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9年4月20日上午,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科普专题讲座。

    来自北京市展览路第一小学的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们参加了此次活动,资源所相关负责人主持了此次活动,并殷切表示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的家,希望小朋友、大朋友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承担起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责任。在有关水资源的科普讲座中,秦燕博士用形象的比喻介绍了水的基本性质,用生动的动画展示并讲解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通过互动环节让小朋友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号召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龙涛博士通过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小头爸爸”度过的普普通通的一天中所接触的生活用品,讲述了矿产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手机需要用到铜、金、银、钯、铅、汞、镉、铬、锑、铍、镍、锌、锂、钴等矿产,电脑需要用到铝、铜、金、银、铂、钯、锌、锡、硅等矿产,就连午餐的豆腐都会用到石膏,唤起了小朋友们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员、杨建民研究员、谢桂青研究员、陈文西研究员、姚佛军副研究员、段士刚副研究员、马玉波副研究员、刘敏高工等为本次活动捐献了他们珍藏的岩、矿石标本,《松潘-甘孜成锂带锂铍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组主动承担了标本的加工制作工作。小朋友们对科学家们精心准备的礼物爱不释手,展现了他们求知若渴的心情及对探秘地球、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极高的热情。作为社会公益科研机构,资源所有义务、更有责任,更宽、更广地传播地学知识,以提高广大社会公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次活动中小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回答问题,其中有14名小朋友作为志愿者在活动中热情为大家服务,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

    热爱地质工作的小朋友

     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的小朋友们

    资源所举办第50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活动

    2018年4月25日-26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同意,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沈阳组织召开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培训会议”。培训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对“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细则”进行了细致讲解;其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蔺志永处长详细解读了“1:5万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庞振山教授级高工、颜廷杰教授级高工、于晓飞教授、程志中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杨建民研究员分别就矿产地质调查中的“预研究、矿产综合检查、潜力评价、物探、化探、遥感”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与交流。

    本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出新的矿产地质调查标准和要求后的一次重要的技术普及和推广。培训专家讲解内容紧密结合野外一线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切实迎合了当前的工作需要,能够进一步指导我们学员在野外一线实际工作中进行找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要求全体学员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攻坚克难,努力开创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新局面,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坚强的保障。

    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项目办相关领导和东北、华北、华中三个大区重要矿产地质调查计划所属工程首席、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及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沈阳地调中心成功举办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培...

    阵雨刚过,布满青苔的山路比平日更加湿滑,53岁的李相明熟练地踩着台阶往山坡上走。这里叫蔡家坝,是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清江村的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村里的地灾群测群防员,入汛以来,李相明每周至少两次要到这个他负责的点上进行日常巡查监测,遇到下雨天则是每天一次。

    从山脚下的家出发,绕着山坡巡查一圈,李相明需要走上整整两小时。眼前是一栋旧屋,墙体上的裂缝触目惊心。李相明在裂缝两边各钉了一个钉子。“每次来用卷尺一量,如果数字有变化,就要赶快上报。”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县,几乎具备了地灾易发的所有条件:区域内山大坡陡、江河纵横,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软硬相间。全县已查明各类地灾隐患点1021处,威胁8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在长期与地灾斗争的实践中,云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降险减灾办法。

    “四重网格”,盯紧看牢每一处隐患

    6月中旬,连下了一周的雨。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派驻云阳的黄勤,马不停蹄地在97个地灾点之间巡查。“持续降雨后的2天内最容易发生地灾。”作为驻守地质队员,他负责两个乡镇的地灾防治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云阳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凌昌勇带领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人,查看了蔡家坝地灾隐患点后,又匆匆赶到刚刚出现险情的人和街道莲花社区了解应急处置情况。

    进入汛期,云阳县地灾防治“四重网格”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1021名地灾群测群防员对每处地灾隐患点开展监测;42个乡镇(街道)128名片区负责人紧盯辖区地灾防治;重庆市派驻的4家地勘单位22名地质队员驻守乡镇严阵以待;10名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到岗到位,加强应急值守和分片督查巡查……

    云阳县地灾防治中心副主任胡红军说,地灾的发生一般都会有前兆,如房屋、地面开裂、倾斜,井水水位突变、浑浊等。如果监测员及时发现,就有可能躲避灾害。群测群防的意义正在于此。

    入汛前,地质队员协助各乡镇在每个隐患点组织了应急演练培训,让老百姓知晓地灾发生该沿什么路、往哪个方向跑。“可别小看每个点的演练!”让胡红军印象深刻的是,3年前就是因为一场接近实战的应急演练,让向家坪社区的村民逃过了死神的魔爪。

    2014年9月1日,云阳县降了一场大雨,江口镇向家坪社区12组一处居民区后山出现了一道长约260米的裂缝,不一会儿工夫,一处约18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倾泻而下,将整个居民区夷为一片废墟。得益于12组组长郑方明组织的一场计划外应急演练,短短13分钟险区内188人全部安全撤离。原来,在历年开展的排查中,12组不属于地灾隐患区,没有安排应急演练。但在当年汛前,郑方明看到邻近的王家老屋滑坡隐患点正在演练,就在本组也开展一次演练。

