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根据全球科研数据权威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6月30日公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简称JCI)为1.03,在其收录的66种ESCI地学期刊中位列第1;在396种(330种SCIE和66种ESCI刊物)地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并列第98; 在61种(47种SCIE和14种ESCI刊物)地质学期刊中排名第13,达到JCI 分区Q1区水平。这是《中国地质(英文)》首次获得权威数据库评测指标(创刊满3年才有评测指标),结果也表明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于2018年,旨在围绕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调查研究、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评价与生态保护修复、海洋地质调查、重要经济区与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国际地质合作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地质科学研究新问题和地质调查新发现,传播地质新理念。《中国地质(英文)》自创刊以来,先后被ESCI、Scopus、DOAJ、AJ、INSPEC、CAS、Geobase、GeoRef Database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数据,《中国地质(英文)》发表论文截止至2020年总被引次数为305,去除自引后的影响因子为2.148。

    "期刊引用指数"(JCI)是科睿唯安在2021版期刊引用报告(JCR)中新增的一个指标,适用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有期刊。负责该项目的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所长Martin Szomszor介绍该指标是使用字段归一化计算来衡量期刊近年来出版物引文影响的新路径。简单来说,期刊引用指数(JCI)就是对一本期刊近三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包括评论),统计它们的影响力指标(CNCI)。影响力指标(CNCI)是针对某一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出版类型、出版年份三个重要方面对文章的影响力进行统一计算,并给出综合数据。相比影响因子,引用指数的统计范围大大扩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之间的横向可比较性大为增强,是对现有引用指标体系的补充。同时引用指数计算的是期刊论文篇均引用率在本学科领域全部期刊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正态分”。引用指数在实际计算中,数值1.0是衡量期刊引用表现的基准线。当期刊引用指数高于1.0时,即表明该期刊超过平均引用水平;当期刊引用指数低于1.0时,即表明未达到平均引用水平。

    喜讯|| 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CI)居Web...

    近期,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在执行海南海岸带调查任务时发现,通过多波束采集的浅水地形数据不能满足海岸带调查高精度、高标准要求。

    通过多次试验改造,技术人员最终通过在多波束探头位置安装姿态传感器对姿态数据进行补偿,获取到符合调查规范要求的数据资料,有效提高了多波束系统在浅水地形(30米以浅)调查的测量精度,增强了多波束系统作业应用能力,为利用多波束系统进行近岸浅水地形测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州海洋局海南海岸带调查原计划于6月底进行三亚机场填海区的多波束测深作业,在工区进行试验时发现采集的数据水深条幅边缘有明显锯齿状,测得地形存在上下沉浮现象,偏差为20-30厘米,为保证数据质量,提高调查精度,项目组决定必须攻克这一问题。

    技术人员首先对影响多波束数据的外部条件进行排查,通过更换测量船舶和加工固定支架等方法有效避免安装杆震动的问题,但试验数据未见明显改善。随后,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与多波束设备代理和技术工程师的充分探讨,认为姿态数据补偿不到位是造成偏差较大的主要因素。在现场通过更换设备、更改安装位置、相对位置归一化处理等对姿态传感器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及试验,技术人员将适合水下安装作业的姿态传感器安装到多波束探头位置,对多波束探头的姿态变化进行有效补偿,最终得到了规范数据资料,有效确保了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

    整个调试过程广州海洋局技术方法所和资料处理所先后2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每天工作时间达11至14小时,针对不同船只及系统进行安装支架改造5次,人力拆装多波束换能器、安装杆十余次,期间还先后受到了两次台风的影响。技术人员头顶炎炎烈日,力抗恶劣海况,坚守于野外调查一线,练就了麒麟臂,晒出了黑白装,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志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

    姿态数据补偿前后数据对比
    广州海洋局攻克海岸带多波束调查难题

      2011年,西安地调中心以水环处为试点,探索绩效管理的新路子。在近一年的时间,水环处大胆尝试,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基础性工作,推动了中心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中心去年首次完成了业务部门、项目组和专业技术个人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优的依据,作为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窗口”,作为部门、个人寻找差距和改进工作的“镜子”。通过开展绩效管理,使得中心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单从学术论文一项指标来看,就比2010年多出70多篇,其它如科技奖励及各类基金等也较之往年有明显提高。总体来看,绩效管理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了职工的工作水平。同时,“开门纳谏”积极回馈各个方面意见,并对职工在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表现为业务部门绩效管理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分值设计不是百分制,专业技术个人绩效考核得分相差悬殊等问题。2012年,西安中心本着绩效考核体现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群众公认的原则,中心领导小组召集业务部门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针对2011年绩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落实改进措施,取得以下两个方面的显著成果和进展:

