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阵雨刚过,布满青苔的山路比平日更加湿滑,53岁的李相明熟练地踩着台阶往山坡上走。这里叫蔡家坝,是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清江村的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村里的地灾群测群防员,入汛以来,李相明每周至少两次要到这个他负责的点上进行日常巡查监测,遇到下雨天则是每天一次。

    从山脚下的家出发,绕着山坡巡查一圈,李相明需要走上整整两小时。眼前是一栋旧屋,墙体上的裂缝触目惊心。李相明在裂缝两边各钉了一个钉子。“每次来用卷尺一量,如果数字有变化,就要赶快上报。”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县,几乎具备了地灾易发的所有条件:区域内山大坡陡、江河纵横,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软硬相间。全县已查明各类地灾隐患点1021处,威胁8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在长期与地灾斗争的实践中,云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降险减灾办法。

    “四重网格”,盯紧看牢每一处隐患

    6月中旬,连下了一周的雨。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派驻云阳的黄勤,马不停蹄地在97个地灾点之间巡查。“持续降雨后的2天内最容易发生地灾。”作为驻守地质队员,他负责两个乡镇的地灾防治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云阳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凌昌勇带领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人,查看了蔡家坝地灾隐患点后,又匆匆赶到刚刚出现险情的人和街道莲花社区了解应急处置情况。

    进入汛期,云阳县地灾防治“四重网格”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1021名地灾群测群防员对每处地灾隐患点开展监测;42个乡镇(街道)128名片区负责人紧盯辖区地灾防治;重庆市派驻的4家地勘单位22名地质队员驻守乡镇严阵以待;10名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到岗到位,加强应急值守和分片督查巡查……

    云阳县地灾防治中心副主任胡红军说,地灾的发生一般都会有前兆,如房屋、地面开裂、倾斜,井水水位突变、浑浊等。如果监测员及时发现,就有可能躲避灾害。群测群防的意义正在于此。

    入汛前,地质队员协助各乡镇在每个隐患点组织了应急演练培训,让老百姓知晓地灾发生该沿什么路、往哪个方向跑。“可别小看每个点的演练!”让胡红军印象深刻的是,3年前就是因为一场接近实战的应急演练,让向家坪社区的村民逃过了死神的魔爪。

    2014年9月1日,云阳县降了一场大雨,江口镇向家坪社区12组一处居民区后山出现了一道长约260米的裂缝,不一会儿工夫,一处约18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倾泻而下,将整个居民区夷为一片废墟。得益于12组组长郑方明组织的一场计划外应急演练,短短13分钟险区内188人全部安全撤离。原来,在历年开展的排查中,12组不属于地灾隐患区,没有安排应急演练。但在当年汛前,郑方明看到邻近的王家老屋滑坡隐患点正在演练,就在本组也开展一次演练。

    之前没有排查出隐患、未列入监测的地方,恰恰发生了地灾——近年来多起类似向家坪滑坡的灾害发生,让云阳县国土房管局进一步总结完善“四重网格”。

    从去年开始,云阳县在“四重网格”的基础上再加一重,建立了村级地灾巡查员制度。县财政安排资金100多万元,每个村增配1名、全县共落实458名村级地灾巡查员,重点巡查未列入隐患监测的区域,实现了逐点有人监控、逐片有人巡查,确保防范不留真空。

    科学监测,让风险管理更精准

    青龙街道建民村,这个位于长江北岸的村庄,平静的外表下暗藏危险。村庄位于不断变动的旧县坪滑坡隐患点上,滑坡下方正对着浩浩长江。800多年前,建民村所在的位置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山体滑坡,将汉代古城朐忍完全掩埋。

    路边一个外形像路灯、基座印有“地灾监测”字样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的工程师冯晓亮介绍:“这是地表位移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太阳能板连接数据采集箱,采集的数据实时传回监控中心。” 除此之外,隐患点还布设了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裂缝位移监测、降雨量监测等仪器。“一旦自动监测传回的数据有异常,我们会马上去现场,根据情况提出防范建议。”

    作为三峡库区典型地灾点,旧县坪滑坡从2001年就开始了专业监测。10多年的监测,让冯晓亮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年汛期,随着降雨量增加和三峡库区水位下降,滑坡整体都有不同程度变形。

