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当地时间12月3日17时,随着体积庞大的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从4500多米的海底成功回收至后甲板,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首次顺利完成东南太平洋上的CTD作业,获得的测量数据和采集到的海水样品将为南半球海洋环境调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据了解,CTD是海洋调查中一种常见的水文调查设备,可测量海水的温度、电导率、压力等数据,并可在不同深度进行海水样品采集。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等物理性质是最基本的物理海洋要素之一,CTD测量就是为海洋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具体来说,通过CTD调查,不仅能反映从海底到表面海水水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还能为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难得的样品。

    CTD入水
    科考队员顺利收回CTD
    化学分析师现场对海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
    科考队员操作无人机拍摄CTD调查过程
    “海洋六号”顺利完成CTD作业

    弧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岩浆起源与性质是深入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前人研究揭示,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弧是典型的大陆弧,其弧壳具有显著的南部亏损(锆石εHf(t) > 0)、北部富集(锆石εHf(t) < 0)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但是,这一特殊Hf同位素组成的成因与演化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冈底斯弧北部巴松措和门巴地区约200 Ma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其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的基础上,探讨和细化了冈底斯弧北部地壳的演化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

    1.冈底斯弧北部早侏罗世的岩浆岩包括巴松措地区约190 Ma的闪长岩堆晶和约200 Ma的花岗闪长岩堆晶(图1),以及门巴地区约190 Ma的寄主花岗质岩石和同期的镁铁质包体(图2)。

    2.基于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图3),巴松措地区的岩浆岩是偏镁铁质安山质岩浆通过角闪石、斜长石和榍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门巴地区寄主花岗质岩石是安山质岩浆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由于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矿物组合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推测门巴地区镁铁质包体是与其寄主岩石同一母岩浆早期堆晶作用的产物。

    3.上述早侏罗世岩浆岩具有继承的幔源同位素特征,通过全岩同位素模拟计算,提出了含水洋壳和不同比例的大陆地壳物质在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具有该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的合理解释(图4)。

    4.结合前人发表的数据,冈底斯弧北部多期次(~215–170 Ma)岩浆岩记录了拉萨地体早中生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即幔源物质的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岩浆岩逐渐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上。

    研究表明冈底斯弧壳经历了一个幔源物质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分离结晶作用是镁铁质岩浆包体的一种重要成因,而花岗质岩石具有的幔源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是多解的。

    上述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J2006)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thos》上,详细内容请查阅文献:Dong Xin, Niu Yaoling, Zhang Zeming, Tian Zuolin, He Zhenyu. 2020. Mes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Lithos, 366-367, 10555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557

     

    图1 巴松措地区早侏罗世闪长岩堆晶和花岗闪长岩堆晶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2 门巴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3 拉萨地体中部早侏罗世岩浆岩主量元素的二端元图解。Bulk-rock代表本研究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av. Pl代表本研究斜长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av. Amp代表本研究角闪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Bulk-rock of start material代表实验开始时物质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Melt代表平衡结晶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熔体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

     

    图4 拉萨地体晚三叠–早侏罗纪岩浆作用和地壳演化模式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中生代地壳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左行走滑活动断裂带,自1725年以来已发生8次7级以上破坏性强震,并且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较高,该断层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断裂主滑动带(Principal Slip Zone,简称PSZ)是地震作用的直接产物,保留有地震时形成的新鲜物质。研究PSZ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是认识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关键和突破口,是研究地震破裂机制和强震发生规律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对断裂带沿线的城镇防震减灾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巴颜喀拉地块北缘与东缘大型断裂带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四川道孚县龙灯乡基础地质调查中发现了鲜水河断裂带的主滑动带。该剖面为季节性洪流在河道内冲刷出的新鲜基岩剖面,约20米宽1.5米深,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属三叠纪侏倭组地层。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得剖面中的岩石发生强烈破碎。此次发现的鲜水河断裂带主滑动带位于断裂带核部,其两侧发育不同颜色的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中部为5-10厘米厚的黑色断层泥。现有研究表明,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形成约1-2毫米的主滑动带,因此,此次在地表发现的主滑动带至少经历了二十多次甚至近百次的大地震活动。该剖面中见到的主滑动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钻孔(XSH-1)岩心中见到的主滑动带岩性、结构构造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主滑动带所在位置与地表的河流阶地位错、断层陡坎(地堑)等构造地貌所反应的断层位置完全一致。

    通过对该剖面开展精细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分析,对断裂带物质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摩擦实验和年代学研究,将有望揭示鲜水河断裂带的大地震孕震环境、破裂机制、活动历史和孕育发生规律。该断裂带主滑动带剖面,不仅是地质调查项目的重要发现,而且将有可能在地震断裂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该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鲜水河断裂带主滑动带(红色虚线),道孚县龙灯乡

    (a)断裂带左行走滑伴随正断分量;(b)、(c)断裂带主滑动带由5-10cm厚黑色断层泥组成

    鲜水河断裂带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发现破解地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