      一、调整业务部门绩效管理指标权重,统一按照百分制计算

      地调科研类部门绩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部门工作绩效、预算执行、体系运行与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主体内容,结果按百分制计,分别占75%、5%、20%权重,重点突出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年度新增承担项目、项目承担经费、项目进展与工作质量、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容,按分项进行归一化处理,分项部门最高分得满分,最低分得60%分,其余按内插法计算得分。出现严重问题,被通报批评或吊销平台,该部门该项得分为零分。具体地调科研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见表1。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类部门绩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绩效、资质建设与维护、体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主体内容,结果按百分制计,分别占70%、15%、15%权重,重点突出部门工作绩效考核,

      主要包括项目策划与承揽、项目进展与质量、项目经费的内容,各分项严格对照中心制定地《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具体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见表2。


      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根据岗位职责分类进行考核

      对地调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部分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根据地调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承担项目的类别和大小、个人的角色、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的差异,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了分类量化考核。计划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按照项目负责人、副负责人按照承担的地调科研项目类别和项目组织实施与成果进行考核;工作项目和一般科研项目负责人按照承担的地调科研项目类别、项目进展与工作质量、项目绩效进行考核。工作项目副负责人、大组长和成员按照承担的地调科研项目类别、个人对项目进展与工作质量的贡献、工作认可度及项目绩效进行考核。具体地调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分类与指标设置见表3。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类专业技术岗位根据个人策划与承揽社会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完成的货币工作量等进行量化考核。成果转化项目按照项目负责人、专题负责人、项目成员的分类进行岗位职责分析。具体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分类与指标设置见表4。

     

    西安地调中心绩效管理工作进展(四)

    摘要:针对“滩宽坡缓、车船难至”的江苏潮间带,通过技术调研、设备改进、方法实践等,探索了一套适用地质调查技术,获得了多项专利,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江苏乃至全国潮间带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借鉴。

    1.项目概况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由于受潮间带地质环境特点及调查技术难度的影响,以往地质工作处于“海陆分离”。江苏潮间带滩面宽、坡度缓,在辐射沙洲并陆段滩面宽度甚至可达30km。这些影响了调查平台的通行(车船难至),限制了水下地形测量、底质采样、综合物探和地质钻探等各项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滩涂围垦、港口建设、工业布局等沿海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及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急需潮间带地质信息。2013—2014 年,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开展了 “江苏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示范”项目,旨在总结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的工作方法,为潮间带水工环地质调查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了一套适用于江苏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

    2.成果简介

    (1) 建立了三段渐进式地形测绘法,实现了潮间带地形测绘的无缝拼接。针对江苏潮间带的特点,建立了三段渐进式测绘法(表1),实现了潮间带区域的地形测量全覆盖。同时,为提高作业效率,排除滩涂养殖区对测深仪器探头影响,发明了单波束探头保护装置(专利号:ZL201220473323.9)。

     

    (2)改进了底质取样设备,改良了采样方法,提高了采样效率。在小潮低潮水线至3.0m水深线之间,由于大船无法到达,箱式取样器等采样工具无法使用。研制了配合泡沫筏或冲锋舟作业平台的火钳式泥沙取样器(专利号:ZL201220559186.0)。同时,针对柱 状取样器在铁板沙取样中的局限性,对设备进行了改装并成功应用(专利号: ZL201220559186.0)

    (3 )探索了潮间带工程地质钻探施 工方法,为后期开展潮间带地质调查提 供技术支撑。江苏潮间带作业环境宜选用100~200吨级平底驳船作为钻探平台 (图1);在潮间带高滩区域进行钻探作业时,需乘初一、十五大潮抵达,搁浅作业;根据工作区涨落潮规律,动态设计抛锚方式(四锚或六锚),保持船只方向与潮流涨落流向一致,减少潮流变化对船只稳定性的影响,并随时调节缆绳长度,以保证钻探施工安全和质量(图2); 针对粉砂质地层宜采用束节式取样器,并控制回次进尺,提高岩心采取率和岩心质量。

    (2) 尝试编制了陆海统筹的基础地质图件,为实施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地质 调查提供借鉴。由于海陆地质调查采用 的基准、精度等不同,影响了陆海统筹地质图件的编绘。尝试陆海测绘数据的基准转换、权重设置、数据插值、边界校验,初步编制海陆统筹的地形图。根据海岸带地貌特点及类型的划分,绘编陆海统筹地貌图。通过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分析,探讨海陆工程地质钻孔信息
    标准化、归一化的处理方法,统一钻孔高程基准,编制陆海统筹的工程地质剖面。

    3.成果意义

    对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部分解决了潮间带地质工作的难题,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及仪器设备安全风险,将有利于促进陆海统筹地质工作的开展,为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规程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江苏乃至全国潮间带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地质研究院 同玉茹 葛松供稿)


     

     

     

     

    创新技术方法提高潮间带地质调查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