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动能转换加快,新业态蓬勃增长;内需结构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助推传统行业焕发新风采;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动能与质量不断调整,地质勘查工作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在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探索中积蓄转型升级新动能。

    2018年上半年地质勘查形势

    自2013年开始,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进入了调整下行阶段,目前进入萎缩期的第6个年头。2018年上半年,地质勘查面临的政策环境、投资结构、专业结构等继续深度调整,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1.政策环境进一步明朗,地勘市场趋稳内生动力增强

    2017年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地质勘查的管理政策,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原国土资源部《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工作方案》等。2018年上半年,这些管理政策逐步落地,各地配套细则文件先后出台,地质勘查活动准入条件进一步明确,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地质勘查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明朗。贵州、安徽、河北等省份先后公布了其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与范围。从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看,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比很多专家原先预想的比例要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新疆、甘肃、湖南等省份推动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退工作,明确了退出原则、退出方式、补偿机制等细则,目前已完成部分探矿权、采矿权的退出与注销,为其他地区矿业权清退工作积累了经验。随着政策环境的明朗和稳定,市场对地质勘查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地勘市场趋稳内生动力增强。

    图1 2011~2018年上半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变化

    2.地质勘查投入降中趋稳,新动能力量不断增强

    2018年上半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继续下行。(图1)初步统计,上半年地质勘查投入74.79亿元,同比减少7.2%,降幅与2017年上半年(减少8.5%)有所收窄。其中,中央财政26.91亿元,同比减少1.9%;地方财政22.94亿元,同比减少30.7%;社会资金24.95亿元,同比增加13.7%。社会投资自2013年以来首次回升,表明随着地质勘查政策环境趋于明朗,投资者对地质勘查市场信心有所回升。与2012年峰值相比,2018年上半年地质勘查投入下降了66.6%,降幅逐年收窄,地质勘查市场或已进入本轮周期的底部区间。这说明,经过过去几年的供需调整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质勘查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新动能驱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质勘查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勘查投入不断上升。上半年,矿产勘查投入37.06亿元,同比减少13%,锡矿、铝土矿、金矿等矿种勘查投入降幅尤为明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13.65亿元,同比增加3.3%。矿产勘查投入占比从2012年的81.2%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9.5%,自2006年以来这一比例首次低于5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投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06年的3%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8.3%。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等进一步得到加强。

    3.矿业市场延续回暖态势,拉动矿产勘查社会投资企稳

    2017年上半年标普金属价格指数经历温和回调后进入上行区间,至2018年初升至高位,上半年整体走弱,但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仍有较大幅度上涨。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有色类)变化与之类似。受价格温和回调影响,我国采矿业利润增速有所下滑。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458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1.6%;2018年1~5月实现利润2333.6亿元,同比增长41.6%,增速有所减缓,但是显著大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受采矿业利润增加影响,社会企业对矿产勘查市场前景的信心有所恢复。2018年上半年,矿产勘查社会投资19.94亿元,同比微升5.8%,扭转了2013年以来持续下降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在矿业市场行情好转的形势下,地方财政投资上半年同比大降32.4%,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压力下对矿产勘查投入更加审慎的态度。

    4.矿产勘查增储占比持续上升,初级勘查动力不足

    2012年以来,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上半年,实施的矿产勘查项目数量延续减少趋势,同比减少25.6%。从不同勘查阶段来看,完成详查与勘探的矿产地比例在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56.5%增至2017年的65.8%;与此同时,完成预查与普查的矿产地比例在逐年减少,由2012年的43.5%减至2017年的34.2%。这表明,在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行形势下,矿业权人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对已发现矿产地的后续勘查工作,目的是增加资源储量,而不愿意投入到新发现矿产地的初级勘查工作,初级勘查动力严重不足。

