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6月4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下,由福建省地质调查院研编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在福州通过评审验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主任张作衡、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福建省地调院院长张克尧,以及周珍琦、王瑞江、徐志刚、杨岳清、石礼炎、李昌泽、陈润生等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

    《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分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四个大类,39个矿种展开论述。完成了375处矿产地的研究总结,实现了台湾省矿种和矿产地“全覆盖”。

    志书首次运用了“矿种+矿床类型+规模”三位一体的表示法,编制了台湾省矿产地质图(1∶50万),直观、明晰地反映了台湾省矿产资源全貌。首次以“矿种+矿床类型+规模+成矿时代”四位一体矿产图例的表示法,编制了台湾省成矿规律图(1∶50万)。志书系统地总结了台湾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区域成矿地质规律,划分了台湾省成矿区带、成矿亚带,划分了成矿系列,建立了成矿谱系,全面地展示了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演化等特征。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是矿产地质志系列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台湾省的第一部矿产地质志书,成果意义重大。同时,《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是继《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之后全国第二部省级志书,对于矿产地质志系列丛书的研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该卷志书将在修改完善后,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验收会现场

    《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顺利通过评审

    3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保丰和张阔承担的《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在北京评审。由两院院士陈毓川、李廷栋、裴荣富、任纪舜、沈其韩、翟明国及黄崇轲、徐志刚、陆松年、王登红研究员等组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张永双及王惠初、李怀坤、李俊建等有关领导也参加了验收研讨会。

    报告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大陆近40亿年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大地史阶段,涵盖全国范围各类主要前寒武纪矿产资源。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全球和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第二章——冥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和演化;第三章——太古宙陆核形成、陆壳巨量堆积和绿岩带型矿床;第四章——古元古代裂谷—造山带复合过程和地史上第一次重要成矿期;第五章——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大伸展事件和大规模成矿高峰期。

    报告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2.6~2.5Ga大氧化事件,(2)提出双成矿带对辽吉活动带硼、铅锌、菱镁矿等成矿的控制作用,(3)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4)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

    最后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聚焦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和演化特征,以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超大陆旋回的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耦合为主线,研究中国前寒武纪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在理论上有创新,对指导找矿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一份优秀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沈保丰研究员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

    沈保丰研究员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

    专家组进行评议 

    专家组进行评议

    《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年9月28日,地调局资源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质与成矿规律综合集成和服务(矿产地质志)”地调二级项目系列成果之《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评审验收会在京召开。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由陈毓川院士指导,盛继福、王登红主编,自2006年以来历时11年,20多位专家共同完成,是我国有史以来首部全国性钨矿专业志书。全书约85万字,分上下两册共16章,含插图438幅、插表123张、图版1套、附图4幅、附表5张,中国钨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1幅。志书取得以下成果:

    1、首次全面搜集了1000余处钨矿床(点)的各类成果资料,系统总结了中国钨矿的发现和勘查历史、开发利用情况等,查明了中国钨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分析了中国钨业的现今基本状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探讨了钨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趋势,为钨矿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首次分片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中南、华东及江西省)系统论述了钨矿资源禀赋特征、时空分布,以及72个典型矿床的发现和勘查简史、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矿机理、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等,为钨矿床研究树立了典型;

    3、重新厘定了钨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分为石英脉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等9种类型,并对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4、划分了63个Ⅲ级成钨带,重点论述了10个Ⅲ级成钨带和23个矿集区,首次厘定了与钨矿有关的20个矿床成矿系列(组)30个亚系列,对主要成矿系列进行了论述,并建立了中国钨矿成矿谱系,探讨了构造演化历史与钨成矿的关系;

    5、在系统梳理1000多个同位素年龄的基础上,将中国钨矿的主要成矿期分为6个(新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并对各成矿期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

    6、在全面搜集和分析中国钨矿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按类型和区域分析总结了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和富集机制等,论述了中国地壳演化与钨区域性成矿的关系;

    7、建立了找矿和勘查模型,并推广应用,成功指导了找矿实践,如将南岭钨矿“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推广应用到中央造山带,在秦岭地区首次发现了石英脉型黑钨矿;

    8、总结论述了中国钨矿的资源保障程度,以及找矿潜力、方向和方法,指出中国钨矿勘查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工作建议,强调了老矿山外围及深部、新地区、新类型钨矿的找矿勘查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全面反映了中国钨矿的分布、数量、禀赋及其发现、科研、探查和开采的发展史,重点剖析了72个典型钨矿床,深入总结了钨单矿种的成矿规律,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可作为其他单矿种志书编写的范本,符合《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要求,为国内外第一部对钨矿综合研究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专业志书,居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以94.33的高分通过评审验收。

    局资源评价部主任张作衡、资源所所长傅秉峰、矿产志项目办主任邢树文出席会议并讲话,陈毓川院士、裴荣富院士,部高咨中心黄崇轲研究员,王瑞江研究员、徐志刚研究员及所内参与矿种志书研编工作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评审会现场

    王登红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高分通过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