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9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在广州出席“东盟国家海洋地学与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研讨会”并致辞。本次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局和青岛海洋研究所共同举办。这也是在海洋地质调查领域我局第一次与东盟开展合作。

    王小烈在致辞中指出,为落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共同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2015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的倡议”项目,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合作领域的首次重要活动,也是我局为兑现培训东盟国家100名海洋地学人才的一个开端,今后几年还将每年举办类似的研讨会或培训班,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使中国海洋地质学家与东盟国家海洋地学界建立广泛联系,共享一批地学数据,共同提升海洋地学认知水平,提高科学预测、防灾减灾和评价海底能源资源潜力的能力,同时促进和推动本地区的海洋地球科学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永正处长主持结业典礼,广海局书记温宁、青岛海洋所副所长伍光英、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基础部海洋处、局科外部人员参加开幕式。

    共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8个国家的35名地质人员、CCOP秘书处的2名官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9名专家、广州海洋局、青岛海洋所等局属单位40多人,总计9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之后,王小烈赴广州海洋局调研,参观了广海局综合办公区、南岗基地和海洋地质调查码头并登临海洋6号综合调查船。(科外部刘大文)

     

    王小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小烈调研广海局

     

    王小烈登临海洋6号

    东盟国家海洋地学与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召...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作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年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地质所所长侯增谦院士、地调局总工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徐学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负责人张智勇研究员介绍了计划的总体情况。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藏高原地质室调研,研讨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方向和思路。

    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结合十九大精神,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基础地质调查要向“深部进军”和“浅表发展”的思路,强调基础地质调查不仅要注重解决制约找矿的关键地质问题,也要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同时要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等紧密结合,谋划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

    会议进一步研讨提出西南地区下一步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方向建议。一是应重点关注具有全球指导意义的独一无二的科学问题,如特提斯形成演化、西南三江地质、罗平生物群、上扬子陆块西缘、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等重点地质问题,力争取得创新性成果。二是查明高原隆升和活动构造引发的环境灾害链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特色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地质依据,有效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会上,与会人员还对云南热带雨林地区风化壳填图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成都地调中心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西南项目办、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东特提斯工程首席王立全研究员及青藏高原地质室全体业务人员参加了研讨。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张智勇副主任到成都地调中心青藏高原地质室调研

    西南地区提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方向和思路

    日前,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上获悉,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认识。

    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于2015年由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经过两年的地质调查研究,在昌宁-孟连地区发现并厘定昌宁-孟连结合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地区存在原特提斯洋,还发现长约40千米的榴辉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提出三江地区澜沧岩群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而是一套与昌宁-孟连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统的新认识。

    为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新发现的原-古特提斯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成都地调中心近日邀请了领域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在云南临沧召开了“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会议特邀潘桂棠研究员作了“聚焦洋盆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板块构造地质学发展新愿景”的讲座,还就南汀河蛇绿混杂岩带的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堆晶岩、变质辉长岩、强烈变形硅-灰-泥组合,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的深水盆地相沉积岩、超基性岩、基性岩、洋岛-海山等等不同地质端元,勐库根恨河地区退变榴辉岩及其围岩,粟义地区蓝片岩及澜沧群构造变形样式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讨论。

    与会专家对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就新发现、新认识达成广泛共识,认为项目重建了三江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模式,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提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闭合古特提斯重新打开的传统认识,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认为,西南三江项目成果是“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成果”。一是实现了理论应用的创新,运用洋板块地质理论创新解析三江特提斯演化的实践取得成功;二是提出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的理念,找到更加适用于造山带填图的新方法思路;三是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如确认了三江存在原特提斯蛇绿岩、发现了榴辉岩等,是基础地质研究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抓住了国际前沿,为特提斯演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四是形成了一种创新性认识,冲破了前人认识藩篱,引领地质科技创新。

    张智勇副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基础地质调查是取得重要发现的源动力,下一步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二是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是取得地质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各科研院所和调查单位应深度合作,扛起特提斯国际研究的大旗,引领原-古特提斯研究前沿,夺取特提斯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西南三江保存了原-古特提斯洋演化和碰撞闭合的记录,是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应加强立典式“剖面”或“填图”工作,创建国内外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基地;四是有效推广和充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开展造山带填图,聚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力争取得卓有成效的地质调查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地调局相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矿及核工业系统诸多单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野外讲解

    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

    成都地调中心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院党支部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党支部、河北省区调所地勘党支部在河北1:5万沙流河等五幅区调项目野外工地开展了以“迎接十九大,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分为室内支部党建工作交流和野外实地调研两个环节。室内党建工作交流在项目沙流河驻地开展,由张智勇同志主持,孙晓明和赵永平两位同志首先发言,强调了这种上下联动的主题党日活动对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也肯定了基础部作为业务促进体系和天津中心基础院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业务承担主体、河北区调所地勘三处作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业务承担主体三者之间上下联动,通过党建促进基础地质调查业务的作用。随后,三位党支部书记就各自支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肖桂义同志介绍了局基础部党支部就推进国家基础地质业务体系建设、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两重工作中党建所起的作用做了典型发言。辛后田同志介绍了天津地调中心基础院年度党建工作情况以及基础院在承担华北工程地质调查和加强华北地区基础地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成果。专少鹏同志介绍了地勘三个支部的概况和承担项目情况以及平原区区调野外党小组的党建工作情况,张智勇同志对三个支部党建工作给予了中肯评价。胥勤勉同志交流了近年来在华北平原覆盖区开展地质填图的技术方法、进展和成果。