    从单位资金投入效果来看,近两年铜矿、金矿万元勘查投入所获得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图2)。按照1981年不变价格计算,对于铜矿,万元勘查投入新增资源储量2011年~2015年平均为48.3吨/万元,2016年~2017年增至79.9吨/万元。对于金矿,万元勘查投入新增资源储量2011年~2015年平均为9.2千克/万元,2016年~2017年增至24.4千克/万元。这也表明,矿业权人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加资源储量的后期阶段勘查。

    图2 2001年~2017年铜矿与金矿万元勘查投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按照1981年不变价格计算)

    5. 深地探测稳步推进,向深部进军战略成效初显

    2016年,自然资源系统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经过两年的努力,向深部进军战略成效开始显现。2018年上半年,国家863计划“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突破了2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方法、技术、装备障碍。启动于2013年的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成功完井,“松科二井”最终井深7018米,攻克了高温钻井、固井、测井和超长井段连续取心等关键工程技术,为万米超深井科学钻探提供了技术储备。“山东省莱州市吴一村地区金矿普查”项目深部探测钻孔终孔深度3266.06米,新探获金资源储量近20吨。近年来胶东地区深部找矿探明一批大型、特大型金矿床,新增金资源储量近25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区。在首批3个3500米深度地热勘探钻孔开钻后,上半年雄安新区深部地热勘查顺利推进。

    地质勘查形势展望

    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勘查结构在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在不断变革、工作内容在不断丰富、工作领域在不断拓展。短期来看,全国地质勘查工作将延续深度调整趋势,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新兴的地质勘查工作将持续拓展与壮大。预计全年地质勘查投入降幅将有所收窄,同比下降10%左右;随着全球矿业市场回暖,矿产勘查社会投资或出现微弱回升,战略新兴矿种等矿产勘查进一步受到重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等将不断拓展。

    1. 长期来看,矿产消费与开采由快速增长期进入高位波动与分化期,不同矿种勘查投入将持续分化

    1995年~2017年,我国矿产资源消费总量经历了稳定增长、快速增长与增速显著放缓的变化。消费量在10亿吨级的大宗矿产品消费量可能达峰值并出现微降(图3),多数有色金属与贵金属消费量增速放缓、高位趋稳,油气矿产与消费量在万吨级及以下的战略新兴矿产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2018年上半年,全国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比第二产业高1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由此可以判断,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的刚性总体上将有所弱化。

    图3 1995~2017年大宗矿产品消费量与人均消费量变化

    图4 1995年~2016年我国矿产资源开采量变化

    2012年以来,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增速显著放缓,于2014年达到峰值110.82亿吨,到2016年降至101.47亿吨,比峰值降低8.4%(图4)。2017年统计数据尚没有全部出来。2017年煤炭产量34.45亿吨,同比增长3.2%,比峰值低13.3%;铁矿石产量12.29亿吨,同比下降4.0%,比峰值低18.8%;水泥产量23.4亿吨,同比下降3.1%,比峰值低6.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5501.0万吨,同比增长2.9%,增速下滑0.1%。2018年1月~5月,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0%,铁矿石产量同比下降0.1%;水泥产量同比下降0.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3.2%。这些数据表明,2017年~2018年上半年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延续了前几年的高位波动趋势。

    随着不同矿种消费量与开采量增长的分化,不同矿种勘查投入变化将随之分化:持续下行、波动趋稳或继续上行。

    2. 短期来看,随着全球矿产勘查回暖与矿产品价格上涨,我国矿产勘查市场或将在下行周期中出现回升波动。

    2017年,全球金属矿产勘查投入79.50亿美元,同比上升14%。SNL预测,随着金属价格上升与企业对矿产勘查市场信心回升,2018年全球矿产勘查投入将上升15%~20%。2018年6月,SNL修正了对未来3年的金属价格预测,除了银和铁矿石外,其它金属2018年平均价格将高于2017年。