    之前没有排查出隐患、未列入监测的地方,恰恰发生了地灾——近年来多起类似向家坪滑坡的灾害发生,让云阳县国土房管局进一步总结完善“四重网格”。

    从去年开始,云阳县在“四重网格”的基础上再加一重,建立了村级地灾巡查员制度。县财政安排资金100多万元,每个村增配1名、全县共落实458名村级地灾巡查员,重点巡查未列入隐患监测的区域,实现了逐点有人监控、逐片有人巡查,确保防范不留真空。

    科学监测,让风险管理更精准

    青龙街道建民村,这个位于长江北岸的村庄,平静的外表下暗藏危险。村庄位于不断变动的旧县坪滑坡隐患点上,滑坡下方正对着浩浩长江。800多年前,建民村所在的位置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山体滑坡,将汉代古城朐忍完全掩埋。

    路边一个外形像路灯、基座印有“地灾监测”字样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的工程师冯晓亮介绍:“这是地表位移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太阳能板连接数据采集箱,采集的数据实时传回监控中心。” 除此之外,隐患点还布设了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裂缝位移监测、降雨量监测等仪器。“一旦自动监测传回的数据有异常,我们会马上去现场,根据情况提出防范建议。”

    作为三峡库区典型地灾点,旧县坪滑坡从2001年就开始了专业监测。10多年的监测,让冯晓亮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年汛期,随着降雨量增加和三峡库区水位下降,滑坡整体都有不同程度变形。

    在云阳县,这样的专业监测点一共有24个,承担着保护三峡库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双龙镇长兴村,能够“自动报警”的“大喇叭”被村民们直夸“管用”。“大喇叭”由雨量观测和预警装置构成,一旦雨量达到一定数值,喇叭就会嘀嘀响,并向村民手机发送预警消息。村民们接到预警消息能按预定路线跑出来,解决了应急地灾监测预警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安装一年来,广播“响”了5次,成功转移群众370人。基于长兴村试用效果明显,云阳县已计划投资500余万元,在全县164处重要地灾隐患点和警示防范区推广运用“大喇叭”。

    与监测技术应用同步推进的还有地灾防治信息化建设。

    去年年底,总投资260万元的云阳县地灾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在指挥中心平台,基于高清影像3D地图模型,全县1021处地灾隐患点的位置和监测情况一览无遗。指挥中心能够实时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县应急指挥中心、气象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实现了地灾隐患点的可视化管理和应急指挥的精准调度。

    降险处置,彻底消除隐患

    站在自家三楼望着屋后的岩石,家住人和街道黄草坡的居民老袁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山在动,随时有危险。前几天下暴雨,我们连夜撤到村委会住,想起来真是后怕。”

    6月4日上午,临近云万路的黄草坡发生滑坡,滑塌量600立方米。地质专家随后的监测发现,问题远不止于此。受连日降雨影响,距滑塌区后方约20米的地方,出现贯通式拉张裂缝,约4800立方米的岩体在强降雨条件下处于临滑状态,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滑坡。而山脚还住着22户人家,山下则是车流密集的公路。

    应急抢险立即展开。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划定了危险区域,设置了警戒线、警示牌。在打钻机的轰鸣中,三根锚墩支撑桩被打入滑坡体,力图稳住边坡。凌昌勇表示,应急处置后还将委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对滑坡开展整体勘查、设计,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消除隐患。

    临灾应急处置是防灾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早在2015年,云阳县就出台《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防管理暂行办法》,根据雨量分等确定地灾响应级别和应急联动方式,实行分级管理、分级防范,做到“防有措施、抢有办法、撤有路径”。

    “实践表明,群测群防是现阶段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用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地灾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力量。”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局长李珉卿表示,要实现长治久安,还得依靠地质灾害治理搬迁。

    据介绍,2013年以来,云阳县累计争取中央、市级资金2.3亿元,实施地灾工程治理项目36个,对186个地灾隐患点受威胁群众16053人实施搬迁避让;县级安排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对130多处地灾险情实施了降险处置。

    入汛以来,云阳已遭受了几场暴雨,出现了多起灾情险情,由于预警及时、防范得力,全县地灾隐患点没有发生人员伤亡。雨还在下,云阳国土人与地灾的赛跑还在继续……

    群测群防的力量

    2020年7月8日8时40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接到自然资源部地勘司电话指令,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三组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导致9名人员失踪,要求中心紧急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严防救灾过程中造成二次灾害、再次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就是命令。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立即成立以具有丰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经验的谭建民教授为负责人的专家组,争分夺秒驰援黄梅县袁山村滑坡灾害救援工作。9时许,谭建民教授即带领专家组启程赶赴袁山村滑坡灾害现场。