    在云阳县,这样的专业监测点一共有24个,承担着保护三峡库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双龙镇长兴村,能够“自动报警”的“大喇叭”被村民们直夸“管用”。“大喇叭”由雨量观测和预警装置构成,一旦雨量达到一定数值,喇叭就会嘀嘀响,并向村民手机发送预警消息。村民们接到预警消息能按预定路线跑出来,解决了应急地灾监测预警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安装一年来,广播“响”了5次,成功转移群众370人。基于长兴村试用效果明显,云阳县已计划投资500余万元,在全县164处重要地灾隐患点和警示防范区推广运用“大喇叭”。

    与监测技术应用同步推进的还有地灾防治信息化建设。

    去年年底,总投资260万元的云阳县地灾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在指挥中心平台,基于高清影像3D地图模型,全县1021处地灾隐患点的位置和监测情况一览无遗。指挥中心能够实时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县应急指挥中心、气象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实现了地灾隐患点的可视化管理和应急指挥的精准调度。

    降险处置,彻底消除隐患

    站在自家三楼望着屋后的岩石,家住人和街道黄草坡的居民老袁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山在动,随时有危险。前几天下暴雨,我们连夜撤到村委会住,想起来真是后怕。”

    6月4日上午,临近云万路的黄草坡发生滑坡,滑塌量600立方米。地质专家随后的监测发现,问题远不止于此。受连日降雨影响,距滑塌区后方约20米的地方,出现贯通式拉张裂缝,约4800立方米的岩体在强降雨条件下处于临滑状态,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滑坡。而山脚还住着22户人家,山下则是车流密集的公路。

    应急抢险立即展开。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划定了危险区域,设置了警戒线、警示牌。在打钻机的轰鸣中,三根锚墩支撑桩被打入滑坡体,力图稳住边坡。凌昌勇表示,应急处置后还将委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对滑坡开展整体勘查、设计,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消除隐患。

    临灾应急处置是防灾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早在2015年,云阳县就出台《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防管理暂行办法》,根据雨量分等确定地灾响应级别和应急联动方式,实行分级管理、分级防范,做到“防有措施、抢有办法、撤有路径”。

    “实践表明,群测群防是现阶段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用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地灾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力量。”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局长李珉卿表示,要实现长治久安,还得依靠地质灾害治理搬迁。

    据介绍,2013年以来,云阳县累计争取中央、市级资金2.3亿元,实施地灾工程治理项目36个,对186个地灾隐患点受威胁群众16053人实施搬迁避让;县级安排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对130多处地灾险情实施了降险处置。

    入汛以来,云阳已遭受了几场暴雨,出现了多起灾情险情,由于预警及时、防范得力,全县地灾隐患点没有发生人员伤亡。雨还在下,云阳国土人与地灾的赛跑还在继续……

    群测群防的力量

        为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确保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2月1日、2月2日,邢树文副所长带领安全生产管理、条件保障人员对青龙桥办公区和百万庄大院各处室的防火、用电安全防护情况、实验室值班情况、消防通道、易燃物品摆放、消防设备的状况、大型实验设备安全运行管理情况、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安全生产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广大职工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安全稳定。
    检查中邢树文副所长就做好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节前各处室都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交通和保密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二是要进行一次全面自检自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落实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值守、治安防范工作;四要加强节日期间的车辆管理,除值班车辆外,所公务用车全部封存;五是要做好用水、用电、用气、防火工作安全;六是要保持通信畅通,确保随时接听电话,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

    资源所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为提高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安全意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铀矿床蚀变矿物与成矿环境调查》项目组按照要求,结合项目组实际工作现状,开展了“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阻疫情”的安全生产月活动,现将项目组有关安全生产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项目组目前临时驻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马渠乡,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开展工作前,项目成员会相互提醒按照正确的流程开展地质工作,工作结束后采取碰头会形式,总结当日工作情况,将当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互汇报、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项目成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注重实效,开展活动

    利用中心安全处提供的宣传材料大力宣传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保证了生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挖隐患,治理隐患

    结合宣传月活动要求和工作环境实际情况,对工作区、生活区进行安全检查,做到“深挖细抠,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从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生活、工作区安全情况较好。但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存在用电设备关闭后未及时断电等不规范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坚持“安全工作,重在落实”的宗旨,不以事小放松要求,当场进行了整改。

     

    四、落实疫情监测、防护

    进一步提高对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思想认识,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政府部署要求,项目组按照马渠乡政府要求,积极配合住宿、餐饮等单位要求,做好人员登记工作,如实上报近期行程,落实卫生清洁和消毒通风措施,注重个人健康防护,随身携带口罩、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

    项目组配备了84消毒液、酒精、口罩、额温计等器具,落实好疫情监测、防护、处理等医疗用品储备,确保第一时间处置突发状况,因近期野外工作需要,经常更换工作地区,项目组成员每天早晚各2次测量体温,不到人口密集处,工作结束后用含75%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每天工作结束后对生活区域进行灭菌消毒,尤其是门把手、门窗等接触密集处,力争通过系列措施切实降低传染概率,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保障全体成员健康。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深入贯彻落实中心规程、安全指示精神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狠抓制度的落实,做好项目全员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天津地调中心“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铀矿床蚀变矿物与成...