    2006年~2016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变化与全球走势基本同步。2017年全球矿产勘查市场实现触底回升;而我国矿产勘查投入继续下行,且降幅有所扩大,表现为与全球趋势的“偏离”。这一“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关。面对政策的不断收紧和矿业权退出条件的不确定,社会投资人更倾向于持币观望,减少或暂停对矿产勘查的投入。2018年上半年,矿产勘查政策环境进一步明朗,不确定性减少,矿产勘查投入同比增加5.8%,反映了社会投资人对矿产勘查市场信心有所回升。随着全球矿产勘查市场持续回暖和矿产品价格上升,预计矿产勘查社会投资将延续上半年的微弱回升态势。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投入大幅度减少,全年矿产勘查投入可能仍将继续下行。

    3.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等地质勘查新增长点将继续拓展

    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是地质勘查工作未来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地质勘查在瞄准当前需求的同时,在实践中将围绕长远需求不断拓展,培育并壮大发展新领域。一是服务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将城市地质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主流程,以雄安新区、成都天府新区为代表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快速推进。二是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地质与生态融合形成生态地质工作,承德市综合地质调查探索出了地质建造+小流域的综合调查+生态关键带监测的技术框架。三是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地质+”多元化调查评价。四是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推动地质环境监测网与其它监测网协调运行。五是服务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

    对策建议

    一是稳定地方财政地质勘查投入。地方财政对地质勘查投入大幅度减少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下降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日益趋紧的环保政策有很大关系。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能源和其它重要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仍处于高位。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持续的能源资源保障,仍然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扭转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快速下降的趋势,建议地方政府谨慎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稳定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长期投入。

    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初级勘查政策扶持。受矿产品价格波动、政策变化、地质变异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矿产勘查是一项高投资、高风险的市场行为。发达国家虽然有成熟的市场融资机制,但也普遍对草根勘查实施鼓励性扶持政策,降低企业从事矿产勘查的风险。形成政策稳定、市场透明、可以预期的友好投资环境,对于矿产勘查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国家加强对矿产资源初级勘查的扶持力度,扭转矿产资源初级勘查日益萎缩的趋势。

    三是加强深部地质勘查技术攻关。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进行,近地表、出露区矿产资源找矿空间的不断缩小。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等迫切需要加强对深部探测技术的研发。深部矿产勘探、地热开发、地下空间利用等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亟需研发深部探测的方法、技术与设备。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授权发布)

    在探索中积蓄转型升级新动能
      3月19日,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顺利召开了2015年度工作会议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四届职代会第三次会议。会议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地调局、地科院工作会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形势,部署了2015年所重点工作。

      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全力推进地质科技改革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地质力学所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地质科技改革发展、业务进展、国际合作交流、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财务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行政综合管理和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九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绩,并针对2015年工作重点部署了8个方面的任务。

      会议指出,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承担着探索地调科研融合发展新机制的重任,面临着地质调查工作结构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2015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部、局、院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优良传统、特色专业和人才队伍优势,提升科技发展动力,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探索发展新途径,迎接新常态下地质科技发展新机遇和挑战。

      会议还通报了力学所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并对民主生活会的情况,回顾了2014年在学习贯彻党风廉洁建议、反“四风”转作风、落实党委纪委两个责任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并结合当下新形势与新要求对2015年的工作要点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会议还宣读了2014年度职工考核结果和受表彰奖励情况,及财务预决算报告。所领导分别与科研和管理部门负责人代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保卫目标责任书、保密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力学所所领导、职工代表、中层干部、工会委员、各党支部书记、科技委正副主任、重点实验室正副主任等参加了会议。



    力学所召开2015年度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

    铌(Nb)和钽(Ta)是尖端技术装备仪器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金属原料,铌钽资源已被各国列为关键金属,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寻找中大型、单一以及高品位的铌钽矿床是亟待解决的资源战略问题。Nb-Ta矿床多寄存在高分异的酸性岩石中,如花岗伟晶岩、富Li-F花岗岩和一些碱性侵入岩。近些年,学界围绕发生稀有金属矿化的高分异花岗岩成矿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Nb、Ta富集的控制因素以及Nb-Ta氧化物的结晶习性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