    到达滑坡现场后,专家组不顾辛劳,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立即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迅速查明了滑坡灾害情况: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砂裹挟花岗岩块石、大块石、树木,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堆积厚度2-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将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滑移区,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两处便携式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安全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最大程度争取救援工作最佳时间并防止造成次生灾害,发布了统一预警信号,实行昼夜轮班值守,开展冒雨巡查,并提出了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的专业建议,保证了救援工作安全高效进行。经过近30个小时不眠不休地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

    救援工作结束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再确定回迁方案;二是对滑坡造成的危房进行拆除,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据悉,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工作部署,组建5个专家工作组指导中南五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组建的又一个应急处置专家组。

    滑坡现场

    开展调查巡查

    武汉地调中心专家组争分夺秒驰援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

    2019年5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防范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召开。钱七虎院士、周丰峻院士、谭述森院士、张建民院士等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中心、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地质力学所等单位(部门)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会。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西南岩溶山区特大滑坡呈现出地质结构复杂、孕灾机理不明、致灾范围广、早期识别与预测难度大等特点,严重限制了岩溶山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威胁着岩溶地区人居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及着大型矿产能源基地、大型水利设施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营。此次由地质力学所牵头实施的“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防范技术”项目汇集了岩溶灾害领域10家科研单位,包括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体力学、测绘科学等多个领域在内的优秀学术骨干组成综合交叉研究团队以期从岩溶重大滑坡灾害及灾害链的孕灾背景、成灾机制、演化过程和防控问题出发,开展岩溶山区特大滑坡灾害孕育、成灾及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灾害早期识别与风险防控理论研究,为我国西南岩溶特大滑坡综合风险防范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张丹丹指出,该项目启动恰逢其时,要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开展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支撑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的业务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21世纪中心仲平介绍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项有关情况,针对科研项目管理要求以及项目启动、项目调整、中期检查、绩效考核以及有关专项管理的有关考虑事项和政策变化等内容进行了具体介绍。地质力学所邢树文表示将认真履行项目牵头单位职责、全力支持项目落实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负责人李滨就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关键科学问题、总体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

    论证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并针对研究思路、成果产出、内部协调等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建议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聚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迫切需求,进一步突出“早期识别与风险防范”主线,尽快实现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填补岩溶灾害研究领域空白。

    来自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三峡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

    2016年4月21-22日,“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了1:5万专题填图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了2015年专题填图试点工作,就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成效显著。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张智勇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锦曦副所长分别致辞。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做了“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以花岗岩为例”的发言,对(专题)地质填图的内涵、必要性及如何做好“三高”(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质填图进行了阐述。之后,会议分地层、前寒武纪变质岩、岩浆岩、构造、矿床和三维填图6个专题进行了24个报告,在二级项目负责人主持下,开展了地质填图的汇报交流和研讨。每个报告重点介绍了2015年填图工作进展、2016年填图计划、填图中存在的问题等。会议聘请了张智勇处长、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研究员、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地质力学所胡建民研究员作为点评专家,对每个报告进行了了十多分钟的点评、讨论和建议。会议最后对专题填图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等作了系统总结。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对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

    此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达到了交流、研讨、培训、部署四重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1、对专题填图进一步达成共识。 

    明确了专题填图的内涵。本工程项目承担的5万地质填图包括综合型标准图幅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题地质填图(专题填图);包括专项矿产调查(专项填图)和专题矿产调查(专题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项填图已发布指南,应参照执行。专题填图是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地质填图,是综合填图的升级版,是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转变的新探索,不仅对实现地调科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地质工作,特别是填图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很有必要。如何开展专题填图,目前没有现成的规范,需要试点、探索和创新,以目标地质体和地质要素即填图单位和填图要素的有效控制,特别是问题的解决、需求的满足为目标。要有足够的野外工作量,具体安排要科学、有效、合理。 

    2、增强了信心,明确了使命,对填图人员起到了激励作用。 

    有关专题填图共识的达成,特别是张智勇处长等五位专家对该工程开展的专题填图取得的初步成果、方式方法和思路给予的充分肯定,对填图人员起到了鼓励和激励作用。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一是解决问题、拿出精品,实现填图与研究一体化,部分实现精细的立典型解剖填图,达到国际水平;二是总结方法、编写指南,构建填图方法体系;三是明确了专题填图要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四是明确了最终填图成果如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等都要公开发布(网络发布)。 

    3、认识到填图中还存在的问题。 

    部分填图人员的填图要素表达、即时连图等填图基本功不够扎实,一些调查工作还停留在露头、薄片尺度,没有在图面及时合理地表达出来,需要加强填图基本功训练。一些课题人员对专题填图涵义了解不够,还停留在忙于应付一般的填图工作量的完成层面。 

    4、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各项目、子项目在本次研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修改完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年轻人员野外填图基本功培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带领年轻人员开展若干主干路线填图,统一认识,做好培训;三是工程项目将在关键地质问题区和填图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的地区举办野外填图现场研讨交流和培训会。

    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1:5万专题填图经验...