    今年6月迎来了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要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当前,正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上生产作业大忙季。今年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广州海洋局海上调查人员长期出海未能及时休整,在抓生产工作的同时安全生产这根主弦更需时刻绷紧着。

    时值六月,海洋地质十六号船正在南海海域开展准三维地震调查作业,作业期间海洋地质十六号调查部利用转线时机进行例行的气枪震源维护保养工作,当时正在拆卸气枪高压气管的后甲板技术工人许楚南突然间发现,已关闭供气的气枪高压供气管路仍然不断有微弱气流输出,当场报告正在组织震源维护工作的后甲板组长梁小虎。后甲板组组长梁小虎知悉情况后,立即停止检修,马上报告副技术负责黄建宇,随后组织人员立即展开对相关供气管路的仔细排查工作,终于发现位于主甲板层气枪修理室外面的高压汇流阀之供气阀阀门因使用频繁老化导致阀门密闭不严实产生气源泄漏。海洋地质十六号船气枪震源的高压管路在正常作业时工作气压保持在2000PSI(相当于136个大气压),一旦高压气体泄露,可能对人体产生较大伤害,影响海上正常生产。尽管当时因供气阀阀门密闭不严实导致的漏气气压非常微弱,处于安全线之内,但是已然构成安全隐患。技术负责柴祎和副技术负责黄建宇对此事非常重视,在咨询轮机长及空压机长后,决定将更换供气阀阀门列入下航次的航修工程,同时要求后甲板技术工人在气枪维护保养过程中,继续加强排查,做好相关预防措施。6月初,调查部利用短暂的航修和补给时机,委派修船人员及时更换供气阀阀门,该隐患彻底消除。

    海洋地质十六号船(原奋斗四号船)是一艘已有42年高龄的船舶,船载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时刻不可松懈。2019年局安保处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龄船舶安全管理的规定》,强调加强对高龄船舶的设备设施管理,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提出了七项要求。只有增强防范意识,筑牢安全防线,才能防患于未然!

      

    后甲板组进行气枪震源例行维护保养

    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部、局关于“安全生产月”相关要求,2020年6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会暨安全生产月启动会,会议强调:要从政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意识、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克服侥幸心理警钟长鸣,强化宣传防患未然,贯彻落实部、局重大决策部署,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培训开始阶段,由郝国杰讲安全生产公开课。公开课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局安全生产相关文件解读、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形势分析与案件剖析等四个方面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了解读,并对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了部署安排。

    公开课结束后,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安玉杰教官受邀主讲了消防安全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火灾事故案例,为参训人员重点讲解了工作、生活、车辆防火灭火、日常安全用电、灭火器使用方法、火灾应急处置等内容,同时开展了灭火和逃生应急演练。

    为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所领导、中层干部及在职职工112人现场参加,野外工作组和各部门无法到会场人员通过Welink软件在线会议方式参会86人。培训切实提高了职工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了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强化了职工安全和消防安全意识,提升了职工日常防火灭火与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技能。

     
     
     
     
    物化探所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会暨安全生产月启动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部、局关于“安全生产月”相关要求,2020年6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会暨安全生产月启动会。会议强调:要从政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意识、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克服侥幸心理,警钟长鸣,强化宣传防患未然,贯彻落实部、局重大决策部署,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培训开始阶段,郝国杰讲授安全生产公开课,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局安全生产相关文件、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形势分析与案件剖析等四个方面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了解读,并对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了部署安排。

    公开课结束后,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安玉杰教官主讲了消防安全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火灾事故案例,为参训人员重点讲解了工作、生活、车辆防火灭火、日常安全用电、灭火器使用方法、火灾应急处置等内容,同时开展了灭火和逃生应急演练。

    为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所领导、中层干部及在职职工112人现场参加,野外工作组和各部门无法到会场人员通过Welink软件在线会议方式参会。培训切实提高了职工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了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强化了职工安全和消防安全意识,提升了职工日常防火灭火与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技能。

    物化探所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会暨安全生产月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