     

    图1(a)中国大地构造简图;(b)华北克拉通构造简图(据Zhao et al.,2005修改)(B)大青山区域地质图(据Wang et al.,2015修改)

      内蒙古武川县赵井沟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大型铌钽稀有金属矿床,揭示了内蒙中—东部地区具有稀有金属的重大成矿潜力。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吴欢欢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赵井沟大型铌钽矿床开展了详细的调研,厘清了赵井沟铌钽矿床的成矿年代、岩石学成因以及Nb、Ta富集的岩浆—岩浆热液过程。

    图2 赵井沟铌钽矿床成矿模式简图

    研究结果表明:

    1.赵井沟铌钽矿主要寄存在以脉状侵位于虎头山岩体周边的花岗细晶岩、天河石伟晶岩、含天河石的钠长花岗岩和虎头山岩体顶部的似伟晶岩壳中。矿化的花岗细晶岩脉和虎头山岩体侵位时间分别为127 ± 2Ma和126 ± 1Ma(锆石SIMS U-Pb定年),属于白垩世同一期侵位。全岩地球化学与矿物化学分析显示赵井沟铌钽矿化脉与虎头山似伟晶岩壳和碱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虎头山岩体的母岩浆应该是赵井沟铌钽矿成矿物质的直接来源。

    2.虎头山岩体与矿化岩脉等各类岩石均属于A型花岗岩岩类。虎头山碱长花岗岩与花岗细晶岩中锆石具有较负的εHf(t)值(-6.80~-12.95),锆石Hf同位素计算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997-1611Ma。虎头山岩体的原始岩浆源于古元古代地壳在区域韧性伸展过程中发生的减压熔融。

    3.Nb、Ta在虎头山岩体母岩浆早期结晶过程中不断发生富集。在虎头山岩体母岩浆结晶的晚期阶段,强烈富集Nb、Ta的富卤素熔体从晶粥中分离,并向岩体顶部聚集形成似伟晶岩壳和矿化岩脉,直接导致了Nb-Ta的矿化。矿化岩脉中广泛发育的钠长石化、镧系元素“四分组”效应以及极低的Nb/Ta比值表明其经历了岩浆-热液转换阶段,后岩浆热液流体与(半)固结岩脉发生了亚固相线再平衡。部分铌铁矿的两期生长结构指示,后岩浆流体对于Nb-Ta成矿也有一定贡献。

    4.氟元素(F)在虎头山岩体母岩浆演化和赵井沟铌钽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F在熔体中的不断富集增加了Nb、Ta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同时通过解聚熔体降低熔体的粘度,使得富Nb-Ta的残余熔体在虎头山岩体母岩浆结晶的最晚期阶段从晶粥中分离上升,并结晶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铌铁矿。

    本研究明确指出花岗岩浆的高度分异演化、晚期富卤素熔体从晶粥中分离并向岩体顶部汇聚是导致Nb、Ta富集成矿的关键性因素, Nb-Ta氧化物主要形成于岩浆阶段,并受到一定程度的后期热液活动的改造。本研究同时提出了赵井沟铌钽矿床的成岩成矿模型,为研究同类型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形成、演化和成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在区内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和基础资料。

    本研究成果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1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225,41402054)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1)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矿床学知名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上:Wu, H.H., Huang, H.*, Zhang, Z.C., Wang T., Guo L., Zhang Y.H., Wang W., 2020.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mineralogy and metallogenic implications of the Zhaojinggou Nb-Ta deposit in the northern

