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板块俯冲碰撞,区别还是存在的。

    记者: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杨经绥:中国多部门构成的20多位科学家来到古巴和他们交流地学,这还是首次。我觉得很成功。会议宣讲了各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了交流,也让国际同行认识和了解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地质者的风采和水平。我们顺利完成古巴蛇绿岩和铬铁矿野外考察,取得一批珍贵的样品。这些样品将运回国进一步开展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古巴地质调查局、古巴莫阿矿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启了新的中古地学合作模式。

    2 尽管古巴不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与中国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或共同之处,先天有合作基因

    记者:从古巴归来,您有什么体会?

    杨经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曾经是一个被封闭了30年的国家,与外界的交往十分有限。古巴也有类似的经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研究蛇绿岩和板块构造早已如火如荼。当法国人来到雅鲁藏布江边,指着地下石头说这就是“蛇绿岩”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法国人在全球最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专辑。

    古巴的“被封闭”,也对地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条件的限制,古巴的地质研究以及铬铁矿、镍、铁、钴等金属资源的勘探和开采还有很大研究发展空间。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我国科研人员走出去,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虽然古巴不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由于相同和相似性,两国的地质研究,包括地质矿产和基础地质调查等,都有广泛合作前景。目前,古巴规模巨大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已经发现大量的铬铁矿点和矿体,具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和潜力。

    记者:我们与古巴地质人交流多吗?

    杨经绥:外界地质学家很少能够得到许可来古巴开展工作。举办像我们这样的全球国际会议也很少见,此次20余中国地质学家的集体到访,在古巴属第一次。所以无论古巴地质学会,还是地质调查局和大学,对我们的参会都十分重视,也十分友好,不仅派人参加我们的会议和野外考察,还邀请我们作报告,访问他们的研究所和大学,洽谈合作。

    这次会议以及会后考察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古巴能源矿产部、古巴地质学会、古巴地质调查局和莫阿矿业大学的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会议期间,这些机构的相关领导和我们代表团等部分代表举行了交流座谈会,双方就古巴境内的蛇绿岩铬铁矿及其他贵金属资源的勘查与研究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合作意向。会后考察,古巴方相继派出8名懂英语、长期在这些区域做研究的地质研究者带领我们完成考察工作。期间,我们与古巴不同的人多有接触和交流,感觉他们十分友好。尤其两个主要野外向导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个是50岁左右的女地质学家伊莎贝尔。除了母语西班牙语,伊莎贝尔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和英语。她是古巴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也是整个会议和野外考察的组织者和领队。话语不多,却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细心照顾到每个人。休息时,她会翻出手机上儿子的照片与我们分享亲情。

    野外向导名字叫瓦多,年近70岁,古巴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也是长年野外地质的高手。每次带队他都走在前面,返回时走在最后。因为线路熟,瓦多总爱带我们走近路。道路艰难时,我们乘坐的前苏联越野炮车在芦苇荡中前行,车两侧的芦苇比车还高。有些行程需要走7~8公里山路,但他总是神采奕奕。和很多中国的老专家一样,瓦多也是在前苏联大学地质专业副博士毕业。老先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最骄傲的奖品是古巴政府奖励的一辆中国产的“永久牌”自行车,他认为那是质量最好的自行车,至今伴随他出行。

    3 中国目前在蛇绿岩铬铁矿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我们的工作,带动了多国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研究

    记者:对于下一步的蛇绿岩研究,您有什么打算?

    杨经绥:基于这些年我们团队在西藏等地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即从全球尺度选择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代表性蛇绿岩,查明金刚石等强还原超高压矿物群在古今大洋岩石圈中的空间展布、赋存状态及其形成和保留机制,探讨和揭示全球不同构造背景的地幔物质组成和深部地质作用。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我们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基金委支持,分别开展了塞浦路斯特罗多斯、阿尔巴尼亚、缅甸、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地的蛇绿岩和铬铁矿调查取样,包括这次古巴。

    古巴期间,我们采集了近3吨的古巴蛇绿岩的珍贵岩石和铬铁矿样品。运用现代高科技分析测试手段,相信它们不仅可能揭开古加勒比大洋的裂解和关闭历史,同时可以探讨铬铁矿的成因,探讨深地幔矿物和深部物质的循环和侵位,指导铬铁矿的进一步找矿。

    我们计划明年去澳大利亚和新加里多尼亚举办研讨会并野外调查取样。该地区产出从太平洋仰冲上来的很新的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我们将首次取得南太平洋小岛上的铬铁矿,我们十分期待,来自地球南半球的样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另一半地球的奥秘。

    记者:我国相关研究在这个领域处在什么位置?

    杨经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地幔研究中心团队通过蛇绿岩型铬铁矿这个窗口,研究壳幔过渡带深度的矿物群,探讨铬铁矿的深部成因,为蛇绿岩铬铁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和领跑地位,带动了多国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研究,例如,我们目前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科研人员开展广泛和深入合作,每年我们都有研究人员去国外开展地质调查,取回了不少样品,进行实验室合作研究,以我为主发表了合作论文。有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已经用我们提出的研究思路,申请到了科研项目,并且邀请我们为项目的指导。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但科学总是在进步,接下来还需要国内年轻的地质研究者更加努力,争取在领先的位置上站稳脚。

    延伸阅读

    古巴是一个狭窄的岛国,国土面积只有11万平方千米,但从地理上看,它是南、北美洲大陆之间的连接,从地质上看,它处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三个板块的接合部,是一条极其重要和十分特殊的板块缝合带。缝合带中有大量的蛇绿岩和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石,是古洋壳的残留,记录了三个板块之间洋盆的形成和闭合的复杂历史,板块俯冲和火山弧的生长过程。

    自三叠世起,古巴经历了复杂多阶段的构造演化。晚三叠世以来,泛大陆裂解,侏罗纪时期北美板块及南美板块逐渐分离,古加勒比海槽张开。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开始向美洲板块俯冲,古加勒比弧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东缘与古加勒比海槽连接处。白垩纪时期加勒比板块形成于太平洋地区,随着加勒比板块的逐渐扩张,古加勒比弧开始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晚白垩世时期,中美洲火山岛弧开始发育, 加勒比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并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加勒比板块在东北向移动的过程中逐渐与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碰撞拼合, 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样式。古巴群岛作为加勒比板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 受到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拼合, 逐渐形成现今的格局。

    古巴大安第列斯群岛在加勒比板块的北部边缘,为一条由洋壳蛇绿岩、洋内火山岩以及大陆沉积组成的造山带。该造山带属于北美和加勒比板块的碎片,是一系列复杂的洋壳增生、变质,连续的火山弧生长,以及洋壳残片侵位的结果。蛇绿岩主要出露于古巴北部,形成古巴北部蛇绿岩带,东西向延伸长达1000千米。

    和古巴地质有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