    在野外实地调研中,党员们参观了蘑菇台山前冲积扇的堆积系列,并与项目组人员共同开展人工槽型钻的野外施工,结合建成的地下水监测井,一起交流了平原区区调成果资料对于水工环地质调查的重要支撑作用。活动结束之际,全体党员在野外施工现场重温了入党誓词。

    这次三个支部联合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了党员自觉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各支部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党建工作与基础地质调查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三个支部的全体党员表示,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喜迎“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而努力工作。

    各支部共有32名党员同志参加,地调局基础部、天津地调中心及河北省区调所相关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室内党建交流会

    野外考察蘑菇台山前冲积扇陡坎剖面并重温入党誓词

    野外实地调研现场

    地调局基础部\天津地调中心基础院和河北区调所地勘三...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论坛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徐学义博士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总体业务布局与2017年地质资料信息发布”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张智勇博士作“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主任张作衡博士作“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郝爱兵博士作“水工环地质调查新进展”报告

     

    论坛现场

    9月24日,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召开
          20161025-27日,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矿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新疆富蕴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新疆国土厅主办,新疆地调院协办。

    会议特邀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矿专业委员会向琦副秘书长及国家305项目办潘成泽副主任,分别作了题为 “中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和“国家305项目十三五工作部署”的专题报告。会上,各地勘单位介绍了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晶质石墨矿床及稀有金属矿床勘查现状及取得主要进展,充分交流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近几年地质矿产调查成果,梳理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分析下一步找矿方向及工作部署。会议还组织了与会代表野外实地考察新疆青河县孔可热大型晶质石墨矿

    中国地调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和新疆国土厅副厅长朱振芳对东准噶尔地区亿吨级大型晶质石墨矿带的勘探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指出需进一步加大地勘基金投入,查明该地区晶质石墨矿储量,把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建成国家晶质石墨矿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提供保障。

    本次石墨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交流会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立健全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实中央与省级地勘基金协调联动,促进发展省部合作,实现新疆找矿新突破,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研讨会开幕式

    研讨会现场

    野外现场讨论

    听取汇报
    实现新疆找矿突破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8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和资源评价部副主任张生辉等一行3人到地调局物化探所调研指导工作。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党委书记甘行平、副所长史长义、纪委书记白冶,职能管理部门及技术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

    物化探所向严光生总工一行简要介绍了所的人员和内设机构、业务方向、科研平台建设、承担项目等基本情况,着重汇报了野外工作推进情况、2016年和2017年度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科技平台项目申报情况,以及2016年度“两重工作”主要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会议围绕如何促进所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强化管理出成果,建实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和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充分沟通研讨。

    严光生总工对物化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地质调查工作重大调整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要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准确定位,与所的长远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统筹考虑谋划“三定方案”,科学调整专业布局和组织人员结构,进一步凝练发展目标和任务;二是要抢抓机遇、凝练重点、主动作为,紧跟局的发展战略调整思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和实现能源资源重大发现或突破上下功夫,梳理方法技术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三是立好机制、严格管理、带好队伍,贯彻落实好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和考核机制,向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勇于创新的人才倾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次,同时加强项目、资金、安全和保密等各方面管理。

    物化探所将按照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切实抓住、用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期,围绕“六个服务”,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一行到物化探所调研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组织开展地质调查工程业务研讨和技术培训的通知”(中地调函[2015]514号)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4月15-16日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地质矿产调查技术业务培训。承担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子项目的20家地勘单位的子项目技术负责人、业务骨干和沈阳中心业务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培训。

      沈阳中心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特邀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张智勇处长、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邢光福、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王慧初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晋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克信教授和王国灿教授现场授课,就1:5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构造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花岗岩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及沉积岩区地质填图工作技术与方法等进行了讲解。授课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野外指导作用。

      通过两天的培训,学员们对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学员们普遍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反映了目前国内一流的地质调查技术和水平;沉积层的识别、火成岩弧与洋陆转换、各类构造的描述与判定、火山岩构造岩性岩相三重填图技术、变质岩区地质调查路线观察和剖面测制要点等等,都有极高的理论和野外指导价值。