     
    内蒙古赵井沟铌钽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大陆地壳生长是指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通过各种地质过程添加到陆壳中,导致陆壳面积和体积的增加。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但是,俯冲作用可以导致地壳生长,也可以造成地壳消亡。因此,出现板块构造以来,特别是显生宙以来,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大陆地壳净生长,仍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中亚增生造山带被视为全球最大、最典型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其中发育一系列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微陆块。这些卷入了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新生陆壳是否大量被保存?保存的机制是什么?研究上述问题,对于精确评估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的规模、正确认识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和保存的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研究组长期在中亚造山带开展花岗岩和地壳生长方面的研究。研究组以大区域岩浆岩数字化编图、同位素填图为主要手段,试图揭示这一巨型造山带内不同类型的地壳(年轻地壳、古老地壳、混合地壳等)的时空分布和形成机制。针对前述的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中黄河副研究员、王涛研究员、童英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选择中亚造山带西段的伊犁地块作为一典型的微陆块进行重点解剖,系统整理了出露于伊犁地块及邻区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年代学、主量与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Hf-Nd同位素填图(图1),并总结其时空变化的趋势(图2)。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同位素填图,查明了伊犁地块及邻区的新老地壳物质分布架构。在伊犁地块南北缘靠近缝合带的区域,分布相对古老地壳物质,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为1.0~1.4 Ga。而在地块中心阿吾拉勒山一带则大量发育年轻地壳,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普遍低于1.0Ga,局部低至0.6 Ga。从时间演化的角度,现有资料揭示在古生代,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continental reworking)和大陆生长(continental growth)伊犁地块及邻区交替发生。

    (2)厘定伊犁地块南北两缘的古洋盆(均为古亚洲洋的分支)的两期俯冲作用(第一阶段:~460 Ma—~395 Ma;第二阶段:~375 Ma—~310 Ma)。其中,伊犁地块北缘的岛弧岩浆作用在~350 Ma发生了从向陆迁移到向洋迁移的转换(图2a),即大洋俯冲(北天山洋)的方式,从前进型俯冲(advancing subduction)转换为后撤型俯冲(retreating subduction),且板片后撤伴随着显著的上覆岩石圈伸展、弧后盆地发育。同样,在伊犁地块南缘,岩浆岩时空分布模式记录了在~420 Ma和~350 Ma两次古洋盆(南天山洋)俯冲方式从前进型到后撤型的转换,且泥盆纪末期—早石炭世的板片后撤同样导致弧后盆地的发育(图2b)。

    (3)伊犁地块南北洋盆的最终闭合均发生在晚石炭世。在南侧,古南天山洋的闭合跟随着大陆板块之间的“硬碰撞”。而在北侧,伊犁地块北缘与一不成熟/新生岛弧发生了“软碰撞”。从Pangea超大陆汇聚的视角观察,伊犁地块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属于Pangea超大陆的“内造山带”(internal orogen)的一部分。而由于准噶尔残留洋的存在,伊犁地块北缘和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晚期的特征更接近于“外造山系统”(external orogenic system)。

    (4)通过同位素填图和区域岩浆事件的综合研究揭示伊犁地块是一个在古生代被显著“再更新(rejuvenation)”的古老微陆块。本次研究显示,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大洋板片后撤是导致显生宙地壳生长的主导性因素。这一长期的大陆“再更新”过程,同样发生在中亚造山带其他的微陆块中。一系列山湾构造的发育(如哈萨克斯坦山湾构造、图瓦—蒙古山弯构造),可能对中亚造山带中新生地壳的保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卷入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其新生陆壳被大量保存,并指出了山弯构造对微陆块内部新生地壳保存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对认识增生造山带微陆块内部地壳生长与保存的机制有重要意义,展示了通过大区域岩浆岩同位素填图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潜力,也为支撑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开展深部地质研究与找矿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708601和2017YFC0601305)、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830216)和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1)的联合资助,也是对国际地学计划IGCP662项目的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Huang, H.*, Wang, T.*, Tong, Y., Qin, Q., Ma, X.X., Yin, J.Y., 2020. Rejuvenation of ancient micro-continents during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Insights from the Yili Block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the SW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arth-Science Reviews 208, 10325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255

     

     

    地质所在中亚造山带伊犁地块及邻区显生宙岩浆作用和...

    裴荣富(1924.8.24-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已近60年,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做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近十多年来,他专攻特大型矿床成矿背景研究,提出“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其成就,除获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和李四光地质科学最高奖外,并以他为首,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因贡献突出,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特授他终身荣誉称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时代‘丝路矿业开发’也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要重视绿色矿山建设,更要促进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地质工作合作也随之驶上新线路,促进了有关国家共商、共赢、共享的国际主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近日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时就丝路矿业开发侃侃而谈,并提出建立“四元性模型”,即从地质、环境、技术、经济4个方面对矿产资源合理勘查涉及到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进行分析,由此评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如今94岁高龄的裴荣富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壮心不已,奉献之心如初。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由各个节点串联而成,那么毫无疑问,裴荣富的一生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上。从清华地质专业到矿产勘探“跑野外”,深造为一名“初显地质天赋”的地质人才,继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旗帜性人物,最后走向国际地质舞台。“顺势而为”,是他回顾自己学习工作生涯时的最大感受,顺历史之大势,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选择;“永不止步”,是他一生致力地质事业的不变状态。我们的专访从他正在研究的丝路矿业开发开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丝路矿业开发的资源背景情况如何,我国都开展了哪些相关工作?

    裴荣富:丝绸之路源于中国,但“路”之名则来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中国旅行纪》一书。该书记录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由中国开辟的,正式命名由西安经西域与中亚及印度连接的丝绸贸易之路。该路径跨越1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路上和海上。路上又分草原丝路、沙漠丝路和西南丝路。海上则分为东海和南海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东起蒙古高原大兴安岭,翻越阿尔泰经准格尔盆地至哈萨克或黑海低地贯通欧亚;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由长安经河西走廊的敦煌再分南北两路到安息(波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今地中海沿岸);海上丝绸之路,最初是通往朝鲜、日本,所以被称为东海丝绸之路,继而又通往东南亚,后面的线路被称为南海之路。这些丝路是有关国家经济贸易的通道,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在我们提出的开发丝绸之路是国家间互通有无,发展现代化经济的必由之路,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创举。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同时也是一种耗竭性的经济地质体。因成矿机率很小,所以必须通过充分研究,不断提高其认识规律,通过合理勘查、开发和加工转化为矿产品。

    丝绸之路的矿业开发应满足有关国家工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求,目标是保障供给需求平衡,健全政策法规,实施有效的管理与保护措施,大力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深化认知,采取集约与推动型的资源开发策略,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矿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划分为四大成矿域(劳亚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冈瓦纳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21个巨型成矿带中“一带一路”占据12个成矿带。成矿域是全球I级成矿单元,一般与全球性、跨洲际的大地构造区域相对应,在成矿域内部进一步划分出成矿区带。

    我们在世界地质图类委员会(CGMW)主持下完成了“1∶25M全球大-超大矿成矿图”、“1∶25M全球海洋矿产资源图”和“1∶10M亚洲成矿图”,在此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全球四大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带、22个矿种、1285个大-超大矿的成矿规律,并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超大矿成矿偏在性和超巨量金属工业堆积异常性等成矿的新认识,这些都为“一带一路”矿业开发奠定了有利成矿地质资源背景。

    加拿大学者最早提出矿床点密集区与成矿,美国学者完成了美国的矿床(点)密集区图,但未公开发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金矿床(点)利用其等密度或等量的参数圈出矿聚区,也称矿汇区。矿汇区包括矿床和矿化点,必须通过矿调来完成。矿调是在区域编图成果基础上对成矿认识的深化,矿调要求单位面积应有一定数量的地质点,包括野外地质槽井和浅钻施工。在矿汇区内选取其中最大密集和最小时限的部位部署整装勘查工作,相关企业应该跟上,同时对接矿产风险勘查基金,有利于实现找矿快速突破。

    记者: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在“一带一路”选取的有利整装勘查区内,如何做到最佳投入产出比?