      此次培训为今后大兴安岭成矿带及辽东吉南成矿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极大的提高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项目质量和成果水平。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举办地质矿产调...
      近日,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在北京召开了400万大地构造系列图件编制技术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单位相关领导、专家与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地调局基础部张智勇表示,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是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非常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须学习借鉴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战略思想,图件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突出图件的实用性和服务功能,将地质规律的认识广泛应用于解决区域资源、环境、工程和灾害问题上来;二是坚持专业综合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并举,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理论,提升成果的科学认识和信息服务水平。系列图件分基础性与应用性两种类型,须具备全面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参会代表在分析总结上轮成矿地质背景编图经验与体会,学习研讨国外大地构造相图编制内容及表达方式,了解讨论大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编制进展及数据库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本轮编图的资料基础和技术途径达成了共识:坚持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引领,坚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坚持数据库驱动制图与专业综合研究同步进行,加强标准统一、查漏补新、专业协调等工作;以全国1:250万五要素图为基础,充分利用1:25万建造构造图、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和最新有关资料和数据,校修1:250万五要素图形成的1:250万岩类图;依托示范区工作引领数据库建设,突破信息技术疑难问题,建立1:25万→1:50万→1:150万→1:250万系列图件的规则库、属性数据库和知识库,为扩大服务领域奠定好坚实基础。

      会议成效显著,达到预期目的。





    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编制研讨会组织召开

    2015年9月21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以“填图与科研”为主题的中国地质大讲堂(第三讲)视频报告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鹏出席视频会议,地调局水环中心各综合管理部门、技术业务部门及后勤服务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林寿发、加拿大地质调查局高级研究员Cees van staal以及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助理李建星分别做题为“加拿大地质调查工作概述——填图与科研(含矿床研究)的关系”、“北美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系统地质调查的成果”、“中澳合作填图经验与启示”的报告。第二个环节由王涛、王洪亮、计文化、张智勇等几位具有多年从事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经验的专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国的区域地质填图与调查进行讨论发言。与会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为职工展示了加拿大地质调查的现状,分享了地质调查工作中地质填图的经验、启示以及科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更为目前我国地质调查填图方式、方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整场报告会内容充实,气氛活跃,切实让地调局水环中心职工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李文鹏主任最后强调,作为地质调查人员,一定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意识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坚守精神,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成熟的调查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在科学武装自己头脑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软硬实力,按照局“两重一主”的工作安排和任务部署推进各项工作,真正将我们的地质调查工作落到实处,做稳、做大、做强!

    走出去 请进来 科学武装 提升实力

    2016年4月21-22日,“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了1:5万专题填图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了2015年专题填图试点工作,就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成效显著。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张智勇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锦曦副所长分别致辞。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做了“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以花岗岩为例”的发言,对(专题)地质填图的内涵、必要性及如何做好“三高”(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质填图进行了阐述。之后,会议分地层、前寒武纪变质岩、岩浆岩、构造、矿床和三维填图6个专题进行了24个报告,在二级项目负责人主持下,开展了地质填图的汇报交流和研讨。每个报告重点介绍了2015年填图工作进展、2016年填图计划、填图中存在的问题等。会议聘请了张智勇处长、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研究员、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地质力学所胡建民研究员作为点评专家,对每个报告进行了了十多分钟的点评、讨论和建议。会议最后对专题填图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等作了系统总结。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对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

    此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达到了交流、研讨、培训、部署四重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1、对专题填图进一步达成共识。 

    明确了专题填图的内涵。本工程项目承担的5万地质填图包括综合型标准图幅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题地质填图(专题填图);包括专项矿产调查(专项填图)和专题矿产调查(专题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项填图已发布指南,应参照执行。专题填图是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地质填图,是综合填图的升级版,是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转变的新探索,不仅对实现地调科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地质工作,特别是填图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很有必要。如何开展专题填图,目前没有现成的规范,需要试点、探索和创新,以目标地质体和地质要素即填图单位和填图要素的有效控制,特别是问题的解决、需求的满足为目标。要有足够的野外工作量,具体安排要科学、有效、合理。 

    2、增强了信心,明确了使命,对填图人员起到了激励作用。 

    有关专题填图共识的达成,特别是张智勇处长等五位专家对该工程开展的专题填图取得的初步成果、方式方法和思路给予的充分肯定,对填图人员起到了鼓励和激励作用。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一是解决问题、拿出精品,实现填图与研究一体化,部分实现精细的立典型解剖填图,达到国际水平;二是总结方法、编写指南,构建填图方法体系;三是明确了专题填图要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四是明确了最终填图成果如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等都要公开发布(网络发布)。 

    3、认识到填图中还存在的问题。 

    部分填图人员的填图要素表达、即时连图等填图基本功不够扎实,一些调查工作还停留在露头、薄片尺度,没有在图面及时合理地表达出来,需要加强填图基本功训练。一些课题人员对专题填图涵义了解不够,还停留在忙于应付一般的填图工作量的完成层面。 

    4、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各项目、子项目在本次研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修改完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年轻人员野外填图基本功培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带领年轻人员开展若干主干路线填图,统一认识,做好培训;三是工程项目将在关键地质问题区和填图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的地区举办野外填图现场研讨交流和培训会。

    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1:5万专题填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