    裴荣富:从地质、环境、技术、经济4个方面对矿产资源合理勘查涉及到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四元(地质、环境、技术和经济)性”评价模型,根据得出合理勘查开发指数值,评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已经运用该模型检验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勘查开发情况,证明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勘查开发方案是合理的。

    其中,地质因素是指成矿地质条件,按照景、场、相、床四个指标体系急变带为最佳耦合成大矿。

    “景”是指宏观的可能成矿的环境和场地要素,通常有利的成矿构造背景为两个地质构造单元交接的边缘带及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显示的各项参数急变带,超大型矿床多产于此类环境中,尤其引人注目。

    “场”是指在成矿构造背景下,发生在一定地域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有利控矿因素的综合汇聚,不是简单的空间场所。

    “相”主要研究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构造聚敛场耦合部位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成矿流体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演化(成矿流体来源、性质、金属离子浓度、流体酸碱度、氧逸度、温度、盐度、压力等)和成矿区域的“冷速率-热效应”。

    “床”是指矿床样式,包括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成矿期次、蚀变分带和矿体垂向、侧向变化等。

    地质因素主要是研究区域“景”、“场”、“相”、“床”的发育和耦合程度;环境因素是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进行污染评估;技术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经济因素主要是评估矿石的经济价值。

    地质、环境、技术、经济这4个因素均按等级进行定量描述,比如,地质因素采用“很好、好、中、差和很差”5个等级,用“5、4、3、2、1”的不同分数分别对5个等级进行定量描述。

    记者:如何建立四元性模型,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裴荣富:四元性模型的建立应开展地质勘查四项科学技术模拟工作。

    一是矿产勘查“双控论”与“合理域”的科学技术模拟。“双控论”是指地质与技术经济两项研究指标得到合理保证,最优的地质指标是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场、成矿流体相和矿床四因素的最佳耦合,技术经济是表达勘查开发技术的可行性。按照两项指标的保证程度评定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建设是否合理。“合理域”是指技术经济的勘查工作的投入在合理范围内。

    二是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科学技术模拟。根据预查、普查、详查、勘探不同阶段,不同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工作任务、勘查技术经济条件决策其勘查周期应投入的工作量和时间、投资金额及合理的风险投资比例,这是探矿工作合理投入的准则,也是决策当前探矿权交易和获取风险勘查基金合理投入的科学依据。

    三是矿山合理开发年限的科学技术模拟,这是大、中、小型不同规模矿山合理开发年限的模拟,结合矿山生产规模和平均设计服务年限,划分出试产、达产、稳产、萎缩、补偿、闭坑、复垦等不同阶段,评定矿山合理开发、闭坑、矿权投资交易的标准。

    四是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模拟,5R原则是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再发现(Rediscovery)和复垦(Reclamation)。任何产业的开发均应追求少投入大回报,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大,发现新资源和增加储量,是保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复垦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对应5R原则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工作任务。5R循环经济能保证矿产资源再发现的增储,延长矿业开发的补偿期,促使产能、消费和废物等各个环节达到循环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修复。

    记者:您认为,如何保障丝路矿业开发和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丝路勘查工作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裴荣富:建立复垦保证体系。复垦保证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开发的核心内容,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个矿带的矿山复垦规划,从微观层面制定矿区复垦机制,同时建立复垦保障制度的监督体系,保障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矿业可持续开发的资源、资产、资本的研究,加强矿业的资本运营。成立丝绸之路矿产风险勘查基金,按照风险投资的科学技术模拟引导企业在矿汇区进行整装勘查,有利于实现快速突破。在丝路勘查工作上,必须扎实开展基础地质工作,加强合作从不同角度联合攻关,通过大量的地质观察、科学实验等工作,进一步深化认知,勇攀科学高峰。

    让“四元性模型”为丝路矿业合作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